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17708|回复: 20

“千禧杯”美丽乡村征文评奖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16: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丽乡村评奖已开始,请编辑推荐、作者自荐。注明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江阴市祝塘镇崇村。丁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家杂志常务副主编)
五福荡走笔
丁 一

  当所有的夕阳都争先恐后地拥挤到湖面之后,那些静态的鲜活便衍生得滚烫而灼人,于是,夜的声音便开始在水面上飘来飘去。那些被零乱的竹篙支撑着的、被农人粗粝的双手一千遍一万遍摸过搦过的渔网,仿佛在金红色的落日中潇潇洒洒地游走着;那些曾经被渔人的网掠去的鱼儿,此刻又在余晖的背影里孕育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无拘无束、夫唱妇随、骚动不安的麻鸭们,扑打着鲜活而生动的双翅,是急于想飞返在微风中摇曳的芦苇丛,还是趁夜色尚未笼罩这赖以生存的碧波,再一次嘹亮起情爱的歌喉;而那些由远及近村姑行走在细瘦田埂上的呢喃,在渔舟唱晚中衍变得那么不可思议,那么扑朔迷离,那么令人的心儿醉去,醉成了五福荡身体里的一个部分……
  江阴。祝塘。
  崇村。荡南。百丈。西旸。古庄。
  暨阳故里这五个庞大的白水荡围拢成的五福岛,自然而然地排列组合成一个村落——五福村。五福村被不经意地包围在五福荡中。于是经过千年的轮回、行走,便形成了苏南地区保存得最好的次生态湿地;这民风纯朴、村不闭户的江南原生态水乡唷,领略这样夺人魂魄的画面。人类用怎样的热情才能挽留它的灵魂?才能让那些竹篙把夕阳和湖荡编织成永远的人间天堂……

      (写作背景: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作者杨培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务大厅监察室主任、《政务风景》杂志主编、东方旅游文化网首席编辑)
老树沧桑
杨培德

  我年愈80岁的老母,面对自家小二楼拆迁之际,反复嘱咐我们的不是如何与开发商据理力争,多争取点房屋面积,而是唠唠叨叨的、不厌其烦的叮嘱我们:
  一定要和开发商说好,保护好咱们家的老树;一定要开发商说好,咱家的新楼门前还要这棵老树……
  听母亲说老树的沧桑,我们的耳朵都可以起了茧子。因为我们太熟悉关于我家祖屋前的老树了——他与共和国诞生日只晚了5年,与我的二弟同龄,在见证我们家族经历的同时,也几乎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历史。
  家乡的一切,对游子来说,都是美的。而老树,尤其是童年记忆中屋前屋后的老树,更能唤起一个人对家乡美好的回忆,更能凝聚一个人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爱。
  我家老树是一棵榆树,现在已有四、五层楼高,腰围我已经合抱不过来了。主干粗壮,中间略有弯曲,枝干四面对称,树枝繁茂。整个树冠如一座隆起的小山,深沉而厚重。特别是在夏季,如一把巨大的绿伞,撑起一片浓浓的树阴,为左邻右舍的老人和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最佳休闲的场所。用我老父亲的话说:树大风景好,招人;树老好乘凉,净心。
  老树的故事开始于50年代。那是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在举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激发了母亲劳动的热情,也有纪念又一个儿子出生的意义,在生下二弟的初春,在小青瓦、泥草墙的老屋后边,一块八、九米宽的长方形的园子里,与马路边简易挖掘的排水沟相对,栽下了十几棵小榆树苗。是父亲从前边几十米远的公用地下水井里挑来水(那时没有自来水),将树苗浇个透。
  小树长得很艰难,就像我们缺吃少穿的日子一样艰辛。那时没有板油路,沙石马路也只是双车道,很窄,没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说。每天,人来车往,为小树生长带来了最差的环境。晴天,尘土飞扬,沙石滚滚;雨天,泥水四溅,将小树苗弄得浑身上下全是脏兮兮的,像战场上的伤员,伤筋断骨,一身血水,处处伤痕。如此一番劫难,小树苗大部分死掉了。伤心的母亲,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靠近园子边用木棍将三棵活了下来的小树拦起来,才使这几棵小树得到保护,伴随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一起成长。
  记得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天灾人祸搞得大家没有粮食吃,树皮、草根都被当饭吃。母亲日夜呵护的榆树已经长大,在欢喜中多了许多忧愁,非常担心它会被饥饿的乡邻食用。是母亲放出话,只要邻里没得吃了,无论大人或孩子,只要答应不扒树皮,母亲都允许他们爬到树上去撸榆树钱。它的味道有点甜,把它掺到玉米面里搅粥或者蒸窝头、贴饼子,还是很好的代食呢。当年我和二弟每年春天都要往肩膀挎上个菜篮子,兴致勃勃地爬到这几棵榆树上去撸榆树钱。爬树的感觉很好玩,为防滑,先往手心里“呸、呸”的吐上几口吐沫,然后两条腿紧紧地夹住树干,“噌、噌”的几下就串到了树上。选个能站住或能坐住的地方,腾出手来,顺着树条先撸上几把新鲜洁净的榆树钱,大把大把地塞进嘴里,先把自己肚子吃饱了,然后才轻轻地弯着枝条,小心地往篮子里捋榆树钱。生怕折坏了树枝,影响明年榆树钱的生长。当然,吃这种代食,营养不良肚子大不说,就是这个大便干燥最令人头痛,常常需要别人用手去抠,把人折腾得连走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小孩子只能一个劲的抹眼泪了。
  六、七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老树下成了“斗私批修”的一个阵地,乡邻和家庭之间的唇枪舌剑发展到激烈程度,折下的老树枝就成了互相“文攻武卫”的最好武器。老树被斗争的风雨和阶级的憎恨包围着,苦苦地挣扎成了它唯一的选择。
  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不在搞“窝里斗”,开始避免“瞎折腾了”,日子开始抬头了。家乡的马路被拓宽,变成洁净的柏油路了。只是有两棵大树占了路,在一个凄苦的凌晨,市政连个招呼都没打,派人悄悄地锯掉了,害得我们第二天四处寻找,才在市政的院子里找到了早已被割成几段的树干。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心里为此都是空空落落的,一种失去的伤感在久久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家里生活有了起色,我家祖屋被重新翻修,用草拉子编的墙换上了砖墙;小青瓦被大块的水泥瓦所代替。尤其是屋前屋后的园子,被粗大的小松木杆杖子围住。剩下的一棵榆树,也被我们夹到了院子里,终于使它有了一个可以尽情抒展的空间,也使我们终于放下心来,不在为它的命运担忧。
  此后,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倾向民生,鼓励个体经营,母亲做起了裁缝。赚了钱,加上我们都陆陆续续地参加了工作,生活富裕了,扒掉了老屋,原地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时时站在窗前欣赏比小楼还高出许多的老树,心情愉悦,感觉总有希望在前面。
  转眼,我们都长大成人,纷纷在老树的注目下,陆续离开了老屋,离开了校园,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就是远离故乡的我,也时常想念和老树在一起的日子。时常在梦中勾划出老树不朽的历程:春天,浅绿而鹅黄的榆树钱串起人们的生机;夏天,枝繁叶茂的树冠深藏着岁月的温馨;秋天,一片片枯黄的落叶带走了人们生活的沉重;冬天,雪压枝头激发着生命的渴望……
  家乡门前的老树,已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坚守的灵魂,更是我们一个挥之不去的牵挂。
  去年,小镇强化了开发的步伐,将我家的小二楼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沿街而建的居民小区。我家的老树又一次面临着生死的抉择。正当我们全家为老树的命运忧心憧憧、到处寻风探信的时候,传来了老树又一次逃脱了厄运的好消息,虔诚信佛的老母亲再次跪拜在佛像前,感谢我佛保佑,感谢老天爷开眼,使这棵老树成了我们家族第四代成长的见证。
  老树成了这片新区里唯一的幸存者。我们全家欣喜若狂,并正式向开发商提出:我家新迁安置楼的位置,门前一定还是这棵老树。开发商也许被我们与老树的深情所感动,一改起初暧昧的态度,承诺:一定。
  搬进新楼后,老树依然是我们来回出入的守护神。虽然没有过去自家院落的围护,但是国家教育公民珍惜和爱护环境的宣传已经入心入脑,尤其是发展经济带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保护环境已经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老树终于可以尽情的和我们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了。
  如今,老树已是小镇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块镇宅之宝。我老母亲逢人便说它是“神树”。而我们兄弟姐妹,则对孩子们说,它是我们的一生故事,是我们家族走来的最好记忆;更是家乡小镇的一段真实日记,也是共和国的一部分历史。
  我家新楼前饱经沧桑的老榆树,是我、是我家,也是小镇上一个永不游走的生命。

