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这24个农房改善项目已全部开工,年底将改善5968户农民!
2020/07/02 20:15来源:交汇点
通讯员 刘爱勇 赵日超
交汇点记者 白雪
编辑: 刘霞
交汇点讯 4辆大型机械轰鸣、300多名施工人员紧张忙碌……7月2日,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平东社区农房改善项目现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淮安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崔步银介绍说,今年淮安区农房改善省定目标4410户,市定目标5580户,计划竣工24个项目,完成计划改善任务6122户,占省定目标的139%、市定目标的110%。目前2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1个项目已经封顶,18个项目预计8月底封顶,5个项目预计9月底封顶,年底可通过项目改善5968户。明年计划再实施18个项目,改善6335户,目前正在做规划方案设计,争取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
据介绍,为让农民早日圆上住房梦,住上满意的住房,淮安区坚持连线成片,努力打造一批示范项目、示范带。该区根据镇村布局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农房改善进行全域谋划,坚持四类人员户优先、刚需建房户优先、高速高铁沿线优先、入海水道及大运河沿线优先、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涉及户优先的“五优先”原则,按照“集聚提升、整村推进、特色保护”原则,合理布局乡村发展空间。
348省道沿线带是淮安区重点打造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带,涵盖漕运、平桥、施河、车桥、博里等5个镇19个项目。其中,车桥镇、施河镇是重点打造的示范镇,今年在车桥镇已经实施了5个项目,明年准备再启动建设4个项目,累计改善1898户。该区注重抓好特色村庄原址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留得住乡愁、彰显地方特色的改善项目。比如博里村是博里农民画的发源地,该地依托此资源,全力打造“村画相映、宅水环绕、江淮田园、幸福民居”的典范,使村庄成为风格独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卢滩社区是车桥战役芦家滩阻击战的发生地,该地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对卢滩战役纪念馆、红色文化茶室等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了文化丰富、居住舒适、配套良好的示范村庄。张兴社区依托张兴大道和原有水面、苗圃等,构建了新居与原宅融为一体、人与水田林等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农村社区。
据了解,今年淮安区申报创建了3个省级农房改善示范项目,目前已全部通过省推进办的方案审查。为确保农房改善工作有序推进,淮安区实行区领导挂钩推进机制,通过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强化组织推动,确保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在建设中,淮安区探索统规统建统装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项目品质,力争在7月份每个项目都率先建成统一装修的样板区、样板房,做好示范引导。同时对筛选确定的重点打造项目全力推进,让社区农民早日圆上住房梦。
淮安区: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淮安区根据省市工作部署,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全力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高标定位,彰显地方特色。全域谋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充分彰显文化底蕴、生态基础、产业特色。优选设计单位,综合考虑风貌塑造、功能配套的同时,细致研究单体建筑、附属设施局部设计,精心打磨项目方案。聘请本地专家成立业务指导组,逐个项目研究细节处理。与省城乡规划设计集团签订咨询服务协议,提升项目品质。
坚持上下联动,全面提速提质。实行一线推进,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靠前指挥、现场推进;镇(街)党委书记坐镇指挥,党政负责人每天深入工地,现场会办问题。开展驻点督导,驻点督导组与施工方同作息,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日汇报、周督查”制度,每周组织经验交流和问题研判。
坚持探索创新,提高工作质效。探索“统建统装统配”模式,建好样板房,引导群众选择设计、施工、安装一站式入住服务,让群众省心、省时、省钱。探索专业代建模式,和蓝城集团、省城乡规划设计集团合作,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精心打造鲁成社区、蒋桥社区等4个项目。注重留住乡愁,保留、利用老砖老瓦老树老物件,尽可能安排老邻居靠近居住。
坚持统筹推进,做好后续服务。区级研究制定“后半篇”文章实施方案,指导构建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镇(街)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实施“规范模式+个性特色”的具体方案,加强资源融合集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新实施产业项目33个,确保社区周边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促进强村富民。(来源:10月21日淮安日报)
走进项目现场
复兴镇:推进农房改善打造新型社区
徐峰 赵日超 潘 健 李晓标
今年以来,复兴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为抓手,将农村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村庄现状、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不断提升农民群众住房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型农村社区。
