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02805|回复: 14

散文作家走进美丽乡村作品选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9 16: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作家走进美丽乡村作品选登

IMG_1514_副本.jpg

画 中 施 河
  赵日超

  施河镇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是淮安区的南大门。这是一座新兴的苏北小镇,仅有4.5万人口,虽处淮安边陲,却颇富江南风韵,美丽如画。
  岔溪河从施河镇中心穿过。清澈的河水起伏有声,其声若馨,时而激越,时而舒缓,鸣奏着小镇在外打拼男人之豪放,江南丝竹之婉约。闻此天籁,悦耳怡神。站在岔溪河大桥上,举目远眺,天空澄莹碧蓝,水天一色。目光回落,窥墙影卧波,看云梦绕浪,观树水相映,如人行走画中,如鱼戏游景中。流动的岔溪河水远离了都市的喧嚣,顿有超凡脱俗之感。古人说“乘美以游心”,其销魂之境界,我想大概就是如此吧。
  岔溪河,过去是一条臭水河,如今,镇里结合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小城镇建设,封闭了河道两岸所有污水排入口,将污水通过管道集中排放处理,达到了河水洁净。每到春季,河两岸垂柳婀娜多姿,绿化、美化、亮化到位,昔日的臭水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光带。每到夏季,沿道的松柏,沿街的花,蝶舞花丛,鸟鸣枝头。沿河树下芳草萋萋,在初阳的朝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光色,如烟似雾。秋夜,流光溢彩,给人以繁华之感。这不正是柳永《蝶恋花》中“草色烟光”的景色吗?
  沿迎宾大道趋步向前,但见路灯屹立,天是蔚蓝的,水是清澈的。路两侧草叶、花瓣都小心翼翼地托着圆圆的大小不一的露珠,晶莹剔透,人见人怜,不忍触动。蹑步轻移,仍难免着花碰草,小有触动,便纷纷下落。据该镇美女副镇长江玲玉介绍说,近几年来,施河镇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全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均有起色。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江苏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掩映在“天蓝、地绿、水净”的小镇,似在花丛中飘动,在绿色中荡漾,分外幽雅清静,亦奇亦幻,意趣盎然。宽阔平坦的明珠大街,一划坚实的水泥路面,在阳光下泛起缕缕青辉。淮河大道两侧一幢幢崭新的楼房,疏密交错,远近映衬,姿态各异,色彩不一,充满现代风采。有人说,这里是“苏北小江南,生态灵秀地”。这里正一改封闭式的深宅大院、单门独院的习俗,向人们昭示一种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碧绿的草坪,仿佛一块块绿色锦缎,平平展展,把楼前路旁的空地覆盖得严严实实,不见一点裸露,分不清是人造草坪还是自然景观。人物塑像与施河教具城的设计图案,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入夜,明亮的路灯,与建筑物的轮廓灯、五颜六色的楼宇射灯交相辉映,此时的小镇,宛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人说,农村人到施河看城,城里人到施河看景,这就是小城镇的魅力和独特的风采。那么,施河人又怎样形容小城镇呢?即远看是公园,近看是家园。如果与之攀谈,他们会如数家珍般述说镇党委书记崔步银敢为人先的精神,全球人造草坪领军企业王强众的故事,企业老板改善村庄环境慷慨解囊的精神,以及《走进美丽施河》等风光片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况,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施河镇岂止街美、道美,小镇的人更美,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有所体现。漫步街头,不曾见过逞强斗勇的凶汉,也未见过河堤两岸狮吼的悍妇,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
  施河镇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们一行几乎有个共同的感触,那就是“没想到”,没想到苏北有这么美的卫生镇,还是全国闻名的教学具之城。
  外部环境的改善,给施河带来了商气和人气,促进了施河走向繁荣。如今,施河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绽放出靓丽的笑颜。
      (写作背景: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


小路是村庄的根
  孙凤山

  那时,村庄坐在季节怀里,似雪梨花一样躁动而刚烈。周围刚刚责任了的田地,散发着久违的清新,阡陌交错庸常地箍着村庄。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房前村头,话语里明显多了一份责任和欣慰,就连身后的脚印也流露出一份紧迫。
  村庄有150多户人家。几口池塘无序但也算有意地镶嵌在田野和村庄之间,池塘里除了鳙鱼、草鱼、鳜鱼等各种家鱼以外,各种水生植物根据节气的安排轮番出场。沿着池塘,几条蜿蜒的小路紧紧地牵引着村庄和农事。接近村庄,必先接近池塘;离开村庄,也要从池塘边通过。接近抑或离开,小路就是唯一的线索。村庄宛若一颗千年老树,通过就像根儿似的小路深深扎在村庄,枝繁叶茂。小路还吞吐村庄一切外交事务,就连阳光倾泻也比村庄里的早。除了红白喜事丧事,鞭炮点燃一村的躁动外,声声爆破寂静的便是间歇轰然作响的爆米机了。那时的生活虽然差强人意,甚至显得寒酸,但男女老幼固守家园倒也悠哉游哉,一机爆米花绽放的远不止是孩子们的笑。小路不小,她的尽头不是无边的田地,就是相邻的村庄,只有西边一条小路尽头,连接着一条省道。小路就是这样简捷而深刻。没有小路,村庄将枯死!
  村庄在三农政策里长势喜人,过境的三万五千伏高压电线杆像忠实的哨兵,日夜驻守在村庄的外围,让村庄有了高度。几条根似的小路越来越力不从心。喜鹊以特有的弧线划出安详,枝头飘落的至少是喜悦的心情。卸下锄头,村民们就扛一肩落寞,村里的生活只在汗水和土地中开花。放下牧鞭,孩童们追逐爆米花的馨香,摸索着捉迷藏的味道,被取走了力量的牧鞭追忆种子萌芽、耕耘浇灌的过程。可谁能感悟生命与沉默的对话?那时的村庄没有留守儿童,但儿童们迷惑、好奇而探求的目光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在这种近乎呆滞的目光下,折断的不仅是村庄和小路的气息和生机,还有岁月留下的一道道坎啊!
  我爱小路,胜过村庄,毕竟小路连接外面的世界,向外输送千年的积淀、百年的风情、十年的丰收,也吸纳外面精彩的因子,迎接汹涌的浪潮。后来,一些有志青年踩着小路陆续走出乡村。独在异乡摸打滚爬,靠汗水和智慧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捷报雪花一样纷纷飘落至村庄,难怪喜鹊似乎比以前叫得更欢。我也是在那时走出村庄的。回眸小路,我看见远去的疲惫和忧伤,霎时感觉走在生命的转折点上,有许多洒满阳光的路在远方召唤。我想,对小路只能想念不能依靠,唯有土地才能养活我们一辈子。一旦跨越小路,人生就会轻松起来。  
  终于,挖掘机和推土机开进了村庄,城镇化改造如椽之笔,将书写新的历史。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大都回来了,算一笔叫做拆迁安置的账。我不知欣喜还是悲怆?面对村庄的归宿,震颤的不仅是小路吧。小路永远是根,是最亲近大自然和人生起步的天使。她会真切地告诉我,人生的小路也很多,放飞理想必须脚踏实地,唯有拼搏才能前进。哪怕拼搏过一次,也是无悔的人生……

