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7641|回复: 1

4月16日淮安区报选发《纪念人民教育家汪达之诞辰110周年》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9 1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缅怀恩师汪达之先生
——纪念人民教育家汪达之诞辰110周年
  杨义春

  五十七年犹记新,同乡二字寄深情。
  音容常忆情难抑,话语每思感倍亲。
  尽瘁一身留美誉,清风两袖映天明。
  灵前肃立思潮涌,德范无垠永继承。
  今年4月21日,是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先生诞辰110周年。57年前,汪先生主持操办全国第一届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他知道我是从淮安来的,热情称我“小同乡”。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恩师的音容笑貌,常在我的脑际萦绕,种种往事,恒久难忘。1956年,我在江苏淮安师范学校任教。当年2月,我和爱人回到老家度蜜月。刚到家第二天,就接到学校发来电报,要我立即返校,省教育厅来文,调我到北京高教部举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学习。
  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们研究班106位同学,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一个阶梯教室,参加开学典礼。站在教室门前迎接我们的,是一位高高身材、银发满头、目光和善的长者。他,就是人民教育家、主持操办全国首届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副班主任汪达之先生。
  汪老师爱生如子,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关怀备至,而对他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平时吃住都在研究班,和同学们一起吃食堂,一样排队买饭菜。一次,研究班团支部与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杭佩兰(当时她们俩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举行联欢会,邀请汪老师参加。联欢会开始之前,汪老师把我拉到身边说:“你是从淮安来的,是我的小同乡啊!我在淮安河下镇待了5年多。是那里的老乡,教会我种菜、纺纱。你回去以后,可要代我向那里的老乡问声好啊!”合影时,汪老师本来和我站在后排左边一头,同学们不让,一定要汪老师站到中间。汪老师却不过,拉着我的手说:“走,小同乡和我站在一起。”于是,我有幸站到了汪老师的身旁。这不单是汪老师对我个人的关爱,更是他老人家对淮安的一片深情厚谊。
  同学们都知道,汪老师是新安旅行团的顾问,都要求他给我们讲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为了满足同学们的要求,有时,汪老师星期天不回家,下午就到我们宿舍,给我们讲故事,拉家常。
  汪达之先生,1903年4月21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生于安徽黟县碧山村。1928年,汪达之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成为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忠实实践者。1930年2月,汪先生受晓庄师范校长陶行知先生的委托,到晓庄师范在苏北实验生活教育理论的新安小学担任校长。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汪达之满怀爱国热情,决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把学校办到大社会中去,把学生带到大社会中去摔打磨练,培养他们成为抗日勇士。
  1935年10月,汪达之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中共上海左翼教联支部的支持和陶行知先生的全力帮助下,将新安小学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团员中最小年龄仅有12岁,最大的17岁。从淮安出发时,汪达之身上只有十元钱。有人问他:“这钱用完了怎么办?”汪达之说:“钱用完了,就是讨饭也要宣传抗日。”
  “新旅”到达南京,钱真的用光,处境十分困难。为了坚持宣传抗日,汪达之和团务干事会领导研究,作出三条措施:第一,人人动手筹集资金。汪达之带领团员们走上街头,一边卖字、卖画,一边宣传抗日;第二,一切收入归集体。包括稿费、家庭汇款都归集体使用;第三,节省开支。团员不发一分零用钱。
  1938年,“新旅”到达长沙八路军长沙办事处,周恩来亲自出面同国民党当局交涉,迫使陈诚同意将“新旅”作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特约的群众团体,每月发给生活费和宣传费。到1940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无理扣发“新旅”一切经费,并勒令解散“新旅”。“新旅”遭遇空前困难。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新旅”决定紧缩人员,由100多人减少到40人,并立即转移到敌后新四军所在地活动。
