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9064|回复: 1

[原创]姑苏故事---------华东游记之苏州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6 19: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姑苏故事

    如果说杭州如梦,苏州则如结,一直在心里牵绊着,缠绕着。耿耿不寐于这片春秋而起的故事,也摆不脱丝丝朦胧而遥远的脉络。
    踏进苏州时,夜色已深,气息里飘忽着两千五百年的悠悠荡荡,虽然很古老,可是温润仍浓。车站外看不到摩天大楼林立,河桥错落有致,是一种千帆过后的和谐沉静。从公元前流淌至今的运河水,以其独有的沧桑让多少历史的硝烟都尘埃落定,不再暄嚣。
    回想起在上海开往苏州的列车上结识的一位苏州女孩,吴音软语,布裙嫣然,她的娴静同夜幕下的这座城池是相得宜彰的。苏州不像杭州那么热烈,更不像上海那么繁华,只是些许的宁谧和闲淡就已经让人觉得亲近了。

                                           一
   
    伍子胥主张的“必立城廓”经历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如今的姑苏依然安座于春秋的位置。因反对勾践的求和,伍子胥被夫差赐死了,但是苏州并没有忘记这位名相,胥门、伍子胥弄还时常被牵挂在人们的口中,胥河、胥溪也仍然流淌着,生生不息。
    强吴时代不再回,相对于夫差英雄末路的悲怆,勾践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了,而西施却成了复国的牺牲品,被投了湖,最终死在了自家人的手中。说起西施,从历史的章节中只能找到“西施之沉,其美也”这七个字,我想了很久,其中可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真的爱上了夫差,爱上了他的人性真情。于是,善良的苏州便保留下了几处她的遗迹等着后人唏嘘。
    西施尚有几声唏嘘,陈圆圆就没这么幸运了。
    “堤柳堤柳,不系东行马首,空余千缕秋霜,凝泪思君断肠,肠断肠断,又听催归声唤。”陈园园最后看了一眼苏州,黯然北上,这一北上,她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没有她,明朝不会过早地灭亡,因为有了她,清王朝才会轻而易举地跨进了山海关。陈园园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她的人生悲剧却因苏州的经历而起,美貌带来的无奈让她悲情地卷进了历史的旋涡。
同是生活在明末清初,柳如是要积极得多,清军南下时,她劝钱谦益与自己投湖殉国,钱谦益说了一句“水太冷,不能下”被人笑作“两朝领袖”,可以想到,前面有柳如是的风骨峥峥,翰林的光采也会变得逊色。
    尽管如此,在姑苏我没有找到关于她们的记忆,或许是苏州无法定位这两位与之有关的女子,更或许这个古城更多地厚爱了西施。
    也难怪,从吴越战争后,苏州似乎将什么都看淡了,索性把苍凉付之于天,将霸气收敛于心底,除了醉心于自己的精致和优雅,只轻轻叹一声,便任她们随风去了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这是白居易三首《忆江南》中的最后一首,不但细数姑苏的旖旎风情,也让每个造访者都陶醉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当中。
    白居易任苏州任刺史时,围着虎丘山临河筑路,七里山塘街称得上是苏州的白公堤。自古以来,虎丘山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说是山,高不过三十几米,也不大,然而却让苏东坡都慨叹“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山门前慈目的老婆婆轻声唤着,买一串茉莉花吧,未等我开口,珠圆玉润的花串已经戴在了手上。传说茉莉花原本无香,只因与杭州苏小小齐名的真娘宁作玉碎不为瓦全,她死后化做的香魂在花蕊间聚之不散,才有了腕上的这串馨香。

    虎丘悠悠,故事多得不能一一尽诉,糊乱写了几句以作留恋。

    莫邪干将破长天,
    殿上断梁经百年。
    烈女恨埋花冢后,
    解元痴卧枕石边。
    生公讲法千人静,
    孙子练兵二美怜。
    梦境仙博一盘子,
    隆冬石点满池莲。
    虎丘剑墓书常在,
    风壑云岩水不干。
    越女曾临双吊桶,
    陆疾亲品第三泉。
    禅林隐逸春秋后,
    云塔轻斜天地间。
    细数风流多少事,
    昔时江月照今船。
    虎丘,的确让人无法不去留意,无法不去追寻。当转过身来,只有剑池中的幽水还清,苔藻斑驳寂寞,金戈铁马的回响变作了几块青石、几许松风,明彻的月光下,古塔风华褪尽,留下的是历史沉淀后最本真的底色。

