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38932|回复: 8

雷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4 03: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池


文/李皓



      “不敢越雷池一步!”忽然想起了这个成语,忽然决定去看一看雷池。
      我的兴奋点选择在长江北岸一片辽阔的平原,安徽省望江县境内一个名叫合成圩的圩区。经过雷阳镇,再沿公路往东北方向前行十几里,我便站立在合成圩的圩心——并不很远的远处,就是一个名叫“雷池”的集镇。但我却看不见历史上那一大片浩淼的水域!“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南则积山万状,争气负高;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北则波池潜演,湖脉通连。”这是公元439年的一个秋天,那位名叫鲍照的南朝诗人,在雷池水面上弃舟登上大雷岸时放目环眺到的情景。而此刻,我仅仅只能通过那则成语和鲍照的诗句去猜测雷池曾经有过的宏阔与险要,我所看到的并不是历史上那个波涛汹涌的雷池。
      平原!只有平原,它正辽阔着,向我扑面而来。
      曾经多次到过雷池,确切地说仅仅只是从古雷池的腹地一擦而过,而最早的一次是在1989年江堤岁修之际,也就是我刚刚谋得一份工作后不久。那是一份与水有关的差事,并且我至今仍在坚守。我有些吃惊:十几年来的时光,我一直在试图穿越一条远水,或者说我始终在一条命运的水路上奔波。
      我忽然觉察出了一丝苍茫的况味,并试图沿着一条成语的水路,去打开历史上与雷池有关的险恶与苍茫:那是一段来自《晋书》的记载。
      雷池的宏阔与险要,使它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的水面雄关。三国时期,东吴曾在此设雷池监。东晋时,也曾在雷池设置大雷戌。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谋反,并向当时的京都建康(南京)进攻。江州刺史温峤获悉京城危急,欲通过长江水路火速领兵东进救援。在京都掌管中央政权的中书令庾亮得知这一情况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会乘内乱的空虚之机去进攻温峤驻守的江州。因此,庾亮立马写了一封书信劝温峤坐镇原防守护好自己的地盘而不要轻易跨越雷池东上,因为雷池这一长江天险已被叛军控制和把守。这就是历史上那封著名的《报温峤书》,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来源于这段典故。
      波涌着浊浪排空的险恶!一个发自东晋的动荡事件,就这样被一句成语高度浓缩。
      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处在围困中的庾亮,在劝告温峤不要沿水路东进救援时一定是发愁得双眉紧锁。而我认为,在那个动荡和战乱的年代,庾亮的那份忠告又是善意和智慧的。或许,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叫人在不可理解中去设法进行理解?
      历史是一种无言的沧桑。我喜欢历史的那种沧桑和无言,如果过多地对那些史实的来龙去脉进行追问和考证,只会使历史丧失曾有的苍茫。
      是历史让我们这些后人记住了一个伴随着成语流传下来的水名,并且知道了那片水域曾有的宏阔、险要和苍茫。可是从古雷池里流出去的波涛,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究竟何处才是昔日的雷池水域?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界流入,自发源入望江县界东南,积为池,谓之雷池。”(北宋《太平寰宇记》)“雷池,位于安徽望江县雷池乡,在县城东南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一百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对古雷池方位的推测和判断,我主要是依赖诸如这一类的史料文字。它们,为我认识那片陌生的水域打开了四通八达的想象力。为此,我曾找来一张望江县水利工程图,对照着史料上的文字,职业性习惯促使我拿起一把比例尺在地图上的合成圩区域反复勘量——合成圩及其边界,构成了我心目中的雷池区域。
      源源不断的古雷水,以无穷无尽的复数形式填充着雷池的浩淼,尔后又流到更低的低处——雍容大度的雷池,曾经是那样吐纳不息。
      母性的胸襟。一片扑朔迷离的水域。
      想象着雷水的轰涛:宏阔险要、烟波浩淼的雷池曾经是长江北岸一片与江相通连的古雷水汇集的广阔水域,这是一个不争的史实。只是我难以想象那片浩淼的水域,是如何衍变成为现在我眼前这片广阔的圩区,而那些陆续迁徙而来的移民,又是经过怎样的颠沛流离来到这片曾经的水域垦荒和落籍?
      又是通过史料得知,明天启年间,雷池的入江口雷港被泥沙所塞,于是雷池水不得不改道从华阳入江,自此以后雷池就渐渐衍变成了长江北滨的一处沙洲。“沙塞雷港口,状元从此有。”颇具意味的是当时望江的民间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是对一种既定事实的无奈认同,还是抒发着一种美好的祈愿?
      一种沧桑以及沧桑带来的美丽与开阔:雷池,已经将它的浩淼和险恶掩埋进了时间的沙土。现在,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自己,同时又不断地沿着一条成语的水路,向后人反复暗示其曾经的险恶和波涛。
      其实世事的险恶,远比雷池的波涛汹涌。
      由浩淼的水域变成荒凉的沙洲,再由荒凉的沙洲变成一个拥有十几万亩圩田的乡镇。雷池,它所经历的沧桑和巨变,简直就是一场神话里的传奇。我想,鲍照如若登临今天的大雷岸再次放目远眺,一定会陌生得无所适从。当然,这仅仅只是我的一种假设。而历史的旧貌是无法用假设来修复的,逝水东流,时事是另一种流水,它静静地流逝着,并且从不开口言说。
      流逝是时事的常态?
      一任思想放纵地奔驰:在这个春日的上午,我在古雷池一百平方公里的某一局部信马由缰地走着,但是却始终没有看见历史上那一大片浩淼的水域。此刻,“浩淼”仅仅只是一个奢侈的词汇。可是顺着心灵的光线,我看见的仍就只是历史上那些险恶的惊涛。
      从心灵里奔涌出的雷水,轰鸣的总是历史的回音,它浇灌了一位寻访者内心的渴。
      回荡着历史的喧响!因世事和地理的双重险恶,雷池的名字早已经被记载进了历史的词典并且名噪九州。不再去探测和打听雷池在某段历史上的苍茫,让那些流水一样的沧桑,流淌到它应有的归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宏阔与险要的雷池已不复存在。因为那段来自东晋的典故,已经令它承载了太多的险恶和苍茫,并令它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名词:禁区。一个古代的水名,就这样因为东晋王朝的险恶和动荡而被抽象成了一个不可跨越的喻体。
      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实,不敢去跨越雷池一步的,又岂止是那个东晋的温峤?这么多年,一种生存的艰辛也令我的处境和那个东晋的温峤一模一样,从不敢去跨越一下那些命运里的禁区。
      远远近近的田野,一个又一个农民正弯腰在广阔的圩田里劳作,神情是那样安详、专注。一阵阵微风轻轻吹来,散发出清凉的、散漫的、祥和的气息。在这样一个暖日融融的春日上午,我看到的仅仅只是一幅幅和美的田园图景,收获的也仅仅只是一些历史的联想和感慨。或许是不愿再向世人呈现险恶和沧桑,自始至终,我并没有看见历史上那个波涛汹涌的雷池。
      我所造访的仅仅只是一个安详的地点。


