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7102|回复: 7

新诗欣赏与写作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5 2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诗欣赏与写作的思考
——谭旭东
一  新诗的特点及欣赏
  诗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是出现最早的,也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学点诗,读点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青年朋友来说,学点诗,读点诗,是提高语言素养和文艺欣赏能力的必要前提,而且新诗欣赏也是现代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欣赏新诗并且坚持实践更是非常必要的。诗,对于青年朋友美好人格的塑造、儒雅性情的培养、高雅趣味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诗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按照胡适的《谈新诗》一文,指的是与古典诗歌相对立的、白话的、自由的、非格律的诗歌,它是新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体。后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自由体白话诗”,以表明它是区别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崭新的诗体。
  新诗是一个独特的文体,它有着自己的美学特征,但新诗毕竟是吸纳了外国诗歌形式因素和中国古典诗歌文化传统的诗体,因此欣赏它,必须首先了解诗歌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了解中外诗歌的共性特征。
  一、诗歌是什么?
  黑格尔曾说过:“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发自生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私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是它完全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过的对象。只有当客观世界已变成内心世界后,它才能由抒情诗用语言掌握和表现出来。”[1]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史诗”实际是叙事文体,是非诗的。黑格尔这段论述,实际是对叙事文与抒情诗作了本质的区别。它告诉读者,抒情诗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化,是现实生活激起人的情感的产物。
  在古希腊,诗是文学与艺术的总称,如读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就可知,诗,在其中包括了美学和艺术学。在我国古代,诗歌就明显区别于其它文体,如最早期,诗为“韵文”,它区别于散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种类多了,诗又与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本甚至与报告文学作品等区别开来了。
  事实上,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一般都是运用语言文字将审美情感情节化,而诗歌则是借助语言文字将审美情感节律化、人物化,诗的诞生过程,也就是“诗人审美情感节律化”的具体过程(盛子潮、朱水涌《诗歌形态美学》第21页)。诗歌是一个具有外在和内在结构的结合体的。诗歌的外在形式结构,主要是指诗歌的分行、分节、押韵;诗歌的内在本质结构,主要是指诗歌的内在情感。诗歌的内在情感,是诗歌形成抒情艺术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已有关于诗歌由“情”而“发”的论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大序》
  这段话实际也告诉人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直接的。在诗歌中,总有一个抒情主人公,这个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将外部世界融化于心,然后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向世界说话,向人们传递自己心灵的律动。
  诗是心灵的火花,是感情的激流。有人说:“诗不仅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美国的兰赛姆也说,诗是“用文字表现的人生经验”;雪莱则认为诗歌是“忠实可靠的传令官”,是“唤醒伟大民族……进行有益改革的信徒”,是“战斗的号角”等等。这些都正面或侧面地向我们表明了诗歌的内涵。
  一般来说,诗歌具有三要素:语言、意象和意境。诗歌语言是用来表达诗歌思想内容的,诗歌的意象是局部艺术,而意境才是总体的艺术。
  1、诗歌的意象
  即是诗中蕴涵深意的审美形象。它必须同时具备形象性和寓意性。即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象”是它的外壳,“意”是它的内涵。象能表意,意藏象中,意与象是一体的。意象之象,包括人象、物象、事象以及幻象。意象之意,包括意念、情感、哲理,哲理是情感的升华。
  诗歌是抒情艺术,哪怕叙事诗、史诗都是重抒情的。但抒情诗也包括形象的描绘和勾勒。诗歌作品常以意象的美来征服读者。如德国诗人歌德的《五月之歌》就给人展现了一系列优美的意象:太阳、原野、树、鲜花、云朵、姑娘、云雀……这些意象浑然一体,人与自然是如此地和谐。
  2、诗歌的意境