复兴镇今年实施2个农房建设项目,分别是集镇类农房改善项目银鑫社区和乡村类农房改善项目任南社区。目前两个新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银鑫社区位于复兴镇渔滨居委会,项目计划总投入4000万元,占地面积72.6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基础工程量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量已完成65%。
复兴银鑫社区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李跃祥说:“复兴银鑫社区项目共建57栋,181户,现一层在建的8栋,二层在建的是24栋,有25栋即将完成封顶,我们争取在10月底项目基本全面封顶,11月份全面竣工,12月份交付使用。”
任南社区项目位于复兴镇任桥村境内,项目计划总投入5000万元,项目占地43.7亩,总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新建居民住宅16栋,三层庭院式住宅180套。基础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完成70%,正在三层砌筑8栋,三层立模5栋,已完成封顶浇筑3栋。
复兴镇副镇长陈彦飞说:“为了让农户年底均能住上新居,我们制定详细的农房改善方案,提前谋划,早做准备,驻点人员靠前服务,深入项目工地,帮助查漏补缺、排忧解难。2个项目计划今年11月份竣工,12月份完成交付。”
复兴镇始终把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质量标准,坚持严格审核,将真正需要改善的农户纳入改善人群,将农房改善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融合,持续提高品质,确保农房改善工作改出形象、改出效果。
复兴镇还科学谋划、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鼓励闲置劳动力到工业集中区上班,既缓解企业用工难,又解决农民就业;推进土地流转,变“农民”为“股民”,增加收入。成立社区服务公司,由村居干部和社区推选代表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组建新时代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公共资源集中、新建社区规划及配套完善的优势,努力挖掘复兴的悠久历史和红色文化传承,不断提升社区的形象和品位。 (来源:10月28日淮安日报)
用心谱写幸福篇章
——淮安区苏嘴镇农房改善工作纪实
■徐峰 曹亚东 赵日超
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社区是该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的“高标准居住环境、高效益农业产业项目、高水平社区集体经济、高质量富民增收、新思想党建引领、新时代红色底蕴”的新型农村社区。近年来,苏嘴镇党委、政府坚持全局谋划,靠前指挥,用心用情,真抓实干,确保农房改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用保姆式服务将参建各方聚成一条心 “当日施工人数246人,预计明天再增加10人,今天新封顶两栋楼,计划明天再封顶两栋楼……”这是苏嘴镇驻点项目现场的工作人员庞明春在晚上八点半钟在镇农房改善项目工作群中的当日进度汇报。此时的项目现场,机器依旧在轰鸣、塔吊依旧在运转、运送土方的车辆依旧在进进出出、灯光下依旧还有不少工人在忙碌。而在一个月前,大胡庄社区的建设一度接近停滞,施工方觉得困难,因为工程量太大资金周转不时出现困难;指挥部觉得很困难,因为工地地势低洼,今年夏天的雨水太多,一场雨过后要两三天才能排掉积水,积水刚排完大雨又下了起来。 大家都很着急,该镇党委书记郭秋香是最急的那一个,承诺群众今年10月底交房,照这样下去,明年房子也建不好。困难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绕不过去只能面对。资金周转有问题,该镇三套班子随时待命,工程一达到进度要求,第一时间开会集体研究拨付工程款,只要能保证工程正常施工,无论什么时候提出要求,一小时之内必定研究出结果。天气影响施工,郭秋香亲自出面协调,十几台抽水设备随时待命,将雨水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降到了最低,只要今天雨一停,明天就可以正常施工。 困难一个个出现,也一个个被解决,原本低沉的士气渐渐高昂了起来,参建各方的心也越靠越近,越来越齐。大家知道,只有心往一处使,完成农房改善这个共同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用实际行动将参建各方拧成一股绳 农房改善工程不是跑马拉松,坚持到终点就行。群众交了定金,就对住新房充满了期待。这份期待催促着项目指挥部和施工方不分昼夜,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到10月底时收获的是群众拿房的喜悦,而不是延期交房的失望。 土方运转出现困难,郭秋香在工地上连夜给周边县区的熟人打电话联系,当天下半夜土方就源源不断运抵项目现场;木工出现短缺,郭秋香又连晚给苏嘴籍在外发展劳务业务的公司老板打电话,从外地紧急调拨了100多名木工进场支援。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全天盯在工地,项目指挥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更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干。大家是白天盯在工地上赶进度,晚上抱着电脑在工地处理其他工作。项目工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拧成了一股越来越紧的绳子,拧出了巨大的激情和能量,工程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向前,百分比不断上升。 用一片真情将苏嘴绘成一幅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苏嘴镇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在抢抓农房建设进度的同时,苏嘴镇积极探索新社区新发展,写好“后半篇文章”,打通“最后一公里”。 该镇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为依托,完善社会治理,规划建设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含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卫生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新社区党员和群众筑牢基层阵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富民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大胡庄社区位于西片集镇,靠近镇工业园区,进一步畅通“家门口”就业渠道,健全企业用工和农民就业对接机制,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群众就业创业铺好路、搭好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凝聚核心力量。苏嘴是英雄的土地,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嘴儿女,形成了“忠诚、担当、奉献、有为”的大胡庄战斗精神。该镇重点围绕挖掘“红色资源”、发挥“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标准和目标定位,坚定信心争先进,想方设法创特色,精益求精树品牌,加快推动苏嘴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来源:9月30日淮安日报)
