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3836|回复: 2

4月1日淮安区报发《低调孙德全》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4 11: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低调孙德全
高洪波

  德全又要出版散文集了,找到我让写几句话。德全的散文,雷达兄曾有过中肯的评价,我想说的,却大多与德全的文章无大相关。
  譬如“低调”。德全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凡熟悉他的朋友一定认同我的观点。当然,低调只是做人的一种方式,换做“谦恭”亦可。世上不少低调的人,某一特定时刻或在特定场合、特定人的面前取低姿态,转眼间场景转换,可能由低转高,“前恭后倨”,此乃人间常态。但据我二十多年来对德全的观察,他确实一低到底,无论是面对大领导或小部下,抑或是对大作家小会员,德全总是谦和有礼貌,微笑是真诚的,低调是由衷的,谈吐是得体的,事事处处先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替对方谋划,所以他由创联部会员处处长而副主任、主任,经手发展了数千名会员,建立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创联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联络、协调、服务”广大会员的窗口,这与德全的言传身教以及低调和“一视同仁”作风关系极大。
  作家协会是文人荟萃之所,但凡文人,均乐于承继屈原李白苏东坡陶渊明诸前贤风范,虽文采风流多有不及,但孤傲之气、特立独行及目无余子做派有增无减。四十年前我初涉文坛,便有前辈坦言:“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却自己最佳。”虽属戏言,因其生动有趣,故至今难忘。
  德全处文人群中,从未以文人自居,事实上他的确军旅出身,对文学心向往之,然后业余时间自己琢磨,耐下性子对文字进行打磨推敲,他读史读时,读社会读人生,终于练就了一副相当过硬的功夫,譬如收入书中的《读史有感二则》,当年发表于《北京文学》时就让我折服,德全借通州名宦萧履中故事,说出乱世之中对保全一方平安自己却承担骂名的先贤的敬佩。萧知州有几分像京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在屈辱的生与壮烈的死中选择了前者,岂不知前者才是真正的大勇。
  这里面便涉及到对人民大众的态度,还有对浮名虚名伪善道德的攫取,德全借这一小文表达的鲜明观点,我完全赞同,更难得他阅读史料时的精心。再如他在《看千年大事》一文的收尾,明确判断:“历史再一次郑重地告诉我们,关乎人的事,关乎老百姓生存的事,才是大事。”千年通州史,蝗、火、风、疫、水及兵患并行,每一次大灾都进入史册,结论当属德全判断正确。
  与上述文章同类的还有《古道》,当年秋深时我与德全同走井陉古道,但没有他的敏捷,极精短的篇什,写出秦驰道的现状和历史,有准确生动的句子,“深深的车辙像两条铁轨,牢牢印在大地上,”“这被力量挤轧,被血汗浸泡,被岁月打磨的车辙,半尺多深啊!只会给你震撼,震撼得让你身不由己的跪下来,跪在它面前想想你,想想人类怎样从远方走来。”读此,可以想见德全在炼字炼意上下了绝大的功夫,咫尺天涯,寸铁杀人,低调孙德全不轻易出手,一出手便是好文章。
  我想起2009年五月间与一批作家重返四川地震灾区,德全与我同行,在青川意外相逢一位当过志愿者的青年女作家,席间她深情讲叙了地震时如何奋不顾身充当志愿者的往事,德全大感动,后来这位女作家送一本在我看来尚属稚嫩的习作给德全,途中德全抓紧阅读,继而很快写出一篇散文,记录下这位江南奇女子的行状,其中的赞许与感佩之情,让我十分感动。由这位女作家的萍水相逢想到本书中描写梅志老人的散文《为她送行》,显示出德全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同时他对“美丽”的评论,更具有思想的穿透力:“美丽更接近原生态,更贴近人性,但生命的存在不属于自然,它归属于社会,在我们面前的这一位女性,就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刚毅之美,是美丽与生命的完美融合,有什么能比这更伟大更美丽的呢?”由我们熟悉的梅志老人而生发出的“美丽”判断,它属于孙德全,属于内心丰富目光犀利却外表低调的这位散文家。
  德全的散文量少质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厚积薄发,从不以创作丰富自娱;另外则因为身负重任,忙碌操劳,几乎没有大块完整的时间留给自己创作,所以德全在奔波中思考,在繁忙中创作,他挤时间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从容打磨,不慌不忙地进行着孙德全式的散文、杂文写作,这本小书,可以视为德全微笑着献给文坛乃至社会的一份答卷。
  尽管低调,但音质和旋律当属上乘。
  孙德全,祖籍山东,现任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著有散文集《知者乐》、《在动物园的思想者》,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数百篇,主编《全国中青年抒情散文选》、《全国中青年抒情诗选》、《全国女作家散文选》、《中国作家大辞典》等十余部。

