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841|回复: 0

王喜根:南京古城墙,惟有窑工留其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南京古城墙,惟有窑工留其名

      王喜根

mmexport1758450260444.jpg
  南京明城墙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它蜿蜒盘桓35.26公里,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并将历代修筑的城垣都囊括在其中,可以说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也是我国目前留存规模最大的京城城墙、世界第一大城墙。1988年1月,南京明城墙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牵头的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漫步南京明城墙,很容易发现像上面刻有铭文的城墙砖,很多铭文还很清晰。
mmexport1758450263465.jpg

  友人秋思从小在城墙根长大,对古城墙情有独钟,十年前他走遍南京城,拍摄了大量明城墙铭文图片,悉心研读,撰写了《南京明城墙上的铭文》发表在媒体上,引起了越来越多古城墙保护志愿者的关注。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精心谋划建设的一项国家级重点工程。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建立大明,年号洪武。而早在两年前,朱元璋采纳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就决定在南京建立“新城”和“新宫”。

mmexport1758450266247.jpg
  从1366年至1393年,历时27年,朱元璋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28万之众,大规模建造了南京四重城墙,即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南京明城墙栉风沐雨六百多年,至今依然雄伟坚固,与城砖铭文背后严苛的问责制有密切关系。
mmexport1758450270758.jpg
mmexport1758450273432.jpg
  为修筑南京城墙,朱元璋号令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5省28府152县,以及军队卫、所等近200个单位的军民承担和组织人力制坯烧造城砖,将烧造好的城砖统一运往南京用于修筑城墙。当年烧制的城砖是有严格规定,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以确保城墙的坚固和美观。


mmexport1758450278019.jpg
mmexport1758450280631.jpg

  《中国古城墙》主编杨国庆是我的好友,乃南京古城垣研究专家,他向我透露,据初步统计南京城墙共用城砖约3.5亿块,这些城砖来自各地,材质的土性呈多样性,粘土砖呈青黑色,沙土砖呈灰黑色,质地坚硬细密,透水性比较强。高岭土砖也称瓷土砖,大都来自江西省,这种城砖为米黄色或奶白色,表面光滑,质地尤为紧密细腻,极为牢固,是城砖中的精品。
mmexport1758450290073.jpg
  在建造南京城墙过程中,也出现过偷工减料、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营私舞弊现象,其中有位高权重的朝官,也有地方上府、州、县各级官吏,还有一些并无官职的差使。

  为了遏制**之风,朱元璋先后将自己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汇总,合成一种训诫天下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的刑事特别法,即《明大诰》,大量印刷并分发到每家每户,让天下百姓知晓,南京城墙营造过程中的许多真实案例亦编入《明大诰》。
mmexport1758450283228.jpg
  为确保建造南京都城城墙坚不可摧,朝廷实行了严苛的问责制,除制定城砖的大小尺寸外,还要求各地在城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和制砖人夫、窑匠等至少5至6级责任人,最多达9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重者甚至可杀头。

  从目前采集到城墙砖铭文来看,责任人一般由上而下,每级都有相应责任人的名字。即州府级提调官、司吏、县级提调官、司吏、以及总甲、甲首、小甲、窑匠和造砖人夫等。有的官府责任人中还会出现诸如“照磨”“同知”“知事”“通判”“县丞”“主簿”“典吏”等,他们均是府县官署中级别不等的普通官吏。明代推行里甲制,铭文中出现的总甲、甲首、小甲即为基层组织的负责人,窑匠是烧砖窑的工匠,造砖人夫则是制作砖坯的人,他们是最底层也是直接造砖的人。铭文中镌刻的各级官员的名字,大都附庸风雅,显出文化范儿,如“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司吏陈廷玉”“江西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艾成”“赣昌县提调官主簿崔仲郁、司吏胡工实”等,然而最让人感佩的还是那些里甲、窑工和造砖人夫的名字,他们是底层的普通百姓。
mmexport1758450285791.jpg
  600多年前,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砖坯送进炉火熊熊的砖窑,如刘黑一、刘子方、朱**、孙贵八、章福一、陈阿保、叶受七、夏信二、庄礼二、焦受四、徐通一、汤丙,砖户张清叟、窑匠张清九、黄三、坯匠张付四等等,他们的名字与那些官员相比,更加朴实无华,带有乡土气息。念着这些普通的名字,让人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好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眼前。这些普通的窑工万万不会想到,他们虽出身卑微,但他们的名字却伴随着南京古城墙流芳百世。

  南京古城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它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形成由内向外“南斗北斗”的环套格局,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它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每当我登上古城墙,俯瞰四下风光,城里人烟辐辏,街巷纵横,城外湖光山色,田园阡陌一览无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惬意,偶尔我手抚厚重的青砖,极目远眺,凭栏陌一览无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惬意,偶尔我手抚厚重的青砖,极目远眺,凭栏怀古,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mmexport1758450318785.jpg
  王喜根,江苏扬州人,1954年出生于千年古镇邵伯,资深记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江南老行当》,以及田野调查报告《寻访中国古村镇》《探访中国古村镇》《邵伯古镇风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9-22 18:53 , Processed in 0.12548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