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79756|回复: 2

8月27日选发《浅谈淮安府进士》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 13: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淮安府进士
毛鼎来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古代运河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军事重地。是大运河边的四大都市之一,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淮安境内见于史籍记载的文化名人迭出不穷。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自唐设立科举制度以来,淮安地区考中文科、武科进士的学子共有395人,其中文科进士301人,武科进士94人。而且状元,榜眼,探花齐全。其中文科状元2人(沈坤、丁士美),榜眼2人(汪廷珍、李宗昉),探花2人(陈 澜、夏曰瑚),武科状元2人(叶允武、徐开业)。唐至元出进士计23人,明清共出进士369人。其中山阳县考取进士有259人(其中文科进士183人,武科进士76人);宿迁县(清以后不属淮安府管辖)有文科进士5人;沭阳县(清以后不属淮安府管辖)考取文科进士有8人;海州(清以后不属淮安府管辖)考取文科进士有5人;邳州(清以后不属淮安府管辖)考取文科进士4人;赣榆县(清以后不属淮安府管辖)考取文科进士5人;睢宁县(清以后不属淮安府管辖)考取文科进士4人;盐城县考取进士有33人(其中文科进士28人武科进士5人);安东县考取进士有19人(其中文科进士14人,武科进士5人);清河县(包括今清浦区、清河区、淮阴区)考取进士15人(其中文科进士12人,武科进士3人);桃源县考取进士有9人(其中文科进士5人,武科进士4人);阜宁县考取进士有6人(其中文科进士5人,武科进士1人)在这众多的进士中,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其中还有“五世巍科”一门六进士的刘氏家族,兄弟同科进士的李氏兄弟,父子同试博学鸿辞的张氏父子。现作一些介绍。
  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
  吉中孚(约740~798)唐代诗人。字子猷,淮安人(今淮安区)。中孚能文善诗,神骨清虚,吟咏高雅,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吉中孚少为道士,大历十年(775年)登博学宏辞科,为秘书省校书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授万年尉,迁司封郎中,兴元元年(784)为翰林学士,继为谏议大夫,贞元四年(788年)为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798年卒于京都。为唐代“大历十大才子之一”,与卢纶、钱起等齐名,与卢纶、李嘉祐、李端、韦应物等交游唱酬,颇负盛名。其妻张氏亦工诗。
  在唐代,一个道士能够入朝出仕,一定要有内外大臣举荐,得到皇上赏识才行。大历初,吉中孚还俗,以道从儒,成为宰相元载府上的嘉宾。由于“元载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尤学道书”,天宝初,玄宗崇奉道教,元载得以策入高科。李端在《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中写道:“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满堂归道师,众口称诗伯。”在另一首诗中他又说:“毛遂登门虽异赏,韩非入传滥齐名。”“年少奉亲皆愿达,敢将心事向玄成。”中孚受元载的举荐保奏,征拜为校书郎。与钱起、卢纶等文咏唱和,同游于驸马郭暧之门。大历十年或十一年,登博学宏辞科,一说中书判提萃科。大历十二年,元载以罪诛,因中孚与元载仅系道友诗文之交,并未参与其“侈僭无度,排斥忠良”之举,故未受株连坐累。中孚“贞元初,知制诰,与陆贽、韦执谊、吴通元等同视草(古时词臣奉旨修正诏谕称视草)。”此说始见于《旧唐书·吴通元传》卷190下,是专对吴通元而言。而吉中孚知制诰是在贞元前,先于吴通元。《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吉中孚于“建中元年(780)为万年尉,迁司封郎中、知制诰(制诰:掌管撰拟皇帝的诏令的官员)。贞元二年(784)以本官充翰林学士,六月改谏议大夫。”吉、陆、韦、吴都曾充翰林学士,贞元初四人同视草。史载:陆贽长于制诰政论,世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韦执谊亦富词藻,而吴通元以文思敏睿为德宗所重,“凡中旨撰述,非通元之笔,无不慊然。”中孚与陆贽等同视草,足见其不仅以诗闻名,而且也是撰拟诏旨的能手。他于文雅之余,亦善理财。“贞元二年(786)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两税”,即掌管国家的财政收支与夏、秋两税事务。这与上述“贞元中,吉中孚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典邦赋”是一致的。在此期间,他曾权判吏部侍郎,为中书舍人。不久,卒于京都。