石塘镇张兴社区农房改善围绕三个“精"字做文章
石塘镇张兴村位于233国道西侧,为市级康居示范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76户,2076人,其中耕地面积1456亩,村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39名中共党员。张兴社区为集聚提升型新型农村社区,秉承“宜居宜业、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规划设计理念,围绕三个精字规划集聚农房建设186户,整治改造提升212户,已入选江苏省农房改善示范项目。
精准选址,彰显特色。充分利用本村境内233国道的交通优势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精准选址,精选项目,合理布局村庄产业配套,秉承“宜居宜业、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理念,做足水乡文章,展现田园休闲特色。建筑设计注重江淮特色,多种户型,满足不同群体农民群众的需求。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在做好社区房屋建设的同时,开展老旧房屋的整治提升,有序做好道路建设、河塘整治、绿化景观施工、亮化工程施工、给排水工程施工,达到生态环境面貌一新。
精挖文化,做强产业。深入挖掘张兴村知青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排出张家行善、吴承恩在张兴等人文故事,结合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60亩水面、400亩苗圃和700亩农田资源,做精做好做强荷藕种养园、苗圃观光园、亲子菜园、民俗农家园和生态游乐园“五园产业”,壮大发展张兴创业园,统筹协调做好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同时留住乡愁记忆。
精细管理,助农增收。细化社区管理模式,建设互联互通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土地合作社、社区物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构建“法治、自治、共治、德治”的“四治”社区事务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水面承包等资源,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助农增收,达到富民强村。
博里镇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徐峰 赵日超 张益键 潘峰/文 李正林 贾雷/摄
博里镇博里画苑项目、王庄社区项目和三门社区项目,总计改善农房约613户,改造提升210户,截至11月15日已有173幢封顶,封顶幢数占总幢数的93%以上。
博里镇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绘画画乡”。在博里画苑农房改善现场,该镇党委书记周建华介绍:“我镇近期将咬定全年目标,把握重点、攻克难点,落实专人专岗,统筹协调、赶抢工期,高标准跟踪推进,争取博里画苑项目、王庄社区项目和三门社区项目在11月底交付。”在博里画苑项目中,该镇按照农房改善和乡村旅游融合同步走的路径,提前谋划农民增收致富的后半篇文章。同时在博里画苑、王庄社区、三门社区发展特色农业,吸纳本地农民就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该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实施河道、绿化、亮化、水系、公用设施、节点打造等工程,全面整治周边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博里画苑按照特色保护类村庄要求,围绕“三个结合”,全力做好博里农画老庄台修复保护,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该镇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村庄东侧规划为新建区,户型方面根据民意选择了2层独院式住宅,共规划35户,建设方式采用统规自建的方式,由农户依据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按照提供的户型图纸自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完善原有的医务室,提升服务水平;结合新建社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配置党群服务、文化活动中心及文化礼堂等功能,达到省、市标准。原有村“两委”办公房改建为养老用房,做好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对村庄进行个性化提升,彰显特色,统筹兼顾村庄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深挖文化底蕴,留住乡愁记忆,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村貌,保护乡情美景。
该镇将创新产业发展与促进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挖掘文化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三产联动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供给侧改革的典范。采用“景观化”多元农业的耕种模式,把农田变为画卷的基底,构建文化内核建设田园诗画苑,在写生林现状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供乡土田园文化、现代艺术与农民画交流碰撞的场所。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市场,引导村民融入新型业态,售卖地道的农家土特产、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将农画新村打造成农房改善的示范点、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该镇将新型社区打造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规划整体打造一个乡邻圈,一条文化轴,再现诗画田园梦。O型乡邻圈是改善农户住房条件的重要载体,规划布置多个公共节点和乡邻活动场所,通过这些节点的贯通、联络,形成村庄日常交往生活的绿道,促进乡邻之间交流互助。文化轴是对外展示诗画文化的渠道,同时也是博里农民画村转型升级的载体,在文化轴上串联风雨轩、田园诗画苑、写生林、大地景观等多个节点。空间塑造方面使用当地农耕器具、农民画、日常生活的用品作为景观点缀,强化整个乡村空间文化氛围。通过梳理村庄肌理,整体形成村、塘、花、田的空间形象。(来源:12月2日淮安日报)
