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4397|回复: 2

4月8日《尽孝要趁早》等网站作品被选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8 08: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为儿补上亲情课
刘成彬

  那天,我带着儿子回到婆婆家。公婆正拿着一本很旧的相册,一张一张地翻看。我和儿子也凑了过去,原来都是公婆年轻时候和他们父母的一些合影。
  看着已经发黄的照片,儿子饶有兴趣地问:“爷爷奶奶,他们是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吗?”公婆笑着说:“是啊,是啊。”婆婆的妈妈在儿子三岁时去世了,曾经亲手抱过当时还年幼的儿子,儿子也许已经记不得了。我告诉儿子:“奶奶的妈妈,是爸爸的姥姥,是你的太姥姥,爷爷的妈妈是爸爸的奶奶,也是你的太奶奶。”听着这么绕口的一些称谓,儿子皱着眉头,努力去思索着、消化着。儿子想了会儿,问:“那我怎么称呼姥姥姥爷的妈妈呢?”我笑笑,说:“姥姥的妈妈,是妈妈的姥姥,所以你叫太姥姥,姥爷的妈妈是妈妈的奶奶,所以你叫太奶奶。”
  看着儿子对这些逝去的亲人先辈表现出来的陌生表情,我想,有必要让儿子好好了解一下那些逝去久远的陌生的亲人们。
  我问儿子:“你想了解太姥姥他们的故事吗?”儿子高兴地说,好呀好呀。于是,婆婆便打开了话匣子。婆婆从自己母亲的父辈,讲到母亲幼年对读书的渴望,讲她母亲出嫁生育了众多儿女,还坚持练习毛笔字,坚持学习认字写字;讲到婆婆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如何严格要求自己,讲自己的少年如何在月光下背书。婆婆讲自己有了儿女,如何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还坚持参加经济师的考试。公公也讲到自己心酸的童年,如何为了不饿肚子猛喝水,还帮着家里捡柴烧火做饭;讲自己年轻时如何忘我工作,在工作上不断创新,然后当上了工程师。儿子听得睁大了眼睛。这些故事对他来说充满着遥远的陌生感。他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他一辈子都不会亲身经历。也许儿子想到爷爷奶奶童年的不易,眼睛里充满了同情。
  儿子告诉我,清明节他们会放假三天。而这两天,公婆都要给祖辈们祭奠。于是,我和公婆商量,是否可以一起带上儿子。我把我的想法和老人们进行了沟通,我告诉他们,我是想给儿子尽早补上对祖辈们的一堂亲情课,我想让儿子参与其中,了解祭奠的意义所在。老人听了我的想法,表示理解和赞成。
  这两天,在儿子写完功课之后,我就适时地和儿子聊天。我说:“儿子,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知道清明节人们都要做什么吗?”儿子立刻上网查询,然后告诉我,清明节那天,人们会缅怀逝去的亲人,遥寄自己的一份浓浓的情思。
  听到儿子的话,我趁势对儿子说:“儿子,过几天,爷爷奶奶要到灵堂去拜祭,你愿意去吗?去亲身感受一下?”
  儿子郑重地点头:“妈妈,我愿意去。”
  我知道,清明节那天,儿子会在灵堂懂事地给逝去的祖辈们深深地鞠躬,并献上洁白的花。我想爷爷奶奶一定会在自己祖辈先人的面前感到自豪和欣慰。