    (写作背景:山东省莱州市夏邱镇柳沟村。作者兰心,原名葛玉兰、东方旅游文化网主编)
遥远的小村庄
葛玉兰

  菜园里的红草莓
  六月的阳光,亮得耀眼,一清早,便活泼泼地洒满了姑家的菜园。
  我与表妹杏在小菜园摘豆角。杏提着篮子,穿梭在豆角架茂密的绿叶间,拣着饱满结实的长豆角采摘。我在地垄上走走停停,摸摸顶着黄花的嫩黄瓜,瞧瞧亮晶晶的紫茄子,俯下身嗅嗅还挂着露珠的西红柿的清香……菜园的篱笆上,水灵灵地爬了一溜蓝色的牵牛花,好像在与篱笆下金色的南瓜花儿比美。不远处,一头歪脖子黄牛甩着长尾巴歇在老柳树下,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一弯渠水从树下绕过,溅起一片小小的浪花。脑子里忽然闪过诗人的诗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说的该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真美!我一叠声地惊叹着,兴奋又好奇。
  杏挎了一篮翠绿的豆角,从豆角架下走出,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自从来到姑家,杏常用这种眼光瞟我。其实我知道,为什么杏明明比我小三天,却不肯唤我一声姐;不就瞧不起我——她眼中“城里人”的处处好奇和惊叹声吗?!我才不介意,我在南方的城市生活了十二年,第一次领略北方小山村质朴的风光,怎么能憋得住内心的好奇与惊喜呢?
  我突然发现菜园中心的井台边,生长着一些低矮的植物。掀开它们圆圆的叶子,下面竟然藏着一颗颗鲜艳的红草莓。这些草莓长着不大的个儿,加之被覆盖在叶子下面,差点就逃过我的眼睛。我摘下一颗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一颗激动跳跃的心。我高兴得大声喊杏。杏的嘴角飞起一抹笑,不动声色地放下井绳,摇上一桶清冽的井水。我和杏把摘下的红草莓放进水桶里,娇艳的红草莓,在清亮亮的水面上静静地旋转飘浮,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在阳光下泛着绮丽的色彩。我看得忘了神。杏捞出一颗草莓,放进我嘴巴里,那甘美的汁液几乎迫不急待地冲进了我的喉咙。那香甜啊,任是现在集市上再大再红的草莓也比不上。我一个接一个,水淋淋地往嘴巴里塞着,杏看着我贪婪的样子,不停地咯咯笑……
  种在山坡上的地瓜
  我回转头,裹着小脚的姑姑还站在院子里,用手搭了凉棚,向着我们的方向眺望。
  身材高大的姑父推着独轮小车,吱吱呀呀地健步如飞,甩下我和杏好远。看着姑父翻飞的大脚,暗想,姑那双缠得紧紧的,连小院都难得迈出的小脚,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四周都是丘岭绵延的村庄呢……
  杏说其实这时节还不是地瓜收获的时候,到了真正收获的季节,地瓜都能撑裂了地皮,露出饱鼓鼓的地瓜来。我知道杏心疼了,她的心疼是有道理的,这时候的地瓜还在长个儿呢。可是姑和姑父说我来一趟不容易,到收获时不定能赶上,一定要让我先尝尝鲜。我跟在喜鹊一样喳喳絮叨着的杏身后,边走边四处打量。秋高气爽,这成语用在秋天里是多么的美妙恰当。你看,蓝天下的阳光依然明亮得像流动在空气里的水波。小路两旁的花生地里,花生苗那有些发黄的叶子紧贴地皮,像是在护着地底下的花生果们。也不知这时候的花生果长成什么样儿了,可不可以吃呢?真想抠出来看看。招摇的玉米排得整整齐齐,水蛇一样的长叶子在风中唰啦啦地舞动,不时飘过缕缕玉米缨的甜香。我在心里盘算着,秋收的时候,是一定要争取再来姑家的……
  姑家的地瓜地,在离家两里多外的半山坡上,斜斜的一大片。绿油油的地瓜蔓儿生机勃勃,爬得满地密不透风。远远望去,好像一块墨玉被随便扔在山坡上,可爱得诱人。姑父放好独轮小车,眯缝起眼睛打量了一番,选准了一块地瓜垄,把地瓜蔓划拉到一边,一铁掀挖下去,几个红皮大地瓜骨碌碌滚了出来。姑父拾起一只,搓去上面的泥土仔细端详,笑容撑开了脸上的皱纹。在杏疼惜的呼喊中,姑父把挖出的地瓜整整装满了两篮子,放到了独轮车上。姑嘱咐过,要姑父多挖些,好让我带回家去给爸妈尝鲜。姑是我父亲的亲姐姐,也是父亲在家乡唯一的亲人。和父亲一样,血脉相连的他们总是时时相互牵挂着。
  杏把砍下的地瓜蔓收拢来,掐了一大捧嫩嫩的芽尖,说回家洗洗用油爆炒了,是一道城里吃不到的美味小菜。余下的瓜秧带回家就是猪的美食了。
  那天的晚饭,是一锅香喷喷甜丝丝的蒸地瓜;菜是一碟油汪汪绿莹莹的炒地瓜嫩苗,外加一盆虾皮炖萝卜丝。杏抢着告诉我,地瓜吃多了肚子会胀气,萝卜却能开胃顺气。这两样东西是一定要搭配着来吃的:别看庄稼地里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学问大着呢!杏很认真地说。姑“扑哧”一声笑了,说杏的语调和神色,分明是跟姑父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姑父低下头,把长烟袋锅放鞋底子上磕了磕,别过头去掩藏脸上得意的笑。
  暖 馨
  灰蒙蒙的天空,飘起了清雪花。这样的天气干冷。
  我和杏坐在烧得热乎乎的炕头上,守着两个盆剥花生。冬季是庄稼人最闲散的季节,这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剥秋天收获的花生。去掉壳的花生米可以拿去镇上的粮所换成香香的花生油,一年的食用油就有了。姑从菜窖里抱出一颗大白菜,一层层剥掉外面的菜帮,直到露出里面嫩白的菜心。姑把菜帮洗净了,放到案板上“邦!邦!”地一阵剁,然后拌上玉米面喂天井里咕咕叫着等食的鸡。
  快晌午的时候,姑父顶一头雪花从集市上回来了。我和杏跳下炕,趿拉着毡窝去抢姑父手里的菜篮子。姑父笑眯眯地从篮里拿出一个塑胶袋,把里面的东西哗啦啦倒进姑拿过来的盆里。姑父说,看我给俩馋猫买什么回来了?是花蛤!杏喜得大叫。花蛤还是活的,在盆里滋滋啦啦地扭动着互相碰撞。我在南方从没见过海,所以更没见过海里的花蛤,这还是我回来后,头一次看见花蛤呢。我和杏用手抚摸瓷器般美丽的花蛤壳,触动着它从壳里一伸一缩的“舌头”,叽叽咯咯笑成一团……
  姑说天冷,把午饭摆在了火炕的圆盘上。我还不习惯和杏一样的盘着腿坐,只好跪坐在圆盘旁,看姑一样一样往圆盘上端饭菜。一大盘暄腾腾的白馒头放边上,一人跟前放一碗鲜香甜美的大白菜炖粉条,圆盘中间是一盆冒着袅袅热气的花蛤汤。花蛤汤奶白色的汤汁上飘着几滴金黄色的芝麻油,还有一层碧绿的香菜叶,整间屋子里都弥漫着花蛤那独特诱人的鲜香……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甜美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氤氲不散。它让我固执地追忆乡村带给我的温馨,固执地相信一个人的一生无论走了多远经历过多少繁华,他的骨子里向往的仍是原始的温馨与纯净。如同现在的我,在喧嚣的城市里怀着朝圣的心,追寻着那份静谧与安详。姑住的乡村离我其实不过四、五十华里,论路程实在算不得太远。可如今我只能在梦里抚摸亲近那可爱的小村庄——杏早已嫁作他人妇,劳作一生的姑和姑父已拥着生养他们的土地长眠。我只能在怀想中,追听杏喜鹊一样喳喳的声音,看姑站在小院里手搭了凉棚迎着我慈爱的笑,看姑父推着独轮小车吱呀呀地从我记忆里缓缓走过……