李存修说:游记要唤醒人们自然保护意识
赵日超

  游记散文写作比较难,请著名旅行家谈游记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受益。李存修2007年被授予“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2010年起,他开始了对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行走、考察、采风、创作,在淮即兴写下了《楚州相会》、《漕运启示录》、《水门桥下》等优秀作品,去年出版了35万字的《行走大运河》,填补了中国运河研究史和文学史上的一项空白。
  李存修对淮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又是东方旅游文化网站的名誉主编。因了这一层关系,今年已70岁的他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随着游记文学的发展,它已从散文中分离开来,独立成体。现在东方旅游文化网已发展会员1万多人,最高在线人员9793人。旅游文学题材广泛,会员激情高昂。近几年,全国性旅游文学大奖赛,每次都有会员获奖。”
  李老说:“培养文学新人,发展旅游事业,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接着又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不少精美的旅游文学作品,西方人曾称其为自然文学,也就是我们口头上讲的游记。它的新颖和独特,使其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等,都是游记中的上乘之作。宋玉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先驱之作《高唐赋》、班彪(班固和班超的父亲)的《北征赋》等,都是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方式描述了作者从相对文明的世界走进自然环境,应着眼于思索和描写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是古今中外记游第一大手笔,他游历18省市自治区山山水水,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越喜欢登临,徐霞客的探险精神,多么的了不起。而您走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考察了世界上六大洲,写下了60几个国家的游记作品。请谈谈国内外自然保护意识有何不同?游记写作应该重视哪些?”
  李存修说,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意识比我们强,甚至早了几百年,我们这个民族正在犯他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凡是跨出过国门的人,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觉。在到处物欲横流,自然一步步被商品所代替,人们内心失去了自我、平衡与和谐,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辉煌与升华。游记就有着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就是要体现在如何唤醒人们这方面的意识。如果说20世纪后期,财富、婚恋、明星、美女、帝王等曾是文学长时期的热门,那么到了今天,土地与自然理应在文学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如果文学仍旧意识不到这点,那就是历史性的失职,而造成的后果是,这个民族对自然与土地的认识就拖了整个人类的后腿。
  李存修老师坐在写字台前,面色凝重。他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曾任四川省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外事外贸旅游系统外语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单单在《行走大运河》的创作中除途经北京、天津和上海3大都市外,还经过了杭州、南京、济南、郑州和石家庄5座省会及29座地级市和73座县级市。他接着说:“游记也不是纯自然景物的再现,它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注入思想感情,成为物我交融的一种画幅。还要反映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有人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第一次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知识。中华大地上的九寨黄龙、张家界、三江并流等景点景区,尤其是九寨沟,全球难找到第二个地方与之比美。更有一些人类的足迹还没有涉及的地方,甚至有人称之为‘荒野或荒芜’。”
  “只要说到自然,说到旅行,就回避不了荒野。对此,人们也有不同的议论和想法。面对工业文明和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人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存修说:“走向荒野并不是走向原始和过去,也不是历史的倒退,荒野意味着前途和希望。”他接着说,“五年前,从行走非洲回来后,我发表了一篇叫《南普荒原》的文章,那里是接近好望角的一片荒原。凡是荒原、丛莽和雨林将成为最大的诱惑。因为那里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伤害及屠戮,起码,那里还是对抗文明的缓冲地带,那些地方,才是人类的未来和明天。”
  “既然是人类的未来和明天,那就是未来世界的希望,就是文化和文学的希望。现在不少游记作家急于发表游记作品,您能否对他们讲几句话?”我引出了话题。
  “游记作品写作难。难就难在写出个性,我开始也是一名旅行者,写作是业余的,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写作没有捷径可走,一定要下苦功夫。”他告诫道。
  李存修自20世纪70年代写作,至今已发表及翻译文学作品500余万字。他先后出版了《流花忆梦》《皮尔·卡丹》《爱心无国界》《西欧之旅》《丝路之旅》《印度之旅》《南美之旅》《行走天地间》《中国当代徐霞客笔记》《行走大运河》等著作27部。散文《苦涩的礼赞》获中国散文学会“罗庄杯”散文大奖赛二等奖。散文《记杨振宁》《泰姬陵不是悲剧》《卢梭铜像前的思索》《莫斯科河,你流向何方?》和《兄弟》等先后被编入国家级的“散文精选本”或“年度本”。《丝路之旅》等三本专著在海外再版。散文《风浪好望角》被选入香港高中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散文《卢梭铜像前的思索》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选进《事业的境界——当代大学生文化读本》(2004年版),还被选为2002年、2008年、2010年北京、江苏、深圳等地高考模拟作文。《故地》被选入韩国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精读》(2002年版)。
  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有很多旅行家、作家思想封闭,知识面窄,缺少吃苦精神。”他又说,什么样的思想水平、理论指导,什么样的环境下,笔下就有什么样的游记作品。所以20世纪以来不少的中国作家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围绕一个类似共同的话题进行创作。李存修认为,当代作家素素的《独语东北》对素材把握较好,对写作对象了解深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写作力度到位,作品有气魄;周涛的《游牧长城》语言精美流畅,有魄力;杨羽仪的《水乡茶居》细腻自然,具有浓郁水乡味;张炜的《融入野地》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李存修最后说:“我心中同样充满了现代人的困惑与矛盾。我深深地迷恋着纯纯净净的山山水水,但又离不开全由电子控制和摆布的现代化书房;我非常向往郦道元、陶渊明、王维和徐霞客般的日子,我所处的外界环境,即便是再自然的居住小区,也找不到古代人们所享有的那份天然。网络作家们,要责无旁贷地用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找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敦促人们采取一种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也利于后人的生活方式。”

