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39205|回复: 1

3月28日淮安区报副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4 10: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下将才第一”王鸣鹤
陈 健
  王鸣鹤(约1550—1609),山阳人,字羽卿,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武进士,明朝著名戍边武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光绪《山阳县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清《山阳志遗》都有关于他的资料。光绪《山阳县志》卷十二记载,“其先鹿邑人,居山阳,世袭海州守卫所正千户。”在明代,海州隶属于南直隶淮安府。说明其祖籍为海州,但世居山阳。也有人认为他是海州人,从他的《登坛必究》中署名“淮阴王鸣鹤”也可以印证他是山阳人。据史料记载,王鸣鹤先是儒生,后来袭了官位,然后才中举,再在中举后被任命为淮安卫指挥同知,从此步入仕途。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他:“仪表甚伟,长七尺,胆智沉毅,虚己下士,爱卒武。每临敌,身先陷阵。”平定郧阳(今湖北十堰地区)兵变后,被皇帝誉为“天下将才第一”。
  常胜将军
  明宗一朝后期,在军事上任用干练将校,先后发兵平定了宁夏哱拜之乱的“宁夏之役”、抵抗日本丰臣秀吉发兵侵略朝鲜以及奴儿干都司的“朝鲜之役”、平定了播州(遵义)杨应龙之乱的“播州之役”,维护了明朝的内部统一及宗主国的权威。这三场战争合称万历三大征,明军均获胜,深深地影响晚明政局,而王鸣鹤亲身参与了“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中两场关键战役,“朝鲜之役”他则带兵在国内防御备敌。
  光绪《山阳县志》卷十二记载,“后尝抚定郧阳兵变,扼哱拜,征播州,又征卭水、乐平诸蛮。”在守备郧襄时,抚定了郧阳兵变。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叛乱,又参加对宁夏哱拜的平叛。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迁甘肃参将,哱拜勾西人,内讧,防守固原,逐之出塞。”朝鲜之役期间,王鸣鹤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驻守通州狼山防备倭寇,捕擒通敌的“大盗陈忠等百人”。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年底,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王鸣鹤遂诏前往贵州参加讨播,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其“首攻,破海龙囤”。而《平播全书献俘疏》中也记载,说王鸣鹤“横槊先登,漏下五鼓,直透山巅”,率先登囤,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
  据郑珍《遵义府志》记载,在播为官的汾阳人林桐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秋七月凭吊海龙战场时,有感而作《题王羽卿诗后碑》,碑文见载于《遵义府志》。此时是战争之后的第41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重修海朝寺时所刻的碑文(旧碑新用),较为重要。碑文中的一些细节,不见诸史乘,即王鸣鹤是攻囤时最先登顶的将领。对王鸣鹤参与平播事,《明史》未着一字,遑论其余。“见当日平播之功,鸣鹤不在(刘)綎下。而《明史》不登姓名,亦不见诸家记载。又可见摧此大敌,正非陈(璘)、吴(广)二三大将能专其功,当时勋名泯没者固多也。”由于万历三大征他都有参与,当如此功绩,《明史》未提及其人其事一字,令后人每每为此感叹不已。
