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16160|回复: 6

[原创]长在水上的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0 15: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在水上的城市
陈富强

最先知道威尼斯,是读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后来,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旅行家进入了我的阅读视线,这位威尼斯人是比较早进入中国,并且在当时的中国宫中任职多年的西方人。我不知道莎士比亚为何要专门创作一部以威尼斯商人为题材的戏剧,我想这与威尼斯在十五世纪是意大利最强大的海上共和国有关,当时威尼斯商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威尼斯商人》表现的正是那个时期的盛况。

至于马可•波罗,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他撰写的游记让西方人开始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家产生了兴趣。或许是我在杭州工作生活的缘故,几乎所有的杭州市民都知道马可•波罗曾经在他的游记中把杭州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但让我很有些失落的是,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最终却没有成为杭州的友好城市,而选择了杭州的邻居苏州。

因为莎士比亚,也因为马可•波罗,威尼斯水城由此扎进了我的记忆。

威尼斯与大陆有一条人工大堤相连,但进入威尼斯必须走水路,有专门的快艇接送进出威尼斯的旅行者。接待我们的导游是个台湾人,自称白兰地。听她自报家门,我有些想笑,莫非在威尼斯,导游也兴取艺名。但白兰地的介绍却是很有趣的,她说话的节奏很快,表情也很丰富,尽管她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台腔,但基本都能听懂。从白兰地的介绍中,刚到威尼斯的我,对这座城市开始有了一些认识。白兰地的介绍很快被舱外越来越近的威尼斯风光打断了,大家有些急不可耐的样子,跑到后舱外面去留影。

从水上看威尼斯,亚得利亚海将这座城市围困起来,建筑仿佛是从海上长出来的植物,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几艘巨大的邮轮停泊在海上,白兰地指着其中像山一样高的一艘说,算你们运气好,这是欧洲最大的邮轮,昨天刚刚靠岸的。那艘邮轮有几层,我数不过来,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号也没有它这么大吧。它能乘坐多少人,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坐着这样的邮轮来看威尼斯,是一桩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这艘邮轮看上去那么庞大,宛若一座水城,和威尼斯在水上静止不同的是,它是一座可以移动的水上城市。

大约二十分钟,快艇泊上了威尼斯码头,游人像潮水一样在威尼斯的街头涌动着。威尼斯比我想象中的要大许多,一百多座环礁湖岛,近两百条运河,由四百多座桥梁相连接,构成了威尼斯的整体。一般人看威尼斯,时间不会太充裕,如果有半天时间,所能看到的也是很有限的一些地方,而且这些地方往往是集中在一起的,这是威尼斯人的善解人意。为了让游人在短暂的时间里看到最能代表威尼斯风情的街区与建筑,当年修建这座水城的威尼斯人就想到了这一点,叹息桥、圣马可广场、督治宫等景区相对集中,坐船走水巷与运河的路线也局限于这一带。

从码头上岸左行,最先到达的是一座看上去不起眼,但在威尼斯十分有名的石桥,名叹息。叹息桥建在一条狭窄的运河上面,与两座建筑相连,一边是象征着权力的督治宫,是当初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权力中心。桥的另一边则是一座监狱。桥是封闭的,呈拱廊形,桥上开着两扇小窗。

这座桥是死囚犯从监狱押向刑场的必经之路,实际上就是古代处决犯人的刑场。当死囚从桥侧的监狱地牢中被押至桥上时,准许犯人与家人在桥上诀别,当犯人与家人永诀后,就迅即行刑,一般的行刑方式是绞死或被杀头,尸体则被抛至预先泊在桥下的船中,然后运往大海喂鱼。在临刑前,桥下的船夫经常能听到来自桥上犯人的叹息声,此桥也由此而得名为叹息桥。叹息桥旁的监狱似乎依旧保持着原样,因为巨大的窗户外粗糙的铁条呈方格制成的铁窗,将里面的世界与外界隔绝开来。

然而在威尼斯,也许是人们出于对犯人的怜悯,关于叹息桥还有一个凄艳的传说,说的是一个犯人在处决前站在桥上的窗前眺望外面的自由世界,突然看到自己昔日的恋人正与她的情人坐在贡多拉上相拥而吻,犯人感慨万千,长叹一声,走向绞刑架。这个传说给这座桥稍稍带上了一些温情,但也告诉后人一个十分简单的处世哲理,人一旦触犯了刑律,失去的不光是爱情与自由,还有可能是生命。

叹息桥上挤满了人,与叹息桥相对的也是一座桥,来威尼斯的人就站在这座桥上看对面的那座桥,桥的外形似乎没有太明显的不同,只不过叹息桥是有廊封闭的,而我所站的桥是开放式的。有多少个生命在那座桥上终结,站在这座桥上的人没有一个能说出来,大家驻足观望那座意义特殊的桥,一些人过去了,又有一些人到来了,桥下的流水一样,永远消失的是那座桥上曾经站立的囚徒。

