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xgg 发表于 2007-1-26 08:12:27

话说“旅游”

(一)

 “旅游”即“旅行”和“游览”。“旅”要快,“游”要慢。

 “旅”快,要求交通便利,尽量缩短旅途时间。我以为,与其在景区大兴土木修建楼馆,莫如投资改善路况,先把公路拓得宽宽的,景区停车场建得大大的。旅游者向往美景,都有“先睹为快”的倾情,倘路况差,沿途堵车,或车无停处,半途弃车,步行即景,则游兴扫尽,能“相见恨晚”吗?

 “游”慢,要求能留住客人,切忌在景区内架设缆车,鸟瞰景况,那种一次看完,越快越不合算;也不要在景点内运营客运,小客车或摩托车在深山里开进开出,莫言隐患,单说那快进快出,不是要游客赶紧离开景点吗?让游客盘桓景区,留连忘返,景点的自然和人文之美要兼备,“湖山人情能留客”此其一,耐人寻思美景中蕴涵的文化味,也不可少。当然,这“文化味”,并非拿只“电喇叭”,指点奇峰若猴,怪岩如仙,胡编令人倒胃口的“传说”。那种喇叭开道,小旗招风,瞎编故事,伪造古董,制造噪音,催促赶路,叫“大煞风景”!

 青云山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倘在鸟语水声中,能津津乐道“闽中游击斗争史”、“自然动植物知识”……等等,游客听得不知不觉落霞时分已至,几分钟路径,夜宿樟城,温泉浴罢,品风味,逛夜城,购特产,游兴未尽的,次日再游;尽兴而归的,送永泰土特产予友,分享青云山之游,那该多好!
                

               (二)

 以“旅游”为龙头,附随其后的“吃喝住行玩购导”诸业,都内涵“旅游文化”,此处独言“旅游景点文化”。旅游景点倘无“文化味”,若美女有姿色而无“智慧”,令人取悦一时,而不生“恋情”。无“恋情”的景点,难使游客“趋之若鹜”,也难有“回头客”。

 从井岗山回来的游客说,若无“朱毛”创立的“红色文化”,山人看山,不如就近看“青云山”,此言信然。凭我的感觉,倘有机会,到绍兴要拜谒“鲁迅纪念馆”;到常州要朝觐“瞿秋白纪念馆”,到闽西要瞻仰“古田会议”旧址……对于这些地方,何以贱身未动,心魂先至?“圣地文化”神交已久所致。

 近读章采烈文章,说游览“华山”的人,冲着那篇熟读的《游褒禪山记》而去,游览之后,觉得“褒禪山最诱人的去处华阳洞,虽然有自己的景观特色,但其美学品格并不太高,不用说与全国的溶洞比,即使在同一巢湖地区内,也不及紫微洞的美学品格高”,而其竟然被人们誉称为“天下第一洞”,是由于900余年前,一位大政治家兼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光临,并用如椽的大笔,写下《游褒禪山记》传世名作,成就了它为“天下第一名洞”。因而不仅今天,而且今后千秋万代,凡中华子孙,只要读过《游褒禪山记》的,若一旦有机会,甚至不惜长途跋涉,或专程,或顺途,都会来此游一游;

 泰山,其实它的海拔高度,在“五岳”之中位居第三,由于“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唐明皇到宋真宗,许多帝王亲临泰山封禅”而成为“五岳独尊”,杂文家宋志坚以为,“泰山之高,高在皇权;泰山之重,重在皇权”,使其在“五岳”之中独享殊荣,才有文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捧泰山。文自山出,山以文传。泰山之名,绵延千秋,至今不朽,游者趋之,络绎不绝,正应验了郁达夫那句:“江山需要文人捧 ”之言。

 可见“文化品牌”,对于旅游景点产生“名牌效应”,是多么重要啊!青云山以“真山真水”取胜,该拿什么“文化品牌”来作“锦上添花”,以吸引更多的八方游客?


福建省永泰县委宣传部 张玉祥邮编350700

杨柳岸南 发表于 2007-1-26 09:20:09

说得有道理滴~提上去让大家来读.

猫猫 发表于 2007-1-26 20:32:18

再提.问好!

楼兰 发表于 2007-1-27 22:45:07

说得很有道理。加亮了,让大家品!
问好zyxgg

吕和义 发表于 2007-1-28 09:28:22

有道理

琴语 发表于 2007-1-28 14:51:19

有思想有哲理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
欢迎朋友常常来交流!问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