黄昏·运河边
谷 昭

  一条长满灌木丛的小路
  把我送到这里
  黄昏也在身后跟着来了
  河水平静,不时有小鱼跃起
  随即又潜入水底
  柳树用枝条拍打着风
  风却躲进夏季
  一支船队,首尾相连
  在水上行走
  在时间的间隔行走
  一只狗来回跑着
  一个老人蹲在船头
  没有祈祷,没有颂经
  仅有落日,仅有深呼吸......
  一条长满灌木丛的小路
  把我送到这里
  长风初起时,便了无踪影
  人民桥
  站在人民桥
  天就黑了
  黑成一张巨大的网
  路灯亮了
  一排向东,一排向北
  西北风的脚步
  透着狼一样的坚韧
  站在人民桥
  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往前走,大运河悄无声息
  两旁的树木悄无声息
  向右走,这座城市灯火辉煌
  所有的街道灯火辉煌
  站在人民桥
  看着冬天的冷和夜晚的黑
  我守候着你整整一千年
  不是为了相见,而是为了别离
  一千年后,我揣着你的影子和冰冷
  在这里彷徨和绝望
  一棵孤独的树
  在八年前,在江西的夏天,在高速路边
  我确信它存在而且唯一
  并且安静
  我看到它时,田野辽阔无边
  远山这连绵的背景
  箭一样飞走
  红色的泥土在阳光下裸露心事
  它站在那里,身躯挺拔
  仿佛要把天空用力撑起
  而根深深扎进泥土
  八年过去了,我像一只蚂蚁
  在地上爬来爬去,甚至不如蚂蚁
  一粒尘埃就能挡住去路
  而我找不到攀爬的路径
  我不想成为那只爬来爬去的蚂蚁
  我想成为一棵树,如它一样
  孤独但很高贵

项羽
朱江南

  青史何堪赞项王?
  一肩扛鼎气轩昂。
  谁知戟烂沉舟侧,  
  鬼哭声凝逝水央。
  后土无为分楚汉,  
  盟旗断义渡陈仓。
  惟将一刎酬天下,  
  留却罡风万古殇。

初春
成一虹

  河塘水绿风微暖,  
  树木吐翠青色渐。
  东风不与人思量,  
  兀自轻拂行人面。
  白日渐长催花发,  
  燕雀枝头频留恋。
  浮生莫怨春日短,  
  窗外风光正无限。

