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00401|回复: 9

千根旗杆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5 17: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然 于 2016-8-20 13:13 编辑

          千根旗杆的传说

                  成建东

       在施河镇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村庄,名叫齐心村。原名叫千根旗杆,很多年以前这里曾经一直流传过这样一则关于千根旗杆的传说。                                      
       从前这个村子方圆五、六里全都是藕田,一共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叫王兴樵的人家,夫妻两人都很善良,可是灾难却不断,先是养了八个孩子,却只成活了五个女孩子,家里人也老是有些病呀灾的。夫妻两人总为此有些不开心。
        有一天,王兴樵去荡里想弄些鱼虾给老婆袁氏补补身子,因为她将要生第九个孩子,偶然间他竞然看到一只受了伤的大仙鹤被树藤缠住了,他先是一乐,想带回家做汤,可转念间,他却动了恻隐之心,他把那只鹤从树上小心地弄下来,而他自已膀子和身上都被荆刺划破了,他轻轻地把仙鹤放在地上,可是那只鹤试飞了几次,却怎么也飞不动,王兴樵心想这只鹤一定是饿了,于是拿出随身带的干粮给它吃,过了大半天,那只鹤竞然展翅飞翔,临走时在王兴樵的头顶上盘旋了三圈,然后转眼就不见了,就这样王兴樵一天什么鱼虾也没涝着就回家了。回家后,袁氏问丈夫打的鱼在何处,王兴樵就将所发生的一切说了,可是袁氏以为丈夫没弄到鱼,兴口瞎编的,未怎么在意。可就在当天夜里,夫妻两竟然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天很冷,夫妇两在冰河面上凿冻洗菜,忽然有一条大白鹤浑身上下绑满了荆条从天而降,兴樵和袁氏生怕大白鹤被摔坏了,双双奋不顾身的迎了上去,接住子大白鹤,可是夫妇两却在冰冻上重重地摔了一跤,腿都跌破了,结果鹤在冰冻上挣扎着,一会儿冰冻就化了,那只白鹤竟然变成了一条白鱼,在河水里浪荡翻腾。他们的梦也醒了……     
       到了快要生产的那天,屋外雨下得很大,而袁氏却又遇上难产。有个外地逃荒来的婆婆在他家的屋檐口下躲雨,她说自已会接生,于是主动过来帮住接生,还给他取了个名子叫王雨润。小名丛九是家里人按排行自由叫的,这孩子不仅长得很秀气,而且天资聪明,得空的时候,他很喜欢看塾师床头的医书。看过的书都能过目不忘,值得一提的是他很喜欢帮助穷苦人,有时候他还用一些草头方子给看不起病的穷人治病,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人称外号“药王丛九”。也有人有时喜欢戏称他“丛王”。
        可是在王丛九十六岁的那年,却遇到了一场多年来未遇的大旱,村里的藕田里的水都要干沽了,乡亲们急在心里,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是一个盛夏的一天中午,王丛九饭也没有吃完,就听见牛棚里的牛在叫唤,王兴樵就叫:“丛九,快去给牛加点草料,”于是王丛九就去了牛棚,可是当他跑到牛棚一看,发现牛嘴里淌白沫,而且又蹦又跳,心想一定是牛渴了,于是就打来半桶水,牛一脚就给踢翻了。于是又想到,莫非是这头老牛上次去庄河口姐姐家帮忙收麦子,在她家东边的泾口池里汪过,那水又清,又凉,又爽,难道说它还留恋那地方,王丛九没法,只好骑着自家的老牛去庄河口的泾口池汪汪水,谁知一上路,牛就自已抄近路走,而且速度比平时要快许多,不一会儿就到了碧水清清的泾口池。可是到了那里,王丛九想让它下水汪汪,谁知那头牛就是不肯下水,王丛九只好把牛撒放在一棵大柳树旁,任由它自由吃草,然后从腰上拿出姐姐帮他做的笛子,吹起姐姐教他的牧童儿歌。他一会儿唱,一会儿吹……他今天唱的歌词是他自已兴口随意胡编的,他唱道:
        天上的鸟儿你听着
        请你帮我送封信
        牛儿思水口出沫
        知画荷叶见枯容
        ……   