  《新唐书·艺文志》曾著录《吉中孚诗》一卷,已散失。仅存诗一首,兹录于下:《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此诗作于大历三年。二年,新罗王宪英卒,国人立其子乾运为王。仍遣其大臣金隐居奉表入朝,贡方物,请加册命。明年,上遣仓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归崇敬持节赍册书往吊册之。以乾运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
  文学史历来评论“大历十才子”的诗风为华美典雅,轻酬浅唱。从吉中孚的这首律诗看来,不仅格律规整,字句精工,而且寄情山水,咏颂了汉家的王化,也反映出唐代中国与新罗(今韩国)的友好往来。卢纶在悲旧诗中称他“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司言如建瓴。”绝非虚妄。吉中孚仪表非凡,器宇轩昂,仙风道骨,被誉为“才子神骨清,虚疏眉眼明;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他事母孝,李端以“孟宗应献鮓,家近守渔官”的诗句相称。孟宗系古之孝子,流传哭竹生笋的故事。唐代诗人辈出,若银河灿烂,然而夫妻皆善音律,长于诗赋者却寥寥无几。
  中孚妻张氏,生卒不详,山阳人,工于诗,尤善歌行,诗名甚著。《诗薮外编》称她“可参张籍、王建间”,《唐音癸签》赞誉其诗为“尤彤管之铮铮者”。《全唐诗补编》存其诗一首,兹录如下:
  拜新月: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这首长歌行,以“拜新月”为题,委婉地抒发了红颜易老,佳人迟暮的哀怨,亦属于情思绵邈,轻咏浅唱之类。
  这对诗苑佳偶,当有许多风韵酬答的佳作,可惜没能流传于后世。
  在淮安地区曾有这样的四句俗语,赞颂历史上的四位杰出人物,曰:马上文(指枚乘、枚皋父子),胯下武(指韩信),海底忠(指陆秀夫),石边孝(指徐积)。陆秀夫、徐积均为宋代进士,为何称为海底忠,石边孝?现作一简略介绍。
  海底忠——陆秀夫
  陆秀夫(1238-1279)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淮安府盐城县长建里(今建湖县建阳镇)人。宝祐四年进士。南宋丞相。南宋灭亡,负帝蹈海。明万历四十七年追谥“忠烈公”。清咸丰八年,配祀孔庙。
  他,生逢乱世,却屡建不朽之功;一心抗敌,却饱经人事沉浮;意在报国,却空留满腔遗恨;壮志未酬,却名耀万代千秋。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陆秀夫。
  陆秀夫高祖陆洵、祖父陆蕴、叔祖陆藻三人,都是进士及第,而且为官清正,向为后人钦敬。父名闻霆,字芳春,母赵氏,为宋宗室女,生三子(清夫、秀夫、秀士)及一女(名未详)。闻霆夫妇从未放松对秀夫弟兄的教育。童年的陆秀夫经常聆听父亲讲述古往今来杰出人物的故事。其祖上陆游( 1125-1210)投身军旅、力主抗金、矢志报国的事迹及其大量的爱国诗篇,更让秀夫感动不已。
  稍大以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考上了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时,听说了陆秀夫,就将他罗致到自己的幕府中。幕府人才济济,号称“小朝廷”。陆秀夫才思清丽,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知道,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总是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务,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调任官职,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进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提升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边防紧急,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向朝廷举荐陆秀夫,因此他被任为司农寺丞,屡次升迁,直到任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以礼部侍郎身份到前线讲和,还没有到达,敌人就又反悔了。二王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二王而去,派人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于是大家共同拥立益王于福州。