  王鸣鹤后历任晋都督佥事、广西总兵、广东总兵。但在参加平海南黎族部落叛乱的归途中“染瘴疾卒”,算得上是马革裹尸。“剿卭水苗,破巴梁鬼,计等十九寨,征乐平,获恶首阿礼生等……前后斩灭三百六十余级。”纵观其一生,守边境三十余年,历大小数十战,每战必胜,算得上是常胜将军。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让其子孙在其祖籍海州建祠设堂。可惜的是原祠堂损于抗日战争的兵火之中,现今祠堂为重修。
  诗文武著
  王鸣鹤不仅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常胜将军,也是一位胸藏万甲兵的军事家。他的舅舅,就是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朝瑞。张朝瑞在《登坛必究·叙》中说王鸣鹤平素熟读兵书战策,“手未尝一日废书,铃阁(将帅长官办事的地方)之藏,几于二酋(指藏书特多),腹中武库,不减数万甲兵。”明黄虞稷所撰《千顷堂书目》中说王鸣鹤,“镇守广西总兵官兼都督同知,挂征蛮将军印。”他一生从戎,但“手未尝一日废书”,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武将,著有《登坛必究》、《帷间问答》、《东粤私忧》、《平黎纪事》、《教操说》、《训兵说》、《行兵图》、《火攻答》等军事著作。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王鸣鹤所著的《火攻答》书中,记载了将地雷中采用的“走线”方法(即击发装置用绳索牵住,当绳索被拉动时发火引起爆炸的方法)应用于水雷,即在水雷上安装一根或几根绳索,任其横浮于水面,当敌船航行时,挂上这些绳索,就会拉动击发引信,引起爆炸,把敌船击毁。当时把这种水雷称之为“水底鸣雷”。后又改进为触线漂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
  王鸣鹤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王鸣鹤不但军功卓著,同时也具儒雅风范。任职广西时,他与当时的广西巡抚杨芳遍游桂林诸峰,留下多首诗作。如《王鹤鸣省春岩题诗》:“省春岩畔探春信,绛蜡光中见腊梅。素影不随红泪坠,冰姿还映火莲开。折来香满凭风引,刻罢诗成赖酒催。寄语封姨休见妒,瑶华玉烛在春台。”据记载,《千顷堂书目》录其诗集四种:《路鸢集》、《西征集》、《百粤草》、《缓带吟》。遗憾的是,这些诗集无一存世。王鹤鸣为官,每到一处,便会游览当地风景,并题字留念。贵州施秉县华严洞摩崖石刻中就有其题字,洞左横幅:“灵云盘结”、“洞天福地”,落款:“万历丙申孟夏吉日”、“淮阴王鸣鹤题”。广西桂林叠彩山上也有其题刻的“江山会景处”。
  淮安,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清两代,淮安不仅出文进士,也出武进士。在明代众多武进士之中,有三位“文武全才”的武进士,“皆能于戎马倥偬留意风雅者”,而王鸣鹤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闲话天庆观
刘怀玉

  天庆观,在淮安城内西部太清观街。
  《天启淮安府志》卷19,收录了张益的《玄妙观记》。此记中叙述了观历史变迁情况:“据《嘉定山阳志》云,本唐之白鹤观也。”并说有唐朝“会昌乙丑(会昌五年,845)断碑可考。”“会昌乙丑”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此年四月为“武宗灭佛”最严厉的时候,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白鹤观是道教宫观,不会在被“灭”的行列。那个断碑肯定记载了这件事,但到了南宋嘉定时已断了,今天连断碑也看不到了,无法知道当年的情况。