热心,是一种境界
程应峰

  有位老人,在临弯路处办了一家汽车维修部,生意虽然不怎么样,但他目击了多起车祸在这儿发生。每次发生车祸,不管有多忙,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赶去救人。
  一次,一辆超载的货车翻到了路边水沟里,驾驶室严重扭曲变形。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对遭车祸的人却不予动手相救。老人到场后,招呼儿子和乡邻,用铁杠撬开驾驶室,拉出了4个昏迷不醒的受伤者,让儿子开车将伤者送到了医院。因他及时授手,遭车祸的人中,有两人捡回了性命。
  另一次,两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被一辆车撞倒,肇事司机跑了。老人看到后,毫不迟疑将两人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得预交住院费才能治疗。老人当即将自己手上的戒指撸下,并表示立刻让家人送钱来。因为得到及时治疗,两人很快康复出院。
  还有一次,十多个村民在拐弯处从同一辆车上被甩下车来,各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一重伤者颅骨开裂,血流一地。老人闻讯赶到后,站在马路上拦车送伤员,但来来往往的车辆无一肯停下来。无奈,他只得雇车将这些受伤者送到医院。医生说,再晚来一会儿,重伤者就没救了。
  风风雨雨十几年,老人抱着平常心,救助了30名因车祸致伤者。别人问他为啥这么热心,他平静地说:“住在马路边,碰见这种事,咋能见死不救呢!” 在他看来,他这样做,只是在恪守做人的本分,至于该不该得到回报,他从来没有想过。
  热心,不是狂热,不是失去理智的热情,也不是时冷时热,而是不因环境改变的本真的人生态度,是缘于内心的持久真挚的情感。热心,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道,不是为了名誉利益地位,而是在抚慰他人的同时,也抚慰自己的内心。真正意义上的热心,是一种境界,它本真天然,不著痕迹,不求回报。热心,常常让一个人付出更多,某些时候还会让自身利益受损,甚至会惹上意外的麻烦。正是因为这样,热心,在人生的拥有中,才显得光彩熠熠,难能可贵,意味深长。

三月,我们种植春天
李笙清

  当和风拂面,大地春回,草坪一片片染绿大地,淅淅沥沥的春雨,便绵绵不断地滋润着三月。走进这清新宜人的春光里,看竹笋拔节,百花吐艳,三月随着如潮的桃花汛悄然而来,万紫千红,春意盎然。
  在三月,我们带上铁锹和锄头,带上树苗和对绿色的憧憬,带上我们向往春天的美好心愿,走向山坡、河畔、山坡和广袤的原野。春风里,我们挽着季风的手臂同行;牧歌中,我们用植树,来演奏一曲春天的交响。
  我们植下小小的树苗,我们种植人间的三月,种植充满生机的春天。
  “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吟哦着杜甫的诗句,我们走进了三月深处。在三月,我们可以用心灵拥抱这片美丽的国土,用我们的手来义务植树造林,绿化我们美丽的祖国。
  走在三月的路上,我想起一代伟人孙中山,他为改善神州大地的生态环境而付出的努力,已被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我想起在北京的玉泉山上,邓小平挥锹植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我想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风细雨,在人民心中植根30年的植树节,多么像一篇抒情的散文……
  走在三月的路上,我的心弦被返青的柳枝拨动,如竖琴悠扬。这个充满生机与色感的三月,便有了一个鲜明而生动的主题。
  三月,我们种植春天。
  我们去挖坑、栽树,浇水、施肥,我们让绿色植被大地,让阡陌穿上绿色的衣裳。我们让群山不再裸露,让土地不再流失,让江堤上长满护堤的大树,让荒原变成美丽的百花园,留住鸟语花香,蝴蝶蹁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树造林,利国利民。
  走在明朗的三月,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春色中浓浓的唐诗宋词,感受“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的怡然乐趣。
  我们可以带着古人对植树的感怀走向旷野,怎能不为“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豪情所陶醉,为前人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的心血付出而深深感动。
发表于 2015-3-2 16: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低调孙德全》很好。比较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 16: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 版面的作品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4 03:36 , Processed in 0.07804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