  中外诗歌都讲究意境,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视绘画艺术的空间效果。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须有意境,否则,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是境界有高低优劣之分。诗歌最讲究意境的营造。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但意境只有一个。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复合。就功能而言,意象用于暗示或隐喻作者的某种意念情感以及其变化发展,而意境则用于表现作者的总体精神、气质、情调。意象给人的感觉常是具体的,如前以提及的意象有给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具体印象,但意境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抽象,我们常说某诗的意境雄浑、某诗的意境幽远,某诗歌的意境清雅,某诗的意境奇险,等等,指的就是意境给人总体的抽象印象。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蕴内涵至少有三层:一、心灵对于印象的反映;二、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的传递;三、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寻。读者对于诗歌的欣赏只有领悟到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意义与内涵,才可以说对诗歌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其精神愉悦也就达到了高潮顶点。诗歌欣赏就是这样,最初,我们是被它的生动准确的词语、优美和谐的韵律以及精巧严密的结构等形式美所吸引;其后,我们由诗的形式进入到对诗的意蕴的领悟;当此之时,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诗歌的形式美,就比最初的感受要深得多了,从而获得的审美愉悦也就更大更多了,因为我们已经获得了精神的提升、人格的提升。
  诗人们创造的意境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意境是独一无二的心灵世界。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之所以要潜心创造意境,旨在把读者引入到他幻觉中的一切欢乐和悲伤,同时得到审美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
  3、诗歌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诗语言是特殊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体的语言。语言除了具备文学语言必备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以外,还要具备强烈的抒情性、高度民主的精炼性和含蓄性,最重要的诗语言要有韵味。古人说诗“深远无穷之味”(范漫《潜溪诗眼》)和“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的《沧浪诗话》)指的就是诗语言的韵味,诗语言要让读者体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爱伦坡曾说“诗是具有节奏创造的美”,这说明诗不仅是供人阅读和欣赏的,而且是供人吟诵的,它的语言具有可听性,具有听觉美感。
  三、新诗的特点
  新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诗追求语言的散文美
  新诗与古典诗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的语言追求舒放自由的散文美。新诗的散文美,第一体现在其语言的散文化,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即口语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经常运用的语言(即使是书面语,也一般是明白晓畅的)。第二体现为新诗的句行排列的散文化,古典诗词的语言非常整齐,常常要求对仗、对偶,特别特别是律诗和绝句,句子的字数有古定要求,排列非常规整,而且上下句完全对仗。新诗的句行排列比较自由,如它的诗行一般不太整齐,有的像“楼梯”,许多新诗的诗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诗人故意断开的词语或者词组的上下排列,还有的甚至是非常不整齐的“图像诗”。如当代诗人昌耀的短诗《斯人》,这首诗的句行排列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与古典诗词有着很大的差异:
  静极——谁的叹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新诗就是以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是符合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现代人的现代性体验的,而且也是和新诗的大众化密切相关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新诗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的白话文,但并不意味着新诗的语言就缺少美感。古典诗词从它的生成来看,主要是文人文学;而新诗则不仅仅是属于少数文人的,而且也是属于大众的。新诗的产生与大众的要求,与读书和教育的大众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新诗的语言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抒情性的语言,一种是象征性(哲理性)的语言,还有一种是叙事性(叙述性)的语言。抒情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感性的情绪、情感,抒情性新诗往往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其内在的结构是情感结构。象征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形而上的思考,即理性的思索与哲学的观点。而叙事性语言呢,则一般描绘的是事象,是生活细节,是直接的行为方式,叙事性新诗往往有时间线索。有些新诗以以上一种语言为主,而兼其它两种,有些新诗则是一种语言。比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用的就是哲理性语言,而他的《三代人》则用的叙事性语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就用的是抒情性语言和叙事性语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冯至的《蚕马》和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临海的房子》、于坚的《0档案》、西川的《厄运》等等,就是以叙述性语言为主,诗中均有人物和故事成分,有的甚至还有人物的对话。而卞之琳的《断章》则是形而上的哲理语言,好像与抒情和叙事都不怎么沾边。
  2、新诗追求现代情感与现代意识
