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963|回复: 0

周振华:散文尚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散文尚美

      周振华


  盛世之光,普照文学大业。千古一叹,散文依然年轻。

  壹

  当下的散文,气象与面貌,可谓国之大者。

  据相关数据,国民阅读规模达6.7亿人,其中58.1%偏好文学类,就是说我国有3.89亿人与文学结缘,当然包含小说、诗歌等。但散文作为传统文学的重要分支,在文学类阅读中占绝对比重,尤其在经典阅读和教材选编中占比较高。

  再说我国潜在的散文创作队伍:中国作协会员超1.2万人,各省市作协会员达数十万人,加之网络写作和地县级作协资源,实际散文创者超百万规模。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感性的艺术触角,探寻大千世界之人情冷暖,写尽人间苍凉与繁华,悲壮与欢歌,苦难与幸福,贫寒与富贵,现实与浪漫……散文,人类的情感寄托。

  中国的狭义散文,可追溯至先秦,其标志性文献为《尚书》。

  散文是古老而伟大的文体,可谓各文种的鼻祖,这并不夸张。它置身华夏广袤的时空,历经多次改革,如唐宋的“古文运动”、明清的“散文革新”以及现代的“散文变革”等等。最终使其功能与面貌达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相对卓越的状态。

  散文,具有极强的能量转换功能,它的受众面之大,影响之广泛,作用之强劲,未来愈加可期。所以散文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时代转折的档口,其发挥的职能与作用甚为出色,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当下的表现越来越成熟。它以抒**感、展示思想和描绘生活为主要目的,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文学体验和精神享受。

        中国文化与文学久远,丰富,多元,立体,随便取一枚,都让国人引以为自豪。散文当之国之瑰宝。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之后又出现“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等。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mmexport1762605875724.png
  《史记》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他将散文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清代早期的散文以文学批评见长,主张文学应当运用“庭斗之力”,即“披沙剖璞,取其精华,去其糠秕,独存其妙”,清代中期的散文主张文章“论理得趣,使人能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强调散文应具备严谨的思辨性和理性的探究性。清代晚期的散文主张散文应当真实、生动、富于感情,讲究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是散文大国,长期积累的大量散文作品和丰富的散文理论建树,对日后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散文自赋予人类情感之后,切实见到了文字中的那些真实的灵魂。怎么那么多人喜欢散文,喜欢读,喜欢写,还有很多人喜欢研究、评论散文?因为散文最接近每个人的生活场景,最容易触碰每个人情感世界那最柔软的部分,最能直接表达每个人心中深藏的那份绵长的爱以及爱所留下的美好记忆。所以散文尚美。

  贰

  狭义的抒情性散文是在106年前的“五四”时期常被称为“美文”的。“美文”的出现与成长,无疑对繁荣中国散文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文”概念的提出,是对走过绵延3000多年的散**出的巨大历史性贡献的极大肯定,因为“美文”源自散文。

  “美文”当属散文的范畴,但散文并不等于“美文”。“美文”是从散文的大**里拎出来的“精华”,指美的散文。一般散文尚未达到“美文”的境界与标准,当然还不能称之为“美文”。可以理解为散文身处高原,而“美文”为高原之上的高峰,略胜几筹。

  眼下,就“美文”一词的指向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含混。如果“美文”两个字出现在“栏目”“刊名”“征文”里,那可能是设定的一种美好的预期和愿景,或是一种追求美的目标或尚未实现的理想而已。当然预期结果经得起各方检验,符合“美文”的特性与品质,美自在其中,也无可厚非。如果特指文章,那是要经过一系列认证程序,严格评审,强调学术,被专家和大众认可的优秀文字或作品。那些预支的、理想的、规划中的借“美文”之名的指向应该不在此列。

  “美文”,可谓文中佼佼者,算是散文的“天花板”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写那么一两篇被称作“美文”的传世佳作,已相当了得。