  1941年,“新旅”从桂林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当时,苏北地区战云密布,日本侵略军正集中十万大军,对苏北根据地进行毁灭性的“扫荡”。“新旅”到达苏北以后,立即发动根据地十万儿童团员,积极投入反“扫荡”斗争。坚持村头放哨,监视汉奸活动。
  1945年春,盐阜区党委召开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代表报到的那天晚上,汪达之到代表驻地看望代表。他一进屋,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汪爸爸”(“新旅”团员对汪达之的称呼)的欢呼声。汪达之坐定以后,见身边一位个头很小的代表,汪达之抚摸着小代表的头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我叫胡大钊,今年11岁。”汪达之竖起大拇指说:“好名字,胡大钊,和李大钊一字之差。李大钊你们知道吗?是一位大学教授,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牺牲时,年仅38岁。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就是为了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早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胡大钊一边听着汪爸爸的讲话,一边眼睁睁盯着汪爸爸的下巴望,不解地问:“你怎么留这么长的胡子,活像马克思了。”汪达之摆摆手说:“不敢,不敢,我怎么能跟革命导师比呢?不过,有一点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争取作马克思的好学生。”接着,他讲了“蓄须明志,矢志抗日”的故事。1940年,汪达之在桂林生了一场大病,病后就留下了山羊胡子。他把这胡子作为决心抗战到底的一个标志。他说:“我这胡子已经留5年了,不赶走日本鬼子,决不剪掉!”室内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小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开好大会,做好抗日宣传工作,早日赶走日本鬼子,让汪爸爸早日剪掉胡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2日,淮安城宣告解放。不久,汪达之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淮安城。他高高兴兴地跑到理发店剪掉了胡子。
  汪达之先生,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真正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典范,我们永远怀念他。
龙兴寺与文通塔
毛鼎来

  文通塔为龙兴禅寺(法华禅院)里的一座佛塔,在“治西北清风门里数十步,晋大兴二年(319年)创建,砌浮图二座”(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范以煦《龙兴寺塔缘起》称之“为吾郡最古之蹟”。它是龙兴禅寺内的一座佛塔。它作为历史的见证,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今淮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龙兴寺建于西晋。据《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云:西晋泰始丙戌间,月氐国沙门竺县于天竺大赍本婆罗门经达玉门,因居敦煌,世称敦煌菩萨。后游洛阳、江左,随处译经,未尝暂停。时优婆塞聂承远助译,凡三百五十余卷。永嘉二年(308年),由广陵抵山阳,其时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宽墩地四百余亩,在古城西为其筑坛建刹,名为正法华院。此为龙兴寺之始。东晋大兴二年(319年)沙门法炬,与上足广贤增开基址,扩大建制,额曰法华禅院。此时,大聚僧徒。焚香念经,以表敬意!龙兴寺定名于唐,亦盛于唐。据《淮郡龙兴禅寺碑记》云:唐贞观三年己丑(629年)下诏,法华禅院住持僧谷隐奉诏,分建十子院,领焚祝福之事。时皇帝武则天及宫廷贵族与佛教界首领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联系,凭借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发展(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第五章)。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诏碎叶国番僧僧伽大士来华传教,隋开皇三年((583年)来淮。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周(武后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冬,僧伽大士“冬晏楚州法华禅院”,景龙二年(708年),中宗李显诏大士自淮入宫,执弟子礼。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华禅院启闻,帝遣使复为缮修,奉敕,中宗敕额法华禅院为“龙兴万寿禅寺,置立尊胜之塔,赐田千亩”,改额曰:“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赐田一千亩。佃耕供给(其后寺田历代有所增加,计有田五千一百六十亩),绘图立簿,派僧轮流催要。以此龙兴寺之名始定。《茶余客话》云:敦煌塔,盖即供养佛像之地。塔一建成,即供奉释迦如来像,又名旃檀佛像。在塔底层,南向端坐,颇为庄严。此像从唐太宗贞观间,自江左来淮,到宋太祖乾德间离淮,复运江南,其间在淮供奉计三百一十九年,可谓久矣!
