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虽然是个幅员极其辽阔的国家,而且南北民风习俗迥异。但是说到扫墓上坟这样的活动,好像从古至今,无一例外不是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然而就是在闽西北的三明地区,许多地方却一反常情,把这些活动集中到冬至来举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全国性的清明扫墓活动,在这里变了样?
从典籍中得知,清明到郊外去扫墓和踏青,始于唐代。唐以前民间上冢扫墓是否有无特定的日子,暂还无从知晓。据《唐会要》卷二三的记载说,玄宗在开元二十年特下诏令:“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是因为“士庶有不合庙享”,为了用来“展孝思”,皇帝才准许黎明百姓上墓祭奠祖先、寄托哀思的。这说明清明扫墓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才统一和合法化的。
又因为寒食节民间不能举火,所以男男女女们在春光明媚的大好季节里,都出城郊游和上冢扫墓,用祭奠祖先后丰盛的美味佳肴一起野餐。这些诗情画意的烂漫,当然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而且还由于寒食和清明时间上的贴近,使这两个节日在后来就合二为一,踏青和扫墓联系在一起,成了宋以后清明节的主要内容,自是相得益彰。
那么冬至扫墓又是怎么一回事?冬至也称“长至”和“亚岁”等等,它与正旦、端午、中秋为一年四季中的四个大节。冬至在农历的十一月,是周历的正月,唐人徐坚《初学记》说:“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影)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这日太阳到了南回归线,在北半球这天的光影最长,其后白昼渐长,故冬至日被周人看做是一岁之始而庆贺。白居易亦有“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的诗句传世。
冬至俗谚“冬肥年瘦”,这时候正是诸物丰饶之时,秋收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而且入冬后人们都比较闲暇,尤其地处山区又是生活在南方的三明人,再不像春天那样忙碌了;加上气候干燥,百草衰败,适宜年节前的各种祭祀和喜庆活动。于是扫墓跟其它活动一起,也就趋于频繁应运而生了。
冬至在古人观念中,与阳气相连,俗信中不仅是人长生的日子,也是祈年的佳日。偏居祖国东南一隅的闽西北大地,出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习俗,当是理解为农时与节气、地理环境和民间信仰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新的事物,这就不足为奇了。
以大田为例。大田地处三府四县之边缘,是山海的结合部,历史上又曾长期隶属延平府和永春州两个主要的州府领辖。这个地方先后得到闽西北文化的浸润,又难免受东南民俗习惯的影响,可谓五方相杂、相互通融。文化景观不仅别具一格和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八闽多元文化的一个浓缩,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和共通之处,很具有代表性。尤其如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绝大多数是同时期从北方迁入的汉民族。
大田人约定成俗在冬至前祭祀祖坟,这期间家家户户都上山劈墓草、插纸幡、焚香烛、鸣炮仗、上供品……因为大田人相信,过了冬至墓门就会关闭了,到那时就不能再行祭。而对于一般的坟墓而言,扫墓可以延续到过年前方止。民间相信没经过风水先生的择吉,以及道士的施法做醮,一般的坟墓没有风水,也不宜祭拜,行祭反而会招来灾祸。
还有,因为长期生活在山区里的缘故,这里的土葬习俗一直延续了上千年。这里的坟墓都是依山凿孔而造,除了未成年夭折者用的是挖“朝天窟”外,没有像平原上用封土堆筑的形式。这里的习俗也不似其它的地方那样,只要想念故人了就可以去坟冢前烧纸钱、摆供品。后者虽然少了点人情味,多了功利思想,也没有前者的烂漫情怀,但冬至扫墓,却显得实实在在。从中不难看出,由于三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气候对农时的影响,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地域人群文化与信仰,闽西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富足的生活,在冬至才扫墓的反常行为中,也显得尤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