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9683|回复: 2

绿满青山(山水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5 14: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绿满青山(山水游记)
文/张正顺

我迄今与青山的缘分,是与它有过两次亲密的抵达,其间相隔二十余年。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一瞬,而对于个体生命可谓漫长、珍贵。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看,我这先后两次的抵达截然不同:二十年前的春天与二十年后的夏天,二十年前的青年与二十年后的中年,等等。也不管怎么说,我对青山的感情已愈来愈深,正如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物质,能使一坛老酒愈存愈香。而我得以赶一个炎暑的日子到达青山,也许就缘于心中的某种磁力。
农历七月初一,是乡间香客进山拜佛的日子。我所以选择这个日子进山,因为我此行的首要目的地就是山中的古寺。大凡古寺庙宇只有以香客供香拜佛的场景作渲染铺垫,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真实存在来。青山在枞阳城东郊约三十里地,人称与“天柱”“齐云”竟美,景同“五岳”“九华”共辉,成为县内胜境之一,并公认为一块风水宝地。站在城东的幕旗山巅极目东眺,一峰耸立,群峦连绵,一片葱翠,这就是青山。它踞视滚滚东去的长江,将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分挟左右,满山洞壑峥嵘、奇岩怪石,到处流泉异草、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青山共有16处相映生辉的景点,但真正大可一游的地方是石屋及其古寺。青山古寺叫石屋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到这里,首先把你引的则是赫然夺目的石屋:一块数百平方米的巨石在山阳如手掌伸展,石下空空,宽敞如厅,让人不禁惊叹于造物的神工。按照前人传说,你试探的用手掌敲击巨石,果然东部石响如鼓,余音缭绕;西部声若铜锣,轰鸣不绝。在石屋西侧构建的庙宇就是石屋寺,它以前、中、后三进的形式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其中陈设之齐备、规模之宏大,非远近一般乡间庙宇可比。从勒石的文字记载看,石屋寺始建于晋代,至今经历一千五六百年的风雨洗涤了。一座古寺屹立在空旷幽寂的山野,是千年圣迹装点了山野的美丽,还是美丽的山野造就了古刹的神奇和灵异?
看过石屋,拜过古寺,你也许不再一一造访其余的景点。其实来到青山,你得以在山道上行走,或者随处伫立而望,你就已经感到无比的自足,你就会绝倒于它的美丽。青山的美丽尤其在于它的漫山碧绿,整个的大青山就是一座绿色的宝库。绿色是山的神韵,乃至生命。这是夏季,与春天比较,夏天的山野更多几分绿意。如果说春天的绿是青碧,是葱翠,那么夏天的色彩是青苍,是葱郁。缘于更喜欢夏天的理由,我便在炎夏的日子走进青山。“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行于仄仄的山道,极视听之所娱,满山树木、修竹与杂草,隐蔽了天日,匿藏着道路;山风徐徐,送来凉爽,伴着植物的幽幽清香;鸟叫与虫鸣声萦绕不绝,却不辨虫鸟的踪迹。绿色是虫鸟的摇篮和乐园,沉浸在鸟音虫鸣的天韵中,你便觉得它是在对生活歌唱,是为自己的节日庆典,是向进山者迎迓或祝福。
除了山体的绿色,还有一种与其和谐的田畴之绿。这是大暑气节的第三天,适逢本地的“双抢”时节。青山脚下的一片旷野里,你若忽视那些婆娑的树木和丛生的杂草,所见大多是生长的庄稼,有玉米,有棉花,有大豆,还有新插的水稻秧苗,在此类连绵绿色所作的底色下,间或还看见紫色的豆花和金黄的稻穗,使其中的绿色更多了几分生机。似乎植物与泥土的气息隐约可嗅,似乎还夹着食物的芳香。因此在青山的山道上行走,你似乎更多了一份生活的真实,也似乎更多了一些生命的亲切与感动。
在青山,我发现漫山漫野的茵绿又成为这里的“源头”,一个真正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何祖庄到何家祠堂的路上,我们经过一口一亩方圆的池塘,清涟的塘水映出四岸树木的团团倒影,几个山嫂蹲在水边洗菜、浣纱。这是从我遥远的记忆中走来的池塘,让人生出久违的感动,让人心里涌起一种凌波畅游的冲动。还让我欣喜的是,如此这般的池塘或者小水凼在这一片山野比比皆是,比如先前一路乘车而来,每每车子在一处拐弯,就有一方水域镜匣似的在面前呈现。此刻领略了一派青山绿水,你便确信这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而所谓的“风水宝地”,岂不就是得天独厚的山青水秀与鸟语花香了?