  旃檀大佛虽复运江南,然文通塔内仍经常供奉佛像。历史延至今日,塔底层仍供奉四尊释迦牟尼像,均颇有神采;顶层观音端坐莲台,颈悬珠链,仪态亦颇慈祥。
  清顺治年间,有海鹳数群巢其顶,后有弋者遂避去。康熙初复来巢,和鸣如前。时马孝廉西樵居与相近,作感赋诗云:“仰面看鸣和,依稀对故人。栖难天路近,情寔汝曹亲……”海鹳和鸣其上,为文通塔增添了勃勃生机。
  晚唐诗人赵嘏《忆山阳》诗云:“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仿佛似之,然尚不可考。龙兴寺,从唐中宗复位后,到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前,寺内有庙宇一千余间,有前后大殿。有法堂,法堂后有藏经楼,左有方丈室,亭轩曲绕,环水皆廊,北接放生池、大悲阁。
  龙兴寺又分派二十八院。其中有二十一座(即寿昌寺、天王寺、观音院、定善寺、上生院、十子院、释迦禅院、资福山兜率院、建义山寿禅院、水月禅院、麻娘院、青莲山寿安禅院、大寿山昆卢禅院、保寿山清凉禅院、净云山观音院、崇福山寿安禅院、水陆寺、药师院、兴福院、大圣堂、观音寺)是在唐中宗复位前历朝历代逐步建造的;有七座(即报恩寺、慈氏寺、洪福塔院、积薪庵后改名雷神殿、老君殿、广福禅寺、结心庵)多为宋、元两朝建造的。二十八寺院,皆隶属龙兴寺。寺院虽分,年除岁俱各回寺礼祖。龙兴寺可谓淮南诸刹之冠。每逢腊后至壬正,庙内外列肆栉比,门摊蓆舍,无尺寸隙地,货物山积,百戏具陈,端午竞渡亦然。而沿池四面竹篱花圃,酒楼歌馆,竟夕笙歌不辍。
  文通塔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改建。(中国名胜词典)宋嘉熙二年(1239年)至四年(1240年),此塔重修,知淮安州王硅为铭。元至正年间,住持玉渊、大洪、僧了南“重修寺宇殿堂楼阁藏塔寮舍”,经过整修,寺院(包括文通塔)金碧辉煌(翰林院学士欧阳厚功撰《淮郡龙兴禅寺碑记》,明洪武庚午年(1390年)“尊胜之塔倒坏,不胜其寺”,住持宗玉化缘重修。至明天顺年间,寺院倒塌,“惟存旧址”寺僧中竺“将寺基增其高阔,积楩楠杞梓之材,鸠工起盖殿阁,钟鼓楼”,并整修了佛塔(陈文撰《重修淮安龙兴寺碑记》)。明成化初至正德年间,龙兴寺“遭火,毁废一空”,  据《茶余客话》载: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龙兴寺遭受一次特大火灾,屋字仅存十之二三,而山门尚存。僧人搭茅草棚栖身。其后,以禅僧明来为首,率众僧外出化缘,设心扪富叩贵,走遍大江南北。明来丰姿神采,长眉碧眼,满头白发,决意行苦,常跣足行冰雪之上。凡十三年,募得万金。先将寺基培其高阔,构楩楠杞梓之材,木大数抱,鸠合能工巧匠,重修前后大殿三重,铸铜佛三尊,法堂、雨廊、钟鼓楼、僧舍及大小亭轩,均修复一新。如是,则府县文武暨远迩大夫士,莫不嘉其志能而鸣其有为焉。明来师徒能昭著一郡之宏规,显十载之事业,命工勒石,树立穹碑,使子言载之悠久为不朽云。知府陈文烛撰《重修龙兴寺碑》。龙兴寺修复后,禅僧明来颇受称颂。谷包作《赠明来和尚》古风一首,诗云:
  龙兴老僧名明来,丰姿神采如童孩。
  长眉覆碧眼,短发白皑皑。
  见礼远方客,问声如鸣雷。
  张口出数言,令人心孔开。
  养生一钵从锡杖,浮云舒卷何悠哉!
  车马前后走乞食,双足都不染尘埃。
  真心如宝镜,园明非有台。
  济河日结筏,营堂岁鸩材。
  被服破纳衣,借问何年裁?
