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5829|回复: 5

稿件推荐专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4 16: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编辑:请把“信口开河”版每月优秀稿件推荐于此,以便杂志选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16: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拿诗说话,太监写作之穷途末路》:http://cn.zgbm.com/bbs/read.php?tid=1942

拿诗说话,太监写作之穷途末路


文/祁梦君



  诗坛向来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
  自先秦以来,诗歌虽一路风光地走了过来,但群舌纷争却也始终没有间断过.这种纷争其主题说透了只有一个,那就是既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
  读诗,写诗数年,大大小小的诗会.笔会也参加了不少,见惯了那种装腔做势,听惯了那些豪言壮语,认识了不少发了几首不疼不痒自哀自怜的闲情小诗就敢妄称诗人的家伙,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在我眼前来去皆已无踪,没有留下过任何的痕迹.但我没有遗憾过,因为,真正的诗歌,真正的诗人是用他对社会,对现实的那种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感来走进人心的.而现实中,我们当前的那些所谓的诗人们有都在干些什么呢?思考了良久,我想到了一个可笑的命题---太监写作.
  太监,最早是唐朝的一种宦官,后延续至明朝,因其伺奉皇主,常人皆怕其权威,不敢呼其宦官,改称太监.太监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被阉了生殖器的男人.呵呵,一个被阉了生殖器的男人其状如女人,缺乏雄性阳刚.而现在诗坛,却到处充斥着一些尤如被阉了生殖器男人的伪诗人,他们"每天生活在书房里,面对的是稿纸、电脑,产生的一些面对自我的诗歌,与现实和大众非常隔阂。题材里面有洁癖,很多题材是不敢碰的。他们最怕谈论宏大叙事,提都不敢提。他们中间,流行的词汇是“卑微”,写卑微的生活、卑微的自己。还有一个喜欢用的词是“悲悯”,其实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种“悲悯”也虚假的。他们诗歌里的那种卑微、悲悯,与诗人们的现实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的出发点是在作诗,而不是真实地表达一些东西",他们"关注的不是现实问题,更注重于所谓的诗歌技巧,包括语言、修辞和形式等技巧问题",他们写作,更多的是在做一种切片的诗意的处理,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抽象的一些思想上个人情感的一些纠结,没有真正的具体的面对现实。
  由此说来,太监写作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小文人写作.他们脱离了现实,面对的是一种狭隘的空间,并以此为荣.他们享受着无忧的生活却虚伪地流着假情假意的眼泪,他们的生活肮脏而庸俗,但却总在标榜着崇高与圣洁,他们也写诗,但那也只是一种小资情调式的无病呻吟,他们在刻意地利用语言堆积的技巧,故弄虚玄,他们把诗写的生涩难懂并称之为深刻力作.他们喜欢相互吹捧却又总是心怀嫉恨,他们见人总在虚伪地笑着,却又总在暗地里不敢真诚地去面对自己的魂灵.他们也有爱,也会写些连他自己都羞于面人的东西来冒充来用以打情骂俏.他们不去想为谁写作,回避着各种矛盾,在他们的眼里,把“为人民写作”的目的视为古董,把为群众写作看作虚伪,是唱高调,他们总是用一种自我的忧伤的小情调来试图勾引人们的同情。作品缺乏了阳刚之美,便是根植于虚假情感之上的闭门之作。他们也提倡出走,也到山水自然中去寻找诗意,他们也能发现美,但他们发现不了美丽之下的痛,更体会不出那种深埋于朴素灵光中的美,他们发现的美是肤浅的,是直观的。这种自我阉割式的写作,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也不会留下任何记忆。
  这就是一代诗歌的悲哀,也是一代文学的悲哀。
  而许多许多的人看重的不是诗歌本身的现实意义,他们把诗歌封闭在一个自我的圈子里进行比较,不断地玩弄着文字游戏,在技巧、修辞、形式上费尽了苦心,对急剧变迁、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熟视无睹,极力逃避。他们用谁也看不懂的语言堆积起了一些五彩的文字蒙蔽了社会底层人的疾苦, 脱离了人民大众并以此为荣,强附风雅,其心理如红楼粉黛,阴暗潮湿。,终是见不得阳光的.
   注重于所谓的诗歌技巧,其结果只有一个,用朋友的话说,那就是"走着走着花就谢了",其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他们也骂人人,但更怕人骂,他们的明显标志是你要对他的作品提出批评,他就敢和你翻脸,就会认为你非其同类,避你惟迟.这样的人这样的心理足以证明其内心的狭隘与脆弱,其作品的结果只有死路有一条.“他们正抱着自以为是的小文人诗歌集体走在自杀的路上。”(谭克修语)