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陈宜中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每当有事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不久因议事与陈宜中产生矛盾,陈宜中指使谏官上奏弹劾陆秀夫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这都是什么时候了,还动辄让台谏官弹劾人?”陈宜中非常惶恐不安,急忙召回了陆秀夫。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有时在行程途中,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为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因井澳大风的原因,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当时陈宜中前往占城去了,因与张世杰不合,所以屡次征召他都不到。于是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其时张世杰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而且凡是有什么需要写的,也都由他亲自动手。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日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双方进行了一次生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厓山大海战。
  元军以降元宋将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分南北两路向宋军围攻。张世杰不听陆秀夫规劝,用大索将千艘战船相连在一起,拼命死守。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难分胜负。张弘范于是改变手法,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新到厓山劝降,被陆秀夫、张世杰严辞斥退。张弘范又逼迫已经被俘的文天祥写劝降信给陆秀夫,文天祥正气凛然地反诘道:“吾不能捍父母,反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再三逼他写,他将不久前在被元军押解途中所写的一首七律《过零丁洋》交给张弘范,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由于张世杰一时失误,没有在岸上留下一支军队,守卫淡水、柴薪的供应通道,使张弘范有了可乘之机。二十万宋军在缺水、断薪的艰难条件下,与元军相持了二十二天,直至二月初六日,终被元军攻破船阵。混战中,张世杰与陆秀夫、少帝失去联系,只好带领十八艘战船乘雾突围,驶离厓山,逃往大海。陆秀夫坚守到最后一刻,估计已无法护卫少帝走脱,便仗剑先驱妻倪氏、三子八郎、四子九郎及幼女跳入海中,随后跪拜在少帝面前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指赵昺的长兄赵显)辱已甚(指被元军俘虏),陛下不可再辱!”言讫,将九岁的赵昺缚在自己背上,纵身跃入万顷碧波。这位年仅四十二岁的南宋丞相,用负帝蹈海、以身殉国的忠烈行动,奏响了一曲声震天宇、气贯长虹的爱国壮歌!   
  陆秀夫在抗元斗争中所表现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为后人世代敬仰。就连元朝枢密院副使兼湖州路总管丁聚,也十分敬重陆秀夫,他上奏朝廷,为陆秀夫修建了墓园。此时距陆秀夫殉国仅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
  石边孝——徐积
  徐积(1028-1103),字仲车。先世久居山阳,曾祖徐崇、祖徐爽都没有做官,至父石,知融州罗城县(今属广西省)事。天圣八年(1030),仲车虚三岁,父石病殁,即旦旦求之甚哀,母亲王氏让他读《孝经》,他便哭呼其父,泪落不止。因为父亲名石,乃终生不用石器,行路时遇石则避绕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吾遇之则怵然伤吾心,思吾亲,故不妨加足其上尔!”淮上人感其行,盛传其为“石边孝”。
  仲车平生以孝廉卓行闻天下。丧父后,事母孝行更笃:自依外家时始,每天早晚两次整冠束带省候老母,从未有辍,年四十不婚不仕。乡人迫令其就试,应试入都时,不忍让母亲独守家里,则葛衫草履,亲自推着载有母亲的双轮车赴京应试。途中风餐露宿,目灸雨淋,以致双耳失聪,影响了终生的宦途。二十岁那年拜从吴中著名学者胡瑗(字翼之)研习经艺,颖悟超人,享誉乡里。治平四年(1067)届不惑,中许安国榜敕同进士出身。可叹未及调官而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绖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呼问母亲寒冷否。时翰林学士吕溱过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露岁降兆域,杏两枝合为干。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仲车只好在家守孝。后又因耳疾,竞长期未得出仕。迄至元祐初(1086),因哲宗的近臣交互举荐,仲车方得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绍圣三年(1096)转授和州(即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州治在和县境)防御推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特改宣德郎,崇宁二年(1103)复除监西京嵩山中岳庙,逾月,亦即是年五月初一日因疾殁于馆舍,享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官其一子。