美丽的乡村
  施向平

  我们散文创作者一行,这次随同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赵日超到农村基层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新农村环境面貌的变化,丰富一下自己的创作题材。
  我们首先来到渠北。印象中的渠北荒凉、脏兮兮的,然而到了渠北,我的印象被彻底颠覆了,满眼看到的是亮丽、清洁、雅观,一片翠绿、生机勃勃,呈现的俨然是美丽的江南景象。
  走进渠北的季桥镇小岗村,便感受到江南的景色。我们沿着乡间小道向前走,两旁是垂柳和红叶石楠等景观树木。再向前走,走进一片湖光水色之中,有清清的绿水,有半掩在水面的高大垂柳,还有美丽的亭台,就像进入美丽的公园之中。原来这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水环境的天然优势,打造出“双塘映月”优美景观。我不觉惊诧了,乡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可以观赏山寨版的西湖“三潭映月”美景了。
  走进顺河的双井村,我不仅感受到了乡村的美景,还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文化氛围。进入双井村村口,凌启鸿题写的“双井村”石刻大字便映入眼帘。往里走,是一条水泥大道,大道两旁是一排整齐的路灯和崭新整齐的小楼房。再往里走,路两旁是各种景观花木。水泥小道蜿蜒向前伸展,到一片大池塘前,也呈现出一片湖光水色。这里东西有两个大亭子,每个亭子里都有一口井。据传,五百多年前,孙氏由江南移民于此拓荒耕地,兄弟四人分居四处,东西南北各打一口井。这里本来是一处大汪。大汪东西各有一口井,西为圆形,东为八角形。先人常在八角井前聚集或祈雨、祭祀,或商议大事。此口井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圣神的意义。抗日战争时,新四军三师战士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打击前来扫荡的日伪军,使日伪军闻风丧胆。日伪投降后,此村改为双井村。现在人们将大汪和“双井”打造成美丽的生态园了。行走在美丽的风景中,看看成排的红瓦小楼,一片片小竹林,宽阔的水泥路面,农家的水果蔬菜,呈现出一片农家乐的景象。双井村还有一栋将军楼,这是解放军少将、全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孙长新在家乡建的一栋小楼,红墙、红瓦,别具特色,是双井人的骄傲!
  离开双井村,沿着清澈的大寨河向前,穿行于成排的意杨树中,沿线经过特色蔬菜区,到了茭陵乡的大胡庄。茭陵乡党委副书记刘从淮同志热情地接待我们,引带我们参观了大胡庄,这里不仅有公园式的村容村貌,还有已完成一期工程的大胡庄战斗82烈士纪念塔,这里又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我们经过了苏嘴湾生态观光园,眼前的美景目不暇接。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渠南仇桥被誉为苏北一流的生态园“恩赐山庄”。目睹这一园区,心里感到震撼,难怪仇桥镇党委书记胡彦曾向我们隆重推介过这里。这是一个改造乡村面貌的大手笔,是本地在外创业者回乡建起的。有山,有水,亭台楼榭,大理石雕栏,将原来的穷水洼变成了江南特色的瑰丽园林。周围的村庄也因此而显贵,周围的村民也因此而富裕。
  看了许多乡村的美景,我们来到了施河集镇。进入迎宾大道,仿佛进入了城市中的大道,两旁是香樟、红叶石楠等花木和成排的路灯。由于经过拆迁、整治,看不到原来在河道上及两旁那些凌乱的建筑物。进入镇区,我们经过共创大道、世纪大道、明珠大道等,这些都是沥青路面,有路灯,有成排的香樟树,有美丽的花池,如同进入都市之中。接着我们又来到岔溪河风光带,这里东西长有一公里多。这里先后实施了桥体亮化、直立式护坡、墙体形象提升、大理石栏杆、沿河步行街和绿化等七大工程,并实施了无害化排放工程,达到了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效果。如今的施河,已进驻186家教具企业,拥有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列统企业20家,从业人员1.2万人。我们为这里的跨越式发展而激动,为这里干部的拼搏精神而激动!
  我们经过一天的奔波,感到农村的美景叙述不完,心里很激动,很震撼,萌生出的最大想法就是带着家人和亲朋好友去乡村度假,沉醉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中不亦乐乎!

乡 村 新 画 卷
  季学军

  乡村是一个既熟悉又温馨的地方,曾经那里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欢乐往事。那时候的乡村成了绿色无污染的代名词。乡村到处都散发着清爽怡人的新鲜空气,乡村中清澈见底的小河总是那样欢快地流淌。绿树环抱村外郭,天空蔚蓝不染尘。乡村的生活环境给人一种自然、协调、舒适的感觉。现代适度的工业化开发让乡村也笼罩上了一层阴霾。乡村美丽的轮廓似乎只停留在了记忆中。
  立冬的清晨,在《淮安区报》的组织下有幸和城管办领导来了一次淮安美丽乡村行。为了打造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生态宜居栖息地,区委区政府唱响了还蓝天碧水于百姓的主旋律。现在的乡村组组都配保洁员,村村都有收洁队,乡镇都建垃圾打包中转站。一系列的措施和督察机制都是为了保障百姓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听着城管办领导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种澎湃的心情。记忆中久违了的美丽乡村也即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汽车在乡村道路上疾驰着,初冬的田园依然流露出秋天农家丰收后的喜悦。随行的十多名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心中似乎也荡漾着一份欣喜。季桥镇小岗村到了,远远的我们看到了冬日小岗村中心广场上是一派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景象。健身广场是小岗村人员聚集的地方,晨练中的他们在摆着各种花架式,美少妇们随着广场舞的悦耳乐曲在摆动着阿娜多姿的身材。我们走在村中心路上,路两旁盛开着的不知名的花在随风招展着。昔日的两个大水塘已被小岗村人打造出了双塘映月的优美景观。双塘映月钓台林立,悠悠河水冽如甘醇。小岗村人又在东边的河塘中兴建了一座横跨南北的木桥。熙熙攘攘的人群踏上了木桥欣赏着波光粼粼的双塘美景,似乎也观赏到了小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站在远处眺望木桥,木桥犹如飞虹横贯在小岗村的天际。飞虹贯天寄托着小岗村人蒸蒸日上和谐与共的宏伟愿景。小岗村蓬勃发展的生机惹醉了来此的游人。人们又怎能拒绝如此的纯天然休闲养身的好场所呢?!清清的双塘水滋养了小岗村一代又一代人,也见证了小岗人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小岗村是全省首批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试点村。小岗村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环境整治。有好的环境才有好的发展思路;有好的环境干群才能心往一处使;有好的环境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小岗村先后兴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和休闲广场。在文化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摆放整齐的上千本图书。书架上的书一一归类,也适应着不同人群的阅读。小岗村人会将这种精神食粮化为发展的动力,在全体干群的努力下小岗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璀璨夺目!
  秋末冬首爽朗天,美丽乡村照心间。小岗村是当代美丽乡村的缩影。从美丽小岗村中我们感受到了惊奇与震撼。记忆中的美丽乡村似乎被眼前的美景所隐晦掉了。顺河镇的双井村给人一种清新而又古老的气息。走在双井村整洁的路面上,我们也在感悟着双井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五百年前孙氏四兄弟颠沛流离到此繁衍生息。四兄弟安居后在村子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打了一口井,四口井为四个兄弟撑起了四份家业。井寓意着孙氏子孙们如同井水一样源远流长、生命不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的变迁,双井村人挖掘出了他们代代相传的其中两口古井。为了纪念老祖宗,双井村人集资修缮了这两口井,并在井上各建了一个阁楼。这两口井位于双井村中心河的东西两侧。一口方型井,一口圆型井,孙氏先祖们遵循天圆地方之说。天,风调雨顺;地,物产丰饶。五百年前的孙氏祖先们为后人祈祷出了一个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双井村。从双井村走出去的少将孙长新在西边的古井阁楼前撰写了:“饮水思源见贤思齐,穷则思变富则行善”的题词。经过双井村人的奋勇争先、拼搏进取,双井村已变成了一个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丽村落。
  十八大报告中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了基本国策。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是保护环境的指导方针。近几年来,淮安区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观,淮安区的很多村都获得了省级示范村的殊荣。经过战争洗礼的大胡庄现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淮茭路的东边我们看到了一个绿草如茵,环境幽雅,生态景观自然恢复的村落。在抗日战争期间,八十二烈士为保卫大胡庄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英勇牺牲。踏着如毯的草坪,我们缅怀着对先烈的敬仰之情来到了在建的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塔前。开国中将吴信泉为纪念塔题写了“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的碑文。一个连的战士,八十二个忠魂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栖息地。连长、副营长与八十名无名英雄长眠在了他们所战斗过的故土。清水绿树伴英烈,庄严肃穆永缅怀。大胡庄人深深的懂得保护好环境就是对英雄们的无限崇敬和最好的怀念。
  初冬的太阳给人一种暖暖的意境。淮安美丽乡村行中我们感受到了新农村优美环境的改善和变迁。新乡村的轮廓似一幅没有舒展开的画卷,让人们在意境中临摹出了它的别一样的美丽风情!

