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9825|回复: 3

10月18日淮安报文史《闲话邱心如的家在河下》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8 08: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阴实山阳,枚里在河下
——闲话邱心如的家在河下
  赵娟  刘怀玉


  我们今天都知道《笔生花》的作者是邱心如,但是,人们认识她还是有一个过程的。《笔生花》书上没有完整的邱心如的署名。她在该书上目录和正文每卷首页的署名是:“淮阴心如女史著”,因而人们开始知道她的名字叫“心如”。至于她姓什么呢?是从别处知道的。陈同勋和棠湖云腴女士的序中,都称她为“邱太夫人”,所以知道她姓邱,加在一起便则为“邱心如”。
  至于心如二字是她的名字呢,还是她的字或者号?现在还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就目前所知资料来看,也很难说清楚这个问题。
  邱心如是哪里人?因为她的署名前有“淮阴”二字,所以我们知道她是淮阴人。
  “淮阴”是一地名,冠在人名之前,就表示这是此人的籍贯。而这个籍贯通常都是以县级为单位的。如《再生缘》初作者陈端生、续作者梁德绳都是钱塘人,人们便在她们的名字前冠以“钱塘”二字;修订改编者侯芝是南京人,她的名字前则冠以“上元”二字。按此类推邱心如当为淮阴县人。
  然而,明清时代没有淮阴县,也就是说邱心如生活的时代没有一个地方叫淮阴县,所以,这“淮阴”应当是古地名今用。淮阴作为县,始自秦汉,延续至宋元,因其地在淮河之南,故名淮阴。明清时代淮阴县被撤销,其地多併入山阳县。又因唐代楚州一度称淮阴郡,而楚州州治或淮阴郡郡治都在山阳县,故明清时代淮阴便成为山阳县的不规范的称呼。明清时代山阳人自称是“淮阴”人的比比皆是,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例如:吴承恩书中有时自署“山阳邑人”,而在长兴书写碑文时,则自称“淮阴吴承恩”;王鸣鹤在其《登坛必究》自序署名前,亦加“淮阴”二字;关天培在他那军事著作《筹海初编》自序末尾署名为“淮阴关天培”,明明他在淮安城守营为守备,序中却说是“执戟淮阴”。吴瑭是河下人,他的好友为他作传,说他是山阳人,他自己却在《温病条辨》自序末尾署名“淮阴吴瑭”。数学家骆腾凤也是河下人,他有数学著作《艺游录》,在其道光癸卯(1843)年刊本的扉页上,署的是“山阳骆腾凤著”,而首页开始自己作的小序之末,却署“淮阴骆腾凤”。
  邱心如的家人,也经常以“淮阴”称自己的家乡。
  邱心如之兄邱奂在南京参加乡试,接到其父邱广业的家信,作诗云:
  连朝乡梦绕淮阴,云黯秋宵雨夜深。
  昨日客来诗信寄,闲身聊慰远游心。
  乡梦,故乡之梦,思乡之梦。他的故乡在“淮阴”,但这个淮阴不是清河县,不是清江浦,而是山阳。
  邱心如的内侄邱禄来赴浙江乡试,试毕回家途中作诗云:
  屈子牢骚怨不禁,低回泽畔苦行吟。
  有才率使人缄口,无用秪宜我降心。
  福命果教凡骨换,风波自荷吉星临。
  计程三日淮阴路,重听书帏朗诵声”。
  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占领南京,江南乡试无法举行,只好借浙江杭州贡院考试。邱禄来家居教读,“课徒之余,寒暑昼夜,手不释卷。”他是边教学边读书边应考的。此年他赴浙应考,中式第十四名副榜贡生。当然,他的学生肯定等着他回来复课,所以他回家后就能听到“书帏朗诵声”。
  他们的家在淮安府城,他却说是“淮阴”,此“淮阴”当然不是清河或清江浦,只能是山阳。
  邱心如在她的署名前用“淮阴”二字,也是属于这一类型,她所说的“淮阴”就是山阳,即今天的老淮安、淮安区。
  《笔生花》第十二回开头说她家是“祖籍淮阴原望族”。我们还可以从这样一个侧面来考察:即哪儿有“望族”邱氏,邱心如的家就在那里。
  邱心如生活的时代,甚至整个明清时代,“淮阴”的姓邱的望族,就只有邱心如这一个家族,就在山阳县城内。在与山阳县相邻的清河、涟水、盱眙等地都没有什么有名的邱姓人物,更谈不上有另外一个邱姓“望族”。从这一点来说,邱心如也是山阳县人。
  山阳县地面很大,邱心如的家在山阳县什么地方?这在棠湖云腴女士的序里有交待的。此序中说她:
  生本儒宗,世居枚里。
  关于“儒宗”的事我们后边再谈,这里先讨论一下“枚里”。枚里是一个地名,是“枚皋故里”的简称。唐代著名诗人山阳人赵嘏(806?—853?)有一首诗叫《忆山阳》,其中有一句云:“家在枚皋旧宅边”。人们历来认为赵嘏家在山阳河下,因此枚皋家也住在河下,所以称河下为“枚皋故里”。于是,“枚皋旧宅”、“枚皋故里”便成了淮安人经常为之歌咏的一个话题。河下有很多地名都是纪念枚皋的,其中有一条河叫枚公河,有一条路叫枚里街。李元庚(1802—1874)《梓里待徵录》上卷记载,清代在河下运河堤上,有砖坊一所,横额上有“古枚里”三字:
