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3525|回复: 2

3月28日副刊选发《品茶的心情》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8 17: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茶的心情
夏爱华

  春日的午后,拿出父亲送的一套精致温婉的紫砂茶具,心情静谧。
  打开壶盖,用力地嗅,若隐若现,有茶香淡淡飘散。以手抚之,紫砂特有的质感让我的心瞬间变得柔软起来。悠悠然,回想起来,原来这套茶具是我的陪嫁之一。
  想起多年前,出嫁前夕,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干嘛送我这个啊?你知道的,我不爱喝茶。女儿,拿着它。总有一天,品尽人生滋味,你会喜欢喝茶的。可是,我喜欢喝红茶,要用玻璃杯喝才过瘾。这样的小杯,要喝多少杯,我才能解渴啊!傻丫头,茶是要用心去品的,非为解渴之物。
  这段对话之后,我便极不情愿地带着它们到了我的新家,却一次也没有使用过。现在,它们已蒙轻尘。就像我的人生,涉过湍急的岁月长河,人生已趋于平静。捧着这套精美的茶具,在心里,仿佛与一个久违的老朋友相逢。
  父亲去世10年了。人到中年,我终于拥有了一份品茶的心情。
  茶泡好了。呷一口,啊,真是齿颊留香。
  父亲喜欢喝茶,于茶道颇有心得。他生前常说,一遍茶,不喝也罢,因为味太浓烈。二遍茶,甘甜香美,可惜不常有。三遍茶,只能回味,让人懂得珍惜。
  经历过无数坎坷与风霜,在这静谧的午后,手捧一杯香茗,我感慨万千。那种种人生的磨难,为着职业的奔波,为着婚姻而做过的努力,为了生存而日日艰辛的日子,风一般从我眼前掠过。而今的我,有稳定的职业,有温馨的家,也终于懂得了父亲的苦心。原来,这一套别致的紫砂茶具,是他送给我的温馨祝福。他希望女儿生活快乐,能够有一份美丽的品茶的心情。这含蓄而真诚的祝福,我此刻才深切地感受到。身为女儿,我已明了,幸福就是平凡的生活。一个人,能够于求生的竞争中,忙碌的工作中,琐碎的生活中,拥有一份品茶的美丽心情,那就是幸福的极致了。
  原来,我的人生,正在美妙的二遍茶的当口儿。
  就这样,在春日的午后,在静静地遥想与回忆中,慢慢地品茶。这杯人生的茶,品到此时,才品出人生的无限况味,那就是,一切随缘,只求舒心。在尝尽人生的种种辛酸之后,品味着一杯香醇的清茶,我的心宁静而安详。有静静的喜悦跃上心头。
  人生其实很美的。就仿佛这杯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岁月中历久弥新的温馨味道。那温暖人心的感觉,就仿佛父亲曾亲手为我泡过的那杯茶,足以温暖我的一生。