尽孝要趁早
李 铮

  子欲养而亲不待,可见,尽孝要趁早。
  百善孝为先,纵观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关于孝的故事典故不胜枚举。“孟宗融雪”、“黄香温席”、“聂政孝母”、“王祥化冰”、“汉文帝尝药”。小时侯,这些典故人物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从故事中知道孝顺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晚辈应尽的社会责任。   
  儿时在农村,只要听说谁家孩子不孝顺老人,甚至虐待殴打老人,那么他在村里将被大伙孤立起来,乡亲们肯定对他嗤之以鼻,避而远之。相反,谁家孩子听话,帮母亲做家务,帮父亲下地干活,那他在村里无可挑剔,人见人爱,提起来都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理所当然成为其他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村里每年评先进村民,也都会把是否孝顺老人放在第一位进行考核,可见孝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那时侯,父亲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对父母亲不孝顺的人绝对远离,不能深交,走进社会,发现父亲的话的确是金口玉言。   
  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和陈斌强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用布带绑着母亲去学校上课的故事曾让国人为之动容,热泪盈眶,关于孝的话题再次从人们的心底唤起, 在人心浮躁,感情淡漠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新时代下人们对孝的重新认识,母恩重于泰山,在母亲需要我们的时侯,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哥们小张出差路过我这里,我设宴款待,酒过三巡,痛哭流涕,泣不成声,细问得知,母亲上个月刚过世,想起以前,父亲去世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完成学业。自己多年忙于生意,奔波于祖国大江南北,一直想等生意稳定下来,让母亲尽享天伦之乐,把以前吃的苦受的罪全补回来,就在生意峰回路转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母亲突然撒手人寰,捶胸顿足,小张后悔不已。他对我说,以前生意上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母亲规劝,有时言语上顶撞母亲。在外应酬,母亲总是不停地打电话让他少喝酒,开车注意,小张都不以为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的絮絮叨叨。小张说,现在有钱了,但感觉自己像个孤儿了,出门时,不会再有人提醒多穿衣服了,吃饭应酬即使再晚,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手机铃声了。小张满脸尽显愧疚之情地说,以前工作忙,都没有陪母亲好好唠会嗑,也没有好好陪母亲吃顿饭,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
  对于子女,父母总是无怨无悔给予,不懂得去索求。孝顺父母就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不高,就是平时的一个电话,或者是休息日的一顿晚餐。就想让你陪他们聊聊生活的苦闷,谈谈事业的发展。就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就是这些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却总往往做不到,不是应酬多,就是工作忙,渐渐的我们忽略了父母,忽略了尽孝。所以,为了不使你的孝心抱恨终身,常回家看看。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顺老人,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切记,尽孝要趁早。

不尽的思念
谭家瞻

  去年11月8日,我们淮中初中毕业50年的老同学聚会,见到分别半个世纪的老同学,难以言表。同时得知已有10多位老同学早与我们永别了,令人扼腕长叹!在这10多位学友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于彩扬同学。作为革命烈士的优秀后代,他的平凡而光彩的一生牢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为了获得于彩扬父亲为革命献身的史实,我走访了区委组织部,得知已去世的干部档案存放在区档案馆。档案馆查阅到于彩扬父亲于成仁,1915年生,1948年牺牲,革命烈士。这与我保存的《淮安人民武装斗争史》一书中内容有出入。该书记载:于成仁牺牲于1947年。为了核实准确,我便先后前往区民政局与烈士陵园细查,终于在烈士名册中查阅到如下资料:于成仁:1912年生,解放战争初期参加革命,南马厂公社张桥大队于庄队人,丁澄区张桥乡联防队员。1947年春,在淮阴县徐溜乡为我地方游击队买**被捕牺牲。通过互相对照与比较,彩扬父亲为革命捐躯史实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老父亲为革命光荣牺牲后,慈爱的母亲将彩扬含辛茹苦地哺养长大,并时常教导他,要以父亲为榜样,做个好人,不做坏人。在少年时期,父亲哥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史就长期熏陶、激励着他。他在读书求学时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飙升,从军、从政,从不居后,积极争先,多次年度考核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彩扬在担任县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局领导期间,曾接手处理了不少犯了错误的同志。他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进行严厉批评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妥善处理,使被处理的同志心悦诚服,痛改前非,并用实际行动挽回了不良影响,进而在工作中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他在任县广电局局长时,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废寝忘食、科学决策、严格管理,彻底改变了本局严重亏损的局面。
  他心系有线电视工作,不辞辛劳、披星戴月,跑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常熟、太仓等地寻购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设备器材。面对可以到手的回扣,他说:“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我们一行人不拿回扣,不要好处,只要价格合理与质量保证。”他忠实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实践着“多办事、办好事、快办事,还要少花钱;多动脑、多动手、多吃苦,还要少私心”的诺言,受到了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他平易近人、与人为善。同学、朋友及熟人有难,总是鼎力相处。初中一位老同学因病早逝,家庭经济很困难,子女又多。彩扬知道后发动同学带头捐资,给予大力帮助。时隔多年,其子女们还深表感谢。
  彩扬时时想着父亲,处处以父亲为榜样,一直高负荷地忙于工作,辛劳过度,以致病魔悄然缠身都无暇顾及,终于英年早逝……他的音容笑貌始终铭记在我们脑海中,令人不尽思念:
  坚守海防志豪迈,从事纪检显风采。
  有线电视开新路,情系万家心花开。
  文化战线再立功,助人为乐情满怀。
  一身正气勤为民,不尽思念滚滚来……

