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2982|回复: 0

马晓燕:无尘文殊院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9 07: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尘文殊院

  .马晓燕

  一

  来成都三年,多次起意欲去文殊院,迟迟未成行。

  癸卯年冬,连日的暖阳,为冬日沉闷的蓉城增添了一丝温情,心情也明朗起来,遂独自前往这座隐匿于成都闹市中的千年古刹——文殊院。

  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康熙三十六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被誉为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

  在暖阳柔和光芒的映拂下,在金黄银杏的映衬下,古刹的红墙更显庄重典雅,古韵味十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那古老的传说。俊男靓女者、沧海桑田者、鹤发童颜者,纷纷驻足,欲将自己与红墙融为一体。在红墙的映衬下,一对貌美如花的女孩举手投足间充满了灵动与韵律。我欣赏着,感觉她们的每一个瞬间都独具魅力。不远处,一对着藏族服饰的恋人正在红墙边的“福”字旁拍写真。

  沿着文殊院外的红墙漫步,驻足在那座黄色三滴水式照壁前,照壁古朴庄严,壁心刻有“文殊院”三个金字,系文殊院第一任住持慈笃禅师题写。午后的阳光透过参天古木洒到光鉴的石板路上,红墙黛瓦间,树影婆娑下,渐渐地,喧嚣慢慢消退,凌乱的心逐渐静了下来,仿佛穿越在隋大业年间的光阴隧道里,又仿佛走进了一个无尘的世界,思绪有些缥缈。

  二

  文殊院六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为典型的川平原建筑风格,白色墙壁,黛青色瓦,红色屋檐,全木质建筑,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

  进山门往里走,穿过天王殿,未想到殿旁还设有一免费请香处,凡入寺游客均可免费领三炷香,这与很多寺院里卖高香的情景很不同,不远处还有免费施茶点,让人肃然起敬。

  文殊院可以算是一座真正视金钱为身外之物的佛教圣地,整座寺院几乎看不见功德箱,更不会有人喊你捐香火钱。每天下午还有几场免费的寺庙讲解,让游客和信众更深入的了解寺院的文化和历史。这座寺庙千百年来之所以香火如此浓郁,不仅仅是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主要的还是文殊院的“纯净”。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文殊院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也让民众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建于康熙三十六年的三大士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风格。殿内供奉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故为“三大士”殿。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这副对联充满了禅意。细思量,人的一生不过是短暂的存在,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能太执着,更不要让一些累赘的身外之物成为包袱,这样方能轻松自在,了无牵挂。只有觉悟到这点,方能远离执着,则大智慧就自然而生。

  天王殿前那两株近两百年的古银杏满树金黄,微风起,纷飞的落叶与古朴的建筑交相辉映,美轮美奂,有种时空交错感,瞬时觉得文殊院的银杏也充满了佛性。文殊院内有两百多株银杏,最古老的树龄已有数百年。这些古老的树木在时光里雕刻岁月的印记,静静地守望着四季的更迭,一半历经风雨飘摇,一半在尘土里安详,挺拔的身姿庄重而神秘,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它们把岁月凝结在满是皱纹的粗壮树干上,无声地诉说着那苍劲的古老传奇,让人心生敬畏,仿佛感受到那种超越世俗的力量。

  伫立在天王殿东西两侧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前,此时,虽没有晨钟暮鼓声,但我仍用心闭目聆听。“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东汉蔡邕著作《独断》中的这句话在耳畔响起。晨钟暮鼓警醒世间的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寺院的钟鼓声,有时就像迷途时的一道光,指引着苦海中追名逐利的人,使他们不再沉溺虚幻的名利,返迷归悟。