   我无意要唤醒这些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也不值得,真正的诗人永远生活在自然里。脱离了责任的写作是种无谓的劳动,远离了生命本质的诗歌则是一种对创作者的最大自辱。时代需要走向群众的诗歌,诗歌也需要得到最普通人群的认可,我不认同那些总拿自己高雅开脱的人,艺术的高雅不是用形式、技巧、修辞得来的,她需要把文学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泥土,才可能生根、发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2006年8月2日于山西·晋城


推荐理由:文章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下诗坛很大一部分诗人在创作上的症结所在,以及对诗歌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语言质感流畅、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思辩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4 17: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并推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教授写小说被判拘役说开去》:http://cn.zgbm.com/bbs/read.php?tid=5335

                   [原创] 由教授写小说被判拘役说开去

                        文/星月诗魂

  不久前在新华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63岁的湖北大学教授涂怀章因创作长篇小说《人殃》被人“对号入座”,以作者涉嫌以小说的形式诽谤他人而告上法庭。近日,武汉市武昌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并宣布诽谤罪成立,一审判处涂怀章拘役6个月。消息传来,文坛震惊,舆论大哗。

  涂怀章教授创作的长篇小说《人殃》于2003年8月出版后,曾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被认为“生动地反映了三代教师的人生悲喜剧和一所大学走过的艰难历程,由衷地讴歌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超越了新时期刚刚到来时许多作品对民族经历与文化根源的反思深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反思文学”的继续和延伸,因而具有“新反思文学”的意义。但小说面世后,却引发一场意想不到的诉讼。湖北大学的13名老教授、老干部认为该书写的就是自己,但纯属捏造事实,丑化他们,给其人格、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于是将涂怀章告上法庭。2005年12月15日,武汉武昌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决称,小说虽未写真实姓名,但根据作品能够推知出特定的诽谤对象,其行为已构成诽谤罪。涂怀章不服一审判决,日前已提出上诉。

  读了这则新闻,真的很有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众所周知,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和情节虚构见长的文学样式,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是高于现实生活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些人对于新闻和纪实文学所反映的事件对号入座进而兴师问罪的例子并不鲜见,而凭小说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对号入座甚至将小说作者告上法庭的,想来这还是头一遭。这13名老教授、老干部为何对涂的小说对号入座、群起而诉之?也许,小说中的某些情节确实与这13人生活中的情形相吻合,于是感觉受到了“伤害”,便迁怒于作者,将涂告上法庭,以除内心郁闷、出心头恶气。他们在起诉前为何不想一想:自己毕竟是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小说的定义早已烂熟于心,以此等理由将涂告上法庭岂不让世人贻笑大方?

  可俗话说:当局者迷。冲冠的恼怒也许让这些老高知、老干部气令智昏,也许让他们为出恶气而顾不得其他。也罢,这13人告也就告了,但法院接受并立案且最终判决小说作者涂怀章犯有诽谤罪甚至判处拘役刑罚就让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了。难道我们的法官真的连这个小学生都明白的文学常识也不懂吗?真的不知道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吗?也许法官们是对13名起诉者心生恻隐,也许这其中还有其他复杂的隐情,也许法官们确实对小说为何物一无所知……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判决结果都让我们的司法界着实地幽了一默,在司法制度日臻完善的今天,我们的行为却给中外法律界人士留下了沉甸甸的笑柄。