【 作者:李皓  通联(工作单位):安徽省望江县鸦滩水利站;  邮编:246260   E-mail:wjlihao@163.com 】
发表于 2007-4-14 07: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中国的历史与现代景点相联想,总会得到很好的体会!谢谢李皓带给我们的雷池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0: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缅圭于2007-04-14 07:26发表的  :
学习了!中国的历史与现代景点相联想,总会得到很好的体会!谢谢李皓带给我们的雷池一文!
缅圭斑竹您客气了,问好您,请多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21: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皓,真的想给你指点点什么,但似乎我真的给你指点不出什么,只有欣赏的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3: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皓,真的想给你指点点什么,但似乎我真的给你指点不出什么,只有欣赏的份了!



[s:19][s: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7 15: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0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楼兰 于 2007-5-17 15:03 发表
再来欣赏了.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1 1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篇文章,毫不怀疑作者曾身临其境,文字的流畅自不必说,联系历史对雷池深意的挖掘更是引人思考。
欣赏!建议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23: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芊芊 于 2007-5-21 10:01 发表
读此篇文章,毫不怀疑作者曾身临其境,文字的流畅自不必说,联系历史对雷池深意的挖掘更是引人思考。
欣赏!建议精华!

xiexie
谢谢老乡的鼓励 。请多批评!在安徽文学网打过不少交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26 12:07 , Processed in 0.073376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