思 念 燕 子
  江玲玉

  阳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正是北归的燕子舞翩跹的时节,但在我的家乡苏北却与燕子难得一见。
  春气氤氲,我站在村落的一块空地上,仰望着阒静无声云淡气清的天幕,寻找燕子的痕迹,却发现一直没有燕子飞过。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
  可是它们却漾不起我一点涟漪,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么的整齐划一、毫无新意。燕子飞舞的曲线才是春天的节奏,他们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开朗的天幕总是属于春燕的。而此时,因没有了燕子,天幕显得沉寂空洞,土地也好像没有了生机。
  燕子,你在哪里呢?
  我想起老屋来了。家乡生长着成片的老槐树的村子里,当一串串雪白的槐花怒放时,村子便热闹起来了。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蜜蜂鸣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比蜜蜂更勤劳的燕子也来了。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坐在院子里看书赏景。燕子们常常出双入对,有的停在我家的晒衣绳上呢喃,醉里吴音相媚好;有的在空中表演舞蹈,呼朋引伴,商量着怎样做窝如何育儿。看着她们欢快的样子,听着她们天真的卖弄,我痴痴地冥思去年的情景,试图辨别我家的这对燕子是否是去年的那对。有点似曾相识,却又不能定论,所以我只有自欺欺人,姑且把它们当作是去年的那对,或者是在我家老屋长大的她们的儿女。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在我遐思万千时,家燕从我的头顶掠过,穿过屋门,投向燕巢,将虫子与嗷嗷待哺的雏燕迅速地完成了交接。几只叽叽喳喳的雏燕,一会儿就归于平静。后来我会看着燕子一天天地长大,再后来小雏燕就飞走了,去过自己的新生活,我对她们没有怨恨只有祝愿。
  燕巢通常搭在瓦房的屋梁上,这种房子以前在农村很普遍,是燕子的最爱。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企业的崛起,一幢幢大楼铺天盖地起来,让原本欢乐的燕子失去了安居的场所。
  仅仅是村落抛弃了燕子吗?当然,还有田野。传统的田野,草丛中潜伏着无穷的生命,竹叶青像雨后竹笋一样滋生,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蚱像幽灵一般浮游,这些都是燕子的美食。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草儿不再狂野了呢?没有了草,就没有虫类,所以就没有了燕子。是谁赶走了小燕子?是农药化肥杀虫剂,还是污染严重的工厂和面孔呆板的楼群?
  与燕子相对应的一些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现实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唯一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从古代诗文中寻找燕子的模样:“落花人独立,微雨雁双飞”、“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

发表于 2013-11-26 1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26日楚水走进美丽乡村征文作品选登

                                                                   遥远的小村庄                                                 
                                                                                 葛玉兰  
       菜园里的红草莓
  六月的阳光,亮得耀眼,一清早,便活泼泼地洒满了姑家的菜园。
  我与表妹杏在小菜园摘豆角。杏提着篮子,穿梭在豆角架茂密的绿叶间,拣着饱满结实的长豆角采摘。我在地垄上走走停停,摸摸顶着黄花的嫩黄瓜,瞧瞧亮晶晶的紫茄子,俯下身嗅嗅还挂着露珠的西红柿的清香……菜园的篱笆上,水灵灵地爬了一溜蓝色的牵牛花,好像在与篱笆下金色的南瓜花儿比美。不远处,一头歪脖子黄牛甩着长尾巴歇在老柳树下,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一弯渠水从树下绕过,溅起一片小小的浪花。脑子里忽然闪过诗人的诗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说的该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真美!我一叠声地惊叹着,兴奋又好奇。
  杏挎了一篮翠绿的豆角,从豆角架下走出,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自从来到姑家,杏常用这种眼光瞟我。其实我知道,为什么杏明明比我小三天,却不肯唤我一声姐;不就瞧不起我——她眼中“城里人”的处处好奇和惊叹声吗?!我才不介意,我在南方的城市生活了十二年,第一次领略北方小山村质朴的风光,怎么能憋得住内心的好奇与惊喜呢?
  我突然发现菜园中心的井台边,生长着一些低矮的植物。掀开它们圆圆的叶子,下面竟然藏着一颗颗鲜艳的红草莓。这些草莓长着不大的个儿,加之被覆盖在叶子下面,差点就逃过我的眼睛。我摘下一颗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一颗激动跳跃的心。我高兴得大声喊杏。杏的嘴角飞起一抹笑,不动声色地放下井绳,摇上一桶清冽的井水。我和杏把摘下的红草莓放进水桶里,娇艳的红草莓,在清亮亮的水面上静静地旋转飘浮,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在阳光下泛着绮丽的色彩。我看得忘了神。杏捞出一颗草莓,放进我嘴巴里,那甘美的汁液几乎迫不急待地冲进了我的喉咙。那香甜啊,任是现在集市上再大再红的草莓也比不上。我一个接一个,水淋淋地往嘴巴里塞着,杏看着我贪婪的样子,不停地咯咯笑……
  种在山坡上的地瓜
  我回转头,裹着小脚的姑姑还站在院子里,用手搭了凉棚,向着我们的方向眺望。
  身材高大的姑父推着独轮小车,吱吱呀呀地健步如飞,甩下我和杏好远。看着姑父翻飞的大脚,暗想,姑那双缠得紧紧的,连小院都难得迈出的小脚,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四周都是丘岭绵延的村庄呢……
  杏说其实这时节还不是地瓜收获的时候,到了真正收获的季节,地瓜都能撑裂了地皮,露出饱鼓鼓的地瓜来。我知道杏心疼了,她的心疼是有道理的,这时候的地瓜还在长个儿呢。可是姑和姑父说我来一趟不容易,到收获时不定能赶上,一定要让我先尝尝鲜。我跟在喜鹊一样喳喳絮叨着的杏身后,边走边四处打量。秋高气爽,这成语用在秋天里是多么的美妙恰当。你看,蓝天下的阳光依然明亮得像流动在空气里的水波。小路两旁的花生地里,花生苗那有些发黄的叶子紧贴地皮,像是在护着地底下的花生果们。也不知这时候的花生果长成什么样儿了,可不可以吃呢?真想抠出来看看。招摇的玉米排得整整齐齐,水蛇一样的长叶子在风中唰啦啦地舞动,不时飘过缕缕玉米缨的甜香。我在心里盘算着,秋收的时候,是一定要争取再来姑家的……
  姑家的地瓜地,在离家两里多外的半山坡上,斜斜的一大片。绿油油的地瓜蔓儿生机勃勃,爬得满地密不透风。远远望去,好像一块墨玉被随便扔在山坡上,可爱得诱人。姑父放好独轮小车,眯缝起眼睛打量了一番,选准了一块地瓜垄,把地瓜蔓划拉到一边,一铁掀挖下去,几个红皮大地瓜骨碌碌滚了出来。姑父拾起一只,搓去上面的泥土仔细端详,笑容撑开了脸上的皱纹。在杏疼惜的呼喊中,姑父把挖出的地瓜整整装满了两篮子,放到了独轮车上。姑嘱咐过,要姑父多挖些,好让我带回家去给爸妈尝鲜。姑是我父亲的亲姐姐,也是父亲在家乡唯一的亲人。和父亲一样,血脉相连的他们总是时时相互牵挂着。
  杏把砍下的地瓜蔓收拢来,掐了一大捧嫩嫩的芽尖,说回家洗洗用油爆炒了,是一道城里吃不到的美味小菜。余下的瓜秧带回家就是猪的美食了。
  那天的晚饭,是一锅香喷喷甜丝丝的蒸地瓜;菜是一碟油汪汪绿莹莹的炒地瓜嫩苗,外加一盆虾皮炖萝卜丝。杏抢着告诉我,地瓜吃多了肚子会胀气,萝卜却能开胃顺气。这两样东西是一定要搭配着来吃的:别看庄稼地里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学问大着呢!杏很认真地说。姑“扑哧”一声笑了,说杏的语调和神色,分明是跟姑父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姑父低下头,把长烟袋锅放鞋底子上磕了磕,别过头去掩藏脸上得意的笑。
  暖 馨
  灰蒙蒙的天空,飘起了清雪花。这样的天气干冷。
  我和杏坐在烧得热乎乎的炕头上,守着两个盆剥花生。冬季是庄稼人最闲散的季节,这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剥秋天收获的花生。去掉壳的花生米可以拿去镇上的粮所换成香香的花生油,一年的食用油就有了。姑从菜窖里抱出一颗大白菜,一层层剥掉外面的菜帮,直到露出里面嫩白的菜心。姑把菜帮洗净了,放到案板上“邦!邦!”地一阵剁,然后拌上玉米面喂天井里咕咕叫着等食的鸡。
  快晌午的时候,姑父顶一头雪花从集市上回来了。我和杏跳下炕,趿拉着毡窝去抢姑父手里的菜篮子。姑父笑眯眯地从篮里拿出一个塑胶袋,把里面的东西哗啦啦倒进姑拿过来的盆里。姑父说,看我给俩馋猫买什么回来了?是花蛤!杏喜得大叫。花蛤还是活的,在盆里滋滋啦啦地扭动着互相碰撞。我在南方从没见过海,所以更没见过海里的花蛤,这还是我回来后,头一次看见花蛤呢。我和杏用手抚摸瓷器般美丽的花蛤壳,触动着它从壳里一伸一缩的“舌头”,叽叽咯咯笑成一团……
  姑说天冷,把午饭摆在了火炕的圆盘上。我还不习惯和杏一样的盘着腿坐,只好跪坐在圆盘旁,看姑一样一样往圆盘上端饭菜。一大盘暄腾腾的白馒头放边上,一人跟前放一碗鲜香甜美的大白菜炖粉条,圆盘中间是一盆冒着袅袅热气的花蛤汤。花蛤汤奶白色的汤汁上飘着几滴金黄色的芝麻油,还有一层碧绿的香菜叶,整间屋子里都弥漫着花蛤那独特诱人的鲜香……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甜美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氤氲不散。它让我固执地追忆乡村带给我的温馨,固执地相信一个人的一生无论走了多远经历过多少繁华,他的骨子里向往的仍是原始的温馨与纯净。如同现在的我,在喧嚣的城市里怀着朝圣的心,追寻着那份静谧与安详。姑住的乡村离我其实不过四、五十华里,论路程实在算不得太远。可如今我只能在梦里抚摸亲近那可爱的小村庄——杏早已嫁作他人妇,劳作一生的姑和姑父已拥着生养他们的土地长眠。我只能在怀想中,追听杏喜鹊一样喳喳的声音,看姑站在小院里手搭了凉棚迎着我慈爱的笑,看姑父推着独轮小车吱呀呀地从我记忆里缓缓走
                     仇桥之恩赐山庄(李正林摄)_副本.jpg                                                恩赐园畅想                                                      
                                                                               李乃祥  
       今世有缘,一睹恩赐园风彩。坐落在淮安区仇桥镇南涧村境内的恩赐园不是都市公园,亦非农家庭院,而是由该村村民李治淮先生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350亩打造的供人们休闲的娱乐园。
  我们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采风组一行人在成熟的秋季走进了恩赐园。由书法家陈东昇题写的“恩赐园”三个金色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入得园去,大门右方有一座飞角翅檐、古色古香的“望月亭”,其间置放着石凳、石桌、石椅,是人们小憩的地方。我想在此亭中摆放一盘茴香豆打上二斤老酒,邀请三四知己小酌一番,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亦或在亭中捧一本书,享受消闲;也可握半盏香茶细细品味、消磨时光,自由自在与山水相处,物我两忘。
  紧邻望月亭有一块竖立着的褚红色巨大石碑。上面镌刻着李治淮先生的手书“宁静致远”。一条通园大道把九个水塘、三座小桥、两尊宝塔串联成一体。动有动的玄机,静有静的韵味。沿河沿路安装了路灯,种植了杨柳、青松、香樟、月季、腊梅等花草树木,其间点缀一些造型独特的木质艺术装饰品,河边有供游人休息的躺椅。在园区中央位置,人工堆砌了一座假山,弯曲盘旋的小径通达山顶,登高远望,园中的风景尽收眼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假山旁的翠竹、红枫、棕榈、青松相映成趣,引发人们无限遐想,白梅隐在假山背后,兀自疏影横斜,那含威不露的冷面孔流露的正是梅独立特行的风骨。水塘中间修建了一座长达近百米的《福恩廊》,木质长廊两侧有一副“择感恩的心态做事,用欣赏的眼光看人”的楹联,显示出主人包容大度,知恩图报的做人理念。漫步在长廊中,清幽、闲适、安逸、温柔、宁静的氛围,让人放不下,忘不掉。在漫不经心的散步时,我突然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河塘边设置了多处简易钓鱼台,塘水清清,具芳草无涯之浪漫;杨柳依依,备慈云悠悠之深情,是垂钓者向往的地方。我想:做钓翁没准比做富翁还要幸福,做隐士不见得比做总统容易。笔者有幸在此过了一把钓瘾,也学做了一回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严之陵隐居富春江畔。垂钓之际、我思忖:鱼儿在碧波里自由觅食、不张扬、不讨好、不乞怜,无衣食之忧,无烦劳之苦,无争斗之累,也许比人活得还快乐。
  现代人为名利锁所羁绊,对自然美有种执着的渴望和追求。游园人实质上也是在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家园。在恩赐园南端的水塘中,匠心独具地建造了一座木质几何图案的九曲桥,延伸至水塘中央,水塘边建了六间结构精致的小木屋,颇具诗情画意。据说情侣可来此小住,体味乡野风情和垂钓之乐。过平静和世外桃源的生活很容易让人忘却背后的烦恼和痛苦。正应验着古人所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当地人讲,恩赐园原为荒凉的蒲草塘,经常作怪,人到此处,动不动就会无端的哭笑。如今这里换了人间,作怪只能变为传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恩赐园东侧的水塘边,有无数条石堆砌成自然风貌,突出位置上存放一块刻有《灵壁石》字样的巨石,渗透出一股禅意的空灵和跳跃。几分禅意中,让人们有了明月当空的一睇 ,有了雨打芭蕉的一听,有了晨光初照的一思…… 游恩赐园是一种心情,穿透悠悠岁月,复活沉睡的乡土情结和淡泊的人生灵性。这里,春天桃红柳绿,万木峥嵘;夏天,枝叶茂盛,一片葱茏;秋天,丹桂飘香,风淡云清;冬天,冰天雪地,银光素裹。同行人不无感槪地说这里完全可以作为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李治淮先生,把“宁静致远,天道酬勤”当作座右铭,勒石自勉,自觉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他牵挂百姓,曾捐款九万元为集体建马路、修操场,他对己刻薄,对困难群众出手大方,几乎是有求必应。他投巨资营造恩赐园造福乡里,美化家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李先生的情怀要比那些欲壑难填的贪官、玩世不恭的政客、为富不仁的财主,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富豪,显富摆阔、醉生梦死、斗鸡走狗之徒,不知高尚得多少倍。百姓不会忘记他的功德。李治淮先生信仰基督教,我们虔诚的祈祷上帝永远保佑他。我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上帝就是党和人民。如果没有仇桥镇党政干部支持,没有南涧村群众配合,李先生钱再多恩赐园也建不成。
  集灵气、秀气、水气于一身,容端庄、靓丽、婉约于一体的恩赐园,既没有北京颐和园壮丽,亦不如苏州拙政园知名,然恩赐园却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朴村姑,亭亭玉立在苏北平原上。山清水秀,恩赐园是诗意和多彩的;任重道远,恩赐园又是艰难和辛劳的。据介绍,恩赐园还将兴建采食园,那时的恩赐园将会更加迷人和美好。