  三

  柔暖的阳光透过树木,斑驳地洒在我身上,品着寺院施茶点义工递过的热茶,心里明静且温暖。

  文殊院各殿堂之间长廊密柱互相连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参天古树茂密的树冠将整座寺院环绕其间,仿佛是在用高大伟岸的身躯保护着这千年修行之地,任时光流淌。长廊的墙上,每隔一定间距,就挂着一幅通俗易懂的“禅语”。“心宽,争执就少了,心善,抱怨就少了”“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有的“禅语”还配有谐趣的画作。如果能悟透这些禅意,淡然处世,人生便少了许多烦忧,世间想必更为和谐。

  不觉间,已行至始建于1697年的大雄宝殿,但见炉烟袅袅,飘渺随风散。大雄宝殿窗棂玲珑精美,正殿前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匾,殿内供奉着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铸造,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敬畏感。大雄宝殿的门边有一个“福”字,被前来参观的游客和香客摸得色如金。殿前的蒲团上,一直灰白相间胖乎乎的小猫头朝下在蒲团上睡着了,憨态可掬的模样惹人怜爱。不知谁言语道:“这是一只拜佛的小猫。”瞬间,便围拢许多游客,静静地好奇地看着这只虔诚的猫咪。心想,生活在文殊院里的猫怕是也通佛性的吧!

  径直再往里走,便是说法堂。说法堂殿内墙壁上“空林”二字为康熙御赐文殊院的墨迹。故文殊院又名“空林堂”。说法堂门口那两个传说中能祛病的镀金铜麒麟,千百年来已被摸得通身锃亮,看起来更为健康有力。麒麟通身每天都被大批游客抚摸,却笑而不语,吾静矣。

  四

  文殊院内文物、宝物众多。单是大小佛像就有三百余尊,这些佛像有铁铸、铜铸,有石刻、玉雕、木雕,还有脱纱、泥塑、彩塑的,每一尊都有各自的文物艺术价值。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白玉佛像,个个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的非凡才能。院内所藏的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尤为珍贵。在文殊院珍藏的文物中,有一件特别的“袈裟”,它就是被誉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田衣绚彩”,又被称为“田妃袈裟”,是由明崇祯皇帝的田妃所绣。绣工极为细美,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这田妃要搁在现代,那就是妥妥的一枚彩绣达人啊!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去年八月在成都结识的一位旗袍非遗传承人“成都工匠”甘汶灵女士。甘汶灵家族四代,将百余年旗袍工艺薪火相传。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她,坚守初心在一方小小的裁缝台上,用无数个针脚钩织起漫漫传承路,她自创的“锦帛”非遗旗袍品牌,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绽放了非遗之美。前不久,她还受邀作客央视,分享其与旗袍间的故事。

  五

  出文殊院,便是与之毗邻的文殊坊,各种美食乃成都一绝。

  文殊坊街区汇集了老成都九街十庙、庭院艺坊的文化精髓。青砖黑瓦、雕花窗棂、飞檐斗拱、脊檩彩画、园林庭院、红木回廊,是川西建筑与民俗文化的缩影。街区分布着院落茶坊、原织蜀绣、工艺剪纸、收藏品摊等。若说人气最旺的,当属与文殊院相邻的香园,内有雅席茶艺空间,琴茶香花皆有。付了茶资,自取盖碗、热水瓶,找地方落座,再买些瓜子、花生,禅茶一味,自有风雅,好不惬意。香园内围炉小饮者颇多,静听水沸汩汩,静赏茶香袅袅,热气升腾间,静享闲暇,品味漫时光,也品味人生。

  千年文殊院,与滚滚红尘仅一墙之隔,却仿佛两个世界。进入其中,仿佛穿越千年,沉醉其间,城市的喧嚣化为尘埃,内心宁静和谐。

  作者简介:

  马晓燕,高级政工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作家文摘》《阳光》《中国散文家》《华人文学》《学习强国》《攀枝花文学》《剑门关》《中国煤炭报》《淮安区报》《国防时报》《华西都市报》等,作品入选多种文集,获省市及全国各类文学征文奖若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5 17:46 , Processed in 0.0476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