        吹着,唱着,一只白色的仙鹤从天边上飞来,而且象是随着笛声在潭池的上空盘旋飞舞,不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只,接着那些仙鹤全都集中到东圩堤的大柳树的树荫下乘凉,王丛九唱累了、吹累了的时候也就停了下来,躺在草地上睡觉。眼望着蓝天,睡了一会儿,树上的知了在不停的叫,睡也睡不着,于是他又起来拿上笛子,想再吹一会儿,突然,水面的浪花滚涌翻腾,水柱弹起一丈多高。在那个旋窝中间,忽然伸出一个红色的象是鱼头一样的脑袋,那个人把脸一抹,前后张望着上了岸,岸上的仙鹤也一下子变成了穿着彩霞纱裙的侍女,围着一个无比尊贵的妇人,那个从河里上来的人,能在水上行走,他快步来到她面前,恭恭敬敬地倒身下拜,口称:“不知荷玉娘娘驾到,泾口河龙熬鹚接驾来迟,乞望絮罪。”王丛九吓得混身直打哆嗦,躲藏到那棵大柳树后面偷看,然后,那个荷玉娘娘启朱唇问道:“丛王可好?那河龙王答道:“还好,我还时长看到他来放牛,娘娘想见见吗?他就在那棵大柳树后面,我这就去叫”。说罢他就冲着王丛九站的这棵树方向嚷道:“丛王既然已经看到了,怎么能不出来呢?”,王丛九望了半天也不见有人出来,心想难道说是叫自已吗?于是王丛九这才颤颤微微地走出来,那些围聚在荷玉娘娘身边的侍女,全都哭着跑过来,花的一下全围过来,并齐声说:“见过丛王殿下,然后都哭泣着说了一些受苦了这类的话。”王丛九感到很诧异,就在这时,那个被称着荷玉的娘娘也流着泪走过来,弯下腰在王丛九的脖子上戴上了一块白玉,便小声对王丛九说:“此玉为天星所有,带上它可遇水让路,遇火不焚,遇灾而脱,切不可以送于他人”。说完转身从侍女手里拿来一块青玉,并对着青玉口里似有言语,忽然天空乌云遮日,风起云涌,很快天黑下来,接着电闪雷鸣,有好几棵大柳树都被狂风和闪电给摧毁了,这时,方才平静的泾口池里的水又翻腾滚涌,一条乌金巨龙随着巨响的雷声和闪电,从浪潮中飞腾向高空,那条乌龙身上的鳞片乌金光亮,眼睛闪闪放光。紧接着,风雨大作。
       就在这时候,从芦苇的深处有一只草船飘荡而来,平稳的停靠在岸边,荷玉娘娘和侍女们都上了船。王丛九却依然站在那棵大柳树下,不敢上船,此时那个叫荷玉的娘娘向他召手:“丛王怎么不上来呀?,快上来,一会儿,风雨过后再送你来,”王丛九这才上了船。草船在狂风暴雨的湖水里一直向东飘去,两岸的景物也如从前一样,甚至在岸上的,在风雨中奔跑的人都是他的熟人,有奎二哥,有麻五爷,还有梅三姑子。他想喊他们,可他们居然听不见。船快要飘到西柳的时候,风停雨住。当船再过了一处茂密的蒲苇后,眼前的景象全变了,这里真的象是神仙的去处,亭台宫殿无处不有,沿路飘去,象是飘行在画里,他跟在玉娘娘的身后,一路上遇到的宫女都向他们恭敬的行礼。不一会儿就到了“玉心阁”玉娘娘在写着‘荷田心莲’匾额的大屏风前坐定后开口问到:“你知道你是什么人吗?”王丛九答道:“不知,”那娘娘慈祥着说:“其实你原是仙界中人,等你难期满时,你将从返仙界。”王丛九这才总算明白了一些,娘娘又说:“往后丛王有何心愿呢?”王丛九答道:“行善事,福万民。”玉娘娘听了浮现着微笑说:“可以允许你带三样宝物,其中一件已在你的脖子上了,还有两件你说说看,你最想要什么”王丛九说:“我想要您方才求雨的青玉,还有一件是能治百病的灵丹。玉娘娘先是皱了眉,后又勉强应了,只是叮嘱了一句,千万要把握好,当即有一个女官取来两个宝盒,正要交到王丛九手里,王丛九兴奋的双手刚要去接。心想这下好了,乡亲们再也不受旱灾了。他越想越激动。就在这时,那个站在左侧的泾口龙王忽然快声说了一句:“娘娘请慢,臣有话说,百灵丹可以让丛王殿下拿去,可是那‘请雨龙牌’,断不可由丛王请去,原因是那神牌如在丛王之手,必将给丛王带来灾难,倘若被别人盗去,落入恶人之手,不仅天机可泄,后果可就……不如由臣代职,招那当地的土地神与我共管,丛王如有吩咐,可去土地庙烧柱香,口中默念心想,即可。玉娘娘沉静半响才说:“敖卿所言有理,就依你所言。时候不早了,天看看要晚了,快些送他回去吧?,”说完。那个泾口龙王对王丛九说:“殿下请随我来,”于是出了“玉心阁”。绕过水云台,不久就到了来时的草船,临别时,那个泾口河龙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对人讲今天的事。草船上的艄公还是刚才的那个老头,草船快要到岔北时,天还没有黑,王丛九一上岸,不是看看怀面前的白玉,就是摸摸口袋里的百灵丹,心里兴奋极了,他大步向河弯口那边正在吃草的老牛走去。老牛看见他来,就眯着眼微笑。而且还主动将前腿跪地,示意王丛九坐到它背上。王丛九坐上去后一路哼着童曲,唱着牧歌回家了。