  新诗之所以为“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诗的情感是现代人的情感,现代的意识,现代人的体验,现代人观照生活的方式。前已述及,诗歌是抒情艺术,是表现艺术,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在世界,人的情感,人对生活的内在思考与心灵体验。有人说“诗是心灵的火花”,指的就是诗具有强烈的情感。新诗无疑是抒情的艺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更何况中国诗歌有一个抒情的传统,我国古代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这与外国人认为“诗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愤怒出诗人”等观点是一样的。新诗的现代情感和现代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如郭沫若的《女神》就是典型的现代意识、思想的奔泻。再如“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神女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现代意识的表达,它们传达了现代人的社会思考、爱情观、价值观、女性意识和时代意识,等等。又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有关大雁塔//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这首诗中,诗人就以冷漠平板、甚至嘲讽与戏谑的口气,来解读经典文化意象“大雁塔”,以传达出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韩东的这首诗中,反映了现代诗人对传统语言模式的颠覆。这样“先锋派”诗作则一反“朦胧诗”宏大、英雄、美感、崇高的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从而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倾向。。
  3、新诗追求意象的变形和象征性、暗示性
  古典诗词的意象一般来说都是抒情性的,而且它传达的是抒情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的,而新诗的意象则是多样化的,不但有抒情性意象,还有的是变形性的,是象征性的,暗示性的。中外诗人都非常重视意象比如日本的俳句,就喜欢借用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的意象建构方式,有的甚至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模仿。再比如英美意象派诗人对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的“意象”之说也非常感兴趣,但庞德等诗人所谓意象,即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此言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他没有说出理智与情感依附于何物上。但从庞德的意象主义名作《在地铁站里》一诗,可看出,意象本是一个个充满着各种艺术与情感张力的词语,它通常是各种感觉的交融移转,也可以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作家的情感、心绪、意态和形象融合体的表象。就是黑格尔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我国现代诗人尤其重意象的营构,认为意象是诗歌基本的元素,诗歌正是因为有了意象才能有立意深远、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的感人的艺术氛围。新诗的意象是以现代生命意识为中心的事物形象,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外在世界的心理印痕,是私人化的生命直觉体验,是“现代生命意识中人语与世界的新的关系的确认”。所以,在新诗中,除了传统的抒情性意象,还有的戏剧性的意象和叙事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夸张,或变形,或暗示,或象征,它们传达了人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和谐,还传达着人与生活、社会、世界的紧张对立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还有的表达着人与生活的断裂,以及无奈、无助、迷惘等等情绪。如北岛的《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可以说,新诗的意象是复合性、多样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某种意义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复杂性造就了新诗意象的复杂性,现代的复杂的,甚至喧嚣的、紧张的、无奈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现代新诗复杂的情感空间和复杂的意象世界。
  新诗对意象的变形美的追求,是新诗最终有效传达诗人生命信息和生活内涵的必然。
  4、新诗追求内在的音乐美
  新诗与古典诗词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在音乐美的构造上,一般不追求外在的表达,而追求内在的隐含。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有外在的形式美,诗是情感流动的产物,但诗人的情感流动恰如河流,有缓有急,有起有伏,外现在语言上,即是诗行的排列与音韵的选择。现代新诗中,许多都特别讲究一定的格式或韵律,当然这不是古典诗词中的格式或韵律,而是因为新诗利用了汉语语言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有规律等相当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强化诗人的情感,使之有了可朗诵性。五四时期的新诗中,有许多作品特别具有音乐美。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的诗,还有闻一多的诗都挺注重押韵的,都具有音乐节奏的美感,很适合朗诵。艾青、李瑛等诗人的现代诗歌不像古典格律诗歌那样严守现成的格律,也没有徐志摩诗歌等的相对讲究的押韵,因而表现为更为自由的、内在的韵律美。
  四、关于新诗欣赏
  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需要学习新诗,会欣赏新诗不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种,而且它对于现代人抵御物质化、碎片化、世俗化的生活的一剂良药,是解除精神绝望与灵魂孤独的一个法宝。新诗欣赏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欣赏者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诗歌知识,同时还需要欣赏者有较好的心境和体验诗歌美感的直觉。下面简单地谈一下新诗的欣赏:
  1、把握新诗语言的弹性
  语言是一切语言艺术之外壳,而新诗的语言这一外壳则有着特别的弹性和张力。要欣赏好新诗,首先就得穿越新诗语言之屏障。而穿越新诗语言之屏障,就要理解新诗语言的弹性。那么新诗的语言的弹性究竟从何而来呢?
