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3278|回复: 2

[原创]走进六尺巷(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5 14: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六尺巷(游记)
文/张正顺

很多事物既临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
我自认是一个桐城人。我说的是广义的“桐城”。别说“三百年前是一家”,仅在五、六十年前,在我父辈的名册上就标注着“桐城”的籍贯。无论是最初的出生地还是时下的工作地,我都距离桐城很近。当然我指的是桐城的市区,若说其所辖的区域,有一个小镇竟与我住居的小城隔河为邻,鸡犬相闻。但“桐城”离我又那样遥远,而且似乎越来越远。我曾经无数次乘车经过桐城,只是与之擦肩而过,只是往窗外瞥一眼不断后退的建筑和行人。桐城在我的心中仿佛一座神秘的殿堂,让我一直处于仰望之中。
近年,我有机会先后两次抵达桐城,便利用短暂的闲暇分别拜谒市区的两个历史胜迹——文庙和六尺巷。在我看来,举凡震撼心灵的景点,惟有身临其境,方可抵达灵魂精髓,进而获得身心交融。抽象的了解远非具象的触及可比。
南方初夏的山野,一望碧绿,新插的已经发棵的水稻一片生机。窄窄的土埂将稻田分割成块状,规则的或不规则的,一看便知道是分划到户的责任田。也许因为相邻稻田属于不同的农户,我发现水稻的长势并不一样,而且在分界的土埂上不时露出人为埋下的石头——大概用作“地界”的标志了。我感动于标志者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乡民的善良与朴素来。因为石头并不见长根,而人心的根既牢固又善游移。雨后的山野,空气格外清新,公路两旁除了水田,就是此起彼伏的山岗,那一律露出古铜色的土壤,是沿江丘陵地带常见土色。试想,除了人为开垦的因素,仅有风雨洗涤,这土岗应该就远非千百年前的模样,包括这样的土色了。沧桑巨变,变化的除了时空,甚至包括所有的一点一滴,诸如人呼吸的空气和由天而降的雨滴。我座在车箱里,感觉行走的是汽车也包括我自己,因为我的思想从来就处在行走之中。就如座在车厢里的刹那,我就在恍惚中走进六尺巷了。
知道“六尺巷”的名字是在孩提读书的课堂上,教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先生都讲述其中的故事,有声有色,还将耳熟能详的诗句写在粉板上,即兴倾情地吟诵。当然,也曾在乡间村头的古枫树下早听过,讲述者是一个略通文史掌故的乡老长辈。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属于青史留名的乡贤,所以讲述者语气显出几分自豪,而听众如我的顽童虽然似懂非懂,但内心也充满几分崇敬和亲切。
就我个人游历观,我对每一个地方人文景观的兴趣大于自然风光。山水风光自然赏心悦目,但文化陈迹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站在文都的街头,我遗憾自己来的太迟,而心中又有几分欣喜,因为我毕竟终于行动了。
沿着一条长长的步行街进去,在路人的指示下,我来到六尺巷的面前。巷道长百余米,宽两米,其两旁墙壁为灰色的特大方砖垒砌而成,地面是一律镶嵌鹅卵石的水泥路。巷道的上空是两旁墙院中伸展交接的树木,清一色的香樟树,漫着芳香,翠绿浓密的枝叶阴凉匝地。沉入巷道,除了感觉漫身的阴凉就是一片幽静。偶或有三两行人擦肩走过,他们大概即已领会面前这个不速之客的来意,目光化作友好的交接,使我没有丝毫的孤单和不自在。我在长长的巷道时而悠然漫步,时而驻足四顾,恍惚进入历史的时光隧道。
曾经览阅方志,知道桐城自春秋为“桐子国”就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历史上最让后人景仰的人物则首推满清的相爷张英。大凡流芳史册者,或武功盖世,或文如锦绣,若乃封建士大夫何以取信于民、美名远扬?怎不让人为之费解纳闷?史册鉴载,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权重一朝,却一生为官清正谨严、为人谦和。而我身边这有名的“六尺巷”正见证了他与民亲和、无所寄怨的美德。当相府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家人遂驰书京城时,张英即批诗劝谕,晓之以理,以致当家人得诗后,旋即拆让三尺地基,而吴氏家族也深为感动,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一绝诗句化解了邻里的矛盾,一截巷道凝聚了“礼让”的懿德,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整个六尺巷主体建筑除了巷道,还包括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石和东西石牌坊等。站在巷道两端各一牌坊前,仰望那上方分别镌刻着“礼让”和“懿德流芳”的碑额,令人遐思联翩、感慨万端。牌坊作为中国大地上特有的人文景象,都有着各自的背景和意蕴。比如,在与此对江而望的徽州的歙县,有一处吸引无数观光者目光的棠樾牌坊。邻近的地理位置与相似的建筑,不由使人有所联想和比较。如果说,棠樾牌坊给观光者的感觉是凝血一般的沉重与叹息,那么我面前的“六尺巷”牌坊显然洋溢出和谐的温馨,让人由衷的喜悦兴奋。此刻,在初夏煦暖的阳光下,我恍然觉得这面前的牌坊仿佛一个可亲可敬的长者,平静的伫立在巷头,满面的睿智慈祥。而在它身边周围的密集民宅里,正是午后男女老少休闲娱乐的时光,隐隐传来的风生的谈笑,让人想起之中定有老相爷的后代在。
重新踱至巷道内,摸触两旁墙壁上的方砖,特大的灰色的方砖。平素反感一些所谓的“墙”,远至西欧的柏林墙,近有紫荆山下的明城墙,包括内蒙边塞的古长城。每一方墙无不在蜿蜒和高耸中投下阴森的背影,像一堵门壁,挡住行人的视线和去路;更像一条巨莽窥视人间生灵,透着淋淋的血腥。一堵堵高墙成为横陷人间的天堑壕沟,暴露出人性的凶残、偏执、猥琐和无奈。而今我分外崇敬于身边“六尺巷”的墙,它难道不是一双礼让与和好相挽的手臂?又莫非架设于官民之间的一道桥梁?否则,为什么这里只有煦暖的阳光,只有宜人的阴凉,只有樟木的芳香,只有舒适爽朗的笑声?
再次摸触墙砖,我不禁追问:这是三百多年前的墙和砖吗?这是仿长城而造的墙和砖吗?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想起其中的诗句了。多么朴实如话的诗句,是淡泊大成的玄思,更是睿智虚空的禅悟啊。据说50年中苏两党出现分歧,一位世纪伟人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时,曾吟咏此诗。一句诗,即成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四海皆准。
在即将离开“六尺巷”时,我想到文都桐城是开放的历史文化城市,而“六尺巷”是旅游景点之一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免费敞开游览的景点,我感到无比惊喜,便由衷感佩当地政府善意的睿智。是啊,既然有“六尺巷” 的故事让文都的子孙永远沐浴着礼让的馨风,那么就让这修葺一新修建“六尺巷”时刻为世人树立一面懿德的风标吧。
风标高悬。感觉一曲和谐的音律弥天而降,和着头顶的樟木香气将我包容,让我痴迷,让我沉醉。
(通讯地址:枞阳县第二中学  张正顺  246700)
http://www.yeshuxia.net/userindex.asp?id=228
发表于 2006-9-6 22: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事物既临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
——————
开头不错,有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7 1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下午茶,又在这里见面了,记得常来坐坐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9 19:01 , Processed in 0.05406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