顺河镇加速建设农房改善项目
■陈辉
本报讯 今年以来,淮安区顺河镇党委、政府扛起农房改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规划建设滨河花苑一期项目。该项目占地89.6亩,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建设住宅212套,涉及搬迁农户800多人。面对“年底所有搬迁农户入住新房”的刚性要求,该镇以超常的工作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决战105天,在全区率先完成58栋住房、1栋公共建筑全部封顶任务。
该镇精准把握政策口径,邀请设计院核心设计“1层、2层”江淮风格住宅楼方案,邀请十多家施工单位进行竞争谈判并快速筛选确定施工单位,在短短10多天内调集各类工种400多人、塔吊8座、挖掘机4台、搅拌机12台、移动吊车2台全面铺开项目建设。该镇组建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10多个单位和村居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房项目专班,确保项目建设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该镇从严从紧把控安全质量,坚持实行安全质量日检查工作制度,实行施工监理单位缴纳项目保证金制度,实行材料进场、重要节点质检评估制度;所有进入项目建设的施工材料,由镇城建所提前随机抽样送区质检站质检,以质检站出具的文书作为施工材料进场唯一依据;在项目“开槽、正负零、主体竣工”等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区农房办、区质检站及第五方责任主体实地检测工程质量。
该镇立足本土,聚焦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生态,将社区文化融入景观设计,详细规划小区内部道路、绿化、景观、水系,通过设置花坛、树池、凉亭、走廊,打造生态、康体、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社区公园;将小区配套的800平方米公共建筑打造成展示顺河特色底蕴、留住乡村印记的对外窗口;将在滨河花苑东侧,投资招引新建现代化联排大棚118亩的高效农业项目,规模种植高收益农作物,鼓励动员“集体领办,群众共作”经营好模式,帮助入住群众跑出致富“加速度”。(来源:9月30日淮安日报)
卢滩村:村景美如画 新居“颜值”高
融媒体记者 张攀江 赵日超 仲卫卫
村中有景,景中有人。走进车桥镇卢滩村,白墙黛瓦、绿树繁花,一个个崭新的农家大院映入眼帘。今年来,卢滩村围绕特色保护类和集聚提升类村庄要求,结合红色文化背景,突出乡愁记忆,全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走出了一条风光美、文化浓、产业强的宜居宜业道路。
塑造特色风貌,建设田园乡村
当前,卢滩村正在改善370户农民住房,建设卢滩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卢滩村采用“一二层联排、自带院落、白墙黛瓦、绿树繁花”江淮平原中式居民风格,并结合改造提升项目,全面整治环境、疏通水系,利用水车、磨盘、石碾等老物件进行生态化布置,在沟渠河塘沿岸搭配种植花朵鲜艳的桃树、梨树等经济型果树,既提升村庄视觉效果,又增加农民收入。砖房小院,错落有致,绿树繁花,掩映其中,巷陌之间,淡香沁脾,一股乡愁悄然萌发,在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画卷中缓缓流淌。
做大芡实产业,实现富民强村

“最美卢滩秋月中,芡叶连连接天穹”,在新建的卢滩社区周围,是一片片芡实塘。既展现卢滩特色新农村美景,又彰显着卢滩芡实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卢滩村通过成立芡实合作社、芦家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系列措施,引导改变以往零散种植模式,实现规模化集中种植,全村芡实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并建成了总投入680万元的集保鲜冷藏、生产包装、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芡实种植加工基地项目。今年,卢滩村还将新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芡实加工厂,发展芡实酒、芡实饼干等深加工产品,帮助搬迁改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全力打造“红”土地上的“绿”产业。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车桥战役的芦家滩阻击战发生在卢滩村,这场阻击战是车桥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车桥战役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卢滩村新建了“芦家滩阻击战遗址”公园、“芦家滩阻击战纪念馆”和“乡村振兴知行馆”等,铺设了以烈士命名的“春萱大道”。同时,通过开展党性教育,举办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结合农房改善,下一步村里还将对芦家滩阻击战纪念馆、红色文化茶室、红色教育基地等实施改造提升和景观绿化,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进一步扩大卢滩村对外影响力,助推村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美好家园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卢滩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实施河道、绿化、亮化、水系、公用设施、节点打造等六大工程,全面整治、梳理田园道路,补植水岸绿化,开展河塘清淤、水面岸线整治,改造居民住宅,建设污水管网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公厕,架设主次干道路灯及新建相关配套设施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同时注重多功能整合,综合集成建设红色文化中心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等,全面提升村庄公共服务,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钦工镇倾心打造景美宜居业旺幸福社区