离叹息桥不远,是圣马可广场。广场呈规则的长方形,威尼斯最经典的建筑群基本集中在广场四周,圣马可大教堂、督治宫、钟楼、钟塔、市政厅大厦将广场围绕起来,使广场显得庄严而雄伟。圣马可广场上的鸽子大约是我见过的数量最多、胆子最大的鸽子了,数以千万计的鸽子栖息在广场上,放眼望去,整个广场都被鸽群占据了,它们肆无忌惮地在游人的头顶盘旋鸣叫。

游人只要买上一包食物,将食物放在掌心摊开,鸽子就会蜂拥而至,将游人团团围住,一眨眼,游人掌心的食物被哄抢一空,鸽子又会扑向另外一位游人的掌心。威尼斯的鸽子,也许是世界上最现实、最私利、最不讲情面的鸽子,哪儿有食物就飞向哪儿,不会对曾经给它们提供过食物的游人有一丝留恋。或许是广场上的鸽子实在太密集了,而游人掌心的食物又有限,所以它们必须不停地寻找才能保证腹中的食量。这些鸽子让我想起从前的威尼斯商人,如果当年的威尼斯商人不具备这些鸽子的性格与争食的能力,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只有饿死。

圣马可广场上的露天咖啡座与音乐会是威尼斯一景。我到达广场时,咖啡座上尚无客人,但露天音乐会似乎已经拉开了序幕,一支乐队在演奏着一支旋律优美的曲子,乐曲和鸽子一起在空中飞舞,加上周围年代悠远的古建筑,让我领略到了威尼斯古典的雅致与时光的凝滞。

我站在广场中央,望着圣马可教堂,一个幽灵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些建筑群中,有一座曾经是拿破仑的行宫。在拿破仑攻占威尼斯后,下令在此修建他的行宫,拿破仑把圣马可广场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客厅。这个评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合适的,这个长方形的广场,入夜,灯光在建筑群上亮起,乐队奏响古典的交响,鸽子安静地栖息在广场周边的房顶上,海浪缓缓地拍击运河,来自全世界的游人坐在椅子上喝着咖啡,这样的场景,在圣马可广场每日可见。威尼斯,以这种诗意的夜晚重现着昨日的美丽。

到威尼斯,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乘坐贡多拉走走水巷。这些水巷其实就是运河,也是威尼斯的街道。我武断地认为,到了威尼斯不坐贡多拉,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从水巷里看威尼斯,视觉角度不同,看到的威尼斯才算是比较真实的。

贡多拉是一种两头尖翘,船身狭窄呈月牙形的小船,船身装饰绚丽,绘有各种图案,一般只能坐五个人,这种船体的设计完全是为了适合在狭窄的威尼斯水巷里行走。但让我有些诧异的是贡多拉的颜色却一律是黑色的,这与十七世纪发生在威尼斯的一场瘟疫有关,那场瘟疫导致大批市民死亡。为了纪念死者,幸存下来的人就将贡多拉全部漆成了黑色,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圣可马广场后面的码头下船,船夫一撑篙,贡多拉就离开石岸,沿着曲曲弯弯的运河缓慢驶去。船进入水巷,我似乎闻到了一股杂味,低头时才发觉这股不好闻的味道来自运河。我猜测这股味道来自于大海涨潮,海水在运河里奔涌,但是因为运河纵横交织,曲折多弯,水流就不能在水巷里自由地穿行,从海上飘浮而来的杂物沉积在运河的角角落落,时间一长,就会发出异味。也有可能是威尼斯的下水道经不起海水的倒灌,从民宅里排放的生活污水还来不及进入下水道,就随着满溢的海水流入运河了。这些自然只是我的主观判断。

当贡多拉进入巷道时,天色在眼前就一下子暗了下来,这是由于巷道过于狭窄,两边的房子相距较近,天空就在头顶挤成一线,光线挡在外面,水巷里的光照就不足了。我发现,沿水巷的房子,地势偏低的第一层一般都不住人,居民普遍用来堆放杂物,有的干脆就空置着,从房子的水线来看,海水曾经涨上民宅,有半层的地方都被浸透了,一些木质门的下端已经有些霉烂了。仰头看时,可以看见大多民宅依旧居住着居民,威尼斯人住在这里,和这些房子、运河一起,在我的眼里成为一种风景。

在一些窗台上,搁着数量不多的盆花,花开得正艳。这让我想起沿路走来,街头寸草不长,威尼斯人生活所需的淡水要依赖岛外,它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海岛,有水库可以储存淡水,它完全是由上百座与海水相依的没有山峦起伏的小岛组合而成的城市,所以花草树木在威尼斯就成为一种罕见的植物了。我在贡多拉上仰看威尼斯人家窗台上的花盆,是威尼斯人热爱自然与生活的一种标志。

无数贡多拉穿行在水巷间,是威尼斯特有的景象。当天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会有一些贡多拉以浪漫的形式出现在运河上,船头上点起一盏灯或一支蜡烛,再请一位手风琴师同行,看着暮色笼罩下的威尼斯,听着悠扬的琴声,恍若回到了很久以前,威尼斯像一个梦出现在旅行者的眼前。