        (写作背景: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作者赵日超: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东方旅游文化网主编)
      儿时的记忆里,草荡中绿草荫荫,群莺奋飞。然而不知何时,草荡的绿色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它那清秀的姿容、深幽的环境、浓郁的花香、如银的月色只留在美好的回忆里。

  又见草荡绿
       赵日超

  儿时的记忆里,草荡的水是碧清碧清的,荡中绿草荫荫,群莺奋飞,百鸟幸歌,婉转动听,连天鹅也来栖停。然而不知何时,草荡的绿色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它那清秀的姿容、深幽的环境、浓郁的花香、如银的月色只留在美好的回忆里。
  难道真的跟有的野生植物一样,草荡从大地上灭绝了吗?一次次寻觅,一次次失望,刻骨乡愁,让我一度茫然。
  借《新楚州》报社举办首届中青年作家笔会的机会,我们来到了流均的草荡中。远远的,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草荡闯入眼帘。在这里除了蓝天,满眼都是浓浓的绿意:苍绿的是芦苇,碧绿的是河水,嫩绿的是荷叶,鲜绿的是香蒲,翠绿的是稗草,浅绿的是荷花……郁郁葱葱的绿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清新、自然、惬意。纵横交错的圩堤上,蛙鼓阵阵,红桥碧水,鱼虾嬉戏,千姿百态,令人大开眼界。我立刻惊喜起来,这不正是我记忆中的草荡吗?
  绿草荡是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区,共有万亩水面,和马家荡连为一体,形成射阳湖群。铺在水面上密密麻麻的荷叶随波漾动,亮晶晶的水珠在叶片上面轻轻滚动,透着灵性与柔情。含苞怒放的花骨朵亭亭玉立,如同微闭双眼含羞带笑的睡美人静卧于绿叶铺就的水床上,让人想象得到睡莲的清雅、孤高之美和睡莲中“睡”字的绝妙意境。一只红蜻蜓紧紧盯在花苞上,似乎在诉说绵绵情话。鸟儿鸣、鸭儿游、鱼儿跃,一派湖荡风光。游艇穿梭其中,野生的水产植物从塘底汹涌扩张开来,一下子进入我的视野,肥大的叶片翻动着欣喜,柔韧的茎杆俯仰着欢悦……钻进芦苇,几条苇叶织成的巢儿落下两粒鸟蛋,碎在我的脸上。我们甚是担心我们的到来,惊扰了草荡的宁静。
  过去,绿草荡的香蒲、太空莲、菱角、鸡头等等,都是一片一片的,放眼望去,满目葱茏,点缀其间是盛开的野花。荡草、荡花,皆为野生水产植物,更兼有野生、野性、野趣、野味。传说,很久以前,小伙子常吃这里的水生植物会变得英俊潇洒,姑娘长年生活在此会变得水灵漂亮,水乡渔民睡在草荡芦苇编织的草席上一年四季身体健康。
  前些年,一些地方为了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大搞水产养殖,发展编织业,人们来到荡中,一船一船地采捞芦苇,编草席、编蒲包,喂猪、喂羊、喂牛、喂鸡,加之一些河流环境污染,渐渐地,草荡的芦苇不见了,草荡的睡莲消失了,草荡的鱼儿遭殃了,光秃秃的草荡没有了绿意,也就没有了灵气,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再也看不到百鸟欢歌的流动风景了。草荡的生态被破坏了,有的物种已经绝迹,有的也仅剩下了孤零零几株。草荡美丽的绿色,因人们无知的行为蒙上了阴影,那些陪伴祖先的文明也渐渐被毁灭了。
  其实,被毁灭的,又何止是一个绿草荡呢?没有了看似微不足道的野草野花,自然界会是怎样的单调,我们的生活会失去多少情趣!因此,呵护野生植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还野生植物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更加重要。
“一顷荷香数顷幽,气清神秀转含羞。年年总是此时好,翡翠音声解子惆。”愿草荡绿色永驻,让我们的后辈在这草荡的绿色中真切感受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吧!
                 
         (写作背景:写的是安徽省芜湖市村庄的一个缩影。孙凤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芜湖港国际集装箱公司党委书记)
小路是村庄的根
  孙凤山

