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396|回复: 0

纪开萍的牛肝菌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弄堂里的菌香

2019年上海的梅雨季,虹口区天宝路的老弄堂飘着股奇异的香。王阿婆掀开砂锅,黑牛肝菌在腌笃鲜里翻滚,汤色澄亮得像当年西双版纳的晨露。“阿妹,尝尝这菌子!”她朝对楼喊,三楼的玻璃窗推开,纪开萍的儿媳探出头:“妈,文峰说这礼拜带教授来家里吃饭呢!”







搪瓷碗沿结着细密的水珠,王阿婆望着碗里沉浮的菌子,忽然想起1979年那个暴雨天。知青点的茅草屋顶漏着雨,十九岁的纪开萍把搪瓷缸里的牛肝菌汤往她碗里拨:“阿婆,这菌子暖,比红糖水管用。”这位来自云南临沧农村的姑娘,打小就跟着乡亲们在农闲时上山采野生菌,牛肝菌是最常见的收获。那时她总说:“等我研究透了,让上海也能喝上这口汤。”







如今菌汤的热气漫过老花镜,王阿婆笑出了声。楼下**改的小超市里,货架上的黑牛肝菌包装印着“沪滇协作特产”,照片里的纪开萍两鬓已染霜,却还像当年那样,蹲在菌堆前笑得眼里有光。







二、雨林里的约定







1978年的西双版纳,知青点的竹楼前,纪开萍的麻花辫总沾着草籽。王阿婆(那时还是队里的赤脚医生)给她涂蚊虫药膏,看着她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菌子画:“萍丫头,这黑疙瘩能当饭吃?”她却指着雨林的方向:“您看山脚下的橡胶林,上海来的技术员说能结果,这菌子为啥不能?”临沧山林里采菌的记忆,早已在她心里埋下探索的种子。







那天跟着老傣医进山,腐叶下的黑牛肝菌突然撞进眼里。纪开萍屏住呼吸,指尖刚触到菌盖,露水就顺着纹路滑进掌心,凉丝丝的像块活玉。“这菌子认树,离了红木活不成。”老傣医的烟袋锅在石头上敲了敲,火星落在她笔记本上,烧出个小小的洞。







夜里她偷偷把菌子埋进竹楼窗台的花盆,垫了层从雨林深处挖的腐土。半个月后菌丝冒头的清晨,她正对着晨光数那些白色纹路,王阿婆掀帘进来:“傻丫头,当心队长看见骂你不务正业。”她却把花盆往阿婆面前推:“您看,它们在跟花根交朋友呢!”







三、实验室的月光







1985年的昆明,省农科院的实验室总亮着灯。纪开萍把三岁的文峰哄睡在长椅上,盖着丈夫的蓝布工装,自己趴在培养皿前记录数据。保温桶里的糯米饭温着,是丈夫从上海寄来的新米,饭盒底压着张纸条:“妈说上海的菜市场,菌子要论两买。”







2001年,纪开萍已在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正式着手西双版纳地区特有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研究。那些年在临沧山林里认识的牛肝菌,此刻成了她最专注的研究对象。







第127次失败那天,纪开萍把染了杂菌的培养皿摔在水池里,水花溅湿了白大褂。窗外的月光漫进实验室,照见长椅上文峰的小脸红扑扑的,手里还攥着块画着菌子的蜡笔。她蹲下去,指尖轻轻碰儿子的掌心,突然想起王阿婆在知青点说的:“菌子扎根慢,可一旦活了,石头缝里都能冒出来。”







2003年深冬,丈夫踩着积雪冲进实验室时,正撞见纪开萍把文峰的小手按在显微镜上。“你看!”她声音发颤,镜片下的黑牛肝菌菌丝正顺着培养基蔓延,像群固执的小溪流。文峰的指尖在镜臂上划着,突然说:“妈,它们在找路呢,像外公寄来的上海地图。”那晚的月光落在培养皿上,把母子俩的影子映在墙上,像株共生的菌子。







四、大棚里的硬仗







2013年景洪基地的菌棚,纪开萍的红衬衫被蒸汽熏得发亮。第一批菌袋进棚时,上海来的技术员老陈蹲在地上数:“一千二百个,够上海人炒三千盘菜了。”他从帆布包掏出个铁皮盒:“我家那口子托我带的,上海的酵母粉,说发面好用,菌子说不定也爱这口。”







可绿霉像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三天就吞噬了半棚菌袋。夜里纪开萍蹲在菌堆前,指尖抚过发霉的菌袋,凉意顺着指缝爬上来,像当年知青点漏雨的竹床。“教授,要不放弃吧?”小李的声音带着哭腔,她却摸出老陈给的酵母粉:“你看上海人做馒头,发不起来就换酵母,咱也换个法子。”临沧采菌时遇到的风雨,教会了她不服输的韧劲。







那七天七夜,菌棚的灯从没熄过。纪开萍带着工人拆灭菌锅,蒸汽把眼镜片糊成了毛玻璃,她就凑到压力表前看,睫毛上的水珠滴在表盘上,晕开的雾气里,老陈突然喊:“教授,您看这菌丝!”晨光从棚顶的缝隙漏进来,雪白的菌柄正顶破菌袋,像极了上海弄堂里冒出的春笋。







老陈抹着眼泪笑:“这菌子认人!”纪开萍却把刚摘的菌子塞进他手里,菌盖的纹路硌着手心:“是认咱的汗呢。”那天她给上海的丈夫打电话,文峰在那头喊:“妈,我在农科院图书馆查到,上海1958年就试过种牛肝菌,只是没成……”她望着棚外的橡胶林,突然觉得,有些种子埋了几十年,总会在合适的时节发芽。







五、跨越千里的约定







2020年进博会的云南展台前,纪开萍正给上海主妇们演示牛肝菌炒年糕。文峰举着试吃盘过来,身后跟着穿蓝布衫的王阿婆:“萍丫头,我带了新腌的雪里蕻,配菌子炒最香。”







老人掏出张泛黄的照片,雨林里的纪开萍蹲在菌堆前,麻花辫垂在笔记本上,旁边歪歪扭扭写着:“1979.6.12,给上海的约定。”“你看这菌子,”王阿婆指着照片,又指指展柜里的冻干菌,“当年你说要让上海人尝到鲜,现在连南京路的西餐厅都用它做奶油汤了。”







手机突然震动,是基地发来的视频。凌晨的出菇房里,工人正把菌子装进印着“沪滇协作”的保温箱,冷链车的车牌号“沪A·D2345”在灯下闪着光。纪开萍望着视频里的菌子,突然想起1979年那个雨天,她和王阿婆在知青点分喝一碗菌汤,又想起小时候在临沧,乡亲们背着满篓牛肝菌下山的场景。竹楼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像在说:有些约定,跨山越水,总会实现。







暮色中的黄浦江泛起金波,纪开萍站在展台前,望着对岸陆家嘴的灯火。晚风裹着弄堂里的饭菜香飘过来,她仿佛看见无数个自己——临沧山林里采菌的孩童、雨林里追菌子的姑娘、实验室里守着月光的研究者、菌棚里流着汗的科学家,都在这一刻,朝着上海的方向微笑。而那些黑牛肝菌,正带着云南的泥土香,在上海的砂锅里、炒锅里、汤锅里,续写着跨越千里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7-7 18:55 , Processed in 0.0484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