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3454|回复: 6

【贵州美景】隆里古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8 2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天柱乘船逆江上行,至锦屏。随意浏览,时时可以看到严整古朴的村寨和点缀其间的华丽宗祠。很多宗祠清代以来的建筑,保存尚好,仍在使用,同门的家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在祠堂内举行祭祖和晒谱(晒凉祖谱)等仪式。

从锦屏搭乘汽车抵达隆里,一座在明朝初年及更早时期盛极一时的古城!


  隆里所在的地区现在名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却显然不受同化还保留有汉族聚居地的大部分特色。隆里古城位于贵州东缘的锦屏县隆里村,距锦屏县城45公里,隆里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庭贬谪龙标尉。故又为王龙标。其好友著名诗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到隆里后,王昌龄又写许多烩炙人口的诗词,为后人所传诵。目前,隆里古城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2个古城镇之一,又与挪威王国共同作为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这里的房子,都是青砖黑瓦的老式民房,虽然有的已改为水泥墙,有的三层楼都用的是木料,它们的格式却还是相当一致,因此大小街道都能笔直伸展。有些街上虽摆有小摊子,却不致造成紊乱。


....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仿佛时空错了位。始建于明代的龙标书院静静地伫立在城的一方。仅存的半池荷花三孔平桥还在散发着花香和书香。明状元及第邹元标有一副对联悬在云阳张飞庙内,联曰:“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是花。”闻荷花清香,自然想到书香。这里外出工作的人很多,绝大多数都因读书而跃出农门,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很多宅子因此成空。村支书有一位远在日本留学的儿子,家人引以为豪,将照片悬挂在堂屋的醒目位置。一地的人文之风,往往如同溪流,源远流长,受其泽渥的寻常百姓,也如穿行在桂花丛中的丽人,谈吐皆香。

元朝至治七年(1327年)朝廷在此设置龙里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楚王桢(朱元璋第六子)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自此至清末,隆里这一军政建置基本不变。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这座由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屯军人员及其后裔共建的戍边重镇,规模之大,人烟之旺,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历尽沧桑的隆里古城,作为一座古代集图腾、宗教、历史、现实于一体的典型城堡,仍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极为鲜见的。
  独特的军事城堡
  现存古城原是一座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面积48174平方米。城垣始建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边。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虚实结合,暗设机巧。
  城门上都立有戍楼,架设炮台。城内有路环绕全城。城外挖有城壕,架有吊桥,最外层是护城河,河上架石桥,叫护城桥。而今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三条大街分出六条巷道,全用鹅卵石铺成。城中大小街道交叉时,不是常见的“十”字形,而是“丁”字形。据当地人解释,古城先民因避讳“十”与“失”谐音,故全部建为“丁”字街。
  城中的“窨子屋”均为三间两居风火墙式,八字门楼,平面布局自外而内,大抵先前门,而后前屋、正屋、后屋,每进屋均以四合院天井相隔。一些人家还在后院开一门洞,与邻家相通。
  曾经的文化孤岛
  现古城居民,多为明代“南征北调”时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生产、生活仍保留着江南一带的特色。
  隆里古城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墙内,很少与城外的少数民族交往,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结束不与外人通婚的历史。这种自成体系的封闭性文化,经过600多年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孤岛”现象。在以苗侗文化为主流的黔东南地区,隆里古城作为正处在南北侗的分水岭线上的一个社区,一直坚守其汉文化而不被同化。
  隆里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迄今保存着玩龙灯、演汉戏等充满汉文化色彩的习俗。这些传统汉文化带有广泛的群体性、社会性、祭祀性、驱邪性、娱乐性和实用性。
  骄人的人文古迹
  隆里文明早孕,源远流长。唐天宝七年(749年),一代才子王昌龄因开罪朝廷,被贬为龙标尉。古往今来,隆里人对仕途多舛的王昌龄充满了同情,对他的学识才华充满了崇敬,后人追慕其精神,修建状元桥以示纪念。建在龙标山麓、龙溪河畔的“状元墓”、“状元祠”、“状元亭”、“龙标书院”等古迹,均是隆里人对王昌龄寄以怀念的文化古迹。
  隆里自古人才辈出。据清《开泰县志》载,位于隆里城中观音堂的龙标书院创建自唐王昌龄公。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明代以来,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便是隆里所的王大臣,以后又有8人考中举人,清代还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进士。任知府、知县者有50余人。
  如今隆里仍有“龙潭虹影”、“凌云飞瀑”、“龙溪夜月”、“洪钟松涛”、“文笔流云”等八景,还有张应诏墓、土司墓、龙里司花桥、平水石桥以及数以百计的古代碑刻等景观。


....清水江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湖广与西南通商交流的通道。徘徊清水江。我们能解读到前人给我们的哪些启示呢?王昌龄被贬龙标后,从黔阳溯清水江而上,来到锦屏隆里,开始了小城风开百代的学文之气。后来的隆里,人才辈出,数10人中进士、举人。仅明清以来任知府和知县的达50多人。时至今日,这一代仍是黔东文化教育较发达地区。明清之世,随考据学的兴盛,掀起一股复古怀旧的热潮,隆里人遂于亮江之上起状元桥,于龙标山上建王昌龄墓,以缅怀这位与隆里十分有缘的唐时诗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消逝的时间和人事,有如昼夜奔流的流水一样留不住。我们可以触及的人文背景就在清水江的行走间悄然滑过。走上岸的当时,回望着滔滔逝去的江水,它的文明还在延伸……
发表于 2006-9-29 09: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写得很详细,文笔也不错。似可重新整合一下。是篇很好的文章。欢迎常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9 10: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的很详细,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9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青于蓝2006-09-29 09:37发表的“”:
有意思,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写得很详细,文笔也不错。似可重新整合一下。是篇很好的文章。欢迎常来。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9 15: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整体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9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一部分介绍文字稍显生硬了点,可以整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0 0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不错,要有图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12 06:15 , Processed in 0.046917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