       当路过姐姐家后门口的时候,听到爹好象是正在埋怨姐姐而大声的责难:“下这么大的雨,也不知道去找找你弟弟,”姐姐带着哭泣回答说:“起先我也不知道他来这里,我是看到我们家的老牛才去找的,几个圩子我都找遍了,可就是……于是王丛九赶忙下了牛背,快步走进去,“爹,娘我回来了”王兴樵一看见儿子回来了,大声说了一句:“你还知道回来啊?”很生气的奔过来想要教训他一下,可被娘和姐给拦下了。“九弟啊,姐问你话,你究竟去了哪里?你知不知道家里人有多担心你吗”不论姐姐怎么问,可王丛九就是不肯回答。“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后来还是娘过来打了圆场。
       晚饭后,爹和娘两个人牵着老牛回家了,王丛九怕回去再受爹责难,就在姐姐家住下了。姐姐家有一个小外甥女,名叫莲花,已经八岁了,非常聪明,可就是左脸上有一块手掌大的烫伤痕,很难看。睡觉的时候,王丛九故意和她头靠头睡,半夜时候,王丛九把那块玉悄悄放到她的烫伤痕上。只半盏茶的时间,脸上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天亮的时候,姐姐在给莲花洗脸的时候,姐姐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到床头去看看,发现枕头旁只有一些手抠下来的一些碎皮肤,心想一定是弟弟给治好的,因为他平时总喜欢看医书,姐姐兴奋、激动得狠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人,特别是爹和娘。她跑去问弟弟,弟弟只是一个劲的傻笑……
       此后,王丛九的名子,在四乡八里都传遍了,可人们也只是把这当着是遥传,不怎么太相信,只有一些看不起病的人才会到这里试试。但是,凡是到这里来看过病的人,都很信任他。这样过了两三年,王丛九忽然忙碌起来,起早贪黑的到荡里采草做药,不仅如此,他还发动姐姐们一起来帮忙,药做好后就送到周围的一些州县,遇户赠送,人们将信将疑的放在家里,有人甚至把药扔了,还说王丛九是个十足的疯子。可是过了几个月后,全国都闹瘟疫,病死了的人很多,有许多人就死在抬死人的路上。京城里的名医,全都束手无策,皇帝急忙下诏:“凡能将此瘟疫,治好者,赏黄金万两“。诏书一下,各地州县,到处张贴傍文,当时只有淮安,杨洲一带没有什么因瘟疫而死亡的,因为他们只要是吃了王丛九赠送的药丸,就没有一例死亡的,消息越传越远,连皇帝都知道了,圣旨一直下到府衙,当时的淮安知府随即就派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将王丛九送往京城,面见了圣上,结果仅用了短短三、四天时间,京城的疫情就得到了控制。接着皇帝又命他去了河北,郑州,山东等地,很快全国的疫情都得到了控制。皇帝为了褒奖他,又想封他官做,又想把他留在太医院,可这些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他对皇帝说:“草民是为了拯救万民的生命而来,并非为功名利禄而来,”赏下的黄金也未肯收下,王丛九的言词,很快传遍了全国,都被他高尚的人品所折服,可皇帝还是下令,给王丛九建‘功德坊’,并且为他亲自题匾:‘万寿宫(功)’,皇帝的意思很明显,是为了表彰他拯救万民的功德之意。『接着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也造了许多万寿宫,再后来演变成道家场所』王丛九回家的时候还不知道呢?
        正月十五那天,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带领皇帝仪仗队前来,以示皇帝亲自为‘万寿宫’这座功德坊开幕,剪彩。那时,周围邻近的洲县百姓都纷纷相应,舞龙的,舞狮子的,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时间,彩旗飘飘,浩浩荡荡,何止千根,从此千根旗杆,由此得名。
        后来,仪式结束后,皇帝仪仗队的所有器具都摆放在‘万寿宫’内。包括万岁架,大铜锣,大皮鼓等,此后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拿出来在民间活动,而所有的彩旗全插在门道两边,从远处看,就象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样过了许多年,南宋时,金国军队从这里路过,以为是一支大宋军队驻扎在这里,看到此景很不舒服,下令将‘万寿宫’全部拆除,这样每年邻近各洲县百姓所敬献的彩旗就只能插在了土地庙门前了。