  仲车居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粗茶淡饭,绝不奢侈,磊磊然有君子之风从胡翼之问学期间,胡氏赏识其才华,特另辟一室,馈以美食,遣二婢奉侍,仲车一概婉言谢绝,处事尤为淳朴厚道,相传有一次他暂借别人一只书箕笑,隔宿去还,借笑人哄骗他说:“我那笑中本有金叶”。岂料仲车竟不与置辨,连连诺诺道歉,回家立即典衣易金还之。乡人闻此,愈加恭敬礼待,每每遇有争讼,多请他判裁决;州府当道闻之,为正民风,特屡厚赏其粟帛。
  与其为人一样,仲车诲人论学亦善为先。为楚州教授期间,力主行事要遵君子之道,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曾经这样对门生们说:“诸君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父母欲之,乡人荣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门生们闻此良训,无不敛衽敬听,如醍醐灌顶。
  正因其言善、行孝、思无邪,故其卒后十三年,亦即政和六年(1116),徽宗钦赐谥其为“节孝处士”,后人遂尊称其曰“徐节孝”。仲车之才首推经济,虽困于耳疾,长期屏居乡里,然未尝一日忘天下,因倍加精心地养育自己的经世济国之才,四方之事无不洞悉。据传有客自南越(今两广、越南一带)来淮,仲车与其纵谈南越的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一二,甚且有客所不知者,客因惊叹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唯徐公是也!”当然,在经济之术中,仲车最擅长的还是数那套山阳人的传统技术——治河,他曾著有专论《治河说》,见《徐节孝集》卷二十八。
  次数学术:仲车淹通诸子百家,而治学以创伦理新观为先,已如前述。退即以六经为主,精攻注疏训诂,屡发先辈训诂大家如郑玄、郭璞等人所未覆,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启迪良多,恕不赘陈。复次方是创作:据传仲车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从未中辍。今天看来确当可信,因为今传三十一卷《徐节孝集》中,诗即占二十七卷。要而言之,仲车诗之古体长篇大多汪洋恣肆,不主故常,神似青莲。即律绝短篇如:“潋潋滟滟天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斜阳欲落未落处,尽是人间今古愁”(《薄暮江上》),如“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赠山谷》)等亦均清泠浑涵,情韵悠远,颇似太白。
  仲车之行、之才皆为一世之杰,千载之下,犹令人追怀不已。
  据邱象随《重修宋节孝徐先生祠碑记》和《重修山阳县志》记载,徐节孝祠有二,其一“在郡城观风门外三里许,先生考妣墓与先生墓之陲”,“明天顺二年(1458)建,久圮”。另一“在县治东间创自明万历间”。
  明景泰天顺间太守邱陵即其祠讲学,曰节孝书院,奉祀养士如旧。经过十余年,知府杨昹(昶)(仁和人)予成化戊戌年(1478)承修。又经过四十年,正德戊寅年(1518)知府薛[斌金](魏县人,进士)修之。嘉靖七年(1528)唐龙总督漕运,拜徐节孝祠,见柯荆棘堂潦,狐穴雀穿;即檄太守葛木(上虞人,进士)重修徐积祠墓。“以承先生之德,树先生之风声,使乡闾皆有所矜式,其文炳炳可诵也”。嘉庆四十一年仲春乡人陈幼学、裴铠、杨儒、金楼、刘良卿、金应义、石寰、卢炤、仇章、阮嘉林等刻徐积像及芸庵赞于石。其赞曰:
  屹然玉立,俨若神躬。曰节曰孝,千古清风。
  万历戊戌年(1598)推官曹于汴摄府事,“特增高墓基,行祭。又知其敝里亦迤县治东不远,遂即此为祠,且廉其裔,子孙有益,上于直指,充奉祠弟子员,是又其一也。”曹公在县东街重建的节孝祠,南向,堂屋三楹,量石像于其中,大门、二门各一楹。又觅得旧庙石狮一对置于门下。节孝书院也在祠中。(邱象随《重修节孝徐先生碑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经正任郡守,又重修祠宇,移曹公像于其左,康熙三十四年知县关釴、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徐恕再度整修。漕督张之万(南皮人,进士,清同治五年任漕运总督)于同治六年(1867)、八年“拨给宝应、山阳秧麦田数十亩为祠费”(《重修山阳县态》卷二)。