  谈起“美文”,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饶有兴致,甚至产生短暂的兴奋,因为精致文学总能给人些许的心灵慰藉。如果文中内容正对读者心气儿,引起共鸣,会换来更多加分。

  散文创作的终极目标,是不是非要定位在“美文”上,有待商榷。但肯定的是,“美文”不是虚幻的称呼,非浪得虚名,也不是图好听,才取名为“美文”,而是针对一篇名副其实的致美文字,大浪淘沙,几经磨砺,才给出的这么个定义。一个“美”字代表了散文的最高境界,也概括了美文应该具有的品质与面貌。可以称之为“美文”的散文凤毛麟角,只有创作不断升华的散文,达到一定境界,最终才有可能挤进“美文”的序列。如果靠大声嚷嚷,靠走秀包装,靠江湖义气,获取的“美文”,那就和“美”没什么关系了。

  《法汉词典》将“美文”译为“纯文学”,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对“美文”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修辞和诗歌当属“文学”的范畴。

  眼下,“美文”的概念已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的发达、开放、自由与包容,给美文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文学元素。当然,涉及最多的还是散文里的“美文”,或是美文里的散文。因为它更典型,更具代表性。至于好的诗歌、小说、论文,哪怕一条精彩的手机短信,一条警句格言也是美文,极好的公文也具有“美文”的品质。所以,好文的本质即美文。

  “美文”,是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他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从而“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壤”。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又加之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禁锢。“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是对好散文的爱称。

  叁

  散文达到了超然状态,其实就是散文的至美面貌。文字走到超然这一步,自然有了超凡脱俗的境界,高超于众的文思,超越世俗的表达。总之,超然的作品给人一种独特而宁静的阅读体验。

  超然的状态,是一段时期内或是很长时间内的极度紧张过后的酣畅与潇洒。在这之前,作者显然给予散文太多的投入与付出,包括多年的探索与积累,不停地咀嚼反刍,执着地匍匐前行,持续的创作与打磨等。翻过这座大山之后,感觉就相对轻松、游刃多了,这时作者不由得会产生要把散文写美的强劲冲动。散文与美文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美文可以是散文,散文未必达到美文的气象与境界,要承认它们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写作者要正视自我,认清自己在哪个段位,然后做出相应的努力,补齐短板,力争创作的散文质变为美文。

  散文创作通常通过勤奋与学习即可抵达高原,而攀至美文这座高峰即实现美文的创作预期,那就相对艰难多了。这需要作者全面全力提升创作水准,拿出压箱子底儿的东西,甚至要调遣自己通透而性情的灵魂加持——这些要是不争气,拿不出来,提不起来,恐怕美文梦就很难实现了。

  著名文艺评论家姜澄清教授生前一直强调:“古代书法大家均为政治家、文学家或饱学之士,没有一个不学无术之辈。”散文亦需要这样的滋养与营卫。

  关于教人如何写好散文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比比皆是。但属于核心机密的部分是高手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谁也学不到,抢不走,夺不去。像那些大家的写作,从来不是简单机械的模拟。他们的内心世界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应有尽有,那种天选的感觉连他们自己有时都难以名状。想要写出传世美文,先将自己粉碎,然后打成血肉之浆灌注而就,这谁能替代。所以“真作”需要“真经”托举,学习他人固然少走弯路,但仅是毛皮,拿别人用过的东西,不能说没出息,但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因为你的东西未开过光,还不到是处。因为来自灵魂深处的诉求,是带着生命气息的文字,永远是唯一的,所以文美是它的作者美,人到文到,人美文美。

  “默会”在哲学和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默会知识”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的,指的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通常是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的,难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来清晰表达。散文创作,太需要个人的“默会知识”打通并渗透各个创作环节,以丰润散文的质地与含量。“默会知识”,一旦植入散文创作,对创作者而言,那将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使其茅塞顿开,如鱼得水。“默会知识”运用在散文创作中,所发挥的效能或作用,尽管不能全部得以清晰的表达,但有些还是可以分享一二的。如果每个人将自己的“默会”运用到创作中所获得的感悟汇聚起来,对散文的整体创作会非常有帮助。
mmexport1762605878759.png
  迈克尔·波兰尼

