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3790|回复: 7

[自荐稿] 越中古城话文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7 01: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卓越历程


说起越中古城绍兴,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这再熟悉不过的名字;而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复国卧薪尝胆,王義之会稽山下畅书《兰亭集序》等典故和趣闻,以及陆游沈园遇唐琬、鉴湖女侠秋瑾和一代文豪鲁迅的动人故事,恐怕也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吧。会稽之山,鉴湖之水,经历了沧桑巨变,目睹了华夏兴亡,也领略了这一代又一代名士俊才卓尔不群的风貌……而明末书画家、诗人徐谓,号文长,就诞育于这稽山鉴水之地;他的故居,也是我国绘画史上青藤画派发祥地的青藤书屋,就座落于这绍兴古城中。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中心,是越中富庶之地,素被誉为“鱼米之乡”和“文物之邦”,又有“水乡”、“桥乡”之称。古人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诗句,来形容绍兴秀丽的水乡风光。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绍兴人在这片大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越文化。
这里有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大量出土的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犁等生产工具,反映了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在从事相当发达的农业生产,开创了原始古老的农业文化。
这里有规模宏大、庄严气派的大禹陵,有重檐飞角、雕梁画栋的禹庙,它们伫立于苍茫的山林之中,向人们诉说着大禹疏通九河,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
当然这里还有越王台,有西施故里浣纱石,有会稽山阴之兰亭,也有满城春色宫墙柳的风流沈园,更有从百草园走出,经过了三味书屋的历练,最终又走向世界的伟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故居,等等等等,圣贤名人遗迹,数不胜数。
古越之地,人杰地灵,俊才贤士辈出;历史上,头戴毡帽,身披蓑衣的绍兴人,随和谦逊,通情达理,柔中有刚,坚韧顽强,表现出了绍兴人鲜明的群体性格;绍兴为翰墨之乡,“其俗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民间也以习书为乐,论书为雅,赠书为贵。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熏陶下,绍兴的山水既锻造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也抚育出不少文人墨客,他的本身也正是古老的越文化的体现。
明末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就是这些杰出人物中的一位。
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说徐渭是奇才,在明末文坛画界奇肆狂傲,独树一帜。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别号天池生,天池道人,青藤道人,自幼聪慧,七岁学作文章,擅长书法、绘画、诗歌和戏曲。自谓“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后人则评“画最奇绝”……
从繁华喧嚣的绍兴市区走去,穿过绍兴城麻条石铺就的前观巷大乘弄,赫然出现在眼前的,就是古朴典雅、幽静异常的青藤书屋旧址。整座院落占地不足两亩;山石、曲径、天井、水池,无不诉说着古屋的沧桑;进入书屋的一扇腰门,一如主人侧身横立,并不理会远客,表现出一种豪放孤傲的不得志文人的情怀。
门楣之上,悬挂着明末大书画家陈洪绶的手迹:青藤书屋。现代著名诗人公刘在散文“青藤书屋”小记中写道:陈洪缓也曾慕名而来,寓居此屋多年,及后,兴废沧桑,数易其主,居然构筑一仍原貌,实在难得。在一块碑碣上面,便镌刻着《重修青藤书屋记》,碑记曰:书屋为陈氏所有,而敬礼先生如故,凡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诸胜,悉为补缀,顿还旧观。这说的就是清代的往事了。徐渭也曾经有一篇《酬字堂记》谈到过这所房子的来历:原来他曾为重建的镇海楼撰写序文,获“廪银二百二十两”买下了它,并经历一番经营,才得以在这儿“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自得其乐。原来如此,真所谓君子好财,取之有道哇。
在青藤书屋的正房,陈列的是青藤道人的书画作品和诗文著作;厢房里悬挂着徐渭的肖像,上面有青藤道人自题,曰: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这当然是谦辞。其实,皂袍文巾,眉溥目朗,潇洒自若,何痴之有?倒是画像两侧的对联大有深意:“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区区十四个字,道尽了青藤道人所历经的冷暖人世,坎坷生平。
徐渭二十岁时在山阴考中秀才,但“功名”二字似乎与他无缘,以后曾八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一生坎坷,很不得志。所以他在《榴石图》中以奔放的草书自题:“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在一种风驰雨骤的意境中,徐渭表达出了“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青藤书屋南首的天井, 原有一棵青藤,据说为徐渭手植;这青藤“本枝蟠曲,大如虬松”,徐渭极爱慕其顽强的生命力,故以它作为自己的别号。徐渭还把天井的水池命名为“天池”,称此池“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池中书一石碑,上镌“砥柱中流”四字,决心以“推倒一切之豪俊,开拓万古之心胸”,一扫当时社会的芜秽之习。袁宏道评论说,徐渭为人“强心铁骨,与其一种磊磊不平之气,字画中宛宛可见。”此评字字中肯。
徐渭的作品,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都显出一种奇肆狂放的不羁之意。据说,徐渭常于酣饮大醉后作画,有时倾水墨于画面,再勾染成画。正是“一涂一抹醉中嬉,醉里偶成豪健景。”他在《墨竹图》中题诗云:“枝枝叶叶自成排,嫩嫩枯枯向上栽,信手扫来非着意,是晴是雨凭人猜”。这无疑是他爽快豪直、任意所为的真实写照。
徐渭三十七岁时曾经做过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客,后因胡宗宪失势入狱,自杀而亡,徐渭也因此受迫成狂,几次自杀未遂。后因误杀妻子,坐牢七、八年,出狱时五十三岁,便落拓江湖,云游四方。
徐渭晚年更加贫困潦倒。六十一岁漫游归家后,徐渭贫病交加,孤苦伶仃,相陪伴的只有一只小狗,常常是“忍饥月下独徘徊。”袁宏道说:“徐渭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竟不得死”。“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墨葡萄图轴》中的这首自题,是徐渭生活遭遇的写照。
在徐渭生命的黄昏,甚至连书屋也不得不变卖一空,唯剩“一尘不到”的扁额。死后靠友人相助,草草掩埋在绍兴城南的木栅山东麓。年七十三,下葬后无幕冢,仅树墓碑一方。