怀念朱国瑜老师
宋舜同

  读书不多的我,老师并不少,想给朱老师记下些文字,是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难在朱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间并不长,难在对朱老师的记忆并不多,难在我和朱老师并没有一点特殊的缘由。但是,我还是要写,自我知道朱老师是淮安区2012文明新事的年度人物之时,当即就产生了此想法。
  城墙边风筝飘飞的春天,镇淮楼下枯叶满地的秋季,常常在小城的街头巷尾碰到朱老师,她总是那样的打扮,深色的长衫深色的长裤,或蓝或灰或黑,与她给我们上课时的色差正好一天一地。手上总是拎一个布质小包,瘪瘪的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每次见到她我都会在心里叫一声朱老师,可从未叫出口。告诉妻子,她说,你这人见到老师也不招呼一声,唉。老师走在路上,从来不看人的,总是木木地往前走,步伐不徐不疾,既不像散步也不像急急赶回家做事的样子,更没看到她和谁打招呼说话什么的。有时,天上下起了小雨,飘起了雪花,老师的步伐也还是那样的从容,而且很少见到她打伞。
  不知道别人怎样看待朱老师,但我知道自己每次看到朱老师踽踽而行的时候,心头总会掠过丝丝设问和感叹。这么多年了,朱老师生活的可好,还记得她的学生们吗,还记得一个长着大大的脑袋,上课时总爱提好多希奇古怪问题的男生吗?情感不是农夫手中的种子,种瓜可能得豆,种豆可能得瓜。人不能太死心眼,如果那样,苦的可能是自己。
  淮师附小当年办了两个初中班,叫戴帽子初中,小学在分部,本部的教室比分部好多了,好像间间都古色古香的,只是教室与教室之间有点乱,一会一个廊,一会一个院,一会又有几级青石台阶。我们初中两个班级的教室在校园的东边,初一(1)班坐东朝西,我们班坐南面北。两个教室面前是一个用砖块铺成的小小场院,是我们下课玩耍的地方。
  朱老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记得上第一节课,是班主任徐老师带她到我们教室的。徐老师介绍后,我们才知道朱老师是刚分配来的新老师。当年朱老师也就二十多岁,剪着短发,鼻梁上架一副浅色眼镜,粉底碎花的短袖衫显得特别青春时髦。当时是白卷英雄张铁生的时代,学生既学工又学农,一般学校对学习抓得都不紧,我们学校也一样,课是有的上,可作业做不做,做得怎样并没有老师太认真。可朱老师教的数学课就不一样了,她教的认真,批改作业也很认真,有些作业做得不好的同学常常被她叫到办公室当面吃“小灶”。当年我虽没享受到她办公室的“待遇”,可有些作业也是抄别人的。我已经闻到了朱老师的丝丝火药味,感到再不认真学,就真的要到她办公室吃“小灶”了。
  同座位的男生,上什么课都不认真听,不是随便讲话就是做小动作。印象很深的是一次他将写有下流语言的小纸条粘在了前面女同学的辫子上,被女同学发现后交给了朱老师。朱老师看后,什么话也讲不出来,差点气昏过去。这样下去我怎么听课,我向班主任徐老师提出调换座位。徐老师问我想和谁坐,我说,想和刘忠坐,后来我就从靠左的第二排调到了靠中间的第三排。刘忠不仅学习好,和我家还是邻居,我们经常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和他坐到一起后,我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发生了变化。
  朱老师的课上得很抓人,看得出来她是花了功夫背课的。有一次,她刚讲完一道例题,也快到下课时间了,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朱老师一定以为这位同学没听懂,想让老师再讲一遍,就同意他提问。哪知这位长着大大脑袋的同学说,朱老师,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请你给大家讲讲。老师背课时只背了一种解法,哪来的第二种。没有经验的朱老师一时愣在了那里。这位同学毛遂自荐地说,我会解,我来解给大家听。朱老师听到这里扔下粉笔扬长而去。
  近日,和林会泉在一次饭局中碰到,我告诉他,朱国瑜老师去世了。他一惊,说朱老师年龄不大呢。我问,你还记得当年课上让朱老师难堪的提问吗。他苦笑了一下,看出他的后悔和歉疚。从朱老师被评为2012文明新事年度人物资料中得知,朱老师生于1949年,生活非常简朴,孤身一人,以校为家,2012年4月因病去逝。根据朱老师的遗愿,她的姐姐朱国瑗老人于2012年6月26日,将她的全部遗产12.1万元捐给了她退休的学校淮安中学,用于奖励优秀学生。
  生为学生生,死为学生死。朱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茅针是春天清甜的微笑
北 乔

