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启 蒙 学 校 大 王 庙
我最依恋的学校是大王庙,因为它吸引我喜欢上学了;我最敬爱的老师是讲大王庙故事的老师,因为他启发我爱好习作了。 五六十年代,乡下学校很少。我开始上学就在靠近家的大王庙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男孩,由乡里派来的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教复式班。大王庙坐落在白马湖东北岸的温山河出口处,人们叫东闸口的西侧堤内不到一亩地的坡上。老师一到大王庙教书,当地的老者们就对他讲大王庙的故事;我上学听老师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大王庙。这里我就把老师讲的大王庙的故事再讲给诸位听听。 大王庙约建于明嘉靖初年,前后两排都五间,正向朝南面对湖,两旁各两间厢房包着,青砖小瓦无飞檐,地砖立铺人字形。大门前场地上竖一根两接头的四五丈长的大旗杆,在湖里十多里远就看到飘拂的红色八卦大旗,弄船人把它当做“风向标”。庙院亭内挂一尊百十斤重的官府造的青铜大吊钟,午时、子时,庙里准点敲钟,钟声洪亮,如雷贯耳,特别是夜深人静的子时,二十里开外的船民都听得到。香客祈祷也可撞钟,只是或三或六,不得超过九下,声音还要小,是为不扰民。庙堂里供一尊高大的木雕五彩大王像,还有一个斗大的红木木鱼,是镇庙之宝,长老每天打坐敲三遍。 大王庙是白马湖渔民生活的依赖和希冀,烧香拜大王,祈求保平安。原先没有大王庙时,湖里经常闹鬼作怪,渔民灾难多多。有位道士路过时(也有说是大法师巡视到这里)叫渔民们建个庙,镇住妖怪。官府无钞不理,渔民自筹资金,按照道士的指点建了大王庙。有一则农谚:“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惊蛰这一天,就被春雷惊醒,便抬起头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便到河湖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庙建后,船民们不仅二月二焚香祭龙神,平时也供香祈求大王保佑。还真灵,除了天然水患外,真没有大灾大难发生了,渔民放心捕鱼,帆船安然航行。 大王庙鼎盛时,香客如云祈祷,高僧法师参拜、文人墨客叩祭。据说吴承恩自小喜听水神湖怪故事和地方传说,长大后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中,便回家创作《西游记》,到处搜集各种传奇和神魔故事,白马湖就来过多次。有一年冬季来大王庙住了五六天,因为早上乘新河客船来时云淡气爽,到下午突然风雪交加,第二天冰冻封湖,走不了。可巧遇到一件奇事,不少顽童在冰上玩耍,忽然有几个掉下冻塘,孩子们吓呆了,围着冻塘转,不喊大人救,等大人们发现赶来时,已顿把饭工夫了。奇怪的是掉下冻塘的孩子一个没有沉入湖底,像有人把孩子托着一样。这件事给吴承恩启发很大,有人戏说,像《通天河》这类章节就是参考了这件事写的。 四四年前后。新四军游击队、武工队在这里活动,大王庙是地下交通站。刘少奇、黄克诚和陈毅等经过东闸口入白马湖西去岔河时,到庙里藏身小憩过。日本鬼子恨之入骨,硬攻不破挡住扫荡路,就派飞机投弹,炸塌前排和两厢房计九间,经书,木鱼都炸成碎片,只有铜钟完好,被渔民运往岔河淮宝抗日政府,淮宝沦陷,就不知去向了。最后一任长老在战乱中患痨病而死,十多天后,靠近大王庙的许家庄的两个老汉到外湖打鱼,想进庙取暖时发现了尸体,便用两张芦席包裹安葬了。 五四年发大水,大王庙神奇的没被水淹,住上百十个灾民。大王庙解放初做过私熟馆,五六年做小学校,后又改成小商店,再后来全拆了。 渔民为除灾建了大王庙,日寇要扫荡炸了大王庙,队里因用砖瓦拆了大王庙,千年古庙经历了盛衰,品尝了荣辱,可喜更可悲。特别是长老年年梅雨季节都晒的经文,其中有一本相传几十代的大王庙史禅本,上面有各代主持签名和印章,虽然发霉了,但还完好无损,是一份珍贵的地方文化史料,却毁于战火,太可惜了。 大王庙虽然不存在了,但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抹不掉;老师讲的大王庙的故事,我还在讲给人们听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