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65050|回复: 0

李乃祥散文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2 16: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李乃祥散文选

d0128ef819f00f537e279b5bf2175c1.jpg

  李乃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社会报》《中国散文家》《湖北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迟开的玫瑰》《岁月留痕》《往事悠悠》。《恩赐园畅想》获“千禧杯”走进“美丽乡村”征文竞赛散文一等奖;《探访沈坤状元府》获第三届华夏散文二等奖;《乡愁悠悠》获2020首届“品味乡愁”全国征文优秀奖;《白马湖湿地公园断想》获2021年全国“羡林杯”散文大赛优秀奖;《乡村戏台》获淮安区首届袁鹰散文奖。


  明祖陵印象

  世上好多地方,没去过总觉得自愧、惋惜和遗憾。然而,去过方知它的魅力、神奇和价值。探访明祖陵就是这种感觉。

  位于淮安市盱眙县境内的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的衣冠塜。阳春三月,我们抱着探幽访古的心情来到这里。明祖陵陈列馆前,有一枚外圆内方不知何物构建的硕大洪武通宝铜钱雕塑,象征着皇家钱财甲天下的威势。陈列馆大门两侧有副对联:“鳌占大明第一陵,骨地淮泗累三世。”突显了明祖陵在明朝帝陵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走进陈列馆,左侧地坪上竖着1996年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982年立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赫然醒目,彰显了明祖陵的历史文化价值。正前方是一块巨型照壁,照壁背面篆书“龙脉吉壤”四个大字。这座照壁给明祖陵增添了几多威严和神秘。穿过照壁,出现眼前的是一条长达千米的神道,是陵园的标志。神道两旁伫立着21对雕刻精美的石人、石马、石兽和望柱(亦称华表),气势恢宏,场面壮阔。石人近侍(太监)袖手抱拳,恭敬肃立,一副等候君命的神态。

  神道上的石雕有兽中之王雄狮和神话传说中的瑞兽麒麟,预兆贤明圣主的降临和太平盛世的到来。刻有图腾标识的八棱状的望柱(华表)烘托着帝王权威。柱础雕有双层错位仰莲,柱身雕有牡丹、菊花、荷花,柱头雕有石榴、寿桃,意指富贵、长寿、吉祥。神道尽头是一座并列三孔拱券式金水桥,中间桥为“御路桥”两边桥称“品极桥”,造型秀美,装饰华丽。金水桥前就是安放死者官椁之地的地宫了,不过沧海桑田一直深埋于水下,未能见其庐山真面目。神道上的石雕纹饰题材祥瑞,装饰韵味浓厚,雕刻技术娴熟,风格继承唐宋,且揉进了明初的创新技艺,堪称“中华瑰宝”,其历史地位、学术价值都是不容置疑的。其实要说风水的话我觉得神道上精细的石雕,别具一格的金水桥就是一道风水。

  明祖陵处在黄河、淮河交汇处的清河口约100公里地方。祭祀明祖陵是国家级“大祀”,规格高,制度严,曾有专门部队护卫明祖陵。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入海,明祖陵连同泗洲城一起沉入了洪泽湖底。3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使明祖陵成了唯一的“水下宝陵”,成了中国厐贝城之谜,被世人遗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偶尔被人发现,后经人民政府和文保单位的精心修缮和维护,才大体维护了原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明祖陵自身形制和盱眙的地理风貌及文化特色。

  走出明祖陵,我忽然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诗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自古将相在何方,一堆荒塜草没了”。是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无论身前多么威赫风光,多么荣华富贵,死后也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杳无信息,人们只能从史书碑陵抑或传说记忆中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罢了。


  东林书院追踪

  每个读书人都企盼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充实自己头脑,镕铸自己灵魂。有幸目睹心仪已久的东林书院容颜,心中涌起阵阵波澜,不妨追踪他的足迹,了却自己的心愿。

  位于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的东林书院亦称龟山书院。大门石碑上书“东林旧址”四个大字,赫然醒目。陆定一敬题的“东林书院”匾额悬挂在大门上。书院内假山、亭台、绿树、水池,寂静幽雅,虽身居闹市却不愧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

  东林书院是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历程。起初由北宋著名学者杨明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宋时江南地区理学传播中心。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顾宪成和弟允成与高攀龙等人捐资在原址重新修建,聚众讲学。一时盛况空前,惊动朝野,时称“东林八君子”。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首遭其难。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人士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济堂”建“来复斋”聚众讲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2002—2004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全面修复东林书院,占地1300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林书院内,读书讲学的风味甚浓。朱熹的“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杨时的“学者当务实”,顾宪成的“实学实用实益”的题词、条幅挂满墙壁。东林先贤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激励天下莘莘学子,刻苦攻读,奋勇前行。这片学苑沃土培养出众多爱国志士及知名学者。远的不说,就近代的陆定一、钱钟书、秦邦宪、张闻天、钱松嵒、阿炳、顾毓琇、荣德生等一批政治精英、文人名流、著名学者、艺术家、实业家,都和东林书院的治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姻缘和联系。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派坚持读书讲学而不忘国事,大力提倡重实践讲实用的实学精神,志趣远大,勇于探索,反对玄虚邪说,形成了崭新学风。