                                                                                 河边秋色                                                 
                                                                                   
                                                                                       董海翔  
      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夏日的火热柔情,秋天带着她独有的金色光韵悄然而至。
  午后阳光依然是火辣辣的,早晚却有丝丝冷风吹过来。
  找出长衫、外套,收藏起短裤、背心,收藏起只有雨季才有的那份紫色心情……
  秋的天,很蓝,徘徊在河边,宽阔的河岸,好似敞开的心扉,望着南流的河水,想起逝去的时光,飞扬的思绪,伴着风,飘过水,一直飘到对岸边……
  新修的护堤河床上,有很多前来观景的人,有相互偎依而坐的情侣,也有领着孩子漫步的夫妇。
  无聊的时候,我常穿过那片树林、草地,来到这里,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伫立河边,看着流淌的河水,任头顶的风肆意地吹,将往事慢慢吹散……
  抬头远眺,视线越过水面,触及彼岸的绿色一片:
  农耕的老人守在即将收获的田边,闷闷地抽着旱烟;捕鱼的汉子,穿着齐胸的防水裤,探着脚步,用力地把网撒向四方……
  我慢慢地收回视线,沿着河岸,踱步前行。
  寂静的河水,泛起很小的波纹,鱼儿轻吐气泡,在水中自由地穿梭,浅水处的水草,随波浮动,夕阳下,连接两岸的桥,重重地把影子丢在河水里……
  风起的时候,我看见有叶子飘下来,悠然地落在地面上,有的却掉到河水里,水流乘载着落叶无奈地飘向远方……
  我转过身,看着挂满黄叶的枝头,感受着岁月的无情,带走了曾经的美好,只留下片片沧桑随风而逝……
  天色慢慢暗下来,我的视线也开始模糊起来,当我决定离开这里的时候,又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朦胧的河岸和那正在消逝的绿色。
  桥上初放的华灯,照亮了河面。
  舞动的风突然吹过来,夹杂着黄沙,我下意识地眯起眼睛,紧了下外衣,我看不见落叶了,只能慢慢感知秋的存在……