  教授写小说被判拘役的事件的影响还不止于此。法院判决后,文学界人士纷纷表示震惊,认为这样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在却被法院认定为一桩诽谤案的工具,其间的反差实在太大。武汉市作家协会在发表的公开信中声称,“如果《人殃》公案尘埃落定,就会滋长‘对号入座’的恶讼之风,令作家们人人自危。”此外,在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网友同样反响激烈,称此案令“文坛震惊,举国震惊”,是“21世纪发生在中国的文字狱”。网友的言辞虽不乏过激之处,但这个案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确不容低估。试想,如果恶讼成风,作家们皆因鞭挞邪恶、伸张人间正义而身陷囹圄,谁还敢再拿起沉重的笔?到那时,可真的要万马齐喑、国将不国了,这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来说,无疑是非常可怕的灾难!所以,司法界人士自当深长思之。

  虽然我们不知道涂怀章教授的“小说诽谤罪”是否最终盖棺论定,但这一案件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也许很久都不会消散。

推荐理由:这篇杂文以敏锐的视角剖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法律现象,阐述了提高法律工作者法律意识与执法水平的重要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犀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2: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并继续推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2 08: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n.zgbm.com/bbs/viewthread.php?tid=806
亲近自然的“无我”旅行
  ——读宋文华先生的诗作《旅行》
  
  《旅行》  文\宋文华

灵魂,轻轻
滑出肉体

我的手艰难抵达夜门

以我孤独的名义
入睡
手机、电话、电子邮件
将无人收听

时间静静停在墙上

走的时候门还敞着
大雨将至,鸟儿
到底没有飞回

  在这首诗里,作者以简约凝练的文笔,从纷繁的思绪中,撷取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抒写了远足旅行、亲近自然的心灵感悟,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就是“无我”。
    起首二句:“灵魂,轻轻\ 滑出肉体”,直接点出旅行过程中发自灵魂深处的总体感受。那么,作者具体感受到了什么?当作者面对雄浑、神奇的大自然,尽管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中有万千感触,但若深加推究,却又是无法以自己的语言话本加以准确的表达。因为,个体的生命此时已找寻不到存在的支点,就像一颗光斑飘浮在空气中,或如一粒尘砂融入了无垠的土地,这是承载生命的躯体亦即所谓的“皮囊”的存在状态,而灵魂早已出窍,这种“灵魂出窍”的方式,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即“轻轻滑出肉体”而不知。所谓睹物起兴,有感而发,感发至发不出处,方是至高境界。
    接下五句:“我的手艰难抵达夜门\以我孤独的名义\入睡\手机、电话、电子邮件\将无人收听”,是由“灵魂出窍”引出,由山中事想及家事,表达作者融入自然,不复理会尘俗凡事之意趣。做为社会的人,行于世上的“我”,尽管可以用双手进行劳作,也可以凭籍双手帮助别人,还可以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但毕竟“人心隔肚皮”,真正的“心心相印”仍是异常艰难,更多的却是红尘的烦恼。只有将自己融身于大自然中,才能达到与心灵的无隙契合。也只有在这时,“艰难”劳作的“手”才能“孤独的”“入睡”,而“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代言工具,也在大自然原始的“魔法”下,失去了高科技的灵性。
  双手及现代化的代言工具是这样,那么时间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作者说:“时间静静停在墙上”。对于时间,对于光阴,人们总有“光阴如梭”、“人生短暂”的无奈慨叹,但时间的脚踵却从来就没有因为人们的无限怜惜和深情挽留而做稍许的停步。作者却偏偏说挂在墙上的时间停了下来,反逻辑的悖论所传达的,应是一种惯常生存状态的结束,而一种崭新的生存状态也同时产生。
  接下“走的时候门还敞着”一句,曲曲传达出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可谓“能走得出,也还回得来”。看似对出游时家门开关状态的简单述说,实是对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结尾二句:“大雨将至,鸟儿\到底没有飞回”,应是这首短诗的点睛之笔。没有这有如“豹尾”的二句,此诗也就流于平淡了。但“大雨”(坎坷)是什么?“鸟儿”(自由)是什么?看似与“我”不相关涉、却又突兀插入诗尾中的“鸟儿”,又为什么“到底没有飞回”?这的确令人颇费思量。一种宁静的稳态被彻底破坏,心底的波澜掀起,而在这时,作者却是顿悟了。
  对于一首诗义朦胧或具有多元指向的诗作,读者在解读时自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否贴近作者的心灵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在读诗时的再度创作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价值,是为读此诗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9 13:18 , Processed in 0.06034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