  张益的《记》中又说,天庆观的名称是宋代朝廷所赐:“宋大中祥符(1008-1016)中,改赐额曰天庆观,建宋祖之殿。隆兴甲申(1164)毁于兵,重建于乾道己丑(1169),郡守钱冲之,于淳熙辛丑(1181)增修两廊。又四年乙巳(1185),复建三清殿,丙寅(开禧二年,1206)再罹兵燹。城之寺宇俱毁,此观巍然独存。赖道士高志坚年高有道行,为守护之也。淳祐壬寅(1242),葛统制施田,以资增置殿廊。”整个宋代的毁建历史,叙述得极为详细。
  又说:“玄妙观之额”是元代所改。按《元史》卷18《本纪第十八·成宗一》:元贞元年(1295)秋七月壬寅,“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毁所奉宋太祖神主。”据了解,苏州玄妙观亦唐代所建,宋代改称天庆观,元贞元年改名玄妙观。这好像凡称玄妙观者都是如此。
  接着又说明代的情况:“国朝洪武中,提点孙处仁、都纪武得贤同观事。永乐丙戌(1406),镇守淮安都指挥施文,捐俸资以助,住持杨与靖修造殿宇。宣德丁未(1427),与靖增置东西廊庑,绘群仙、诸星、天地、水府之像,搆房栖道众及往来云水。正统庚申(1440),都纪顾道坚、副张立本、住持马立泰,增修公署、内外山门、东西方丈、厨库垣墉,金碧炳耀,钟鼓铿鍧,为具瞻于一郡。”提点、都纪都是道教教职。提点是朝廷委任的管理宫观事务的官员。道纪司是明清时代一府的道教管理机构,道纪为道纪司的官员,他们的首领为都纪副纪。前者是政府官员,后者是宗教组织人员。至于涉及到的那些人员都无考,惟施文在地方志中有记载。《正德府志》卷12“官守·武职”:“施文,直隶泰州人。洪武初,累官浙江都指挥同知,镇守淮安。严明不刻,军民畏而爱之。”文中说该观“内外山门、东西方丈、厨库垣墉,金碧炳耀,钟鼓铿鍧,为具瞻于一郡。”可能那时曾经辉煌过一时,故而明清时代淮安府的道纪司就设在这里。
  张益(1395—1449)字士谦,号蠢庵,昆山人,一作吴县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授中书舍人,改大理评事,与修《宣宗实录》,迁修撰,进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死于土木堡之难,谥文僖。
  到了清代天庆观逐渐衰败了,而且改名为太清观。《乾隆淮安府志》卷26“坛庙”记载:“太清观,在太清观坊,建于未有城池之先。有正统十二年勅书。康熙五十三年,火毁大殿,勅书烧损,而御玺年月俱全,有仙人朝见石,跪迹犹存。”
  什么时候改名太清观的,未见有史料记载,说不定就是在康熙大火以后的事,反正乾隆府志“坛庙”中已有太清观这一名称了。而且那条南北街叫太清观街,那块地方即叫太清观坊;并说“玄妙观……今废”。大约乾隆府志编者编乾隆府志的时候,只见城内只有太清观,而无玄妙观,因而志上便将玄妙观遭火灾的事说成是太清观的事了。
  对于“建于未有城池之先”一说,后人有所议论。《同治山阳县志》卷2即持怀疑态度:“永嘉寺观之胜,近在洛下,江右塔寺之风,远在梁武。此城创自东晋义熙,地濒边陲,庶事草创。前乎此益为戎马瓯脱之场,可知何缘多启寺观?”疑为“凿空之谭”。《淮壖小记》亦认为“恐不得在晋前”。
  但说是唐代的道观是没有问题的。《太平广记》卷149定数四引《逸史》,记载了一则关于楚州(今淮安区)白鹤观中张道士,能前知李栖筠注官的故事,题即为《李栖筠》,其白话译文如下:大夫李栖筠还没有作官时,将要进京参加选官。当时扬州有个姓田的山人,是很出名的隐士,很有预见的能力。李栖筠就去拜访他。问他自己将得到什么官职。田隐士回答他说:“可作宣州溧阳县县尉。”李栖筠说:“我在朝廷的大臣里面也有亲戚和朋友,所希望得到的官职,实在不仅仅是这么个小官。”田隐士好半天才说:“官太大不行。不过我也没有仔细思考,我写封信给楚州白鹤观的张师父,师父能知道。”李栖筠到了楚州找到白鹤观,那里蒿草和榛柴堵塞了道路,好象没有人住似的,敲门敲了半天,才有人答应,开门人把李栖筠领进去,见张师父是个年岁很大的老人。老人说:“姓田的无缘无故,胡乱讲了一些话;你不是要知道将当什么官吗?他怎么说的?”李栖筠说:“他说我将当宣州溧阳县尉。”老人说:“不对。将作魏州馆陶主簿,但是以后就会当大官,声名显赫,不要介意现在的小官。”等到了京城,被授予溧阳县尉。李栖筠惊奇怪异,以为张道士的话不准。过了几天,皇上下敕令废除以前的批注,改为馆陶主簿。这才明白田、张两个都有道理。后来两个人都不知道去向。