                                                                           田韵野趣入梦来             
                                                                                            
                                                                                        许文金
 
    住久了喧嚣的城市,多想走进宁静的乡村,去领略那田韵、野趣,这个梦想不期然来到跟前。正是金秋十月,淮安区城管办组织了一次“走进美丽乡村”的巡视,并邀请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参加,大家自然高兴。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赵日超同志对大家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用心去看,把这次活动当成一次笔会。”
  具体负责农村环境整治的区城管办施玉龙、章友扬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巡视线路,并热情的介绍了有关乡镇的概貌,还如数家珍地描述有关巡视点的掌故。他们对“下情”如此地谙熟,感染了我们,大家不禁心驰神往,欢呼雀跃。
  大巴在乡间公路上前行,我们立刻被眼前金黄的秋色所包围。路旁白杨的绿叶已镀上了一层金黄,只有松柏还苍绿如故,一片片沉甸甸的稻谷泛着黄澄澄的波浪,更有那晶莹的露珠儿点缀其间,在朝阳的映照下浮金跃银;河水青青,草色橙橙,绿竹摇摇,房舍甸甸……一阵阵清新的空气从窗外扑入,参杂着稻香、草香、竹香……立刻令人神清气爽,真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季桥的小岗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落后的村庄。自从列入全省首批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试点村后,立刻身价百倍。如今这个村已拥有16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12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达300平方米,休闲广场达1000平方米,还拥有200多平方米的农家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成为苏北地区唯一初具规模的农村文化设施。小岗人把原本是荒草芦荡的大块湿地整治成对称的六亩见方的两口清水塘,在塘边打埋了两层木桩,在岸边栽植了常绿树木,铺设了彩色水泥便道。民居以此为幅射,形成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单元,这里的民居不求成线成排,而是一个个梯队和方阵的美妙组合,并有高下之分,看上去多少有些“层峦叠峰”的韵味,反映了小岗人不同的民居构筑理念。望着那以“白墙红瓦”为色调的民居群落,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清水塘又同周边的沟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上设拱挢,称得上小桥流水人家。塘南边分别有一座别墅式的院落,占地200平方米,这种民居建筑既有文化韵味,又含现代风格;既有园林风味,又具西方色彩。
  走进顺河的双井村,我们看到的民居,是另一个版本。不必说整齐的民居被打造得如此耀眼、炫亮,也不必说那田园风光和房舍的组合是如何的和谐整洁,单是那两口古老的双井的传奇,足以让人迷倒,站在新建成的别有风味的双重阁项的双井亭上合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这里,由于天光云影的奇妙组合,曾经给古塘留下过“九牛十头”的奇观,建成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两口老井,曾经演绎过一个个新奇的神话传说,孕育了双井人特有的淳朴而坦诚的民风;双井的水磨出的豆腐,可以制作成不是用面皮,而是用腐皮做成的水饺,美味可口,缺憾的是淮扬菜系还没有把双井的传世经典佳肴谱列其宗。双井人正着手打造出一支井文化,使双井名闻遐迩……
  当年穷得兔子不拉屎的茭陵乡大胡庄,因为是一片盐碱地,大集体时劳日单价只有可怜的几分钱,如今她也入围了江苏省环境建设优秀乡村的行列。这是一片热土。因为在那战火燃烧的岁月,这里曾发生一起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新四军82名战士遭到数倍于我的日伪军偷袭,展开了生死博斗,结果全部壮烈牺牲,无一生还,只有副营长巩殿祥和连长留下了姓名,其余战士名姓无考,做了共和国的无名奠基人。如今,省民政厅拨款800万元修建了烈士陵园。当年黄克诚将军病危,嘱托原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中将为之题辞。碑身上,镌刻着“大胡庄八十二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焕发出璀灿的异彩。接待我们的乡村干部说,这是一座用鲜血浇铸的丰碑,大胡人没有辜负先烈的遗愿,目前,村办电子厂有三家;在烈士陵园周边,建起了上千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村里已拥有了文化中心、家居养老中心……我们瞻仰了在建的烈士陵园,望着四周的民居,一饱了天蓝蓝、水清清、树葱葱的眼福。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仇桥镇南涧村,这里有一个当地出生的老板李治淮先生打造了一个“恩赐山庄”,耗资3500万元,占地200余亩,谱写了一曲“凤还巢”之歌。刚下车,我们眼前一亮,如入梦中。山庄的园林建筑群和假山揉合在一起,就像从半空挂下来的一幅山水画卷。那座假山,丝毫看不出有人工的痕迹。仿佛用山水画的褶笔的方式构建的山石,纹理清晰,呈褚红色,“恩重如山”几个红色大字镌刻其中,赫然在目。爬上那座百十米高的假山,站在飞檐翘角的亭子上,山庄全貌尽收眼底。小桥流水是这个山庄的主旋律。桥为廊桥、石桥。廊桥围塘而建,是个“日”字形整体。廊桥以水泥底柱为基础,桥面铺设木板,两旁饰以木栏,形成甬道,上有硫璃瓦覆面,呈亭式结构。廊桥设在方塘四周,又点缀着几处对称的精致木屋,纯由进口木料打造,廊桥中间,除了木屋以外,还辟出8组钓台,并有栏板,一律以褐黄为色调,和廊桥形成和谐而庄重的整体。石桥,大小七座,布局井然,一律呈拱形,栏杆呈圆柱形,由花岗石精雕而成,石栏之间,嵌着刻有花卉纹饰的花岗石板,形成“栏墙”,一律以白色为基调,在蓝天白云和溪水的映衬下煞是写意。一座座花岗石桥,犹如倒扣在溪流上的白玉船。小溪的堤岸,一律用天然块石精工砌成,显得古朴;溪岸上,广植奇花异草,虽值深秋,仍然争芳斗妍,姹紫蔫红。而假山之上,一律植以松柏,葱笼流翠,间以绿行,更富诗意;山上辟有石道,多有80阶之数,可供上下走动……整个山庄,有山、有水、有桥、有亭台、有楼阁,布局紧凑而有章法,不啻一座南国园林。
  这座山庄,与周边的金色稻田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行的一位散文家拿起钓杆,不一会儿,钓起了一条金黄的大鲤鱼。田韵和野趣的融合,吸引我们一行人在此盘桓了许久。
  到了施河镇,已是下午四点钟了,尽管是双休日,镇两套班子没一个人休假,镇党委书记崔步银、镇长马仁俊和其他几位镇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大家徜徉在施河的工业园区里,步行在建筑工地上,感慨多多。崔步银满怀信心地说:“施河将会跻身苏北的工业重镇。”他们正按照“乡镇建设城市化”的目标,全力打造一个新施河。施河人在飞快发展工业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参观了镇区的花园、绿化,和花池里的电光设备,构建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景观,那岔溪河风光带,更是流光溢彩,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秦淮河。那桨声,那灯影,流淌着不尽的诗意……
  夜里,我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了大胡庄战斗的惨烈枪声,梦见了在岔溪河上荡起了双桨,梦见了“恩赐山庄”木屋里的流连,梦见了一群群男女老少在放歌《淮安是我们的好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5: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3日楚水走进美丽乡村征文作品选登

