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宫的元气 ——史飞翔散文集序
陈长吟 飞翔做事的地方,是古太乙宫。它在西安远郊,终南山下。我曾应邀去那儿进行过一次文学讲座,印象比较深刻。 太乙宫是汉唐时期达官贵族避暑歌吟的雅境,王维就曾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因此那儿的文化沉潜深厚。太乙宫处于大都市的远隅,市声杂音稍淡、青山绿树入眼,因此又得清静之趣。太乙镇上有一所新兴的大学,莘莘学子面鲜体健、生机勃勃,因此更富朝气。 飞翔就在这有文脉、有清静、有朝气的氛围中工作和写作,令人羡慕。 细观飞翔之文之人,我觉得有三个特点,与他所处的环境正好暗合。 其一为传统之气。这个传统不是守旧,而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只看飞翔的文字,你会觉得这是出自于一个上了年纪的文人之手,其实他才刚届而立之年。中国散文研究所举办的几次专业研讨会,飞翔都发了言,谈问题全面而有深度,不偏不倚,让听者能感觉出他阅读兴趣的广泛和知识积累的丰博,这在年轻人中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为清正之气。现在的年轻人思惟方式多元,兴致爱好纷呈,舞文弄墨也是拳路无定,甚至走偏门,求殊异,骇人听闻。飞翔则一派少年师表,仪态整肃,谈吐雅正,文字也秋水不染尘。他谈人生、说境界、勾沉文理、思考教育,关心的是社会的公德,人类的命运,不带艳俗与低媚的斑乱。 其三为新锐之气。承史容易陈腐,求清容易浅露,飞翔则保持着一股昂扬的锐气。他的言论中常流露出一些激愤、一种批判精神,一份人生的执着,因此作品中也就凭添了许多 穿透力。 文字之道是寂寞之道,是坚守之道,是炼丹之道。 我希望飞翔能够继续守静抱拙,持之以恒,多积聚太乙宫的元气,在文坛上张扬自已的旗帜。另外在创作题材上,注意不要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寻找自已的矿藏和熔点,然后集中火势冶炼,成就一道独特的熠熠之彩。
2006,6,21日于西安朱雀门 (此文系著名散文家,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美文》杂志社副社长陈长吟为史飞翔散文集《为灵魂寻找镜子》一书所作的序。) 附:史飞翔简介 史飞翔, 1977年生,陕西省乾县人。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高级班毕业。1994年公开发表作品。有散文、小说70余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曾用网名民间思想者在网上发表评论性文章多篇有较大影响。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栏目斑竹。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人生箴言:那些未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只会使我变的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