给后世留下“青藤书屋”匾额的是书画家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陈洪绶于崇祯末年住进青藤书屋。与徐渭一样,他也有一种豪放孤傲的情怀……
清康熙二十年,施胜吉购得此屋,重加修茸。黄宗羲为此写诗《青藤竹》云:“斯世乃忍弃文长,文长不忍一藤弃;吾友胜吉加护扶,远见文长如昔比!
世事沧桑,名迹不废,青藤书屋享有“文人花园”之誉,徐渭人品文品亦影响深远。徐渭死后,袁宏道来到绍兴。灯下披阅,读到徐渭的诗文,拍案称绝,评为明代第一。
后人更是把徐渭列为青藤画派之祖。郑板桥曾刻一印:“青藤门下牛马走郑燮”,齐白石也尊青藤主人为师,说“恨不生前三百年”,为之“磨墨理纸”。

徐渭最憎恨权奸贪官,曾把这种感情寄写在《田蟹图》中,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清泥,若数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流传至今的一则“山阴不管、会稽勿收”的故事,就是徐渭傲岸风度之一例。
南北朝末期开始,古山阴分为山阴、会稽两县,中有界河。一日,界河桥上发现一具无名尸,百姓报官,而两县知县都说桥不在自己治下,推脱责任。徐渭闻知此事,非常气愤,便写了“出售是界河”的布告贴在桥头,两县轰动,百姓奔走相告,两位知县大怒,喝道:“大胆徐文长,竟敢出售官家界河,该当何罪?”徐渭从容而答:“生员见桥上暴尸多日,山阴不管,会稽勿收,可见此河界是无主之地,因代为售卖,以筹资验尸收敛,请问大人何罪之有?”两位县官无言以对,只得令人验尸殓埋。
杭州民间流传着一侧徐文长救西湖渔民的轶事。有一年春天,徐渭坐船游西湖,见一女孩在湖边痛哭,一问,原来这女孩的父亲出船打鱼时,不小心碰上了杭州太守的大画船,被太守扣押了起来。徐渭拉上女孩就去找太守评理。太守自恃权势,罚徐渭先做诗一首。徐渭挥笔写道:“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子新丧未半年,山川草木皆含泪,太守西湖独放船。”当时明世宗刚死,国丧时期行乐,其罪不轻。太守见诗,吓出一身冷汗,连忙吩咐手下放了鱼民。
徐渭是个奇才,其画使其名列中国十大画家之榜,其诗其文也是匠心独运,奇而又奇。
传说有一年冬天,孤山梅花迎雪怒放,一班杭州士绅相聚赏雪吟诗,他们自命风雅,戏弄路边一位头戴破笠的乡下人,说,若能吟诗,可以白喝他们的酒。那人淡然一笑,便吟起诗来: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吟完三句时,绅士们哄然大笑,那人又不慌不忙吟出最后一句,人们为这意外的佳句惊呆了。那人取过酒壶,一饮而尽,然后戴上破笠,独自踏雪访梅而去。绅士们后来才得知,那人即徐渭。
又传说,绍兴曾有一位骄矜的乌县官,听说徐渭才华过人,便邀他前来相会,并有意出联刁难他。没想徐渭对答如流: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钟;”
“海清河晏,王有四方当做国,”
“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
“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
“闲看幽门,孤木立门中”;
乌县令正想不出难题时,见一麻子佣人送洒进来,雪上留下一个个圆点,便出一上联:“钉鞋踏雪变麻子”。徐渭见县令侮辱佣人,便嘲讽这位身穿狐裘的官吏道:“皮袄披身装畜生。”
乌县令恼羞成怒,正巧一只老鼠穿堂而过;他又说:“徐老先生,我再出一题给老先生对对。”随口念道——“鼠无大小皆称老”。
徐渭拱手一笑说:“乌县令,我斗胆对下联了——龟有雌雄总姓乌。”乌县令顿时满脸羞愧,佯醉而退。
2006.10.5.
发表于 2006-10-7 0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卓越历程朋友的支持,这期稿件基本已定,下期期待你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7 14: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稿还能用吗?
诚盼夭夭和水菊老师指点!
谢谢!
下期何时开始和截稿?
对不起,新手,请多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20: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夭夭和水菊老师:
《越中古城话文长》下月期还能用否?
希望给予明确答复!
不好意思,在此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1 09: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卓越历程2006-10-07 14:40发表的“”:
这件稿还能用吗?
诚盼夭夭和水菊老师指点!
谢谢!
下期何时开始和截稿?
对不起,新手,请多赐教!
感谢你的支持,你的文笔很细腻,老练,期待你更多的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2 19: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描写的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8 2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天堂先学习了。

同时,感觉文中似乎嘎然而之?是否如此?听听大家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9 12: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县令顿时满脸羞愧,佯醉而退 [s: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12 17:55 , Processed in 0.064869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