  北宋张耒有游楚州天庆观诗,题为《游楚州天庆观,观高道士琴棋》。诗云:颓垣苍苍锁乔木,草满荒庭不容足。坏檐破壁秋雨余,蛛网萧萧风满屋。黄衣道人出迎客,野态生疏脱拘束。围棋尽扫一堂空,烹茶旋煮新茶熟。弹琴对客客卧听,悦耳泠泠三四曲。离骚幽怨松风悲,流水潺湲履霜哭。日斜携手步空廓,鸣鸠相呼竹间宿。黄昏门闭人语绝,空殿幽幽掩微烛。我生资生最淡泊,每厌烦敲幸幽独。何当不踏朝市尘,长伴高人种松菊。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淮安本地人。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另又称右史、宛丘先生、肥仙。
  南宋俞德邻亦《淮安天庆观夜坐》诗,诗云:边城寂寞岁将阑,浊酒频斟醉不欢。一点青灯霜月白,野凫飞起石窗寒。
  俞德邻(1232—1293),南宋永嘉人,字宗大,号大迂山人。咸淳进士,与陆秀夫、龚开等交往甚密。宋亡不仕,遁迹江湖以终。著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这首七绝作于南宋灭亡前夕,因而诗的基调是凄凉悲哀的。诗人在年根岁底客居边城淮安破道观中,面对一盏微弱的油灯,一壶浊酒,自斟自饮,渐入醉乡,自然是很“不欢”的了。夜晚万籁俱静,只有窗外的野鸭偶尔发出飞动的声响,划破黑夜的死寂,给孤客游子增加了不少寒意。全诗恬淡清远,简洁凝炼。
  天庆观,在淮安城内西部太清观街。
  《天启淮安府志》卷19,收录了张益的《玄妙观记》。此记中叙述了观历史变迁情况:“据《嘉定山阳志》云,本唐之白鹤观也。”并说有唐朝“会昌乙丑(会昌五年,845)断碑可考。”“会昌乙丑”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此年四月为“武宗灭佛”最严厉的时候,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白鹤观是道教宫观,不会在被“灭”的行列。那个断碑肯定记载了这件事,但到了南宋嘉定时已断了,今天连断碑也看不到了,无法知道当年的情况。
  张益的《记》中又说,天庆观的名称是宋代朝廷所赐:“宋大中祥符(1008-1016)中,改赐额曰天庆观,建宋祖之殿。隆兴甲申(1164)毁于兵,重建于乾道己丑(1169),郡守钱冲之,于淳熙辛丑(1181)增修两廊。又四年乙巳(1185),复建三清殿,丙寅(开禧二年,1206)再罹兵燹。城之寺宇俱毁,此观巍然独存。赖道士高志坚年高有道行,为守护之也。淳祐壬寅(1242),葛统制施田,以资增置殿廊。”整个宋代的毁建历史,叙述得极为详细。
  又说:“玄妙观之额”是元代所改。按《元史》卷18《本纪第十八·成宗一》:元贞元年(1295)秋七月壬寅,“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毁所奉宋太祖神主。”据了解,苏州玄妙观亦唐代所建,宋代改称天庆观,元贞元年改名玄妙观。这好像凡称玄妙观者都是如此。