  春风起,春雨过,茅针从茅草里探出身子,那模样有些好奇有些羞涩还有点俏皮。《毛诗品物图考》中说“茅春生芽如针,谓之茅针。”茅针是茅草长出的绿茎,大都有两三寸长,通身圆润细长,头部尖尖的,就像一根超大号的缝衣针。茅针根部有些淡奶白色,中间多半是绿色,尖部则是紫色,浑身上下长着许多细细密密的茸毛。湿翠的茅针裹掖着冬天的回忆,好奇地呼吸着春的气息,把河岸、池塘边和沟渠边染成了春天。
  茅针长得好看,惹人喜欢,可最吸引我们这些孩子的还是它的穰儿。在它薄薄的叶衣里,是又白又嫩的茅针肉。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叫的,其实这茅针肉是茅草的花蕊,鲜嫩柔脆,混合着淡淡的青草味和甘甜味,在我的童年,这是不可多得的美食。“打了春,赤脚奔,挑荠菜,拔茅针。”这是乡间流传千年的谚语,也成了我们奔向茅针的召唤。拔茅针、吃茅针,是我小时候很快活的一件事。
  那时候,每到三四月之交,我们的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往河边走,那是我们村里茅针最集中的地方。我一个人的时候,常蹲下来细细地欣赏茅针,特别喜欢迎着阳光看那像银针的细茸毛。如果夜里下过浓雾,阳光下,茸毛上挂着微小的水滴,更是好看。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在夕阳西下时看茅针。这时候的茅针,浑身披着金色,一根根火红的,又十分透明。放眼望去,河边的茅针连成片,像一条火毯,又似是无数透明的火针。轻轻地拉开茅草叶,拇指与食指捏住茅针适当用力抽出。用力大了,茅针会断,劲小,抽不出来。在寂静的河边,抽出茅针的声音很悦耳,但我总是无法形容这一声音。小心地剥开叶衣,那嫩白湿润的茅针肉是那样的可人,放入口中,柔韧中有润脆,草香中有清甜。一根茅针的美味可以盈满整个口腔,吞咽下去,又像根麻麻的细针一样直通肺腑。
  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拔茅针,那就更有意思了。大家比着看谁能找到最大又最嫩的茅针,看谁拔茅针拔得最快。这时候,吃茅针不重要了,大家的兴趣都集中在拔上。那些刚会走路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茅针,也不会拔。大孩子们就拔出茅针剥出茅针肉,送到小孩子的嘴里。小孩子们吃茅针,有的甜得舒服,有的不太适应那草香露出苦涩的表情,有的则进嘴一根还张牙舞爪地哇哇叫着还要。小孩子们吃茅针的种种表情和动作,让大孩子们觉得很有趣。他们用茅针逗小孩子,有时还会像模像样教小孩子怎么样去拔茅针。玩累了,我们就躺在茅针上,看着蓝蓝的天,从鼻尖飘过的是高走的朵朵白云和低飞的燕子,是混合着河水、青草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气息,这气息清爽爽的,甜滋滋的。在有意无意间,我们拔根茅针咀嚼。我们不知道,我们品味的其实不是茅针,而是整个春天。玩归玩,回家前,大家还是会拔些茅针带回去的。装在口袋里,抓在手上,一路上吃着,到了家给大人们尝尝。
  许多年后,我读到宋朝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蘽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我想,这范大成小的时候一定也拔过吃过不少的茅针。只不过,他没写出拔茅针时那快乐的劲儿。是的,那样的感觉,很难以文字表达出来。
  清明一过,茅针就渐渐“老”了,原来的嫩肉成了像干棉絮一样,难嚼无味。再过一段时间,茅针就长成了茅花。茅花在尽情地飞舞,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这些年,每到春天,无论走在哪条河的岸边,我都会留意有没有茅针。可惜,我总是失望。我不知道是这些河也像人一样苍老了,让茅针没有了生长之地,还是
  我不再有童年时的心境。我只知道,每当想起那曾经快乐的童年,那纯美的自然,我就会想起那可人的茅针。