老树沧桑
杨培德

  我年愈80岁的老母,面对自家小二楼拆迁之际,反复嘱咐我们的不是如何与开发商据理力争,多争取点房屋面积,而是唠唠叨叨的、不厌其烦的叮嘱我们:
  一定要和开发商说好,保护好咱们家的老树;一定要开发商说好,咱家的新楼门前还要这棵老树……
  听母亲说老树的沧桑,我们的耳朵都可以起了茧子。因为我们太熟悉关于我家祖屋前的老树了——他与共和国诞生日只晚了5年,与我的二弟同龄,在见证我们家族经历的同时,也几乎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历史。
  家乡的一切,对游子来说,都是美的。而老树,尤其是童年记忆中屋前屋后的老树,更能唤起一个人对家乡美好的回忆,更能凝聚一个人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爱。
  我家老树是一棵榆树,现在已有四、五层楼高,腰围我已经合抱不过来了。主干粗壮,中间略有弯曲,枝干四面对称,树枝繁茂。整个树冠如一座隆起的小山,深沉而厚重。特别是在夏季,如一把巨大的绿伞,撑起一片浓浓的树阴,为左邻右舍的老人和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最佳休闲的场所。用我老父亲的话说:树大风景好,招人;树老好乘凉,净心。
  老树的故事开始于50年代。那是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在举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激发了母亲劳动的热情,也有纪念又一个儿子出生的意义,在生下二弟的初春,在小青瓦、泥草墙的老屋后边,一块八、九米宽的长方形的园子里,与马路边简易挖掘的排水沟相对,栽下了十几棵小榆树苗。是父亲从前边几十米远的公用地下水井里挑来水(那时没有自来水),将树苗浇个透。
  小树长得很艰难,就像我们缺吃少穿的日子一样艰辛。那时没有板油路,沙石马路也只是双车道,很窄,没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说。每天,人来车往,为小树生长带来了最差的环境。晴天,尘土飞扬,沙石滚滚;雨天,泥水四溅,将小树苗弄得浑身上下全是脏兮兮的,像战场上的伤员,伤筋断骨,一身血水,处处伤痕。如此一番劫难,小树苗大部分死掉了。伤心的母亲,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靠近园子边用木棍将三棵活了下来的小树拦起来,才使这几棵小树得到保护,伴随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一起成长。
  记得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天灾人祸搞得大家没有粮食吃,树皮、草根都被当饭吃。母亲日夜呵护的榆树已经长大,在欢喜中多了许多忧愁,非常担心它会被饥饿的乡邻食用。是母亲放出话,只要邻里没得吃了,无论大人或孩子,只要答应不扒树皮,母亲都允许他们爬到树上去撸榆树钱。它的味道有点甜,把它掺到玉米面里搅粥或者蒸窝头、贴饼子,还是很好的代食呢。当年我和二弟每年春天都要往肩膀挎上个菜篮子,兴致勃勃地爬到这几棵榆树上去撸榆树钱。爬树的感觉很好玩,为防滑,先往手心里“呸、呸”的吐上几口吐沫,然后两条腿紧紧地夹住树干,“噌、噌”的几下就串到了树上。选个能站住或能坐住的地方,腾出手来,顺着树条先撸上几把新鲜洁净的榆树钱,大把大把地塞进嘴里,先把自己肚子吃饱了,然后才轻轻地弯着枝条,小心地往篮子里捋榆树钱。生怕折坏了树枝,影响明年榆树钱的生长。当然,吃这种代食,营养不良肚子大不说,就是这个大便干燥最令人头痛,常常需要别人用手去抠,把人折腾得连走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小孩子只能一个劲的抹眼泪了。
  六、七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老树下成了“斗私批修”的一个阵地,乡邻和家庭之间的唇枪舌剑发展到激烈程度,折下的老树枝就成了互相“文攻武卫”的最好武器。老树被斗争的风雨和阶级的憎恨包围着,苦苦地挣扎成了它唯一的选择。
  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不在搞“窝里斗”,开始避免“瞎折腾了”,日子开始抬头了。家乡的马路被拓宽,变成洁净的柏油路了。只是有两棵大树占了路,在一个凄苦的凌晨,市政连个招呼都没打,派人悄悄地锯掉了,害得我们第二天四处寻找,才在市政的院子里找到了早已被割成几段的树干。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心里为此都是空空落落的,一种失去的伤感在久久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家里生活有了起色,我家祖屋被重新翻修,用草拉子编的墙换上了砖墙;小青瓦被大块的水泥瓦所代替。尤其是屋前屋后的园子,被粗大的小松木杆杖子围住。剩下的一棵榆树,也被我们夹到了院子里,终于使它有了一个可以尽情抒展的空间,也使我们终于放下心来,不在为它的命运担忧。
  此后,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倾向民生,鼓励个体经营,母亲做起了裁缝。赚了钱,加上我们都陆陆续续地参加了工作,生活富裕了,扒掉了老屋,原地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时时站在窗前欣赏比小楼还高出许多的老树,心情愉悦,感觉总有希望在前面。
  转眼,我们都长大成人,纷纷在老树的注目下,陆续离开了老屋,离开了校园,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就是远离故乡的我,也时常想念和老树在一起的日子。时常在梦中勾划出老树不朽的历程:春天,浅绿而鹅黄的榆树钱串起人们的生机;夏天,枝繁叶茂的树冠深藏着岁月的温馨;秋天,一片片枯黄的落叶带走了人们生活的沉重;冬天,雪压枝头激发着生命的渴望……
  家乡门前的老树,已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坚守的灵魂,更是我们一个挥之不去的牵挂。
  去年,小镇强化了开发的步伐,将我家的小二楼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沿街而建的居民小区。我家的老树又一次面临着生死的抉择。正当我们全家为老树的命运忧心憧憧、到处寻风探信的时候,传来了老树又一次逃脱了厄运的好消息,虔诚信佛的老母亲再次跪拜在佛像前,感谢我佛保佑,感谢老天爷开眼,使这棵老树成了我们家族第四代成长的见证。
  老树成了这片新区里唯一的幸存者。我们全家欣喜若狂,并正式向开发商提出:我家新迁安置楼的位置,门前一定还是这棵老树。开发商也许被我们与老树的深情所感动,一改起初暧昧的态度,承诺:一定。
  搬进新楼后,老树依然是我们来回出入的守护神。虽然没有过去自家院落的围护,但是国家教育公民珍惜和爱护环境的宣传已经入心入脑,尤其是发展经济带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保护环境已经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老树终于可以尽情的和我们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了。
  如今,老树已是小镇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块镇宅之宝。我老母亲逢人便说它是“神树”。而我们兄弟姐妹,则对孩子们说,它是我们的一生故事,是我们家族走来的最好记忆;更是家乡小镇的一段真实日记,也是共和国的一部分历史。
  我家新楼前饱经沧桑的老榆树,是我、是我家,也是小镇上一个永不游走的生命。

小岗之恋
李炳金

  那天,我应《淮安区报》楚水专栏之邀,参加了“走进美丽乡村”的观摩活动。上午八时许,我们一行人乘坐中巴,前往参观地点。
  车出城区,上了通往乡村的公路,路两边的白杨树飞快地往后退去,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在我眼前滑过。车转了好几个弯,我们终于来到了季桥镇小岗村。
  走下汽车,我们受到了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随后,我们去观赏这里的美丽风光。我们沿着宽阔的水泥路面向前走去,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路两边的两湾河塘。一眼望去,河塘边苇草摇曳,河塘中碧波荡漾。平静的河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飞鸟从上面掠过,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沿路两旁,匀称地长着一棵棵风景树,树与树间种植着花草。路面整洁干净,每隔七、八米远,就有一个垃圾箱。我们一边观赏河岸的景色,一边在一起交流畅谈。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河塘的南岸。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向左走上了一条小路。小路沿着河塘通往东南方向。这条路较为特别,有的地段是水泥路面,有的却用地砖铺设,显得自然而又别致。路两旁依然是排列有序的风景树,树与树间也长着许多花草。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去,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发现有一片竹林;微风吹过,竹林摇曳多姿,青枝绿叶间流动着无限生机。
  我们拐了个大弯,向北走去。在一片空地处,停了下来。村支书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全村污水处理的地方,全村的污水管道都连接到此,进行净化处理。这时,我们发现,地面上被好多偌大的水泥预制块盖住,原来下面有这么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沿小路慢行,突然有一座木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木桥是用整块很宽厚的木板铺成,桥两头呈楼梯状的层层台阶,台阶的最高处即是桥面。木桥不作雕饰,保持原有木质的色彩,两边都有宽厚的木扶手,呈阶梯状和桥连接,看上去犹如一个整体。它横跨在河塘之上,由于造型独特,成为河塘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很快登上木桥,举目远眺,周围的景致尽收眼底。站在桥上,顿觉心旷神怡。桥东的不远处,河面上有一群鸭子正在游荡,显得悠闲自在。这里,人与自然如此和谐。人们在这儿生活,真是一种幸福。
  走下木桥,我们来到河塘北岸。道路越来越敞亮,沿岸坐落着很多房屋。一眼望去,墙面都被粉刷一新,白色的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从东往西看去,路旁电线杆上的路灯遥遥相望。听当地一位老爷爷说,每到月色之夜,这里的双塘在月光的照射下,东西塘中同时出现月亮,映在水中特别诱人,形成一道“双塘映月”的壮美景观。
  我们又参观了村文化服务中心和休闲广场。所到之处,环境怡人,真不愧是全省首批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试点村。难怪许多游人参观之后,都咂咂称赞,不忍离去。
  小岗村的环境之美,令人留恋。尽管我们参观的时间短暂,但小岗村秀美的风景,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成为我们此次游访的最美回忆。(写作背景:淮安市淮安区季桥镇小岗村

四季小渔村
胡永海

  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想起童年,我便想起童年的小渔村。
  在白马湖东北岸的东闸口大堤上,那个小渔村不大,只有一百来户人家三百多人口,是典型的袖珍小渔村,在水清草茂,日出斗金的白马湖边,人们捕鱼养殖,生活栖息早成了当地闻名的笫一个“白马湖畔小康村”。
  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直至18岁离开那。
  我家门前的湖边,有大片的芦苇和篙草,夏天放暑假,我不太会打牌,打牌也常被合作伙伴抱怨出错牌。因而闲来用钩刀在水草里割出一个空塘,用小虾为饵钓昂刺鱼,在等鱼上钩的时间,我会读《水浒传》之类的书。
  春天里湖边的浅滩处,会有大量的大田螺冒出来,我们每次都能摸上一大桶。老人说田螺在清明节前最好吃,多吃会亮眼,在缺少肉食的当年,母亲的葱爆大田螺片确是童年的美味。
  冬天湖水结冰前,湖里会有獐鸡,野鸭因冻结冰飞不走,我会随大哥哥们用小船逛追,每次都有斩获,开始知道什么是“宁吃天上四两,不吃地上半斤。”当然猎杀野生鸟类在今天是不允许的。
  那时的冬天似乎比今天冷许多,零下十度湖面结冰尺把厚是常有的事,阳光下的白马湖宛然成一面大镜子,纯净而耀眼。冰面上尽是踩冻鱼的人们……用木棍垂洞叉鱼。鱼叉多了拿不动,会带上木板将鱼放在冰上滑行拖回来。
  秋天的时候白马湖大闸蟹满湖横行,岸上都能捉到。老家的南边不远有一条直通运河的运西河,运西河秋天走水也成了螃蟹通行的走廊。一到晩上河两边满是灯火,比星星还多,都是河两边往返捉蟹的智慧人们。
  ……
  不过乐趣归乐趣,终究那是一个封闭平静的小渔村。这里没公园,没文化广场,有的只是寂寞中找乐子!
  下棋便是我除读书之外的唯一爱好了。可渐渐地我便成了童年伙伴中的“老大”,不久又在周边成人中找不到对手了。偏巧村上新调来的会计李锡山老人是位象棋高手,自然便成了我真正意义的师傅了,以至于我后来参加清浦区象棋名手邀请赛并获奖时,比赛的裁判长、市老牌冠军方鹏林老师问我:“在哪学的棋,老师是谁?”
  我脱口而出:“是白马湖边的小渔村,师傅是李锡山!”方鹏林老师竟觉不可思议,想见识我的象棋启蒙人,当知道巳作古时,直呼遗憾!
  18岁离开童年的小渔村,进入交通类国企,后因改制,放弃去高速公路的机会,我又返乡创业,刚搞出一点名堂。白马湖旅游开发进程明显加快了,淮金线——南闸白马湖旅游专线,环湖路刚建成,最近又筹划于明年建设淮安段环湖路二期工程,我的大闸蟹养殖面积由三百多亩缩成几十亩,今年启动第三批退渔还湖,我的养殖场将全部征用拆除,用水面换城保,建渔民安置房小区,我的心情百感交集,喜忧参半。
  明年的某一天,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渔村,那个宁静封闭,但富裕的小渔村将不复存在,小渔村的四季将如《夕照街》的老电影,在我记忆中反复回放,我也可能离开那,去无锡定居,但我真的很留恋那个小渔村。(写作背景淮安区南闸镇小渔村