  接着又说明代的情况:“国朝洪武中,提点孙处仁、都纪武得贤同观事。永乐丙戌(1406),镇守淮安都指挥施文,捐俸资以助,住持杨与靖修造殿宇。宣德丁未(1427),与靖增置东西廊庑,绘群仙、诸星、天地、水府之像,搆房栖道众及往来云水。正统庚申(1440),都纪顾道坚、副张立本、住持马立泰,增修公署、内外山门、东西方丈、厨库垣墉,金碧炳耀,钟鼓铿鍧,为具瞻于一郡。”提点、都纪都是道教教职。提点是朝廷委任的管理宫观事务的官员。道纪司是明清时代一府的道教管理机构,道纪为道纪司的官员,他们的首领为都纪副纪。前者是政府官员,后者是宗教组织人员。至于涉及到的那些人员都无考,惟施文在地方志中有记载。《正德府志》卷12“官守·武职”:“施文,直隶泰州人。洪武初,累官浙江都指挥同知,镇守淮安。严明不刻,军民畏而爱之。”文中说该观“内外山门、东西方丈、厨库垣墉,金碧炳耀,钟鼓铿鍧,为具瞻于一郡。”可能那时曾经辉煌过一时,故而明清时代淮安府的道纪司就设在这里。
  张益(1395—1449)字士谦,号蠢庵,昆山人,一作吴县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授中书舍人,改大理评事,与修《宣宗实录》,迁修撰,进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死于土木堡之难,谥文僖。
  到了清代天庆观逐渐衰败了,而且改名为太清观。《乾隆淮安府志》卷26“坛庙”记载:“太清观,在太清观坊,建于未有城池之先。有正统十二年勅书。康熙五十三年,火毁大殿,勅书烧损,而御玺年月俱全,有仙人朝见石,跪迹犹存。”
  什么时候改名太清观的,未见有史料记载,说不定就是在康熙大火以后的事,反正乾隆府志“坛庙”中已有太清观这一名称了。而且那条南北街叫太清观街,那块地方即叫太清观坊;并说“玄妙观……今废”。大约乾隆府志编者编乾隆府志的时候,只见城内只有太清观,而无玄妙观,因而志上便将玄妙观遭火灾的事说成是太清观的事了。
  对于“建于未有城池之先”一说,后人有所议论。《同治山阳县志》卷2即持怀疑态度:“永嘉寺观之胜,近在洛下,江右塔寺之风,远在梁武。此城创自东晋义熙,地濒边陲,庶事草创。前乎此益为戎马瓯脱之场,可知何缘多启寺观?”疑为“凿空之谭”。《淮壖小记》亦认为“恐不得在晋前”。
  但说是唐代的道观是没有问题的。《太平广记》卷149定数四引《逸史》,记载了一则关于楚州(今淮安区)白鹤观中张道士,能前知李栖筠注官的故事,题即为《李栖筠》,其白话译文如下:大夫李栖筠还没有作官时,将要进京参加选官。当时扬州有个姓田的山人,是很出名的隐士,很有预见的能力。李栖筠就去拜访他。问他自己将得到什么官职。田隐士回答他说:“可作宣州溧阳县县尉。”李栖筠说:“我在朝廷的大臣里面也有亲戚和朋友,所希望得到的官职,实在不仅仅是这么个小官。”田隐士好半天才说:“官太大不行。不过我也没有仔细思考,我写封信给楚州白鹤观的张师父,师父能知道。”李栖筠到了楚州找到白鹤观,那里蒿草和榛柴堵塞了道路,好象没有人住似的,敲门敲了半天,才有人答应,开门人把李栖筠领进去,见张师父是个年岁很大的老人。老人说:“姓田的无缘无故,胡乱讲了一些话;你不是要知道将当什么官吗?他怎么说的?”李栖筠说:“他说我将当宣州溧阳县尉。”老人说:“不对。将作魏州馆陶主簿,但是以后就会当大官,声名显赫,不要介意现在的小官。”等到了京城,被授予溧阳县尉。李栖筠惊奇怪异,以为张道士的话不准。过了几天,皇上下敕令废除以前的批注,改为馆陶主簿。这才明白田、张两个都有道理。后来两个人都不知道去向。
  北宋张耒有游楚州天庆观诗,题为《游楚州天庆观,观高道士琴棋》。诗云:颓垣苍苍锁乔木,草满荒庭不容足。坏檐破壁秋雨余,蛛网萧萧风满屋。黄衣道人出迎客,野态生疏脱拘束。围棋尽扫一堂空,烹茶旋煮新茶熟。弹琴对客客卧听,悦耳泠泠三四曲。离骚幽怨松风悲,流水潺湲履霜哭。日斜携手步空廓,鸣鸠相呼竹间宿。黄昏门闭人语绝,空殿幽幽掩微烛。我生资生最淡泊,每厌烦敲幸幽独。何当不踏朝市尘,长伴高人种松菊。
  
发表于 2015-9-10 07: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一鸣不愧为第一英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19:29 , Processed in 0.0503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