  明万历壬午科举人沈柿作《龙兴寺》。诗云:
  暇日聊乘兴,来过支道林。
  欣看新驻锡,却忆旧论心。
  香积分天食。茶烟斗午阴。
  谈空忘坐久,更喜盔朋簪。
  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尊胜塔,因塔前有文通寺(即千佛寺),故塔又名文通塔。崇祯九年(1636年)漕抚朱大典在南门护城岗上建龙光阁,“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以壮文峰”,故塔亦名“文峰塔”。
  龙兴寺后,有郭家池。当时叫放生池,即今之勺湖。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寺僧郭法亮因父母年老,孤苦无依,乞于众僧。以寺后城下荒地三亩种植,池中水面以取菱茭,给其父母养老,众僧许之,自是相传为郭家池,后父母终,此地即为本寺蔬圃。明洪武五年(1372年),道士袁道亨、陆子阳皆称为观地。后造老君殿于此陆地之上(明嘉庆间许汝衡撰《古郭家池荡舟序》)。崇祯间,推官袁彭年四面筑堤,沿堤植树;派人喂养池中放生之鱼鳖。鱼大如猪,时浮水面,仅供游人观赏,严禁垂钓。每当风和日丽,游人讌集。登阁者扶桥而过。几曲长虹;放舟者载酒而来,一弯明镜;四围则垂杨袅绿,半城则落日凝红;鸟语弄烟,笛声摇月;鸭嬉舵尾,鹭立舷头;双桡之画舫如飞,一勺之湖名雅称……阎古古游放生池诗云:“缘市灯摇千屋影,隔溪香静百花樊。”刘水心过放生池诗云:“僧窗曲曲临池启,官树行行依郭栽。”从诗句中,亦能反映出当时勺湖景色之优美、游客之众多。清顺治间,漕院蔡士英建大士阁于墩上,修堤建闸,建亭临水,长桥卧波,勺湖实乃游览之胜境。
  清康熙七年间,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淮安,塔体受损严重,阮葵生《茶余客话》:乾隆十七年(1752年)移居勺湖时,“惟见三金身,高耸十数丈,卓立云表,各踞坐一石磴上。……”段朝端引《信今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杨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兴,崇饰极至。至嘉庆初,大佛殿又圮,仅存三佛露处。余屋拆除为几所小庵。其后改为蔡公祠,祀漕督蔡士英。段朝端《龙兴寺遗址》云:龙兴寺为西晋古刹,地极宽广。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至咸丰元年修竣,并增建殿堂,僧房。后来由于战乱,文通塔所在处的龙兴寺及塔前的千佛寺均遭毁坏,尽剩破烂不堪的文通塔耸立在城西北隅。卢福臻《咏淮纪略》有诗曰:文峰直射斗牛边,云水光中塔影园。千佛名题三宝地,七层人在大罗天。玻璃灯暗秋风冷,菩萨香焚火劫遴,竞渡来游谈往事,不堪回首是当年。 
  综上所述,龙兴寺建于西晋;完名于唐,亦盛于唐;火毁于明,然尚能修复;冷落于清,毁坏于兵燹与洪水。龙兴寺之历史演变过程,大致若此。
  新中国成立后,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四次拨款重修文通塔。文通塔是存放佛教偶像的场所,具有佛教传统的古建筑,抛物线形塔身,全部是砖结构,无梁无柱,原高十三丈三尺,七层八角。现塔高二十三米,塔底层中心重塑了面朝四方释迦牟尼像,盘席坐于华盖之下,神采奕奕,塔顶心是一座观音大士端坐莲台,惟妙惟肖。在塔内修复了转梯,可以拾级而上。塔为四面八角形,明七暗四层,腰檐六层。在塔周围建起围墙,修建了大门,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为院门题额曰“文通塔苑”。文通塔经整修粉刷为黄身青檐,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十分古朴典雅。文通塔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淮安是一个文化古城,历代人文荟萃,流传于世的有关名胜古迹的传说很多。现录其有关文通塔的一则如下:
  清道光皇帝的先生山阳人汪廷珍在道光朝做了宰相,他时常在朝中夸耀家乡文化发达,人才荟萃。有些大臣都不以为然,时值道光帝派朝中一大臣往各地巡察。一天,这位巡抚大人经过淮安,心想:久仰淮安是个古城胜地,何不逗留几日,一来饱览名胜,二来试探一下当地文采水平,借此来炫耀自己的才华。经几次试探后,他暗自喝彩,淮安官民都很文雅风流,谈吐不俗,果然如汪老宰相所说,名不虚传。但心里仍然有不太服气之感。临走时,官民百姓送往西门运河码头,这位巡抚大人脚踩船头,拱手欲与官民作别,抬头忽见东北巍峨耸立在运河堤旁的文通塔,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道:“一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送行的官民听了,知他是卖弄才华,道出的是一副对子的上联,为了给他面子,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连连摇头摆手送行。这位巡抚大人见状,以为自己出了一个绝妙的上联,无人能对,便洋洋自得地离开了淮安。