清明花
柳喜峰

  初春的山路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盛开在绿树丛间
  点燃人们祭扫的心情

  清明花
  带着纸香
  沾满着镶嵌花边的虔诚
  在山间绽放哀思

  素素的清明花
  星星点点  片片朵朵
  仿佛春天的一串串雨滴
  化作了思亲念亲的思绪

  清明花  年年栽种
  在心灵的花园
  在天高云淡的清明时节
  傲然盛开

  清明花  妆点着
  烟雨朦胧的清明
  耀眼鲜亮  一缕思念
  滴落清明花中

怀念我的老祖母
张政民

  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是老祖母家忌日。她老人家走了,已三十年了。
  父亲还没出生,祖父就病逝了。曾祖母断言:“祖母不是我们张家的人了。”在旧社会、一个家庭没有了男人,就意味着“天塌了”。祖母硬是用她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一个破碎的家。祖父在世的时候,留下了一滩子外债。债主们上门,不管是有借据,还是没有借据,祖母一律认账。当时全家的经济来源,就是离家三里的几亩薄田。那时家里很穷,祖母要供父亲上学,还要还债。一年到头难得吃到猪肉。大年三十祭祖是必须有肉的,祖母就让父亲吃几片,其余的留到开春请人做事时吃。祖母的一件衬衣,补丁摞补丁,补到后来衣服的原色都弄不清了。夏天穿在身上特热,也特重……
  祖母一天到晚都是笑呵呵的。她深明大义,节衣缩食供父亲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早年外出谋生,加之祖母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事业上很有成就,官至八品,在别人眼中,我是干部家庭出身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身体不好,常年有病。我的兄弟姐妹多,是祖母将我们带大的,和祖母的感情是很深的。回忆在祖母身边长大的岁月里,祖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祖母体贴生活困难的人,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的生活好于周围的人。因为我们生产队是比较好的样板队,分的粮食多,加之我们人小饭量小,吃饭是不成问题,每有邻居来串门,总要盛一碗剩饭给来人打尖;如有一些重的体力活,定是让人吃饱了饭再做。她老人家说:“人做不伤,能饿伤,人是官的肚子不是官的。”
  祖母是抽烟的,在那个年代,烟是凭票供应的。父亲回家时总要给她带几包烟,她舍不得自己独抽。有人来串门时,和客人一起分享。
  小时候祖母对我们的要求是严格的。在外面惹祸了,要领着我们上门去给人家赔理,惩罚我们的家法是门上的门栓。小时候贪玩,祖母总是拿着门栓找到我们押着我们回家做事,实际上是威吓。
  文化大革命前期,村造反派将和我们同宗的伯父张学书,时任大队副书记,戴高帽游村。我们看得乐不可支,围观追随。祖母拿着门栓将我们押回家:“不准看,关门。”游村的走过我家门前能切身感到世间至真的温情。
  祖母和邻里的关系极好,周围邻居家有大事、小事、烦心事、难办的事,总爱找她商谈。她能办的给人家办,不能办的帮人家想办法。邻村二奶遗终前留下遗嘱,和祖母安葬在一起,生死相依,实际上她家和我们规化地也不在一起。
  祖母的生活很节俭,烧火时草上的稻粒、豆粒、玉米杆上的玉米粒,总要检出来放在灶旁,她的一些做法,当时我很不理解,比如煮粥的玉米面,到最后瓢里总要剩那么一点。我忍不住问她,怎么不撒完,她说:“一天省一口,一年能省好几斗。”她还说:“该用的十个钱要用,该省的一个钱要省。”这种节俭的人生观,是我几十年来生活的准则。
  祖母到了晚年从不要求我们为她做些什么。父亲当时已到县里工作,每逢过年过节,到我们家来的人特多。有的是来孝敬她的,有的是来联络感情的,有的是来求我们办事的,共同点就是来人总不空手。有的带二斤果子,一条糕;有的带二斤糖,一条糕;有的就是一条糕。不论是礼轻、礼重,祖母总是笑呵呵的倒茶、留饭。当时同宗的二姑来我们家总是空手,因为她孩子多,经济困难,临走时祖母总忘不了送给她一大包东西,给孩子们吃。在祖母临走前的那几天,二姑声泪俱下,昏天黑地嚎哭,一口一声“亲妈妈,我的亲娘。”
  1970年底,童音未改的我要到几千里之外的甘肃去当兵,离家的那天,祖母一直将我送到大路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始终没有和我说一句话,那刻骨铭心的一幕,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老祖母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但她留给我们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她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我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知道怎样去面对;她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德,使我们懂得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道理。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3-4-8 20: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超老师辛苦了,谢谢为大家晒喜。拜读同版老师们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0 1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孝要趁早>新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09:59 , Processed in 0.04518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