全家都是“低碳族”
夏爱华

  周末的晚上,老公故作神秘地问我:“知道什么叫低碳生活吗?”我很轻松地回答:“早就听说这个词汇了,就是节能环保、减少大气污染的意思吧?那就让我首先做低碳一族吧!”老公表扬:“态度不错,那就开始吧!”
  说干就干。首先,我从花市买了几盆吊兰摆在家中,可以净化空气,又对身体健康有利。随后,我把家里的灯泡都换成了节能灯。洗衣时,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风干。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我会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的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又好又省电。
  老公呢,上下班不开车,骑自行车,既健身又环保。以前每天都要在电动跑步机上进行的45分钟的锻炼,现在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空气清新,是真正的有氧运动。
  儿子呢,以前写作业,本子有几页没用完就扔了。现在,他把空白页收集起来,装订成一个新本子再使用。每次用完电脑,他都会及时关闭。以前呢,他喜欢挂机,人睡觉了,电脑却没有完全休息。网上有碳排放计算器,可以计算出每天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儿子主动要求每天做计量工作,计算出每天的碳排放量,让全家人都心中有数。有了这样的准确计量,一家三口真正过上了低碳生活。
  习惯了低碳生活,全家人身体都更健康了,还省了不少钱。尽量多在户外运动,减少家里电器的使用率。家里的水也是循环利用,洗完脸、洗完菜后用来冲厕所。平时,全家人都多吃低油脂低盐食物,清淡,少油少盐。不喝碳酸饮料。
  一天晚上,老公神秘地对我说:“低碳生活,最好的一招你猜是什么?用婚姻保护地球。”我笑得前仰后合,问:“有何证据?”
  老公说:“权威专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所以,低碳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家和万事兴。”
  我一听来了精神:“好,那就让我们把婚姻进行到底。同时,也把低碳生活更加发扬光大吧!”
  是啊!全家都是“低碳族”,生活轻松乐无穷。

生态和谐美家园
张士旺

  11月7日,淮安区城管办约请淮安区报组织淮安区籍10余位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及省作家协会会员进行全区新农村建设观摩,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季节将十月的色彩泼向淮安大地。我们一行出了淮城,中巴在宽阔的公路上奔驰,来往车辆如梭,凭窗眺望,公路两旁不时闪现出恢弘的厂房、新颖别致的民居小楼,连片的稻田如同金色的海洋,收割机穿梭往来正忙着收获。啊,好一派宁静、祥和、富足的小康景象。
  我们所到之处,最深的感受是农村变得干净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季桥镇小岗村,中巴刚从公路上拐下来,就看到一尊一人多高的巨石上镌刻着“美丽小岗”四个鲜红的大字。进入村里,映入眼帘的是路净、水清、绿树掩抱下的粉墙黛瓦,加之该村水系发达,河、塘错落有致,给人似有一种江南水韵的感觉,名副其实的“美丽”。跑了总渠南北几个乡镇,都有这种美丽的感觉,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看不到鸡鸭乱放、猪羊乱跑,道路、公共场所看不到垃圾乱丢、脏物乱弃现象。村容整洁,环境卫生。花木环绕的村庄乡道、碧波荡漾的河渠池溏、别致靓丽的农家楼阁,无不展示着农村新貌。据区城管办两位带队同志介绍,为了整治农村卫生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区里投入很大,不仅制定了一系列卫生管理规定、制度宣传执行,而且加大了资金投入,各乡镇建起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各村组配备了卫生设施及专职保洁人员,仅村级保洁人员工资及卫生设施的投入,年均千万元以上,河道保洁在800万元以上。看到农村卫生面貌的巨大改观和生态改善,大家都认为这个投入福润千秋,十分值得。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乡镇普遍重视了环境的美化和亮化,农村环境靓了,百姓生活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就上升了。季桥镇小岗村利用水环境的天然优势,打造了“双塘映月”的优美景观,使原本平常的小村也能引来外人光顾。顺河镇双井村,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该村以具有500多年历史的两口古井为核心,建造了古色古香的古井亭,整治了古井所在地的近万平方米的大水塘及绕塘道路铺设和绿化,使两口古井焕发新春。为此,祖籍顺河镇双井村、原第四军医大学政委孙长新将军还专门撰写了“重修双井纪事”并在井边勒石纪念。双井景观如今已成了村民晨练、休闲的温馨场所。仇桥南涧村所在地过去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一下雨就发水的洼地,该村因地制宜引进本村在上海发展的一位老板“凤还巢”,回本地发展,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淮安数一数二的休闲景点“恩赐山庄”,集观景、娱乐、垂钓、游玩等为一体,不仅使村民足不出村就有高级休闲之处,而且还吸引了市内外游人前来观光度假。施河镇贯穿集镇的岔溪河,因沿河人家及工厂污水排入,过去是一条臭水河,如今,镇里结合卫生整治和小城镇建设,封闭了河道两岸所有污水排入口,将污水通过管道集中排放处理,保证了河水洁净,同时将河两岸用花木、千层岩、彩灯等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并进行了河道清淤,生态护坡,使昔日的臭水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光带。一位家住河岸的老大爷高兴地对我们说:“这条河晚上更好看呢,不比南京秦淮河差多少。”
  每到一处,我们都感受到地方政府不仅重视群众经济收入的提高,也很重视群众精神生活的充实。茭陵乡大胡村1941年4月曾发生一场著名的新四军抗击日伪军进攻的战斗,为保家卫国,新四军82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铭记先烈功绩,继承先烈爱国献身精神,如今,富裕了的大胡村,在82位勇士的殉难处新建的“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纪念塔已经竣工,这里将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的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的又一基地。在季桥镇小岗村文化活动中心,我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农家书屋”,没想到一个村图书室竟有政史、养殖、科技、艺术、文学等类书籍数千册,小小书屋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茭陵乡大胡村我们参观了装饰一新的920余平米的“淮安大胡居家养老中心”,这里较好解决了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问题。我们亲眼所见各乡镇不仅政府所在地的集镇都建有健身场地、休闲广场,而且每村都有文化服务中心和娱乐健身活动场所。在村健身娱乐场地,白发龆龀各有所乐,详和、安逸。而休闲广场更是最热闹的去处,早晨,老人、青年在运动,晚上,华灯璀璨、音乐悠扬,歌声伴着妇女翩翩起舞,尽情释放着一天的劳累和满足。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力经济的支撑和推动。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各乡镇都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发展产业,凸显为民谋福祉建设富庶美丽家园的决心。施河镇提出"镇村一体化、开发规模化、居住小区化、农民市民化"理念,以产业发展推动小城镇发展。这座全国知名的“教学具之乡”的乡镇,数年筚路蓝缕,目前已拥有教学具企业186家,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已经形成多媒体、数字一体机、智能实验室设备、大型幼儿玩具、校园软件开发系统及校园后勤装备等9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该镇工业产值去年为68亿元,今年将超过80亿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不断改善民生和推动小城镇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和活力。如今,该镇宏伟蓝图已画就,以超前眼光和魄力设计的卫生院、中心小学、幼儿园、服务中心等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同时,旨在提高居住生活品味的集镇住宅小区、文体中心、城市公园、道路和镇区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等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城镇集聚人口形成了高强度磁场。在这里,我们看到“全市第一镇”的新星已冉冉升起,“农民市民化”之梦正在成为现实。
  走马观花参观采访了总渠南北几个乡镇,深深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累累硕果而感动,大家边走边听边看边记边用手机拍照,美景看不尽,靓点拍不完,个个兴奋不已,惊叹不已,由衷觉得,如今,我区农村处处是生态和谐美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绿树   碧水   坦道(散文)                                                                                 
                                                                                  卢顺贞