  散文尚美,这无疑是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简单说就是一个“高峰美”和“高原美”的问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散文繁荣了,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美文。 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散文这一文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表现颇为出色。其承载的社会功能在日趋完善,既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迎合了盛世之下的文学诉求。

  肆

  先来后到,畅想“美文”,是为了写好散文,那还得从至今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先秦散文说起。

  散文天生带着美的基因。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曾倡导“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散文艺术自然也不能少了其自身的审美取向,那就是“文尚美”。作家孙犁曾有过精辟的阐述:“小说家里可以 出现职业作家,虚构、编故事,可以不断写。而散文则无法多写,因它与个性体验和阅历有关,不能虚构,必须写真实的生活。经历未必有价值,从经历中体验到的独特感悟才有价值。”因为强调的是“独特感悟”,所以散文承载着的是每位作者的个性美。

  散文美的特质即随和与包容,真情与实感。它的门槛不高,广结众生,于是,很多人着迷散文。但涉足后,方知其进深开阔,需下一番功夫,方得有所成就。然而,还是有大批坚守者,不负散文。许多人从阅读做起,读着读着,便开始拿起笔写起了散文,写着写着,就加入了散文创作这支队伍。

  散文不是写出来的,准确说是靠多年的文功生成的。是从作家的内心世界自然流淌出来的。

  稻盛和夫说过:“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当你沉迷于散文创作中,常有惊喜发生。灵感来了之后,好东西一股脑就全跑了出来。其实这是功夫到了,到了是处,才有的,才展现给你的。当深深的一镐下去,你才发现刨出来的是一堆大大小小的金豆子。如果这一镐没下去,那缘份可能就没了。可见创作实践和勤奋耕耘是何等重要,不坚守会大失,反而会大得。创作中出现的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好文章,都是坚守的回报。差那一镐就不行!文学创作就得不停地挖掘,这样宝藏才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输送,保你富有。停了,打住了,放弃了,归零了,那些宝贝也就与你无缘了。

  散文美在于它的含量。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给读者精神动能越大,教化作用就越强,读者反响面就越广,叫好的人也就越多,作品才有可能留存于世,成为经典。 文学体裁其受众面最广泛的写作应该就是散文了。大国散文创作量之高之丰,盛况空前。特别是电子设备的助力,使散文艺术在当今中国绚丽多彩,锦上添花。

  伍

  和文友聊天,常涉及这样一个话题,就是对自己先前的作品统统不满意,鲜有十全十美之作。像流行语常说的那种“出手即贬值”,不管你事前如何推敲,怎么调改,用心打磨,也总留有遗憾。其实这是好现象,要辩证看。这种情况说明你在日益进步,不停地在往高处走,在辞旧迎新,在不断扬弃自己。你的创作潜力尚处于可持续开发期,这对日后创作没什么不好!

  此非个别现象,每一位散文作家好像都有这样的感触。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无论如何都是不满意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一位作家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似乎是世界上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是最严苛的人。为此他们和自己的文章较劲,为了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常常没完没了的在那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常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开始审视,一篇篇回望,总觉得写作生涯伴随着太多的稚嫩,太多的不如意,不满意,抱怨自己的作品里怎么会留下那么多瑕疵和遗憾。

  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席勒补充:“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作家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其作品的审美而实现的,难怪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总都是“不依不饶”“吹毛求疵”“百般挑剔”。
mmexport1762605881366.png
  席 勒

  把散文写美,是每个作家的终极诉求。所从事的行当就是写出好文字,创作好作品,为人们尽可多的提供唯美的精神食粮。文美意味着创作达到成熟期,是作家的天职。

  作家对自己的作品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丰富,会在创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不足,这样一次次的不满意成为创作道路上一个个新的起点,从而促使创作达到人生的最高水准及境界。

