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93603|回复: 17

[转贴]诗律知识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6 19: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1. 近体诗 :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2.绝句 :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3.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4.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5.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6.押韵 :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7.近体诗押韵 :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8.对与粘 :
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
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9.失粘 :
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
10.对仗 :
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11.工对 :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宽对 :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13.孤平和三连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三平调"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14.合掌 :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15.一三五不论 :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16.拗救 :
在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2。对句相救:
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17.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8.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19.进退格 :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20.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诗韵举要

〖 简介 〗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 名词 〗

  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 规则 〗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 韵部 〗

  “平水韵”共分一百零六韵部,其中平声韵部分有三十韵部,然而由于古今音调的变化,“平水韵”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使用了,我向大家推荐的是《新诗韵》。


〖 避忌 〗

  1、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在强调这一点了。


〖 唱和 〗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旧体诗格律

五绝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说明: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说明:七言诗以平起、首句入韵为较常见。
发表于 2015-4-23 10:4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无悔 发表于 2006-8-26 19:55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 ...

韵律固然好,学起来却是冗长繁杂,且多合乎古言习惯。总觉得应当在存其精华的基础上,立新则,让更多的人可以爱诗写词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6 20: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我也学习.感谢相思无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6 21: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过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7 08: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解一些诗词知识,对写诗是大有益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0 12: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古代人在长期的诗词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写古体诗词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15: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性的东西固然应该遵循,但这些规律也是由人创造的,古人可以,今人更应推陈出新,只不过现代人多浮躁,很少像古人那样凝神静气创作,得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2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冰霁2006-10-06 15:15发表的:
规律性的东西固然应该遵循,但这些规律也是由人创造的,古人可以,今人更应推陈出新,只不过现代人多浮躁,很少像古人那样凝神静气创作,得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冰霁,冰雪聪明,同意你的评.带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11: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总觉得是词要形似,没想到诗也要如此才可有名称. [s:6]  [s:6] 总以为谨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就可,很背而不去想,现在才深觉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的道理。慢慢学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吧,但有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0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08: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呢!对于我这个初学者很有用啊!谢谢楼主!梦蝶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6 20:41 , Processed in 0.081067 second(s), 6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