周建 王娟
本报讯 今年以来,根据省市区加快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决策部署,淮安区钦工镇结合群众住房需求,围绕“愿意搬、改善好、就业易、服务全”四大目标,在选址、建设、就业和配套上做足文章,规划建设腾飞小区,今年实施的一期工程,占地约23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新建农房114幢466套。
征求群众意见,科学合理选址。钦工镇因位于渠北片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又因靠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涟水县城等地理因素,现有农房面积大、成新高、村庄散,基本农田比例高,群众搬迁意愿不强。该镇多次召开班子成员、机关和村居干部及在外乡贤等多层次座谈会,确定选址要“符合土地规划等政策,往镇区周边集中,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考虑就业空间大,能留的住人”总体思路;对照全镇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和集镇总体规划,最终选址在镇区规划最南侧,235省道、301县道和区域性河道茭陵一站引河、乌沙干渠交叉口,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完善,又靠近镇区,能够共享镇区教育、医疗设施,入住居民可在镇区就学、就医、购物,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高标规划设计,体现乡村新貌。该镇坚持农房改善要实现“让农村人真幸福、城里人更羡慕”的理念,既要有城镇配套设施,更要有城市没有的韵味和空间,确立采取全框架结构,四拼户型为主,间隔部分双拼户型,全部为低密度、单门独院联排两层结构,既考虑当地青砖灰瓦建筑特点,又融入中式现代风格,实现出门城镇配套设施齐全、入户乡村风格兼具的城乡一体的美丽家园。
控制建设成本,打造民心工程。该镇围绕“退老宅、拿新房、少贴钱”设计好房型,控制好成本,采取“统规代建”模式,优选本地工程施工队,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工程周期;把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等“四类人员”的农房改善摆上优先的位置,首先考虑安排改善,同时聘请资信好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改善农户原有房屋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新房采用全框架结构,按每平米1200元与农房改善农户结算。
加快工程进度,严把工程质量。该镇党委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挂帅亲自抓,一名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具体抓,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室,制订“时间表”、绘制“线路图”,将工程建设分解细化到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挂图作战,倒逼推进;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系统的、全程性质量质监管制度,由住建部门、专业监理、质监部门和群众代表四方联动、密切配合,从基础材料进场到整体质量把控,共同抓好工程质量监督。
做好“后半篇文章”,促进就业富民。该镇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至社区,以完善基层设施和推进产区融合,促进和谐文明和产业富民;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功能设施,综合功能上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打造功能齐全的超市、警务中心、卫生医疗站点、邻里中心以及绿化、亮化、给排水、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
腾飞小区位于镇区,距离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公里,离高铁站、飞机场约10公里,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群众就业空间大。群众集中居住后,腾飞小区自身就可以创造100多个三产服务业岗位,镇区人口积聚后,商业餐饮服务业等可以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该镇区周边土地流转近2万亩,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天裔鸽业、农业产业园等60多家企业入驻镇工业集中区,可吸纳4000多人就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则更大。该小区建成后,入驻居民就业将无后顾之忧,不仅能留住目前在家就业人员,还可以吸引一大部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解决了务工人员的“就业难”问题,又解决了不少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来源:10月14日淮安日报)
淮安区 “农房项目封顶会战月”启动
■ 徐峰 赵日超 王海俊
本报讯 为提速农房改善项目进度,全面完成今年农房改善目标任务,确保24个项目如期交付,淮安区日前在全区开展“农房项目封顶会战月”活动。
这次活动从8月25日开始,9月30日结束。目的是通过“农房改善项目封顶会战行动月”活动,督促各镇街道全面加强组织推动,加快建设进度,实现项目工地每日都有新进度、每周都有大变化,力争24个农房改善项目8月底实现所有楼栋出正负零,9月底实现90%以上楼栋封顶。
该区明确各镇街党委书记是农房改善项目建设和推进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农房改善项目现场调度员制度,每个农房项目明确一名副科级领导带1名懂业务的同志负责现场调度指挥,全程推进项目建设;全区组建6个农房项目驻点督导组,分别从6个区直部门抽调1名班子成员和1名工作人员,农房办安排1名工作人员协助,实行分片负责、驻点督导,集中一个月时间,全程现场跟踪推进农房项目建设进度。该区建立“农房项目封顶会战月”工作群,每天适时反馈工作动态、通报当日情况,实行每周统筹研判,强化资金调度保障,对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的项目优先拨付资金。(来源:9月2日淮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