早春访桃花垠
陆春桂
  春风杨柳万千枝,  嫩若金黄软似丝。
  湖畔顺寻诗画境,  抚肩弄影惹相思。

素描的魅力
吴啸月

  我极爱那些素色的线条。几十笔下去,在纸上铺开一片一片氤氲黯然的颜色。当初画室的老师问我是学素描还是学国画。我那时还不懂什么写意、白描、明暗五色调,只是一眼瞥见墙上那幅铅笔所绘的伏尔泰,便做出了决定。
  无论是用直硬的粗线在白纸上画出三维立体空间,还是用轻柔的细线画出人物外形的轮廓,它都要求画者用最清晰的笔调去勾勒。
  那一次,我欣赏了一幅极好的素描作品,大概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贵妇的形象。影印件上,她侧头回眸,婉约的眼波,轻挑的嘴角,被那位不知名的艺术家用短短几笔便绘得栩栩如生。一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气息扑面而来。
  老师要求我们用2小时将它临摹下来。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这种事再简单不过,因为我们摹仿的技艺都很高了。由于画中人是侧着头的,这种透视关系极其难把握。就像你要画一条威尼斯城里幽深的水道,两岸是高大的建筑,可能一不小心就会画到了天上。
  画室里十分安静,只能听到铅笔在纸上不停地刷过来刷过去而又一笔一笔十分清楚的声音。贵妇的五官差不多都定了型,只有脖子与脸部相接的那一块地方总是不对,像得了歪脖病,脑袋随时可能要掉下来。
  我别无它法,只好将眼睛凑近了那女人的脖子。终于,在下颌的下方,我看到了两笔不轻不重的弯曲线条隐在那一道明暗交界线里面,赶紧添上,一下子这人的歪脖病就好了。
  其实那画家只是把女人的下颌骨在上完阴影后重新描了一下。这便是素描最奇妙的地方。也许我们一开始都认为,素描等于静物写生,石膏像临摹,将所有的沟壑用黑白分明的关系表现清楚。然而,随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那些大画家画上的阴影,从来都是十分自然,并不坚硬突兀。而如果你仔细看去,就会发现这些阴影其实是由成千上万条小细线紧密排列而成的。
  从某个角度看,素描和国画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有大块的面,大块的遮盖。它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两条长河。但是,素描用理性的线条去铺陈感性的形状,让我为之倾倒。我想,这大概就是素描的魅力所在吧。
  (指导老师:金素英)

淮安府署
黄 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100多年的建城史,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江淮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明清时期,淮安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明清时国家管理漕运事务的最高机构——漕运总督部院也设在淮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距今已有640余年的历史。
  明代淮安府署管辖九县二州:即山阳县(今淮安区)、清河县(今清河区)、安东县(今涟水县)、盐城县、桃园县(今泗阳县)、沭阳县、赣榆县、宿迁县、睢宁县、海州、邳州,治所设在山阳县。
  淮安府署原址在今漕运总督部院位置上,明初淮安卫指挥使华云龙看中城中心这块宝地。淮安知府当然得罪不起淮安侯华云龙,只得搬迁到南宋五通庙及之万户府建立府治,经多次改扩建,建成房屋50余幢,600余间,规制齐备的昔日江苏第一大府。
  淮安府署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淮安府署整个建筑分东、中、西三路而建,中路大门前原有一座7丈长照壁,东西两侧建筑十分气派、高大壮观。
  进入大门过百米甬道便来到淮安府署第二道大门——仪门,有仪而可象谓之仪,“仪门”即“仪象”之门,也叫“礼仪之门”。在封建社会,仪门平时不开,遇有上司、钦差来访、祭祀大典等时在铜炮三响后才徐徐开启。
  平时工作人员进出只走仪门东边便门,东便门又称人门、生门;提押犯人走仪门西边便门,西便门又称鬼门、死门。
  仪门之内的院落特别宽敞,院落正面是气势宏大、威严壮观的府署核心机构——正堂。淮安府署正堂高十米,占地500余平米,明代规制,为单檐歇山顶,崇嶦崇棋式。
  进入仪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刻牌坊——戒石坊,它是宋朝以后历代衙门所必有的规制,是皇帝赐给衙门作为官场箴规用以警戒官员的。正面上书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所撰的“公生明”三个大字。背面题写五代十国的后蜀皇帝孟昶所撰、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
  过戒石坊便是淮安府署正堂,正堂俗称大堂,是祭祀大典及审理重大案件的场所。据记载,淮安府署正堂在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因门卒吸食鸦片落下煤火而毁,当年代理知府陶金冶重修,保存至今。正堂正中为暖阁,屏风上绘“山水朝日图”,屏前为台,阁上有匾额,上书“忠爱”二字。“忠爱”二字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书,意为忠君爱民。
  正堂东西两面依次排列府署办事机构“六科”。依据左文右武习俗,东面是吏、户、礼三科,由同知分管;西面是兵、刑、工三科由通判分管,它们分别对应中央六部。清代中期以后,六科则分别由经历、照磨统辖办理,但涉及中央六部的有关文札、账目、档案、实物等仍分别在六科存档。
  吏科职能为掌管全府组织人事方面事务。负责全府及辖县任官员包括里甲、乡保、地保、里正等的考核、选拔、任免、调动、缺额丁忧、奖罚等;办理本地绅士选官的具体手续;办理本府监生、举人、副榜、进士、致仕官员以及本籍官员的出身、任期、丁忧、封荫等各类档案登记、管理工作。
  户科职能为掌管全府的户籍、田赋、财政、税务方面事务。丈量田亩,稽查屯田、上报新垦田地、核定人口、银两、马匹、渔业、各项杂税;分配落实丁差徭役,缉查私茶私盐;处理有关田地、房宅、债务、婚姻等民事诉讼;办理赈灾等事务。