  湖嘴南闻思寺旁,有砖坊一所,不知建自何年,无碑记可稽。横列隶书“古枚里”三字,书似汉隶,迨亦名笔。其上有楼一间,奉文武帝像。闻思寺僧岁奉香火,两帝圣诞,本街积赀张灯结彩,盖有年矣。咸丰庚申(1860),皖寇一炬成灰,至今未曾修复。同人筑圩,至小坝东建圩门,上题曰“古枚里”,非旧地矣。
  “两帝”指文武二帝,即关公和文昌。商人要发财,供奉关老爷,文人要高中,敬祀文昌帝君。财主与文人一结合,二帝便携手。财主出钱,文人出力,二帝的楼、阁便出现了。当年河下商业繁荣,文人荟萃,所以有关二帝的建筑很多,此是其一耳。逢“两帝圣诞,本街积赀张灯结彩”,说明这里还是群众节日文化活动的场所。
  对于当地的文人和群众来说,“枚里”一词应当极为熟悉,甚至附近的地方人也不陌生。河下“筑圩”就是筑一道环绕河下的土围子。因为当时是战乱时期,筑圩是为了防御捻军再来,保卫乡里的,时间是在“咸丰庚申”,即咸丰八年(1860)。那年,被捻军焚掠在二月,筑圩在夏天,成于秋天。此圩范围很大,比清河县城建得稍早,面积也与之相等或稍大一点,周长“八里有奇”。此砖坊被烧毁后未及恢复。当时河下圩有好几个门,在原砖坊南边一点的小坝有一圩门,人们便在圩门上题写“古枚里”三字 ,大约以示不忘旧迹。如今砖坊、圩门都没有了,那里尚有一座“枚亭”,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元庚的《山阳河下园亭记》中,即常以枚里代称河下,如《西郊草堂》条云:
  徐古田先生居。先生名赋,黄山人,寓居吾郡城北古枚里。著有《西郊草堂重经集》。汤西厓先生序云,草堂在古枚里。
  徐赋,号古田,家本黄山,入籍山阳,其侄徐麟吉,即为山阳诸生。汤右曾(1656—1722),字西涯,仁和(今杭州)人,官吏部侍郎。二人皆康熙间人。汤先生的序中也讲“枚里”,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李元庚与邱心如为同时代人,可能比邱心如大几岁。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枚里”一词中使用频率很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捻军烧毁“古枚里”砖坊,骚扰河下群众时,邱心如、李元庚都活着,并且是此事件的目击者。棠湖云腴女士或许与邱心如是闺中之友,相互很熟悉,可能也是“古枚里”砖坊被毁的亲身目击者,所以她在序中用“枚里”代称河下,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
  邱心如的兄弟子侄中,也经常用枚里的典故来代指他的故里河下。她的长兄邱奂在《梦游荻庄图题后》中云:“韩亭烟锁,枚宅云迷。” 荻庄是他的舅祖程氏盐商的故园,在萧湖之滨,河下的南端,习惯认为靠近“枚宅”,因此有“枚宅云迷”之说。韩亭是纪念韩信的建筑,在枚亭的南边,那儿有钓鱼台、千金亭和乾隆御诗碑亭。虽然关于韩信和枚皋的建筑都是纪念性的,但河下人都以此为骄傲自豪,常将此与自己家乡联系起来。
  邱奂又有《龚圣予儿背画马图》云:“客有过淮阴郡者,韩亭月冷,枚里云封,刘伶之墓何在,赵嘏之楼不逢。” 既说淮阴,又说枚里,正与棠湖云腴序文一致。
  他的《竹轩赋》云:“东园愁雁,泪下猿啼。枚皋宅畔,省识窗轩。” 《杨柳风横弄笛船赋》云:“一声长笛兮几树垂杨,赵倚楼横水伤情。渭南出守,望断楚州,神驰淮右……管家湖外云杳,枚皋宅边尘生。” 管家湖就是河下西边的一个湖,现已淤为平陆。当年运河堤弯曲处,正是此湖伸进河下之处,人称河下此处为西湖嘴,或简称湖嘴。这是邱心如家的故里,是她兄妹从小生活的地方。
  在清代和民国出的各种《笔生花》版本中,棠湖云腴女士序中此处都是“枚里”二字,解放后台湾、香港也出过许多版本《笔生花》,书中也都是用的“枚里”二字。最可怪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出的《笔生花》,竟将此二字改成“故里”。这恐怕是独一无二的。江巨荣先生前言中说,他用的底本是清光绪二十年上海书局石印本,题为《绣像全图笔生花》。然检此书,此处原也是“枚里”二字。虽然中州书的编校者明言“遵循的原则”中头一条就是“尽量保存原文。”“不妄加改动而保持原貌。全书除极个别文字外,词语改动皆有版本依据。”“枚里”“枚”的改动,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不知其“版本依据”何在。又说:“对于音同意异的错字,则径为改正之。”“其它文字、印刷错误,专有名词错误,亦直接加以改正。”显然是编校者认为“枚”字属于这一条,他不知“枚里”一词为何义,便以为误用了字,将“枚”字擅改为“故”字,以为“故里”才是一个可理解的词汇,便“径为改正之”了。殊不知经他这一改,大失作序者的原意,对人们了解邱心如的家乡故里起了不好的作用。他犯了校勘学上的大忌。