  东林党的由来是明末反对派,对东林书院学者以及与他们有联系人士的一种专门诬称。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由来已久,涉及国家吏治、用人、财赋、边事等,是影响明末政治的重大事件。其实也是振兴吏治风范士习与擅权枉法、营私舞弊两种势力之间的斗争。东林人士以书院讲学为阵地,伸张正义,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东林书院内还有还经亭、时雨斋、三公祠、道南祠、明泽堂等场所。东林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名“燕居”名祠。董必武先生于1962年11月还为东林书院题词“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著,瞻楹履阈学弥坚”,大学者邓拓也曾题词“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些名人题词无疑都为传播东林书院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走出东林书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东林书院形成的关心国事,关心民众,讲究人品,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反对空谈和抨击时弊,百折不回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将永远启迪和鼓励后人奋发进取。


  东 岳 庙

  东岳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相传为程知节所建,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东岳庙建筑为宋代基础,明代风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岳庙中的塑像被销毁殆尽,令人遗憾。

  东岳庙门前立着两座威武的石狮,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该庙的前世今生。庙宇两旁墙壁上写着“道炁长存”与“万寿无疆”的字样。门头不高,阵阵腾起的香烛烟雾笼罩着东岳庙,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进得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东高西低,东雄西雌,已有千年历史。银杏树素有活化石之称,它见证了东岳庙的变迁和盛衰。据老人们讲,这两棵银杏树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玉皇大帝生辰那天凌晨,他身边的金童玉女驾着祥云降临东岳庙内,拿出袖口内的树枝吹口仙气即变成了树苗往地上一掷,便是今天的两棵古银杏树了。

  东岳庙西侧有慈航堂,里面香烛高照,外面有一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蜡仙神钦。”简单明了,劝世人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东岳庙正门前的香炉相传为明代铸造,从不生锈,东窗前有“问心”两字,字前置一钟,上书“东岳庙”三个字。西窗前有“照胆”两字,字前置一鼓,意为暮鼓晨钟抑或是其他什么意思不得而知,后面的玉皇殿内供着玉皇大帝的塑像,他专管天上之事。资料告诉我们:道教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全真教,有极其严格的清规戒律;一是正教,与常人无异,可婚配,可吃荤。据说创立道教的老子是在句容得道的,天佑有道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也是道**们的必读之书。

  玉皇殿的柱子上有副楹联曰:“尔知上帝至公,善者降祥,恶者降殃,喜看到头全报应;我本直言不讳,有过自新,无过自勉,须当援手好扶持。”又是一副劝世扬善,让人警醒的楹联。玉皇殿东侧有一口古井人称东岳井,又谓平安井。唐贞观年间建庙前就开凿了这口井,历经千年风雨,井水依然清澈甘甜。井面罩着铁网,透过网眼可见井水清幽,印着井口的光明与人的倒影。传说这井在建庙时起了大作用,道士从东海将木材运来,从这井口中取出,这井通着东海呢。抗战时期,这口井活吞了敌军的炮弹,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古庙及庙中避难的众多群众。

  东岳庙占地面积不大,前后两座大殿前管地下,后管天上,如此便管住了众生。一口古井通地下,两棵古木展空中,犹如两位神仙了。敬爱的周总理也曾问过家乡人淮安的东岳庙还在不在?修缮过没有?那份惦念牵挂令人无比动容。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也是十分热闹和传神的,尽显艺术风采。吹拉弹唱应有尽有,打莲湘的,踩高跷的,耍黑驴的,敲腰鼓的,玩花船的,荡秋千,旋大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庙会期间,观者祷告的敬香的施钱币的皆有之。一时热闹非凡,不是过年胜似过年。

  是的,时间给了庙宇历史,庙内的井与木让这座千年古庙有了不一般的韵味和内涵。东岳庙虽比不上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的闹热和繁华,但值得到此探访,细细品味。


  千古才女李清照

  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她的才华而流芳百世,千古留名。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历城西南之柳絮泉上。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其母也工文章。李清照六岁时其父进京就职,随身携带了三大车书籍,不禁有人发问:是进京当官,还是开图书馆?在这样的家境中,李清照饱读诗书,博古通今,十五六岁就自带声光电出镜,小小年纪就进入了宋词第一豪华梯队,当是“白富美”的代名词。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其公公赵挺之都在朝廷为官。两家联姻,珠联璧合,门当户对。18岁德貌双全、才高八斗的李清照与21岁风流倜傥、学富五车的赵明诚喜结连理,真可谓天造地设,“女为悦己者容”。刻骨铭心的爱情不是乍见之欢,而是久处不厌,李清照少女时被全家宠爱,青年时和丈夫琴鹤同鸣,如胶似漆,遭遇人生变故后从容不迫,身处忧患而志不屈。这也许是她成功成才最大动力。

  李清照的社会关系是中国词人中最为庞大复杂的。背景相当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她出生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她的公公赵挺之亦是当朝宰相;她的外公王珪曾做过宰相;李清照的师爷就是大文豪苏轼;李清照丈夫的表哥为《清明上河图》名画的作者张择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李清照的姨姥爷;宋徽宗还是李清照的粉丝,曾邀请她喝茶,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副宰相綦崇礼在李清照遇难之时都替她向皇上赵构说过情。难怪李清照一生都充满了梦幻而又浪漫的色彩。