  那时,村庄坐在季节怀里,似雪梨花一样躁动而刚烈。周围刚刚责任了的田地,散发着久违的清新,阡陌交错庸常地箍着村庄。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房前村头,话语里明显多了一份责任和欣慰,就连身后的脚印也流露出一份紧迫。
  村庄有150多户人家。几口池塘无序但也算有意地镶嵌在田野和村庄之间,池塘里除了鳙鱼、草鱼、鳜鱼等各种家鱼以外,各种水生植物根据节气的安排轮番出场。沿着池塘,几条蜿蜒的小路紧紧地牵引着村庄和农事。接近村庄,必先接近池塘;离开村庄,也要从池塘边通过。接近抑或离开,小路就是唯一的线索。村庄宛若一颗千年老树,通过就像根儿似的小路深深扎在村庄,枝繁叶茂。小路还吞吐村庄一切外交事务,就连阳光倾泻也比村庄里的早。除了红白喜事丧事,鞭炮点燃一村的躁动外,声声爆破寂静的便是间歇轰然作响的爆米机了。那时的生活虽然差强人意,甚至显得寒酸,但男女老幼固守家园倒也悠哉游哉,一机爆米花绽放的远不止是孩子们的笑。小路不小,她的尽头不是无边的田地,就是相邻的村庄,只有西边一条小路尽头,连接着一条省道。小路就是这样简捷而深刻。没有小路,村庄将枯死!
  村庄在三农政策里长势喜人,过境的三万五千伏高压电线杆像忠实的哨兵,日夜驻守在村庄的外围,让村庄有了高度。几条根似的小路越来越力不从心。喜鹊以特有的弧线划出安详,枝头飘落的至少是喜悦的心情。卸下锄头,村民们就扛一肩落寞,村里的生活只在汗水和土地中开花。放下牧鞭,孩童们追逐爆米花的馨香,摸索着捉迷藏的味道,被取走了力量的牧鞭追忆种子萌芽、耕耘浇灌的过程。可谁能感悟生命与沉默的对话?那时的村庄没有留守儿童,但儿童们迷惑、好奇而探求的目光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在这种近乎呆滞的目光下,折断的不仅是村庄和小路的气息和生机,还有岁月留下的一道道坎啊!
  我爱小路,胜过村庄,毕竟小路连接外面的世界,向外输送千年的积淀、百年的风情、十年的丰收,也吸纳外面精彩的因子,迎接汹涌的浪潮。后来,一些有志青年踩着小路陆续走出乡村。独在异乡摸打滚爬,靠汗水和智慧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捷报雪花一样纷纷飘落至村庄,难怪喜鹊似乎比以前叫得更欢。我也是在那时走出村庄的。回眸小路,我看见远去的疲惫和忧伤,霎时感觉走在生命的转折点上,有许多洒满阳光的路在远方召唤。我想,对小路只能想念不能依靠,唯有土地才能养活我们一辈子。一旦跨越小路,人生就会轻松起来。  
  终于,挖掘机和推土机开进了村庄,城镇化改造如椽之笔,将书写新的历史。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大都回来了,算一笔叫做拆迁安置的账。我不知欣喜还是悲怆?面对村庄的归宿,震颤的不仅是小路吧。小路永远是根,是最亲近大自然和人生起步的天使。她会真切地告诉我,人生的小路也很多,放飞理想必须脚踏实地,唯有拼搏才能前进。哪怕拼搏过一次,也是无悔的人生……

(写作背景:淮安区仇桥镇南涧村。李乃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恩赐园畅想
李乃祥

  今世有缘,一睹恩赐园风彩。坐落在淮安区仇桥镇南涧村境内的恩赐园不是都市公园,亦非农家庭院,而是由该村村民李治淮先生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350亩打造的供人们休闲的娱乐园。
  我们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采风组一行人在成熟的秋季走进了恩赐园。由书法家陈东昇题写的“恩赐园”三个金色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入得园去,大门右方有一座飞角翅檐、古色古香的“望月亭”,其间置放着石凳、石桌、石椅,是人们小憩的地方。我想在此亭中摆放一盘茴香豆打上二斤老酒,邀请三四知己小酌一番,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亦或在亭中捧一本书,享受消闲;也可握半盏香茶细细品味、消磨时光,自由自在与山水相处,物我两忘。
  紧邻望月亭有一块竖立着的褚红色巨大石碑。上面镌刻着李治淮先生的手书“宁静致远”。一条通园大道把九个水塘、三座小桥、两尊宝塔串联成一体。动有动的玄机,静有静的韵味。沿河沿路安装了路灯,种植了杨柳、青松、香樟、月季、腊梅等花草树木,其间点缀一些造型独特的木质艺术装饰品,河边有供游人休息的躺椅。在园区中央位置,人工堆砌了一座假山,弯曲盘旋的小径通达山顶,登高远望,园中的风景尽收眼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假山旁的翠竹、红枫、棕榈、青松相映成趣,引发人们无限遐想,白梅隐在假山背后,兀自疏影横斜,那含威不露的冷面孔流露的正是梅独立特行的风骨。水塘中间修建了一座长达近百米的《福恩廊》,木质长廊两侧有一副“择感恩的心态做事,用欣赏的眼光看人”的楹联,显示出主人包容大度,知恩图报的做人理念。漫步在长廊中,清幽、闲适、安逸、温柔、宁静的氛围,让人放不下,忘不掉。在漫不经心的散步时,我突然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河塘边设置了多处简易钓鱼台,塘水清清,具芳草无涯之浪漫;杨柳依依,备慈云悠悠之深情,是垂钓者向往的地方。我想:做钓翁没准比做富翁还要幸福,做隐士不见得比做总统容易。笔者有幸在此过了一把钓瘾,也学做了一回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严之陵隐居富春江畔。垂钓之际、我思忖:鱼儿在碧波里自由觅食、不张扬、不讨好、不乞怜,无衣食之忧,无烦劳之苦,无争斗之累,也许比人活得还快乐。
  现代人为名利锁所羁绊,对自然美有种执着的渴望和追求。游园人实质上也是在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家园。在恩赐园南端的水塘中,匠心独具地建造了一座木质几何图案的九曲桥,延伸至水塘中央,水塘边建了六间结构精致的小木屋,颇具诗情画意。据说情侣可来此小住,体味乡野风情和垂钓之乐。过平静和世外桃源的生活很容易让人忘却背后的烦恼和痛苦。正应验着古人所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当地人讲,恩赐园原为荒凉的蒲草塘,经常作怪,人到此处,动不动就会无端的哭笑。如今这里换了人间,作怪只能变为传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恩赐园东侧的水塘边,有无数条石堆砌成自然风貌,突出位置上存放一块刻有《灵壁石》字样的巨石,渗透出一股禅意的空灵和跳跃。几分禅意中,让人们有了明月当空的一睇 ,有了雨打芭蕉的一听,有了晨光初照的一思…… 游恩赐园是一种心情,穿透悠悠岁月,复活沉睡的乡土情结和淡泊的人生灵性。这里,春天桃红柳绿,万木峥嵘;夏天,枝叶茂盛,一片葱茏;秋天,丹桂飘香,风淡云清;冬天,冰天雪地,银光素裹。同行人不无感槪地说这里完全可以作为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李治淮先生,把“宁静致远,天道酬勤”当作座右铭,勒石自勉,自觉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他牵挂百姓,曾捐款九万元为集体建马路、修操场,他对己刻薄,对困难群众出手大方,几乎是有求必应。他投巨资营造恩赐园造福乡里,美化家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李先生的情怀要比那些欲壑难填的贪官、玩世不恭的政客、为富不仁的财主,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富豪,显富摆阔、醉生梦死、斗鸡走狗之徒,不知高尚得多少倍。百姓不会忘记他的功德。李治淮先生信仰基督教,我们虔诚的祈祷上帝永远保佑他。我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上帝就是党和人民。如果没有仇桥镇党政干部支持,没有南涧村群众配合,李先生钱再多恩赐园也建不成。
  集灵气、秀气、水气于一身,容端庄、靓丽、婉约于一体的恩赐园,既没有北京颐和园壮丽,亦不如苏州拙政园知名,然恩赐园却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朴村姑,亭亭玉立在苏北平原上。山清水秀,恩赐园是诗意和多彩的;任重道远,恩赐园又是艰难和辛劳的。据介绍,恩赐园还将兴建采食园,那时的恩赐园将会更加迷人和美好。