工艺非凡的淮安漕船
叶占鳌


  明清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漕运总督署驻节于淮安。在此过程中,居京杭运河之中的淮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环境,成为明清时期的全国漕船制造中心。
  淮安清江船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船厂总部“界山阳、清河二县之间,东西去县各三十里”。《漕运统志》记载:“至(明)正统间,江南江北始限造船一万一千七百有奇,清江十九、卫河十一”。由此可见,当时淮安清江督造船厂的地位和作用。天顺以后,始定天下船数为11775艘。从《漕船志》记载的历年造的船数来看,嘉靖六年(1527)后卫河提举司并于清江(淮安)提举司。《漕船志·船纪》对浅船、遮洋船的尺寸式样、用料和料价规定得很详细,而且按造船地点、方式编为船号,有军字号、民字号、运字号。永乐、宣德年间,“造于湖广者为湖字几号,造于江西者为江字几号,造于浙江、徽州等府者仿此。天顺间始照各总类编,原系民造者为民字几号,旗军自造者为军字几号,又有运字号者,则造于提举司者也”,到嘉靖时“船只军、民、运字号虽存,而皆造于提举司矣。”漕船多由楠木、杉木、松木、株木、杂木等打造,使用一定年限就需要修理改造。据《漕船志·船纪》记载,漕船按使用的木质确定年限:“正统以前,所造船只或用杉木,或用杂木,小坏则修理,大坏则改造。景泰以后,始有松木者五年一造,杉木者十年一造,或有株、楠、杂木者七年一造。自成化十六年(1480)以后,停止各处解木,清江厂俱用楠木十年一造。”但这是针对江北情况而言的。明代漕船使用年限还根据地域划分,以是否经过瓜洲坝为标准。“清江、卫河二提举司成造浅船、遮洋船,每年俱于瓜(洲)、仪(真)二处湾泊,各雇江船于各州县水次兑运,回至瓜仪上载不经过坝,故十年一造”,而“江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卫所为外江船,因其往回经坝二次,故五年一造”。
  清代的漕船制造与明朝情况相同,亦设有专厂,较大的造船厂有清江(淮安)、江宁、武昌、汉阳、临清、仁和、钱塘等。清代制造出来的漕船大致分为三种,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的漕船叫江广船;江南、浙江的漕船为江浙船;山东、河南的漕船叫浅船。江广船经行长江,船身最大,以求稳固;江浙船须经太湖,容积次于江广船;山东、河南浅船容积较小,便于快捷出运。江广船和江浙船的容积屡有变更。康熙年间,各省船只相同,以装米400石为准。康熙二十一年(1682)规定船长71尺。雍正二年(1724),定江船行经长江,有波涛之险,将船身加长为90~100尺,江浙船仍定为71尺,实际容积皆在1000石以上。清廷对船政极为重视,打造之时有专官监督,或由各卫守备监造。漕船造成之后,须将监造官和匠作姓名及打造年月等刻凿于船尾,再由漕运总督衙门查验,加打印烙。查验共分九项,一验木,查看木料是否合乎规格。二验板,查看船板厚薄是否合乎规制。三验底、四验梁、五验栈,查看底长、梁宽、栈长三者是否合乎尺寸要求,因为打造漕船的工匠,造船时易受旗丁贿赂,将尺寸加大,容量加增,以便沿途装载私货。六验钉、七验缝、八验舱法、九验头艄,查看船的坚牢程度,防止工匠侵欺使假。


发表于 2012-11-2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邱心如是有个见的学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篇文字都很厚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8: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3 01:04 , Processed in 0.05391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