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9162|回复: 0

为民“赶考”的周恩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08: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周恩来纪念馆内走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面红色墙上写的一段简短对话。那是两位伟人的对话,仿佛就在耳畔……
  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今天是进京“赶考”嘛。
  周恩来: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段对话发生在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时候。进京,毛泽东称之为“赶考”。因为之前李自成也曾进京几天,后被推下历史舞台,然而***人不负使命,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考验,做出了一份完美的历史答卷。这次“赶考”不是为了个人的光宗耀祖,而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让所有的贫苦大众有饭吃。“赶考”,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地处苏北大平原的淮安,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当年,淮安是南船北马云集交汇之地,向北骑马,向南坐船。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各地有志之士,汇聚于此,结伴上京赶考,博取功名,报效国家,光宗耀祖。蜿蜒流淌的古运河,承载了众多仁人志士的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
  一代伟人周恩来,其成长和古运河有割舍不断的渊源。古有孟母三迁,而周总理在淮短短十二年,也有两次搬迁,这两次搬迁与两位慈母的远见卓识有很大的关系。她们为童年的周恩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让他重新认识了运河。
  地处古运河之滨的陈家花园,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他常常站在古运河边上,看到的不是古运河的繁华,而是古运河的沧桑。两岸,是衣衫褴褛的纤夫,一张张风吹日晒、饱含沧桑的脸。船上,是华衣丰食,一张张肥头大耳狰狞的嘴脸。这,给周恩来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周恩来听到了风雨飘摇中的古运河在哭泣。那昔日繁华的古运河流向何方?如何让古运河再度辉煌,让百姓丰衣足食?这是童年周恩来的一个梦。为了这个梦,他在思考、在追求、在探索。
  一次,周恩来随同嗣母去清江浦岳王庙,瞻仰精忠报国的岳飞。对他有很大的触动,而这首咏岳飞的诗深深刻在周恩来的脑海之中。
  一自金牌颁十二,常教热泪洒英雄。
  奇冤不恨埋三字,和虏终惭失两宫。
  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马付秋风。
  低徊往事成千古,祠宇空余夕照红。
  让天下所有的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是周恩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他在想,人间的贫富之分,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12岁的周恩来的铮铮誓言。滚滚的古运河水,载着抱有远大理想的童年周恩来离开故土,走上了一条为国为民的“赶考”路。推翻封建统治,建设一个新中国,以拯救天下为已任,周恩来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孜孜不倦地寻求解放全中国的答案,赴日本到法国,加入中国***,发起南昌起义,赶跑日本埋葬蒋家王朝,怀着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带领四万万同胞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完成了一张宏伟的试卷。向历史、向人民解释了“赶考”的意义。
  总理十二岁离开家乡,六十六年再也没有回一趟魂牵梦绕的故乡。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周恩来也率领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的梅园新村。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周恩来的思母、思乡之情倍增。总理却没有回去为母亲的坟头填一把土。四年后总理才说出没回老家的原因:当时我们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属的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万两家我的亲戚中会有部分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当时时局不稳,我回淮安就必然牵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地方各级领导,给他们增加安全保卫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烦。所以我终究没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淮安去,没有到我母亲的坟前尽儿子的一份孝道。”
  总理之所以没有再回故乡淮安,不是因为对淮安没有感情,而是不想让他家乃至家乡获得特殊照顾。总理心里装的只有事业与他人,唯独没有自己。六十六年总理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策,总理还远走他乡,走出国门。六亿神州、五洲风云在他那宽广的胸怀中占有着更重要的位置,他不得不把难于割舍的乡思乡情深藏在心底。
  1959年1月,总理从广州乘专机返回北京。当座机快飞临淮安上空时,总理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飞机的颠簸摇晃,踉跄着走向驾驶舱,请机长在淮安上空降低飞机的速度和高度。总理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低下头,神情专注地看着机翼下的故土淮安。机长想再盘旋一周,让总理看个仔细。总理摇头说那又要多费汽油了,还是赶回北京吧。深情地从副驾驶座位上站起身来,并微笑地对机长、副驾驶说声谢谢后,回到自己座位上,好久没说一句话。
  总理您是否知道,当年故乡人盼望您回乡的迫切心情,每当人们伫立在通往北京的大运河畔时,就希望这漫长而潺潺流淌的河水,能像当年载走总理那样再载着总理归来;人们常常仰望蓝天,注视着那从头顶飞过的银燕,盼望它能徐徐落下,从机舱走出人民的好总理,哪怕总理从机舱里探出头来看一眼也好。
  总理要求死后把骨灰撒入江河湖海,什么也不留下。可是总理的灵魂已经随着骨灰一起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流淌在人们的心中,流进故乡人的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11 16:41 , Processed in 0.0501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