  首先,新诗的语言之所以有弹性,是因为新诗语言精炼,它往往是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表现诗人宏大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空间。常读新诗的人,就能品味出一首新诗之所以吸引人,打动人,可能就是因为其某一个具有情感辐射性的词句,这个词句震动着你的思维,使你的灵魂发抖。我们阅读和欣赏新诗的时候,有时候特别喜爱小诗也是这个缘故。那些优美的小诗,短的只有一、二行,三、五行,最长也不过十行,一般只有一、两个意象,有人将其定于为“微型之诗”。小小的新诗,却能滴水见阳光,它表达了诗人瞬间的生命体验和刹那间的生命顿悟,它使读者从有限中领受无限,从瞬时中妙悟永恒。小小的新诗如阳光下的露水、情绪中的珍珠、生活的浪花、思想的闪光、爱情的流云。它能从奇巧的构思,从一个局部、一个侧面、一个景物来反映时代,歌吟升华,抒发感情,做到以一驭万。如我国当代朦胧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也是这样的作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短短的两行将一个痛苦的“十年”浩劫的历史的沉重深刻地揭示出来了,把那一代人的命运遭际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诗篇,从内容上看,胜过长篇史诗,胜过几十集的历史剧。所以优美的小诗,就像一朵朵鲜花,一杯美酒,使你轻松,愉快,它们远是你的精神财富,陪你度过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从欣赏顾城《一代人》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优秀的诗人就是这样,善于从平凡而渺小的大自然之物身上发现人生、生命、人类、世界这样大的命题。
  当然新诗的语言弹性还可以从其所表达的深刻的语境看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境既是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的思想底蕴。新诗的语言是现代诗人思想、情感、意念、判断的载体,是文化信息、文史价值、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外显符号。我们在欣赏新诗的语言的时候,一定要领悟新诗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不要浅尝陬止。
  2、抓住核心意象,整体感受诗意
  一般来说,每一首新诗都有其中心意象或核心意象。所谓核心意象,其实就是“诗眼”,它牵动诗的整体情绪、情感的纽结,传送诗人深刻的人生哲学。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烈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中的“鸟”,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它是一个比喻性的意象(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祖国大树上的一只鸟),而“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四个意象是被“鸟”这一意象牵引着的。再来看看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中的“过客”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它牵动着整首的情绪,使诗的情感达到高潮。新诗的中心意象通常具有强烈的暗示性、隐喻性、象征性。诗人的情感、思想都在中心意象中隐藏。而要想进入新诗美的境界,必须得穿过意象的丛林,探觅意象丰富多彩的意义。所以必须抓住新诗的中心意象,才能抵达新诗的深层意境。抓住了意象,领悟了意境,意味着读者从整体上领略了诗人的心境,实现了与诗人的心灵对话,体验和理解了诗人的各种人生体验和其对自然、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思考。打一个比方,读者抓住了新诗的意象,就像欣赏音乐时领会了音乐的一个音符,而读者领悟了新诗的意境,就像是一个人学会了唱一首歌。
  3、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意世界里飞翔。
  欣赏新诗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意的世界里飞翔。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新诗是想象的艺术,没有想象,也就无法进行新诗欣赏。想象会使欣赏者对新诗产生一种幻觉感,会深化和扩展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还能推动欣赏者的理性思考。在现代新诗里,对比、推理、通感、联想等诸种想象方式时有存在,特别是由诗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所滋生的情感基因把诸种感官形象联系起来,给人以艺术感应的通感手法的运用,尤为普遍。新诗欣赏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新诗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过程与新诗的创作过程一样,形象思维尤其丰富,所以想象、联想、梦想……等等,使得这种再创造具有着别样的艺术活力。
  二是新诗构造的是诗意世界,欣赏新诗一定要领略新诗语言形式的诗意,体味内容的诗意。诗意,是新诗给读者美感享受的品质,是蕴藏在诗中的高飞的、灵动的、瞬间的思想和意趣,是令人灵魂激荡,乃至销魂蚀骨的生命体验。
  4、加强艺术修养,坚持不懈地实践。
  新诗是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是推动着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一个重要因子。许多读者觉得欣赏新诗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新诗的语言和其它文体的语言更为讲究,新诗歌的意境更为内隐外,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新诗是文化的最精粹的部分。新诗欣赏要求读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都影响着新诗的理解。欣赏新诗要求读者要站在世界文化的大高度上,从审美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民族偏见出发,同时要求读者有正确的审美观。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地进行欣赏实践,才能培养起较高的鉴赏能力。才能走出“隔”与“不隔”的问题的纠缠,才能走出看似“朦胧”、“难懂”、“模糊”、“复杂”的语言荆棘,而踏上开阔宽敞的诗歌之路。
  总之,新诗是一个很美的世界,希望每一位青年朋友都能走进来,一起来欣赏新诗的美,领悟诗的美。多读新诗,读优秀新诗,你的心中不会有失望,你的生活会更加充实,你的心灵会变得更加柔和!
  注:[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22页。



谭旭东: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英文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作艺术学博士后。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现为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甘肃文学院特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文学批评家、青年儿童文学学者和少儿出版研究专家之一。

发表于 2012-10-26 09: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了,辛苦山水川,谢谢。置顶,大家同赏{: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2: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伊莎,石一到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15: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谢谢山水兄!{: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09: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纤纤月 于 2012-11-5 09:05 编辑

小令,诗,词,及现代诗歌,歌词


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rl],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
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 “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
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 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 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 "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6 1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欣赏学习!问好!{: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19: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素材 ,感谢热心提供 ,拜读欣赏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4 1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会儿收藏进海恋学习帖,谢谢山水君,新年好{:soso_e181:}{: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0 15:47 , Processed in 0.052956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