                                             三

    未到苏州时,枫桥与寒山寺给我的印象全部归结在一个唐朝书生的背影,与背影相依相伴的是孤船月落,还有一首清冷空旷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一座普通的石桥飘渺着划过江南的烟水,穿越了时空。
    枫桥之所以会名扬天下,有一个原因是地处运河至苏州的要塞,使它成为通商船只的必通之路,历史上一度繁盛之极,但还有更主要的,就是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
    寒山寺始建于六朝,唐代因诗僧寒山子在此居住改名寒山寺,寺院几度焚毁几度重建,持续不断的香火与这首诗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原来在寒山寺钟楼里悬挂的那口钟早在明代时就流入了日本,目前仍然下落不明,一九零五年,日本政府曾派人送来一口仿唐钟,现在高悬在大雄宝殿,被看作是中日友谊的象征。每年的元旦,大量的日本人专程涌来寒山寺听午夜的108响钟声,他们能否读懂这首诗的意境暂不去说,实际上,即使在平时,这里的日本游客也相当多。可是,在铁岭关抗倭遗址边,每日敲着日本人送来的钟,终究不是滋味,也可能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穿梭的游人使寺院城市化了,寒山寺和别处旅游景点已经没有什么分别,而大多数的游人同我一样,是来体验那首诗的。
    谈起这首诗,一种说法是张继在落第还乡途中夜泊于枫桥,月色如霜,几点渔火孤寂,远处钟声入耳,抑郁之中触景生情;二是说他为避安史之乱,南下时宿于枫桥,因思乡忧国而作。如果仅仅因为落第的原因,不免有些陕隘,我还是倾向于第二种原因。
    张继晚年间曾旧地重游,还作过一首《枫桥再泊》却不如前首脍炙人口,《枫桥夜泊》已经成了寒山寺的名片,诗借钟声,寺以诗名,传响八方。
    在我看来,苏州有两座寒山寺,一座只蕴含在中国文化意象当中,飘游于人们的心里,或许只存在于流逝的记忆中,而另一座永远被朝圣者簇拥着,正如寺内如织的人流。


    拙政园隐在一个不起眼的街巷里,让人想不到,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平王府、拙政园一字排开,更让人想不到。
    从现代回溯,不可思议地路过大清,半梦半醒时,就已经来到了明朝脚下。刚疑惑于园门的古朴,又万万想不到在不事张扬的里面还藏着一场梦境,紧接着就会嗔怪姑苏,这个梦境的出场居然一点都不隆重,转而在一念过后,马上会明白什么叫做大智若愚。
    明御史王献臣晚年弃官还乡,建造了拙政园,取《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之意。“拙”自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取向,与儒家奉行的“讷于言,敏于行”是相通的,只不过王献臣将拙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拙于言,更拙于行,他当了一回彻底的哲学家。
    中国的文人大多学而优则仕,在政治的舞台上走累了,园林成为他们无奈而又智慧的归宿,隐于野不如隐于市,在相对封闭的净土中,隐逸完结得既漂亮又舒适。
    这片净土看似随意,事实上用心良苦陶渊明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寒山独钓固然超然物外,却免不了结伴清瘦与孤独,怎么会有这样的舒心自在呢。在方寸弹丸之间勾勒山水,藏而不露,关上这扇门,就把一世的暄嚣关在了门外,只过滤下春秋的明月、唐宋的风,享受着迷蒙的江南烟雨,又是何等的悠哉。
    可惜的是,王献臣死后不久,他儿子就把园子赌输了。明末年间,荒芜的东园被侍郎王心一买了下来,改建为“归田园居”,意追陶公笔下“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洒脱淡泊。
    入东门,与苍翠撞个满怀之后,便是得名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兰雪堂。兰雪堂外,缀云峰如屏兀立,景致与《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描写极为相似
    康熙末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期间,他的家眷就曾住在拙政园内,直到雍正年间迁家北京。在此长达二三十年的光景中,曹雪芹在园中度过了他的儿时和少年时期,也正是借着这方雍容华丽的舞台,曹雪芹给世人导演了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拙政园以荷著名,东园芙蓉谢是赏荷的最佳之所,荷并不很多,翠盘如盖,复复繁繁,清香幽远。
    明末清初,柳如是曾寄住在园中倚残荷听雨,诗词双工的徐灿也曾在池边凝眉沉思,两位女子有着同样的爱国情节,同样的才华横溢,不同的是,徐灿多数寄感慨与诗词,而柳如是则趋于义行。
    夕阳下,红荷白莲一池竞放,或含蕊待发,或隽永娉婷,两种风情,一样不胜凉风的娇羞