  县东街的徐节孝祠经多次整修,“南向,堂三槛,大门、二门各一楹……大门右接二簃,居其裔孙以守之。其旧南向堂之西则又堂三楹,西偏东向三移,堂之前讲堂三楹,偏西接南向三簃,是皆前荐绅父老德曹公,即依先生祠以生祠曹公者。堂之东则又堂三楹,东偏增二簃,又南前西向贮碑碣三楹,以祥兴陆丞相配享先生,今仍之”(《山阳艺文志》卷三)。
  (待 续)


驸马巷的陈三姑
朱树森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对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说:“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
  周恩来从小称贻淦为爹,称陈氏为娘称自己的亲父母为干爹、干娘。称家中的其他长辈均是以贻淦之子为准。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出生在宝应。生于公元1878年,在娘家排行三,所以人称陈三姑,19岁时嫁给周恩来十一叔周贻淦。周贻淦常年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承嗣和冲喜,七哥周贻能遵父母之命将不足一岁的周恩来过继周贻淦为子,交给周贻淦的夫人陈氏抚养。陈三姑父亲陈源,是位了不起的秀才,擅长文学、书法、行医兼做慈善事业,他后来娶了山东袁状元的四小姐。陈源夫妇没有儿子,有三个女儿,小女儿长的很俊秀,街坊邻里都称她“美三姑”,三姑因相貌出众便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少女时代她除了跟母亲去淮安姨妈家串亲,很少出门总是在家里专心致志读书识字和绘画,间或缝制衣衫,描图绣花。陈、周两家不仅祖籍同为浙江。山阳和宝应相距四十公里左右,又都在运河边上,往来便利,再加陈三姑的三姨父龚怀朴出面说媒,使陈源将三女儿陈三姑,许给周恩来的小叔父(十一叔)周贻淦为妻。陈氏没有生育,为了抚养大鸾,雇乳母蒋江氏,蒋江氏大约比陈氏小一岁,娘家在淮安东门农村,嫁给城内小鱼市口蒋家,丈夫蒋福是个裁缝,间或给人家抬抬轿子,且自种一部分园田。
  陈氏出生书香门弟,是个才华出众、知识渊博的女子。对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无不通晓。丈夫去世后,她把一切的希望和全部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陈三姑在大鸾两周岁时,开始教他唱儿歌,给他讲故事。她还用通俗的唐诗、宋诗代替眠曲。大鸾4岁时,陈氏妈妈又开始教他识字,每天教他识五个字,一个月教下来,陈氏妈妈检查大鸾认字情况,大鸾一口气背到底,认出150多个字,教他每首诗都能背出,陈氏妈妈高兴得热泪盈眶。为了让大鸾读书识字更方便,她把一个单字写在硬块纸片上,一个写一片,这样做的缺点是字块容易丢失掉,这又怎么办呢?陈氏双眉一皱,想了又想,特地给大鸾上街买了一个有盖的识字柳斗,还在上面千针万线的绣上一些含苞欲放的荷花。大鸾就把一张张字片存放在小柳斗里,一有空就认真读起来。这对少年周恩来品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熏陶有较深的影响。她恪守封建家规,夫婿少丧后,既未改嫁也不轻易出门,则一心教继子大鸾。
  从城里驸马巷周家往东岳庙龚家的一段路上,由镇淮楼南边往东必走关忠节公祠门前,陈三姑向大鸾讲述关天培的无畏忠勇、韩信的忍辱负重的故事,陈三姑她每次给爱子大鸾讲起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都是头头是道,生动活泼,这些给童年的周恩来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鸾五、六岁时,比他小一岁的周恩溥很顽皮,常常欺负大鸾。一次在院内玩刀,险些伤了大鸾的眼睛,陈三姑怕爱子发生意外,将大鸾整天关在房中,教他看书、背诗,坐久了她就给他讲故事。
  1905年秋,陈三姑随大鸾生母一起去清江浦万氏家居住。在周恩来上学期间,陈氏十分注重爱子学业课程,委托表兄龚荫荪,从淮安城里请了一位姓赵的塾师,在陈家花园那个偏僻的园子里,自立了家塾馆,恩来、恩溥兄弟就在自己家里念书了。陈氏见大鸾从小志气大,一股喜悦的热流贯全身。
  百年过去,至今陈三姑深受周恩来的故事,仍被人们传颂。
发表于 2015-7-3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地区考中文科、武科进士的学子共有395人,其中文科进士301人,武科进士94人。而且状元,榜眼,探花齐全。其中文科状元2人(沈坤、丁士美),榜眼2人(汪廷珍、李宗昉),探花2人(陈 澜、夏曰瑚),武科状元2人(叶允武、徐开业)。

人杰地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 10: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地区考中文科、武科进士的学子共有395人,其中文科进士301人,武科进士94人。而且状元,榜眼,探花齐全。其中文科状元2人(沈坤、丁士美),榜眼2人(汪廷珍、李宗昉),探花2人(陈 澜、夏曰瑚),武科状元2人(叶允武、徐开业)。

人杰地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15:52 , Processed in 0.05532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