(写作背景:淮安区季桥镇小岗村。李炳金:教师)
小岗之恋
李炳金

  那天,我应《淮安区报》副刊专栏之邀,参加了“走进美丽乡村”的观摩活动。上午八时许,我们一行人乘坐中巴,前往参观地点。
  车出城区,上了通往乡村的公路,路两边的白杨树飞快地往后退去,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在我眼前滑过。车转了好几个弯,我们终于来到了季桥镇小岗村。
  走下汽车,我们受到了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随后,我们去观赏这里的美丽风光。我们沿着宽阔的水泥路面向前走去,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路两边的两湾河塘。一眼望去,河塘边苇草摇曳,河塘中碧波荡漾。平静的河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飞鸟从上面掠过,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沿路两旁,匀称地长着一棵棵风景树,树与树间种植着花草。路面整洁干净,每隔七、八米远,就有一个垃圾箱。我们一边观赏河岸的景色,一边在一起交流畅谈。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河塘的南岸。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向左走上了一条小路。小路沿着河塘通往东南方向。这条路较为特别,有的地段是水泥路面,有的却用地砖铺设,显得自然而又别致。路两旁依然是排列有序的风景树,树与树间也长着许多花草。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去,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发现有一片竹林;微风吹过,竹林摇曳多姿,青枝绿叶间流动着无限生机。
  我们拐了个大弯,向北走去。在一片空地处,停了下来。村支书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全村污水处理的地方,全村的污水管道都连接到此,进行净化处理。这时,我们发现,地面上被好多偌大的水泥预制块盖住,原来下面有这么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沿小路慢行,突然有一座木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木桥是用整块很宽厚的木板铺成,桥两头呈楼梯状的层层台阶,台阶的最高处即是桥面。木桥不作雕饰,保持原有木质的色彩,两边都有宽厚的木扶手,呈阶梯状和桥连接,看上去犹如一个整体。它横跨在河塘之上,由于造型独特,成为河塘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很快登上木桥,举目远眺,周围的景致尽收眼底。站在桥上,顿觉心旷神怡。桥东的不远处,河面上有一群鸭子正在游荡,显得悠闲自在。这里,人与自然如此和谐。人们在这儿生活,真是一种幸福。
  走下木桥,我们来到河塘北岸。道路越来越敞亮,沿岸坐落着很多房屋。一眼望去,墙面都被粉刷一新,白色的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从东往西看去,路旁电线杆上的路灯遥遥相望。听当地一位老爷爷说,每到月色之夜,这里的双塘在月光的照射下,东西塘中同时出现月亮,映在水中特别诱人,形成一道“双塘映月”的壮美景观。
  我们又参观了村文化服务中心和休闲广场。所到之处,环境怡人,真不愧是全省首批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试点村。难怪许多游人参观之后,都咂咂称赞,不忍离去。
  小岗村的环境之美,令人留恋。尽管我们参观的时间短暂,但小岗村秀美的风景,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成为我们此次游访的最美回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0: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背景: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小乡村。赵树江:东方旅游文化网驻站作家)
虫儿鸣出的秋天
赵树江

  夜半,下了一阵雨,清晨,徐来一丝风。
  田野间到处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挂在草尖儿上的露珠又圆又大,晶莹剔透俏皮可爱。一条小径泛着潮湿被绿草镶边儿,优雅的旋着曲线伸向了田野深处。
  远山,缠绕几缕云,近瞅,袅袅清淡雾。
  今年的雨水勤,野地里的旱苇子,结满小颗粒的蒿草,长得格外茂盛。几畦春天才嫁接的果树苗,已经窜到一人多高,田里的玉米干了穗儿,谷子弯了腰,葵花低着头,苹果红着脸儿,葡萄结成串儿,海棠果坠枝头,恣意缠绕在邻居身上的喇叭花显摆的点缀着粉色、紫色、白色的花朵。
  暮然,一阵轻微的叫声从草丛深处传来,节奏轻缓断断续续,时而高音时而低沉,蛐蛐——蛐蛐——蛐—— ,听清了,原来是蛐蛐在羞涩的鸣叫。记忆里的蛐蛐似乎只有在晚上叫,清晨叫的倒是少有,看看周围的环境,草深荫密难见日光,难道是蛐蛐倒转了白昼不成。正在疑惑,瞄到一只硕大的黑蛐蛐正在慢吞吞地爬出草丛,见到光亮后,随之一个漂亮的蹦跳,只见一个小黑点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露珠在阳光的扫描下闪着银光,稍事看去,炽热蒸腾让露珠化成淡白的雾气。走近细观,这些天地造化的露珠汇集了,滑落了,顺着小径望去,释放了压抑的草尖在此起彼伏地微微颤弹。
  “露水浓太阳红”,又是一个艳阳天。远山翠了,田野绿了,白云高了,轻雾散了。知了——知了——一阵“知了”的叫声从长在小径边上的大杨树上传来。听着知了的叫声,想起了小的时候在京城读书的时候,孩子们管“知了”叫“季鸟”。十里不同俗,现在居家的地方,人们管“知了”叫“伏了”。可能还有不少不同的叫法,不过这些都是小名,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官称为“蝉”。
  太阳升得高了,知了的叫声高亢嘹亮,树上的知了也闲不住加入了合唱,这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嘈杂,越来越尖锐。清晨的太阳也这么毒辣,走在小径上不由得老想往树荫里躲,听着听着知了的叫声似乎变了音,怎么听着都像是——热呀——热呀——
  小径穿过了玉米地,蜿蜒进果树园,直指向北山根。顺势看去,荆棘漫山遍野,酸枣棵子密密麻麻,遍地荒草黄绿相间。吱吱蝈蝈——吱吱蝈蝈——这叫声,起初是稀稀落落,继而是充盈满耳,继续前行离山根越来越近,似乎走进了蝈蝈的领地,这声音简直有些吵闹喧嚣了。瞧这只翠绿的蝈蝈,在荆棘丛最高的枝杈上亮翅,看那只棕色的蝈蝈,隐藏在酸枣棵子的树叶下鸣叫,瞅那只长出小尾刺的蝈蝈,有些懒散的在草地上爬行。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翠绿的蝈蝈最健壮,棕色的蝈蝈已老成,长尾刺的是母蝈蝈,已经准备产卵了。
  信步回返走进葡萄园,玛瑙般的葡萄坠满棚架,经不住诱惑,与园主人商量好价钱,剪了几嘟噜挂满白霜的葡萄回家。
  坐在荧屏前寻思,一年一度春草绿,一年一度秋风凉,这蛐蛐、知了、蝈蝈的叫声,何曾不是秋天的独有。每个叫声都是一个生命的呼唤,每个叫声都是对秋天的表白,是的,秋天就是这些虫儿们叫出来的。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9: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背景:淮安区复兴镇南季窑头河。季学军: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水乡寻春
   季学军

