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7669|回复: 6

苏东坡密州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 09: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燕山飘雪

  


?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側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实法”是不利的,就抵制。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欢他这种务实的做法。
  在诸城市人民路路口,当地的官员告诉我:“这里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超然台’。”我回来后翻阅了苏轼全集,知道苏轼写有《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我站在超然台废墟上,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可是他做不到啊!他任期不满就又调到山西永济去当太守,而且还没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来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仕途险恶,官场不自由啊!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也象李白一样,虽然胸怀大志,却与官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许是文人的宿命,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小人、坏人、俗人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节节高升。多少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改变呢?他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
  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他在这里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我在中学时就会背这首词,乃至后来学写词,也可能是受他的影响。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的明月、宫阙,到人间的朱阁、綺户、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作了表达。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
  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一些较平常的山水,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谈起苏轼这首词,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高,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财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等。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61位。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得利斯、昊宝、桑莎等名牌产品。他们近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四位。这座龙城正在腾飞。如果苏轼地下有知,也当十分欣慰的,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
  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这个名句。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如今诸城的教育事业也是很发达的,每年输送到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也有上千人,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在全国挂号的,仅高级技术学校就有七所,这为本市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苏东坡对诸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书法方面,刘墉的书法就是从临摹苏东坡开始的。诸城出的文人也是最多的,诸城文化因为有苏轼而倍增光彩。
发表于 2006-9-4 15: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过,很详细的叙述。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苏东坡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值得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19: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腻,精彩,学习了,问好燕山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2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11: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10 18:14 , Processed in 0.04948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