  优裕的生活环境,甜蜜和谐的爱情,坎坷曲折的遭遇,变幻莫测的人生变故造就了一代女词人。“谁说女子不如男”。17岁的少女李清照就写下了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101年中秋时节,桂子飘香之时,李清照写下了惊艳秋天、惊艳千年的词《鹧鸪天·桂花》:“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托物抒情,溢于言表,幽怨之情跃然纸上。1107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罢相,怒火攻心,一病不起,只几天就一命呜呼。厄运立马降临到李清照与赵明诚身上。京城待不下去了,只好回山东青州。世事充满辩证法。因祸得福,李赵二人在青州度过了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光。李赵这时远离朝廷、远离竞争,远离城市的喧嚣,过起了赌书泼茶,作诗填词,收集研究古玩的二人生活,体现了岁月静好的韵味。夫妻婚后小别,李清照写出了《醉花阴·重阳》:“薄雾浓浓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一个人比黄花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1127年金兵南下打进了汴京,李清照南逃路过江西乌江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巾帼不让须眉,真不愧是人间小女子,词中大丈夫。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李清照却在封建社会中,诗词就酒,神采飞扬。你看她是如何表达爱情相思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丈夫病逝后,李清照伤感哀愁无异于天崩地裂,撕心裂肺。李清照在语言上的创造性和口语化的深度以及塑造艺术形象的概括能力,婉约中带有豪放的风格是后来其他词人所不能企及的。

  世事多变。李清照在浙江度过了极为凄凉困苦的晚年,一代才女,词国皇后只能在风俗殊易的他乡顽强维持生计。擦干眼泪拼死保护一生心血收集起来的字画金石藏品,就这一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谈何容易?到最后,她只能致力于《金石录》的编撰写作,刊行于世,功莫大焉。

  千年照姐,敬你是一条汉子。

  难得糊涂郑板桥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让人们永远记住了清朝代表性文人画家——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老实本分好读古书。郑板桥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身世悲苦,仕途坎坷。郑板桥20岁时中秀才,40岁时中举人,45岁中进士。他的印章上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家待业六年才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穷乡僻壤的七品芝麻官。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悲惨的身世,坎坷的仕途却给了他非凡的才华与豁达的心胸,官场的失意让他大彻大悟万事只求心安。“世间万事皆混沌,何不糊涂看人生。无病便为蓬莱客,随缘即是罗汉僧。”这首诗就是他心灵的写照。郑板桥顽强地与生命抗争,他一生自认为一生无知己又无人不知己。他的正直厚道为世人所敬佩,他的旷达让他晚年生活恬静而温馨,1765年冬雪纷飞时离世,享年72岁。

  郑板桥有言:“墓地好不如心地好。”是的,他一生情系百姓,与民同忧。有一回,他在家翻到了一份家奴的卖身契。他想:如果继续留下会让自己的后代借此欺压对方,如若送还本人恐会引起对方的羞惭之心,思来想去最后他还是一烧了之。郑板桥的堂兄寄信给他,说为祖传一段墙基归属与邻居闹到县衙,望他能函告兴化知县,以赢得官司。郑板桥回信云:“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先生“难得糊涂”的一个绝好的解释。1746年,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重农桑,察民情,访疾苦,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还认为农夫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能有这种尊农思想意识终究是难能可贵的。时年发生旱灾,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他一方面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让饥民们赴工就食,一方面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由于损害了豪富集团的利益,招致非议。郑板桥愤然辞官,回乡养老。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个拿手的竹子图,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反映出先生铭记天下苍生的胸襟。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人们这样赞誉郑板桥一点不为过。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代表作品有《修新竹篁图》《清光留照图》,他的诗风不矫揉造作,很少用典清新流畅。面对现实以同情的笔触描写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逃荒行》描写了山东农民逃荒走向辽宁的悲惨经历。《私刑恶》暴露并鞭挞了官吏以私刑拷打“盗贼”以追赃并且牵连妻女老小及无辜百姓的残酷行经,指责这暗无天日的行径是“云昏雨黑苍天泣”。他的画作多被故宫、中国历史、辽宁、安徽、浙江、潍坊、扬州等地博物馆收藏。

  他在一幅画上写下了一段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的糊涂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乐趣;是整体把握不就事论事的运筹帷幄;是明哲保身化险为夷的韬光养晦;是一种大智若愚,看破世事后宽以待人的洒脱和智慧,是尝遍酸甜苦辣后的低调不宣,是豁达谦让甘拜下风的修养。

  现今世上,许多人都将“难得糊涂”的牌匾悬挂在厅堂、寓所、办公室的墙上,但真正能领会其内涵并能认真践行之的又有几人呢?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后人称郑板桥是诗书画三绝的怪才,清廉天真的好官,难得糊涂的老头。不能不说真正懂得“难得糊涂”的真谛的还数郑板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11 17:18 , Processed in 0.05468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