       绿引领着春,当青青的绿铺满大地时,油菜花漫地遍野地抢占了春的风头;用那片金黄点缀着、渲染着春的到来…春风得意,菜花芳香。嗅着沁人的油菜花香去寻找水乡的春天。
        枯黄一曲终,青绿掩面来。绿意羞赧的河流显示出春的蓬勃生机。水乡河网纵横,星罗棋布。河堤上的油菜花在春的感染下将每条河流都打扮成俏丽佳人。徐徐的春风动情地顾盼着每条河流,温情的抚摩着河面,想慰平河流所经历的一个冬季的创伤。爱是简单的,只要用心去营造就会自然而然的到达彼此心灵的深处。一春虽然短暂,90天的呵护也会看到娉婷绰约。短暂的相守却是那么地刻骨铭心。草长莺飞见证了这段浓浓爱意。河水在忸怩中敞开了心扉;从娇嗔中转为呢喃的惜别… 涟漪心有灵犀地舒展着微波,将心中珍藏着的那份春暖花香的爱恋向河的纵深推进… 微微的波声伺醒了寂寞一冬的生灵。惬意伴随着水乡的春风,吹出了少女脸颊上的绯红;也吹出了少年郎那淡淡的酒窝。水乡的女人们撩起了裤脚亲近于水,她们要将春天的美好晾在男人的衣服上;男人们支起了渔网,他们要将春的那份淡定雍容抹在女人们的脸上。春是琼浆,水如魂。河造就了灵性的水乡人。水乡人也忠守着心爱的河。心爱的河让水乡人尽情地演绎着渔舟唱晚的豪情。菜花泛黄,捉鱼捕虾。节令如旨。水乡人夫唱妇随的摇着橹乘着春风出发了。
         春穿透时空给水乡已妩媚、娇艳…
        春天看水乡人打渔是一种享受,每场打渔的场景犹如国画馆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捕鱼是水乡人的至爱;水乡的人也将这种至爱沿袭至今。水乡人是虔诚的,也是的执著……在纷争复杂的社会中,水乡人不会去刻意的雕饰,呈现的是自然给予的那份恬静。水乡人将从容与淡定镌刻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是那么地矜持洁身,又是那么地粗犷豪放…..鸬鹚捕鱼是水乡的一道风景,风景中让人看到了憨厚与忠诚…..鸬鹚又名鱼鹰。这里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鸬鹚原来是天宫中仙鹤的后代。一对仙鹤交配后诞下一只小仙鹤,小仙鹤生性顽皮骜桀不训。一天小仙鹤溜达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房,这天正逢太上老君不在,去南山采药了。炼丹炉里有太上老君为王母娘娘祝寿才炼了七七四十九的仙丹。顽皮的小仙鹤望着烟雾缭绕的丹炉,好奇的打开了炉盖。仙丹的香气溢出了炉外,经不住诱惑的小仙鹤一口吞下了仙丹。这颗仙丹是太上老君特意为王母娘娘炼的,需炼九九八十一天才成正丹。而小仙鹤吃的仙丹才四十九天,未炼成功的仙丹虽有香气却有副作用。小仙鹤顿时变了模样,洁白的羽毛变黑了,修长的腿变粗了,爪子长成了撲状,细长的嘴成了钩型……太上老君回来后傻了眼,慌忙禀报玉皇大帝。经过天兵天将的排查,小仙鹤难逃其咎。小仙鹤犯了天条,玉帝下旨将它贬回人间。天兵天将押解小仙鹤至苏北里下河的上空,透过云层看到了一个渔夫在辛苦的撒网捕鱼。看到人间疾苦,天兵天将就勒令小仙鹤要辅佐渔夫捕鱼,必须忠诚于渔夫,并赐名为“鸬鹚”。鸬鹚认识到了在天上所犯的过错,贬到人间后便忠心于渔夫,为渔夫承担着一份责任和义务。
        听着传奇,感受水乡。离开城市的喧嚣,水乡给人的是淡泊与宁静。这里的一景一物透出的是亲切与自然。我喜欢皮日休的“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不到水乡是感受不到诗中的这种意境。清朝吴嘉纪的<<捉鱼行>> “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鱼翁口里声”。写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默契。在水乡有“三只鸬鹚养一家”的说法,可见鸬鹚在水乡起着何等的主导作用。鸬鹚是水乡人忠实的朋友,水乡人也把鸬鹚当成最亲密的知音。一次,水乡的一个小伙子向一个姑娘表白爱心。姑娘羞羞地说,只要你能从河中给我捕起一条10斤重的白鲹鲦鱼我就嫁给你。10斤重上哪儿去捕呢?小伙子子面面相觑的望着鸬鹚发呆。第二天捕鱼时,鸬鹚似乎看出了主人的心思。几只鸬鹚在河中分头寻找,经过一个半天的搜寻,几只鸬鹚终于用长长的嘴托起了一条足足有10斤重的鲹鲦鱼。小伙子看了心花乱放,姑娘看了也眉开眼笑。鸬鹚为小伙子和姑娘牵上了红线。其实水乡的姑娘没有太大的奢望,只有会捕鱼才能传承家业;只有会捕鱼才能撑起一个家…..碧水蓝天相辉映,渔夫鸬鹚携手舞。是啊!在炒作盛行的今天,水乡人不会矫揉造作,流露的是自然、真诚…..水乡人与河相濡以沫的厮守着,河是水乡人乐此不疲的舞台上,每天这里在演绎着质朴纯真,表演着向善若水的唯美….. 韶华不殆,流水常青。初春的水乡不正是文人手中凝重的笔;是画家宣纸上的浓墨重彩吗?!
        循着春天的脚步,嗅着扑鼻的菜花香,尝着餐桌上鲜鱼做成的珍馐美味……渔舟唱晚的悠扬旋律涤荡在春天的夕阳余晖下,也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写作背景:淮安区复兴镇南季村中心河
  悠悠小河情
     季学军

       夏日,带着一份炙热的柔情走来。波光粼粼的小河在艳阳潋滟中变得俊秀隽永起来,“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徐徐的风将小河边那片青幽幽的芦柴撩拨得如痴如醉。家乡的小河在夏蝉的鸣叫中变得躁动和不安,小河的浪花似顽皮的孩童互相追逐着、嬉笑着、打闹着进入了盛情的夏季。

        家乡的小河四季河水长清,永不枯竭。村西头两个汩汩喷涌的泉眼给小河注入了活力。村上人说那泉眼是龙的两只眼睛。泉水汇成两条小溪,如两条龙盘踞在村的西头,蜿蜒曲折的将潺潺流水喷注于小河,给小河带来了灵气与风光。龙具有驱灾化难之说,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泉眼都习惯的称之为“龙眼”。“龙眼”一年四季从不停歇地喷涌着泉水守候着家乡那片村庄,让家乡变得风调雨顺、水美田肥 。和着爽朗的夏风走在家乡的小河边,感受着初夏小河带给你的那份情怀。柔情炙热的夏让小河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接纳着、包容着万物生灵……宁静在自然中释放,自然在宁静中抒发。芦苇俯首,藕莲盛开,菱角缠绵… …小河在静谧中悄然释怀 。漂浮在河面上的蚂蚱齐聚着扭起了秧歌,感受着饱满而富足的夏给小河带来的情怀。“叭”、“叭”光着屁腚的小孩鱼贯跃入水中,将那些自在的蚂蚱溅成水花惊悚而去。孩子们在水中手舞足蹈、无拘无束地感受着小河带给他们的那份清凉和快乐。夏天是孩童的,夏天的小河更是孩童的。他们光着腚没有一丝隐藏,就是有一丁点瑕疵小河的波浪也会将它洗涤、荡了。

       “万物春复苏,经夏更妖娆”。悠悠小河将这里的一草一木孕育得葳蕤葱茏。与小河相伴相依的几片村舍也被感染的绿意盎然。绿给夏日的小河披上了盛装。小河用甘冽清纯滋润着、呵护着这片绿。绿草莺飞舞蹁跹,肥水绿意满小河… 一切的绿让小河毫无掩饰地袒露着心扉。绿是生命的象征。这种魅力的象征植根于人们的心底。小河竞相呈现着那片绿色资源……圆圆的叶子色彩斑斓的铺在水面上,那是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的芡实(又名鸡头);芙蓉花也竞相绽放,那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藕;“凌波仙子”含情脉脉;那是装扮俏丽小河的水仙花…悠闲的鱼逆流而行;淘气的虾横冲直撞… 夏日的小河显示出一片繁华景象。纵观世间万象,繁华落寞于浮躁。在浮躁万象中悠悠小河恪守坚贞,墨守自然造就地规律。炎夏过后秋霜来,悠悠小河甘守秋黄,将秋熟的种子埋于心底生怕被冬霜雪雨浸湿。“忽如一夜春风来”。胸襟展现宽广,博爱抚慰心灵。小河似守候节令的虔诚农民,波做犁、浪做耙耕耘着河床,将埋于心底的的生灵唤醒,为夏增添一份绿。站在河堤上望着面庞清秀的小河,也感受到了小河的那种自然的真诚,那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情怀。一阵徐徐的风掠过小河,心头那份淡淡的隐隐的情愫和惆怅早已化成村舍边袅袅冉冉升起的炊烟……
       小河流淌着不变的韵律 ,韵律释放情结,心与小河终究回归到了自然……