但青山又是一座幽深空寂的山,这是我那日抵达这里的又一发现。我们从县城到达青山的过程,并不感觉距离很近。除了徒步行走了几里山道外,我们一路共换了三次车,即行一截路程便换乘一次。当最后一次乘坐的大马力三轮车在山道上行进时,我们都为年轻车夫的高超车技而惊叹不已。山道崎岖曲折,两旁又草木丛生,车子在颠簸摇晃中始终与地面处于若即若离的半浮状态,它让人感到这种山间特有的运载工具有那些豪华小车所不及的长处。当车子在山腰的一个悬崖旁卸客,当我们在山道上行走时,幽深的山谷旁很难见到炊烟的人家,长长的山道上也很难见到行人,于是山道越走越长也越幽深,越走越宁静也越纯净。
我想到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青山的情景。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我从黄泥岗沿一条简易的沙石公路徒步行进。那正是教育复兴的时期,青山脚下一所名噪一时的中学,让县内的莘莘学子接踵纷至。初为人师的我缘于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便爬山涉水赶来朝圣青山脚下的学校,并看望自己的恩师。那时的我适值明媚青春,因为赶程所以对眼前的青山秀水并无多大雅兴,只觉得脚下的山路遥远而艰难。但遥远与艰难非但消解我对青山的痴迷,却化作我心中一个永远的情结,永远的家园。
我自幼生长在乡野,但凡美丽的山水让我惊叹而不陌生。当青山的山水此次呈现在我的面前,最让我关注的是山水之中的深层历史文化和借以传达文化信息的载体。名山胜境从来是隐者的住所,文人骚客的家园。在枞阳,明末清初的乡贤学者方以智、钱澄之可谓“桐城文派”的真正开山鼻祖。十七世纪中叶,当大明王朝覆亡和清兵入关时,作为大明遗民的方、钱二公拒不事清,毅然回归故里。于是当方以智选择了浮山,作了浮山华严寺的第十六代主持时,钱澄之则“皈依”了青山,参禅念佛、著文授徒。千百年来,青山石屋寺一直聚集禅林高僧,及至上一个世纪初真达禅师住持青山石屋寺,使这里流芳于革命史册。当我伫立在真达禅师的墓塔前,我崇敬于梵林高僧既参破尘埃、超然物外,又能心有法度、明辨是非和积极拥护、支持革命的人格与情怀。原来山水胜境宜于游憩休闲,也宜于参禅悟道,而道亦有道。
但青山又是一个宜于居家与治学的处所。以我游历的体验,若游览宣州的敬亭山你必然想到诗仙李白,若在湘江之畔的岳麓山你首先关注和想到的便是岳麓书院和朱熹,当然那敬亭山和岳麓山是美丽的也是空寂的。所以在青山我无法不思考起这里的教育,想起一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里是一座美丽幽寂的山峦,幽寂自是胜境,美丽自有灵异,山水胜境可以赏心悦目、静心养性、生智开慧。四百年前,明代万历间的大学士何如宠曾经与同乡少年钱澄之、左光斗在石屋下读书求学。当我站在空旷的石屋里,我犹闻昔日一代名相、文坛巨擘和民族志士们在这里的琅琅书声,感受到他们共同留下了一脉沁心的书香。书香绵延,发扬光大。在现代,青山的教育兴盛,洋溢了浓郁的学风。乡贤耆儒何子诚先生曾在这里兴办学校,倡导教育,将何家祠堂与学校集为一体,既春风化雨结出累累硕果,又使祠堂在后来的一场浩劫中幸存至今。当我凝视何家祠堂庭院的两棵参天古柏,我的耳畔回响起何子诚先生的谆谆教诲:教育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家庭、民族乃至国家的命运。由于幽美的环境,由于源远流长,由于乡贤耆儒承前启后的倡导教诲,教育在这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孕育着一片生机。这应该是青山的另类绿色了。
一个多月前我与朋友在城东新辟的公路上漫步,一条又阔又直的通途即将竣工。朋友指向前方不知道它通向哪里,我说起青山,并描述出它的幽美之处,决定择日而游。此刻当我们如愿抵达青山,在山中行进,心里同有一个想法,就是将来能够筑室卜居这里。在我们看来青山这个适宜居家和治学的所在,而不像别的“名”山只能用作短期的游历。青山优美灵异与幽深恬静的景致,给人的感觉乃是一处温馨的庭院,自然质朴,平和实在,就像敬亭山之于李白,就像岳麓山之于朱熹。“风水宝地”是本来的客观存在。在胜迹与名人之间,我所看重的是前者对后者的滋养,而不仅是后者对前者的升华。
是啊,绿色的青山才是我们永远的家,一块永远的“风水宝地”。所以更愿绿色常在,“风水”永存了。
(通讯地址:枞阳县第二中学  张正顺  246700)
http://www.yeshuxia.net/userindex.asp?id=228
发表于 2006-9-6 20: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字,流畅详细。谢谢了。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6 2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优美灵异与幽深恬静的景致,给人的感觉乃是一处温馨的庭院,自然质朴,平和实在,就像敬亭山之于李白,就像岳麓山之于朱熹。
_--________
仁者爱山,自古以来,名山大川与名人有缘,山因人到而名,人借山而扬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2 22:07 , Processed in 0.11520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