父爱永恒
周正芳

  时间过得真快,父亲去世一晃已经三年了。
  按照农村的风俗,三年是一个重要的祭祖时间,是要大操大办的。我生在农村,父亲对我又是情深似海,恩重如山,理当顺应“潮流”。但一想起老父亲临终前的教诲和嘱托,我不得不改变主意。
  “儿子,父亲快要走了,我能过到80出头,真的心满意足了,一切感谢你们夫妻俩多年来对我和你妈的照顾和孝敬。钱来的并不容易,我走后不要在我身上多花钱,在一个死人身上乱花钱,既没必要,也没价值。如果你们有违我的遗嘱,在阴曹地府我活得也不开心。”丝丝白发儿女情,累累深纹岁月痕,父亲在身患重病之际,仍不忘对子女的呵护。
  父亲是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农村基层干部,在方圆十几里算是一个“小秀才”。开群众会,个把小时从不要稿子,做群众思想工作,有深度有坡度,全村老百姓都喜欢与他交朋友。在家里,父亲也有绝对权威,姊妹们个个都敬畏他三分,虽然厉害,但狠中有爱,真可谓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中。
  小学刚学珠算时,当时家里很穷,姊妹七人吃饭都成问题,我看着别人崭新的算盘好不羡慕。父亲从我闷闷不乐的表情中,还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父亲让我妈上街卖掉一只生蛋的母鸡,为我买了一把全新的算盘,并在算盘框上端端正正地写上了我的名字,年少的我,一个“奢望”终于得到了满足。
  中学时的我没能赶上好时光。不学ABC,照样开机器,学习数理化,不如好爸爸,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马尾巴的功能”,成了对知识的嘲弄和对科学的贬低。尽管如此,父亲顶住这种压力,要我们姊妹好好学习,还经常到学校,了解我的表现和文化成绩。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老父亲身为大队主要负责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知道我的百米跑成绩不错,县里召开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老父亲还特地赶到现场为我加油助威。
  高中毕业后,我的理想花环在父爱的期许中绽放。77年恢复高考,全国为之兴奋,时任镇办单位负责人的老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从离家20多里的工地上跑回家,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一消息。紧张的复习迎考,父亲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家里和生产队里属于我的全部农活,希望我一门心思的复习。父亲常常穿梭于单位和家庭,每天三顿饭几乎都端到我的手里。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效率,父亲还拜托亲朋好友从南京、镇江等地购回学习资料。父亲还从几十里外的一所学校,为我拜请一位名师。当父亲得知我被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录取时,不会骑车的他,跑到家时把放在衣服口袋里的录取书全部湿透了。
  走上工作岗位,父亲要我努力工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父亲的影响下,工作的第二年我就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多年来,我甘做人梯,辛勤地耕耘在教育这块热土上。当父亲得知我获得不少殊荣,特别是得知我的事迹被报刊宣传后,怕我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又是一阵唠叨。
  骨肉相连,舐犊情深。三年前,父亲临走前的一幕让我难忘。为了便于照顾瘫痪的双亲,又不影响我初三毕业班的复习工作,我的父母只能住在学校的一间狭小的厨房里。每天,当我从课堂上下来看望他时,父亲总是说,你去上课吧,学生那边更需要你。最后一次,等我上完课,再去看他时,父亲已闭上了眼睛,且歪着身子,嘴唇上下全是血迹。
  父亲临走时,我没能留在他身边,成了我的终生遗憾。
发表于 2013-3-29 19: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爱华等老师作品选发!学习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9 20: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随缘   只求舒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15:45 , Processed in 0.05908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