(写作背景: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作者赵日超:作者赵日超: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画 中 施 河
  赵日超

  施河镇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是淮安区的南大门。这是一座新兴的苏北小镇,仅有4.5万人口,虽处淮安边陲,却颇富江南风韵,美丽如画。
  岔溪河从施河镇中心穿过。清澈的河水起伏有声,其声若馨,时而激越,时而舒缓,鸣奏着小镇在外打拼男人之豪放,江南丝竹之婉约。闻此天籁,悦耳怡神。站在岔溪河大桥上,举目远眺,天空澄莹碧蓝,水天一色。目光回落,窥墙影卧波,看云梦绕浪,观树水相映,如人行走画中,如鱼戏游景中。流动的岔溪河水远离了都市的喧嚣,顿有超凡脱俗之感。古人说“乘美以游心”,其销魂之境界,我想大概就是如此吧。
  岔溪河,过去是一条臭水河,如今,镇里结合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小城镇建设,封闭了河道两岸所有污水排入口,将污水通过管道集中排放处理,达到了河水洁净。每到春季,河两岸垂柳婀娜多姿,绿化、美化、亮化到位,昔日的臭水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光带。每到夏季,沿道的松柏,沿街的花,蝶舞花丛,鸟鸣枝头。沿河树下芳草萋萋,在初阳的朝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光色,如烟似雾。秋夜,流光溢彩,给人以繁华之感。这不正是柳永《蝶恋花》中“草色烟光”的景色吗?
  沿迎宾大道趋步向前,但见路灯屹立,天是蔚蓝的,水是清澈的。路两侧草叶、花瓣都小心翼翼地托着圆圆的大小不一的露珠,晶莹剔透,人见人怜,不忍触动。蹑步轻移,仍难免着花碰草,小有触动,便纷纷下落。据该镇美女副镇长江玲玉介绍说,近几年来,施河镇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全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均有起色。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江苏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掩映在“天蓝、地绿、水净”的小镇,似在花丛中飘动,在绿色中荡漾,分外幽雅清静,亦奇亦幻,意趣盎然。宽阔平坦的明珠大街,一划坚实的水泥路面,在阳光下泛起缕缕青辉。淮河大道两侧一幢幢崭新的楼房,疏密交错,远近映衬,姿态各异,色彩不一,充满现代风采。有人说,这里是“苏北小江南,生态灵秀地”。这里正一改封闭式的深宅大院、单门独院的习俗,向人们昭示一种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碧绿的草坪,仿佛一块块绿色锦缎,平平展展,把楼前路旁的空地覆盖得严严实实,不见一点裸露,分不清是人造草坪还是自然景观。人物塑像与施河教具城的设计图案,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入夜,明亮的路灯,与建筑物的轮廓灯、五颜六色的楼宇射灯交相辉映,此时的小镇,宛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人说,农村人到施河看城,城里人到施河看景,这就是小城镇的魅力和独特的风采。那么,施河人又怎样形容小城镇呢?即远看是公园,近看是家园。如果与之攀谈,他们会如数家珍般述说镇党委书记崔步银敢为人先的精神,全球人造草坪领军企业王强众的故事,企业老板改善村庄环境慷慨解囊的精神,以及《走进美丽施河》等风光片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况,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施河镇岂止街美、道美,小镇的人更美,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有所体现。漫步街头,不曾见过逞强斗勇的凶汉,也未见过河堤两岸狮吼的悍妇,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
  施河镇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们一行几乎有个共同的感触,那就是“没想到”,没想到苏北有这么美的卫生镇,还是全国闻名的教学具之城。
  外部环境的改善,给施河带来了商气和人气,促进了施河走向繁荣。如今,施河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绽放出靓丽的笑颜。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背景:淮安市淮安区渠北三个小村庄。作者:谢国丽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东方旅游文化网驻站作家)

不舍的乡村行
谢国丽

  当身边的小高层愈来愈多,雾霾天气愈来愈频,总是期盼能有机会出去走走。当东方旅游文化网的一位朋友打电话过来,问是否愿意进行一次乡村旅游采风时,我一口就应允了。
  采风那天,阳光很好,风也轻柔。心情自然也别样愉快。那天,我们去了季桥小岗村、顺河双井村、茭陵大胡村……所到之处,无不令我们眼前一亮。这些地方,虽说远离城区,但也并非一如我们臆想中的世外桃源。的确,那里远离喧嚣,天蓝水碧,有迷人的芦苇荡与沼泽地,有枫树人家,亦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滚滚稻浪,和一排排迎风合唱的白桦。但那里也有曾让城里人引以为傲的网络、有线电视,煤气管道、健身广场。更让我们为之惊羡的是,很多村民家的房屋建筑竟都是别具一格的园林式。走进去,就恍若走进了一个个美丽又不乏淳朴的庭院,院子里,有竹林、假山,篱巴围得古朴又有创意,爬山虎牵引成了爱心状,据说到了夏天,连丝瓜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哩,可能会成为“一帘幽梦”,也可能会被造就成一座绿意盎然,偶有小黄花探出头来的“天桥”。
  在季桥小岗村,我们看到了颇具特色的“农民读书屋”,几十平米的读书屋,借书的,还书的,特意跑来读书的,一切显得那样的自然、有序。问及一位前来借书的老伯,如今生活条件这么好,主要因啥原因时,老伯很有感触的回答,农民日子改善得这么快,一是政策好,你看如今种田都无需交税,政府还另外给补贴;另外也是因为村里出了好些有能耐的“读书人”,这里的特色种植与养殖业,都是他们钻研出来的,还有,他们为了解决本村人的“出门打工难”,还引进了一个电子厂,这不,一下子就解决了村里100来人的就业问题。
  顺河双井村,因有两口不同寻常的水井而得名,这两口井是多年前两兄弟为解决村民吃水难而挖掘的。如今,井还是那井,村落早已是今非昔比。只是至今,前来双井前祭祀的村民还络驿不绝。“懂得感恩,才是做人的硬道理”,在双井村,村容村貌整洁清爽自不必多说,大学生学业有成后回村发展,村民用在异地挣来的钱来改善村里居住环境的已成为一种风尚。在双井村,我们看到了一所建得想当漂亮的希望小学,村民们说,那是咱村里孙长青将军特意为孩子们兴建的。是啊,有领导带头,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想发展,需创新”。在茭陵大胡村,村支书告诉我们,等再过几个月过来,可以请你们品尝下我们这里种植的蓝莓啦。蓝莓生产基地是大胡村刚刚开发的新项目,蓝莓成长对于土壤、气候等都需特别要求。但年轻的村支书仍胸有成竹的告诉我们,我们有信心让蓝莓在我们大胡村安家落户。只要我们不断走出去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我们大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采风回来的路上,看着身后渐行渐远的美丽乡镇,我们竟都有了不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9: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日报纸选发《走笔双井村》作者李冬梅杨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3 08: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背景:淮安区顺河镇双井村。杨冬梅  杨慧机关公务员)
走笔双井村
杨冬梅  杨慧