  优秀的散文作家就是有足够的想象力。想象不是虚构,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为下一步写实拓展腾出空间,以增加作品的含量和容积。要保持长期开发的态势,设法积累和储备。如何获得,要在更大的空间乃至无限的空间去展开想象。把自己发射出去,对美展开无尽的想象,一轮一轮的想象,想着想着轮廓就渐渐清晰了,慢慢就形成了你要用的材料即素材。这也是创作的一种挖掘,想象的过程就是挖掘的过程,想象美的过程就是捕捉美体现美的过程。

  散文要富有弹性,要紧绷,要有画面感,有情境。于是,散文创作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散文的生动、鲜亮、新颖,体现作品十足的生命力,增加其美感、可读性,就必须放飞想象,最大限度地把创作追加到应有的厚度。不然,作品就缺乏含量,轻薄,缺斤短两。创作者要不断捕捉描绘新形象,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脑洞大开,挖掘出最新鲜最稀罕的东西。散文的进深包括立意、选题、素材、情景、情结、言语、句式等,创作者不可浅尝辄止,见好就收,要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展现散文新气象,创造散文新世界。

  陆

  中国散文历经3000年漫长的发展史,不断走向成熟。其作品体量也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比如“大散文”。

  “大散文”的提出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大散文”的概念悄然清晰起来。既然谈到“大”,就难免触碰原有的“小”,但人们对“小”的存在,并未给予过多责备,只想再辟一席天地以适应新形势,加速提升和完善散文的社会功能。这一认知,引起了部分作家和编辑家的共鸣,于是“大散文”应运而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证实了“大散文”的确与时代的发展脉搏契合,也充分显示出其带来的文学价值与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散文”渐渐得到了更多作家的期许与认可,从而获得了其应有的文学地位。

  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时,提出“大散文”的主张。他阐明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散文要有大境界,反对把散文变成一种“小摆设”,这也是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强调的;二是强调散文面,各类题材各种形式都可以进入散文创作。从境界、题材、形式的范围内确定一个“大”字,这就包括了广义散文与狭义散文的概念。

  贾平凹给了“大散文”一个全新的面貌,但他只字未提“小散文”的事情。他反对把散文变成一种“小摆设”,他说的“小摆设”所指的是什么呢?显然有他的判断。这才有了“大散文”的“出山”。贾平凹只谈“大”不谈“小”,只强调散文的“大”,回避散文一定要“长”。他的散文就很“大”,但都不是特别“长”。所以“大散文”与字数和篇幅关系不大。什么是“大散文”?文字冗长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吗?篇幅短小的散文,就是“小散文”吗?当然不是。“大散文”的特点或特征:其外延要具有高度、深度、广度与厚度;其内涵要体现纯度、亮度、密度与精度。散文也要讲“容积率”。散文大小并非取决于文字多少,篇幅大小,而要看作品的质地,张力和内核。只顾形式,不顾内容,语言拉杂,文字堆砌,空洞无物,不为“大散文”!

  评判散文是“大”是“小”,最终要看作品的气象、分量、影响和所释放出的能量。“大散文”固然要靠“长”所承载,但“短”未必不可托举山的重量。闻一多的作品《五四断想》(562字),但高屋建瓴,舒缓劲健,通篇贯穿着辩证法。培根的《论高位》(1409字)和《论求知》(883字),两篇作品的鞭辟入里和留给人们的思考,都说明以篇幅论散文的大小是不科学的。
mmexport1762605884159.png
  AI以不足百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为题材生成的图片

  “大散文”其功能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哲理性和思想性,可以唤起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考。同时,它也是一种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学形式,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并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大散文”主指其文化含量、精神疆域和天地气象。

  愿我们的散文作家背负起文学的行囊,怀揣美好与梦想,创作出经典“美文”。

  2025年5月1日于北京乐山斋

  (《文学自由谈》2025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识别下图“码上订”二维码,订阅2025年未出版《文学自由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11-9 04:13 , Processed in 0.1413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