                                                                        
       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有幸与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赵日超等众文友踏访名闻遐迩的淮安区渠北三家村——季桥镇小岗村、顺河镇双井村、茭陵乡大胡村。所到之处,空气清新,绿树依依,碧水悠悠,道路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景象,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三个村子尽管都不是“绿树村边合”,但也是触目皆绿。在小岗村,一条长堤,两个汪塘,是核心风景区。但见杨柳低垂,轻拂水面,如 “蓬头稚子学垂纶”。连水中的倒影,也千娇百媚。要是徐志摩来此,又要疾呼:“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问:“这两个池塘,是近些年人工开挖的吗?”陪同的张镇长连忙说:“不是不是,古已有之,也许这才是水韵天城。”说得大家伙儿都笑了起来。我又问:“养鱼了吗?”镇长说:“自然。这还是一些农户一份不错的收入呢。另外,也满足了一些村民垂钓、休闲的愿望,顺应了他们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当被问及到底放养了哪些品种的鱼苗时,顺河镇城建办侯伟所长告诉大家:“我们养的是放心鱼。青草鲢鳙这些常见的鱼,品种基本齐全,而且喂的都是鸡粪、青草,绝无含激素、添加剂的饲料倾倒入池的现象。”
      水呀,你是生命之源,你是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佐料。遥想当年,由沙洲县更名升级的新兴的张家港市,城中无河湖,羡慕邻近的苏州、无锡,依傍太湖,灵气大增,韵味十足,于是毅然在市中心开挖了一条人工湖,取出来的土又垒成了一座人工山,如今都赫赫有名,人人恋恋不舍。我猜测,小岗村邻村的村民也必然像当年的新张家港人一样,在羡慕小岗村吧?榜样的力量太强大。心动不如行动,还犹豫什么?
      
       在新四军82烈士浴血战斗过的大胡村,村支书吉祥同志指着公路边的两个大水塘说:“这两面镜子得来不容易呀!六七年前,这里是低矮的棚户区,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动员原来住在这里的十几户搬迁。话又说回来,热土难离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也理解。在拆迁问题上,只要文明守法,耐心细致,就一定能够取得双赢。那些拆迁户现在见到我们,都笑呵呵的,大老远就迎上来了。”
        走在小岗村的二潭之间的长堤上,不禁想到了无锡的二泉映月,而踏上因明朝遗留的两口古井而得名的双井村,走在其大汪塘边,我和我的同行者们都忍不住感叹:“真是缩小版的勺湖呀!”
        归途中,车子上,不知谁首先技痒难熬,亮开嗓子唱起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别说,这种感觉真好!听三个村的领导介绍,现在各家各户门前的道路都是硬通货——硬化相通,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过去一到下雨天,一脚下去,不可自拔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领导们说,现在亮化、绿化、诗意的生活环境,得益于村民素养的提高,加之各级领导重视,资金调拨比较充足,保洁员等人员充分配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其中人的因素第一,人的素养决定环境之美丑。
        我抬头望了望某村宽敞、簇新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书籍琳琅满目,林林总总,文艺类、科技类、政史类......然而没有一个读者,我疑惑了:莫非村民读完书回家啦?但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17: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美文,祝福老师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0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施河,美哉!感谢赵主编对我们施河的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头儿好!你不爱我啦?老是忘了我的那篇心血之作?能否早日补白?拜托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6: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渔趣
丁碧岚


  周末,天高气朗,朋友约我去郊外垂钓,创意虽好,却被我谢绝了。我这人性子急,钓鱼这慢吞吞的活儿还真干不好。记得前年去钓过,半天不见鱼儿上钩,急得我差点卷起裤管下河逮去。
  小时候,逮鱼算得上我的一大爱好。看到小沟小河里的鱼儿,不论大小心里都发痒。炎炎夏日,乌云翻卷大雨滂沱后,雨点儿还在大珠小珠地落,我已坐不住了,提起割猪草用的小竹篮,喊上邻家伙伴小花,直奔我家东边的小水沟。平时这里水不多,一会儿下过雨,水流开始壮观起来,靠我家处刚好有个圆圆的小闸洞,恰是等鱼的妙处。我和小花站在水里各执一边,把篮子紧紧抵在闸口,是水的尽管走,是鱼虾的请留步。不大工夫,我们小桶里就有了喜人的收获。有一次竟然等到一条镰刀般的大草鱼,激动得我抱起鱼儿就奔,到家才想起竹篮没拿,回头再找时,早被河水冲得无踪影。
  割猪草是农村孩子的当家活,除了寒冬腊月,我们几乎都在田间地头上度过,广阔的田野有时也是我们的乐园。我们那里虽不是江南鱼米之乡,却也以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渠就是稻田的血脉,输送养分的同时也成了鱼儿的家园。可这家园并不能为它们提供生存保障,天气干旱或入秋后,很多水渠局部地段就渐渐干得见底。有时我们在河边割猪草,但见条条鱼儿露着脊背在水草间游动,看得心里怦怦乱跳,我和伙伴们即刻放下手中镰刀,卷起裤腿跳进水草。此时鱼儿大多缺氧犯傻,所以特别好逮,运气好时,不到一顿饭功夫就能逮上七八条,再看彼此,早已变成了泥娃娃,笑声顿时逗乐了天边的云彩。
  七十年代的农村,虽然一年难得吃上几回肉,鱼却不是什么奢侈品。相对捉鱼,逮泥鳅才是最有趣,尽管村人从不屑吃这灰不溜秋的家伙,剁了喂喂鸡鸭让它们多下点蛋,倒是不错。猪草割到中场休息时,走羊、抓弹子玩腻了,天太热,别的也不想玩。看到路边树荫下小河斜坡处,清澈见底的水流里,成群结队的泥鳅正在游玩,被蝉鸣吵得恹恹的小伙伴,便又来了兴致,来个逮泥鳅比赛怎么样,赌猪草,谁逮得最少就作贡献。好主意,伙伴们欢呼雀跃,纷纷下河施展身手。泥鳅这小东西滑溜之极,逮它可是个细致活儿,需要技术,有勇无谋行不通,咋咋呼呼的只会把它们悉数吓跑。待伙伴们都下水后,我来到上游僻静处,泥鳅同样多。按捺心中喜悦,悄悄靠近一条,我慢慢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停在侧面,泥鳅玩得正酣,毫无觉察,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紧手指,后悔莫及的小家伙就在挣扎中被牢牢钳住。上岸后千万不能松手,须赶紧用事先备好的柳条对着它的腮帮向嘴巴穿出,拎起置于竹篮才安全。每次我捉的往往最多,也只有在这时,平时总落后的我才能在伙伴面前神气活现一把。
  那时候,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大鱼塘,专人看管,集体喂养,年底时便抽水起鱼,按人头分到每家每户,不管穷富,全部“年年有余”。我们生产队的鱼塘特别大,鱼也多,我们常到塘边玩耍,一惊一乍地看鱼儿在水里争食嬉戏,年底出鱼更是每个人的一份期待。这一天,须是个风平浪静阳光灿灿的好日子,全村人赶集般纷至沓来,互相说笑,打闹,欢乐洋溢每个人的身心,几百口男女老少,其乐融融,一家人似的。中青年男子卷起裤管首当其冲,大姑娘小媳妇也热情高涨,我们小孩子知道父母开心,更加没有约束了,跳进岸边淤泥里寻找被遗弃的小鱼小虾小螃蟹,一来用作炫耀,二来回家喂猫。耳边不时传来大人们在塘底的欢呼,昔日深藏不露的大鲤鱼、大鲹鱼、大草鱼,还有大大小小不知名的鱼,都一一现出真身,被请上了岸,与我们亲密接触。晌午时分,鱼塘四周渐渐安静,家家户户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携带着甜美的鱼香味儿,一起飘向那蓝蓝的天际。
  光阴荏苒,岁月更迭,日益富起来的故乡里,不知是否还有那么多撒欢沟渠的玩童。习惯于城市的我在菜场看到吸着氧气的鱼儿时,却也没有了多少感觉,惟有童年的记忆还时常鲜活在心底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1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各位网友踊跃参与给你自己喜爱的文章投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6: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作者注明写作背景。注明你写的是:XX市XX乡镇XX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07:59 , Processed in 0.098792 second(s), 6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