    东园和中园之间的廊壁上嵌有精美的漏窗,两园既相隔又不断。向西极目,在庭院深深处,一座宝塔与周围景致浑然天成,近看才知此塔原来不在此园当中。
    旱舫“香洲”得名于《楚辞》中“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一句,感受着园主寄予不系之舟的避世情怀,也可会心于濠梁之乐,再徜徉于这片山水人文的诗意之中,此行也是不虚了。
    “见山楼”高敞开阔,周围景色一收眼底,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深意。当年,太平王国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办公室,直到三年后李鸿章率清兵杀进,他还在建造自己的神仙府第
    园中景点或由典故得名,或配以古诗词句,山水虽小,芥子纳须弥,一步一景,一景一诗,画于内,而意在外。
    “枇杷园把园门巧妙地隐在假山之后,使中园与西园的景物相互成影,穿行过去更是别有洞天。
西园又称“补园”。清朝末年,补园被富商张履谦买下并大加修葺,所以补园看上去比东园和中园的造型布局更为讲究,建筑风格趋于华美精雅,少了些明朗疏淡。因偏爱昆曲,他新建了鸳鸯厅作为听曲的场所,大厅南北一分为二,南厅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厅是卅六鸳鸯馆,窗外荷叶田田,鸳鸯戏水。
借水声,远方传来的丝竹之声倍觉天簌,一个人无拘无束,不妨就这样被牵引着,静下心来,听一曲清丽的苏州评弹。
    含蓄写意的拙政园将园主内心的世界不着痕迹地浓缩于一山、一水、一亭、一榭之中,然而相识容易,相知却难,匆匆的过客永远欣赏不了它。
    品味园林需要心情,有了心情才能发现它的内质与情怀,心无所累时,漫不经心地沿着粉墙一隅的小径,寻思斜阳下的篁竹垂柳,驻足栗柱之间的光影斑驳。别太痴迷,又要留意,把别人当成是走进自己眼中的画,自己是别人画中的人,自己与这一切相融,便是这园子的知音了。
    外面是嘈杂的世界,里面花荫绿水,两千年弹指一挥间,湮灭轮回旧时王谢堂前燕,彻夜笙歌不复来,曾交织着无数奢迷和富贵、环演着衰败和落寞的拙政园,如今只剩下平静,一种孤独的平静。
拙政园是中国文人自怜的对影,是他们人格心灵的净土,也是他们规避内心的归宿,所以拙政园从来不适合喧哗的人群,它只属于历史的寂寞。 

                                            六

    走进姑苏老城,也就走进了它的昨天,剔除了曾经的强悍,苏州永远坚守于隽永的细致,没有任何事能惊扰她。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蕴育了古城一贯的气脉,平静淡泊不经意地流露在亭角、桥畔、街头和巷尾,让人时时惊喜又急着想满目追寻。在追寻中会发现,苏州的气脉不只蕴藉于江南的诗画,蕴藉于缠绵的昆曲,也不只蕴藉在苏绣的雅致,踟蹰幽深的水乡小巷里,会有数不清的故事慢慢浮出来,轻轻地撇开时间的浮沙,积淀在细腻下面的厚重远非温柔表面的小桥流水
    随意地拐进一个巷子,巷子的名字也许就是一段流年的往事,借着吴音软语,在恬静之间娓娓道来,如果爬满藤荫的阁楼中真的探出杜十娘的恬然一笑,丝毫都不会让人觉得惊奇。
    在一扇扇平不见奇的院门外,先聆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后与田园诗翁范成大论诗品茗,读罢沈复的《浮生六记》,再来探究冯梦龙的“三言”传奇。姑苏的小巷如同一本本线装的古书,小巷内紧闭的院门就是泛黄的封面,质朴中深埋着数不清聊拨心弦的悲欢离合,在每一个晨昏错落,俯首可见。
    姑苏月色也撩人,氤氲如凝,朦朦胧胧。古香古色的公交车站台上有一位少女在踱步等待,也许她刚从小巷深处走出来,姑苏的昨天与今天就在她的脚步之间往复着,里边是千年的寂静,外边是万丈的红尘。
    苏州是古老的,也是质朴的,却从不缺乏生动鲜活,在园林、在虎丘、在枫桥,在姑苏的每一个角落。“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离开时,我只能用这样的感受形容姑苏的故事


[ 本帖最后由 弱妍若素 于 2007-11-16 20: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20: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好象比上回好一些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30 22:01 , Processed in 0.0392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