贡多拉钻出水巷,会进入一段河面较宽的运河,这时两岸的房子就显出威尼斯的特点,船在经过一排沿河的房子时,船夫会告诉我们,那里就是马可•波罗的故居。我顺着船夫所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些在威尼斯常见的民居,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出发,随父亲远行中国,与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忽必烈见面,并且应忽必烈的邀请在宫中任职。马可•波罗后来回到故乡,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战争中成为俘虏。正是这次被俘,使马可•波罗有幸与一位叫鲁思蒂的小说家结为难友,并且在鲁思蒂的帮助下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乘坐贡多拉走水巷,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贡多拉从起点回到起点,其中重复行走的水巷不足数十米,可见威尼斯的水巷是多么复杂,无论贡多拉从哪条水巷行走,都可以回到它出发的地方。登岸时,天色已暗,走在和水巷同样狭窄的街道逛巷边的店铺,那些亮着油灯的贡多拉在淡淡的暮色里穿行,琴声从水里飞到岸上,他们看不清威尼斯的眉眼,却能进入威尼斯的梦里。

威尼斯出产一种面具,和我们的京剧面具有些类似,但人物多是美丽的意大利女子,绘制彩色的线条,抽象的女孩在店铺里出售给喜欢工艺品的旅人。比面具更传统,也更有民间艺术色彩的是威尼斯的吹玻璃工艺。白兰地小姐特意带我们去参观了一家这样的作坊。这间作坊显然是为了表演而设置了那样一个炉子,炉子里的火在燃烧,吹玻璃的手工匠手持一支一米多长的铁管,似乎是空心的。他将铁管的一端伸进炉子里,片刻后取出,嘴对着管子吹气,边吹边转动管子,曾在炉子里烧制的一端是玻璃原料,随着工匠的吹制,一只花瓶就神奇地在管子一端出现了。

工匠在吹制过程中,另外有一个看上去是作坊老板的人在一边用意大利语解释,这时候白兰地就又一次显出她的敏锐,她几乎是用同声传译的速度将老板的解释译给我们听。表演完毕后,我们被邀请到一间放满玻璃工艺品的陈列室里,老板开始介绍他的产品和价格。应当说,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是让人大开眼界的,但绝大多数的人在给予吹制玻璃的工匠慷慨的掌声后,一般情况下很少会采购眼前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工艺品虽赏心悦目,但携带的难度太大。另外,价格不菲,来旅行的中国人就算很有钱,到了欧元区,人民币与欧元一兑换,也变成穷人了。更重要的是到威尼斯的人,最想看的是威尼斯的风景,相比之下,对吹制玻璃这样一种高难度的工艺成果则表情淡漠。

从威尼斯地形图上看,我吃惊地发现,整座城市像一条正在海里游动的鱼。这种海鱼头尾较小,腹部宽大,适合在浅海中生存。我想,威尼斯的祖先选择在这里建造这座城市时,大约就想过要把它建成一条鱼,无论大海多么波涛汹涌,威尼斯都会安然无恙。

在威尼斯,我们所住的宾馆是庄园式的,宾馆只有两层,单体面积不大,但庭院却很大。早晨,我在庭院里散步,能看到进出庄园的道路两侧有站立的雕像,也许,几百年以前,这座庭院的主人曾经是某位富有的威尼斯商人。早餐时,我尴尬地发现,品种颇为稀少,而且量也不多,面包供应不够充足,迟到餐厅的人,就要用一顿吃不饱的威尼斯早餐了。大家开玩笑,威尼斯商人的本性再过一千年也是难改的。

餐桌上,遇见一位意藉华人,是福建人。他自己带团跑欧洲。我问他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多不多,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最多的是浙江人和福建人,他还说,只要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会有浙江人和福建人。我觉得他这句话说的不太准确,应当说,只要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才比较合适。但是在欧洲确实有不少我的同乡。在意大利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到西西里岛不会说意大利语不要紧,只要会说浙江的青田话或温州话,别人就不敢对你怎样。

这话说的好像也有些夸张,但西西里岛却是意大利黑势力比较猖獗的地方,据说意大利著名的黑手党总部就设在那儿。对西西里岛,我在那里的同乡究竟过的怎样,我无法进去验证了,况且我也不会说青田话或者温州话,如果他们在那里过得好,作为同乡,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马可•波罗可能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来到他的故乡。如果人死后无论过多少年都是有灵魂的,那么我相信,元世祖忽必烈也会到威尼斯来看看的,马可•波罗一定会开怀大笑,张开双臂拥抱这位来自东方的大人物,并且和忽必烈干上一杯。
发表于 2006-10-30 1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作者看看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威尼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19: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确实非常不错。写得很纯熟。但内里有些场面,尤其是“叹息桥”那一段有些熟了。假如能换个角度来写会更好。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21: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自清散文--威尼斯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和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
  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D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
  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勾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C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 Bellin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洁不啰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3 20: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威尼斯美丽的水城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15: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把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15: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把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16 04:13 , Processed in 0.087539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