  回到京城,这位巡抚将此事说于老相汪廷珍,并讥讽地说:“淮安文风也不过如此!”汪廷珍听了哈哈大笑,巡抚问他何以如此大笑。汪说:“送行人中摇头者笑你才疏学浅;摆手者是说明他们已对上了下联,挥手请你开船,不于回答,给你留个面子。”巡抚道:“何以见得?”汪廷珍举起了手笑道:“摆手的意思是:‘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位巡抚听了推敲了一陈,恍然大悟,连声道:“妙哉妙哉,对得如此之妙。”心想:淮安真是人文荟萃,名不虚传。
  在文通塔后便是因形似一把勺子而得名的勺湖,周恩来童年曾在勺湖中划船,在文通塔下游玩,后来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记忆犹新呢。
  文通塔现为勺湖公园中第一景点。每当红日高照或皓月当空,湖光塔影,偶或点缀以白云、蓝天、垂柳、奇葩,其景之幽,令人观之叹绝,给游人增添多少诗情画意。沿塔内转梯,拾级而上,登上四层塔楼,临窗俯视:西面运河如练,百舸争流,北面湖水似镜,一池菡萏,东南两面,古城风貌尽在鸟瞰之中矣。
  注:文通塔始建年代,据查志书、碑刻有多种说法,现取其最早者,较为普遍的有。其一说: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龙兴祥寺在治西北清风门内数十步,晋大兴二年创建,砌浮屠二座,西南浮屠一,曰尊胜。”其二说:清同治《重修山阳易志》:“(隋)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以舍利真形分布五十三州建立灵塔……四月十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楚州野鹿来听雁翔塔上。”《中国名胜词典》:“文通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其三说:“明成化二年(1466年)文华殿翰林院大学士陈文撰《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景龙戊申遗使敕建,遂改额曰:“龙兴万寿禅寺,立尊胜之塔一座……”
淮安名人颂
董振安
  刘 鹗
  才华横溢晓全科,  商海漂沦历磋跎。
  束水攻沙防泛滥,  顺时改革导先河。
  铁云藏龟证殷字,  游记老残谴弊疴。
  莫叹平生坎坷路,  毕生奉献世高歌。
  汪达之
  手捧红心育小花,  组团新旅走天涯。
  宣传抗日民觉醒,  鼓舞人心保诸华。
  小好汉名传四海,  少先队史绽奇葩。
  魂归故地萧湖畔,  激励万千攻读娃。
  周恩来
  开国元勋盖世雄,  德高望重五洲崇。
  烽烟岁月功劳著,  建设时期业绩隆。
  耿耿丹心昭日月,  泱泱正气傲苍穹。
  中华伟业汗青载,  总理精神万古荣。
吊关天培祠
  陆春桂
  挥师奋勇抗英夷,  威震虎门血染旗。
  青史丹心人敬仰,  春风秋月慰关祠。
瞻仰黄土桥抗日烈士纪念碑
陆春桂
  抗日保家挥大刀,  浩然正气冲云霄。
  尸横平野血成海,  千古雄风黄土桥。

惊蛰偶成
杨宝华
  万物沉沉一梦遥,  蛰雷震震透云霄。
  片红残染梅花瓣,  点绿初簪杨柳梢。
  归雁匆匆梳劲羽,  娇莺恰恰啭新谣。
  欣看麦野渐渐秀,  层层碧浪荡春潮。
七绝·清明
吴劲松
  天上人间可安好,  阴阳两界总情牵。
  清明气净思难静,  袅袅哀魂萦雾寒。
  寒食天明人不明,  朦胧隐约梦中行。
  迎风一束飘飘纸,  缭绕魂思系旧情。
踏青扫墓
陈精国

  踏青凭吊过清明,垂柳含哀韵,纸蝶轻烟绕花荫,泪珠凝。感恩祭奠情无尽,世时变迁,孝心难隐,依旧念双亲。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4: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人民教育家汪达之诞辰110周年
期望淮安区搞一些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15:33 , Processed in 0.0409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