        又有人说,王丛九在活到九十六岁的时候,离开了这里,不知去了哪里。走之前将白玉和百灵丹两件宝贝都交给了土地神掌管。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土地庙附近会经常看到白玉兔和百灵鸟的原故吧,所以才会有求必应的。此后老百姓有什么心愿,都会到这里祁求,走的时候就会在庙门前插上一根彩旗。由于相当灵应,据说当时千方百里以外的,都有人来过。
        又过了若干年,‘万寿宫’修了拆,拆了修,几经风雨,基本上都是民间修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最后的‘万寿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直到一九六二年才终于没有躲过这场浩劫,而人们却永远也忘不了他拯救万民的功德。

作者单位:施河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
联系电话:1351153794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淮安这片土地上,历史名胜古迹甚多,然而都渐渐被人们忘记,今仅以此篇示人,或许可以促进旅游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8 0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18: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朔阿云 发表于 2013-5-8 08:52
拜读欣赏,问好!

谢谢阅读!请多评论!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7: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然 于 2013-7-22 08:41 编辑

文章发上来期待了一回,在淮安这片土地上真正关心旅游文化的人并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1 17: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一个赞!向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5 2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寿宫’修了拆,拆了修,几经风雨,基本上都是民间修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最后的‘万寿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直到一九六二年才终于没有躲过这场浩劫,而人们却永远也忘不了他拯救万民的功德。

文化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6: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然 于 2016-9-19 16:33 编辑
江山 发表于 2016-9-15 22:59
‘万寿宫’修了拆,拆了修,几经风雨,基本上都是民间修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最后的‘万寿宫’是在清朝乾隆 ...

流落在民间的文化记忆其实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去留意它,如果去留意它,把它写出来其实也蛮有意思的。谢谢主编您的关注!致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16: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看旧篇,读之可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3-29 09:21 , Processed in 0.064552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