  双井村位于淮安区顺河镇东北隅,距离集镇约10公里,因村落内两口保存完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井而得名。近几年,该村通过农村环境整治,面貌一新,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
  来到双井,村口矗立的景观石,由原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亲笔题写,红釉镌刻,灵秀飘逸。环顾四周,前面三松峥嵘,象征着双井村民热情好客,挥展双臂,喜迎八方宾客的到来;脚下三石紧靠,寓意着双井家庭和睦美满,心意相通;背后翠竹挺立,代表着双井村民坚贞不屈,自力更生,节节高升的乐观精神。
  沿着村口,一条笔直平整的水泥路联通村部。入村道路由江苏省住建厅直接对口投资修建。道路两旁栽种了绿树青草,架设了路灯杆线。正所谓"道路通,百业兴",深谙此理的顺河镇党委政府积极努力,多方争取,筹措资金260.5万元,对双井七街八巷,进行拓宽、整修和硬化,铺设污水管网3745米,新架设路灯杆线100盏,新植绿化树苗2200棵。宽窄相接的村道,纵横交错,干净整洁,极大方便了双井人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
  道路两旁一座座新房院落,是顺河政府打造双井的另一道瑰丽景观。为实现新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相融,政府对建房布局和装饰外观有明确规范,并投入重资协助村民重点整治建筑喷漆屋面31户、4500平方米,拆除破旧建筑物、去杂、清洁卫生、垫土15000方,同期配套添购垃圾桶130只、垃圾车4辆、果壳箱20只。如今,红顶白墙,家家相接,户户相连,鸡犬之声相闻。漫步其间,诗情画意之感油然而生。
  双井文化广场绿草掩映,鲜花盛开,假山石椅,置身其中,仿佛在一幅立体的画中行走,处处都感受到一种快乐和惬意。广场内设置的舞台和健身器械,吸引了不少喜爱运动和悠闲漫步的村民。
  顺着广场南侧出口,是沿湖兴建的滨水游路,全长560米。滨水景观带以“碧水人家”为设计主题,体现着湖水、农家、绿树与阳光的休闲气息。
  沿着滨水游路东行,修葺一新的古亭,双层青灰尖顶亭檐,四根红色圆形立柱,底下白色刷边靠椅,借助水的氤氲,平添了几许飘渺神秘之感。远远眺望,亭中联通湖水的青砖圆柱不禁引人猜想。走近察看,西侧圆形井,其井口用青石砌成,湖水清澈,杂质极少,水味甘美,无论冬夏,不溢不竭,供人饮用;东侧八角井,其井口亦为青石砌成,此井作祭祀祈福或商议大事之用。据孙氏后裔撰文记载:"约在距今五百年前后,孙氏一族由江南移民此地,拓荒耕地,繁衍生息,逐步形成村落。随着人口逐年增多,孙家四兄弟分居四处,分别称为头门、二门、三门、四门。因村庄较大,族人聚会和识别,族祖在大汪(此河名)东西两侧修井两口,一为圆形,一为八角形,作为地标。
  可敬的“双井人”正以双井来见证社会的变化,谱写生活的甜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3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背景:淮安市淮安区复兴镇复兴村。复兴镇党政办主任)
乡间小路
于海军

  也许是偶然,此次中秋节前回老家时,一个人不经意间就从光洁的水泥路面,转向了那条小路。这是我们村庄通向老学校的一条普通的乡间小路。
  从踏上乡间小路的第一步起,我竟有步入另一世界的感觉,脚步也放慢了许多,轻盈的,不敢放肆,怕是惊醒了一场春梦。我已是好久没有独自在乡间的小路散步,此时方知自己已远离了乡土,身体里失去了乡土的质朴和纯真。轻风拂面时,我闭上眼聆听周围的乡音:稻谷随风而起的砾砾声,小河水流的哗哗声,树上飞来飞去的小鸟吱吱声,让我的泪水又一次轻轻地滑落。
  上小学时,每天往返于村庄前和学校间的蜿蜒小路。那时没有现在的接送,背着比身体还要大的帆布书包,从来没有觉得路很长,就算是雨雪天也没觉得难行。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在小路上急奔和疯狂,甚至会在夜晚睡梦中幻想天明,这样就可以光着脚丫,在泥泞的路上,弄脏全身衣服。
  中学时,多数同学和我一样,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后面背的是接近自己体重一半的书包。路上急急忙忙,没有了儿时的天真和童趣,我们得赶回家做家务,遇到农忙,还得到田间帮忙。小路上依旧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但只能在一群群依旧疯狂的孩子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从没找到过我自己。
  外出求学至今,再也没有走过这条路。如今政府重视村庄环境整治,校舍大规模翻新,砂石路全部改成了水泥路,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进行了维修改造,旧窗户全部换成了铝合金门窗,自行车已换成了电瓶车,部分人家已开上了小轿车……复兴村还是那个老村子,但面貌早已今非昔比。来往的多是接送孩子上学或放学的家人,更多的是爷爷或奶奶。看着坐在车前车后的孩子,我更加庆幸孩子生活的年代,他们眼神清澈,笑容纯真,与这条小路一样让人向往。
  再到周末,我会带着我的孩子,一起重走这条小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3 0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晨的鸣蝉
冯小兰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耳膜里尽是汽车的轰鸣,人群的喧噪,少了些自然的清越之声。屏蔽了人们的耳朵,人们机械地行走在道路上,穿梭于高楼间,似乎少了些灵动。我们生活的城市,芳香的泥土地渐渐被水泥铺满,绿色的空间渐渐减少。似乎让人觉得越发地远离自然,心变得有些冷漠了。
  清晨的蝉鸣把我从睡梦中吵醒,让我恍惚醒来的瞬间冒出一身的汗来,天,实在是闷热得紧!让我没有了聆听的耐性,只有燥热让我心中充满焦灼。朦胧着双眼摸来空调的遥控板,打开空调,瞬间空气中少了燥热,身体也清爽了许多。这时的我,似乎没有了睡意,睁大了眼睛,重新欣赏起窗外时而汹涌澎湃,时而甜美清幽的蝉鸣。
  仔细听来,那婉转悠然的蝉声不就是大自然的最佳的交响曲吗?一只又一只的雄蝉盘踞在树梢和绿叶之间,那姿势一定不亚于合唱团成员的潇洒。小小的蝉儿,用尽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撩拨着人们心底的情弦,诱惑着人们随其变化着情绪。至少是让我从有些厌烦变得有些激动,接受了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倚靠在窗边,心境渐渐舒缓,细听这窗外蝉儿欢快的歌唱,这自然的声音,持久而激越,充满着生命的色彩,蕴含着无限的张力。
  听着蝉鸣,忽然回想起小时候。每当夏天来临,我总会跟着大院里的孩子举着网罩追捕或是在夜晚提着手电筒穿梭于小树林里,找寻即将破土而出的蝉,挖出来装在瓶子里,拿回家眼巴巴地看大人们用盐水泡过,再用油炸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回味着当时吃炸金蝉的味道,那味蕾上的滋味至今令人难忘!有时,静静地看蝉儿从树下的土里慢慢拱出来,脱掉蝉衣,又慢慢顺着树干爬到树的枝叶上,它的翅膀开始展开能够飞来飞去。这些已经变成一种久违的怀念,这样的日子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当忙碌的世界在这夏日的一天,突然闯入了这样一个久违的生命,似乎自己的感觉中多了些激动。蝉儿醒的比我早,尽管它干扰了我的美梦,可它叫醒我,改变了多日的慵懒。
  窗外,蝉声愈加响亮了,似乎有同伴加入了其中,声调也有了些变化。难道这蝉儿的歌唱也分声部?我拉开窗帘,看见太阳从楼宇的缝隙中露出来,蝉儿正在天地间快乐的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我想生活中,尽管有时忙忙碌碌,但是只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观察,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打动着我们久旱的心田,就像这清晨美妙的鸣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3: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编辑版移至散文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 09: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优秀稿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8 11:34 , Processed in 0.135450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