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027|回复: 1

王贤根:我的恩师王愿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恩师王愿坚
  王贤根
     
    我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接触王愿坚的作品,语文课本上的《党费》一文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6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对其内容和插图记忆犹新。后来,我女儿上小学时,我和她一起读了王愿坚的《三人行》,再次感受到了他作品的魅力。如今,我的小外孙也正在学习王愿坚的《灯光》。可以说,王愿坚的作品穿越时空,深深影响着我们几代人,这份文学的力量让人感慨不已。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深受茅盾、叶圣陶等老一辈作家和教育家的赞赏,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令我们由衷敬仰。在我有幸与王愿坚的接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他那一腔浓得化不开的文学情怀。

  1987年8月底的一天,我慕名找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的原**艺术学院,在临街的那幢教学楼二层办公室拜访了时任文学系主任的王愿坚。我喊了声“报告”,身着戎装的王愿坚笑盈盈地起身,迎过来与我握手。

  我的第一感觉,他是一位气质爽朗且脸上泛着红光的军人。他言谈和蔼可亲,就像亲切的父辈,没有一点著名作家的架子。我简要汇报了自己当兵后的经历,他也说起当年随大军南下,进驻舟山群岛的种种情况,以及他是如何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正是基于对文学的共同热爱和深厚情怀,我们的交流逐渐变得兴奋而热烈。

  这时,我鼓起勇气递上过往发表的几篇小文章,并汇报了我所在单位报考原军艺文学系名额的概况。他翻了翻我的几篇作品,诚恳地说:“你完全可以来报考!”我说:“单位文化干事说我年龄偏大。”“现在报到的学员有好几位比你大。”他缓缓解释道,“就文学系而言,很想多招几名学员,可学院没那么多宿舍。”

  他忽将座椅往前挪了挪,目光亮亮地对我说:“为了多培养几位青年作家,我想向院里请示增收几名走读生,总可以吧。”

  就这样,在王愿坚的努力下,我得以入校读书。王愿坚因创作红军长征题材的短篇小说而声名远扬。课堂上,他为我们讲解的也是军事题材小说的写作。当面聆听他传授写作经验,我获得了与以往阅读他作品时完全不同的感触与体悟。他详细讲解了素材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以及在作品完成后进行的多次修改。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他畅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就是那一棵棵扎根文学沃土的树苗,迫不及待地想要茁壮成长。

  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假日,我与另一位同学到王愿坚家拜访。那时,他住在小雅宝胡同79号。院落不大,却很安静。几间平房古朴典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老师笑吟吟地让我们落座会客室。会客室东侧的房间,是卧室兼书房,一张写字台靠在南窗旁。老师说他一般是在晚上写作,前一晚还写了一则书评。作为一位有名望的老作家,他把提携青年作家当作己任。我们这届学员在校期间创作的几部纪实文学,都是他作的序。其中两位学员的作品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这无疑与他的悉心指导和推介密不可分。

  毕业实习的半年时间,我采访撰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来年出版首印10万册。我将刚刚出版的新书呈给王愿坚老师时,他却患病住院了。他抚摸着我的新书,脸上洋溢着喜悦:“贤根,我该为你的作品说说话!”我完全理解恩师的心情,但此时我只希望他尽快养好身体,故劝他不要写,指点即可。

  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看望他时,他穿着病号服斜躺在病床上,可声音依然响亮,神情亲和。寒暄间,他很快将话题转到我的作品上:“书,我看了,这是反映我军那段历史的第一部作品,写得好!”他一说到文学创作,脸就红红的,精神也提振起来,“你的路子对。文学就是写人,要把背景往后推,把人物往前拉,创作出立体鲜活的人物来。”

  谈及当时文学界小说创作的现状时,他说:“作品要写得浓一些,紧凑一些。现在文学艺术的通病是写得太松散,舍不得丢弃一些东西,结果作品缺乏功力,味道不足。我写《党费》《亲人》《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文章,都删去了很多。这好比雕刻,在一块石头上要得到一张脸,就要把不是脸的东西凿去……”

  老师说的虽是小说创作,其实对其他门类的创作也是这个道理。许多年过去了,他的教导,连同他真诚的期盼,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

  来源:解-放军报
mmexport1758486071937.jpg

      王贤根,1949年8月出生于浙江义乌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68年初从金华一中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团宣传干事、连队指导员、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办公室秘书、总参工程兵部办公室秘书、总参兵种部工程兵秘书室政治协理员,大校军衔。毕业于**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两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援越抗美实录》《西线之战》《铁流先锋》《浩然家国情》《西部之光》(与马苏政合著)、中短篇纪实文学集《开国将领的故事》,长篇报告文学《火红的阳光》《远泉绿色之梦》《千古长城义乌兵》、中短篇报告文学集《雷神》,散文集《山野漫笔》《用自己的头站起来》《又是烟雨迷蒙时》《梦想是一辈子的事》,军事文化论著《义乌军事文化略述》等,获总参新长征文学奖、文学一等奖、全国漂母杯散文奖、冰心散文奖、长城散文金砖奖、“我与散文三十年”征文一等奖等。

发表于 昨天 23: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回忆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著名作家王愿坚作为文学导师的人格魅力与文学精神。文中多次描写他谈及创作时“目光亮亮”“脸泛红光”的细节,生动传递其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9-22 18:52 , Processed in 0.13283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