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日超 发表于 2024-4-6 16:12:03

杨凤鸣:初登慕田峪长城

东方旅游文化网


初登慕田峪长城
杨凤鸣



  立秋后的一天,一场雨洗刷了连日暑热。11时许,雨过天晴。远山近野,笼在一层流动的轻纱中。缆车缓缓升行,带我越林海,上青云。走出缆车室,看见许多游客井然有序地在写有“慕田峪长城A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的巨石前拍照,“你方唱罢他登场”,个个露出欢快的神情。

  从这里踩着厚重的条石拾级而上,蜿蜒曲折的长城就在眼前,穿云度雾,起起伏伏。在一片欢叫声里,激动兴奋的我,即刻录制了视频,发在家人群里。居住在黄土高坡上的家人们,没人来过慕田峪长城。发送视频时,我配发了几句顺口溜:初秋时节秋雨息,万里长城慕田峪。腾云驾雾巨龙姿,人间奇迹是世遗。

  长城就在脚下,我一步一步往前走,穿楼洞,上敌楼,扶垛口。尽管雨后的天气不是太热,但走到慕字17台的时候,汗水已浸透了衣背。休息时,我摘掉背包,顿觉一身轻松,后悔装的水和食物有些多了。“背这么点东西就累了,要是让你背石头,那一步也走不动了。”“可不是,修筑长城的时候,那砖石是怎么弄上来的,那时又没路,更没机械。”两个年轻人说笑着从身边经过,他们的对话倒像是冲我来的。

  慕字18台内镶有一块界碑,碑侧有一块双语解说牌,上面写着“以东系慕田峪地方,以西是贾儿岭地方,成化七年七月立”等字迹。过了界碑到了慕字19台,爬上梯子,就到了“天梯”。举目观望,“天梯”如一位耿直豪爽、顶天立地的北方汉子,没有一点“拐弯抹角”,把自已“直直”地挂在那里。一、二、三……一百、二百……我如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孩子,迫不及待投入她的怀抱,想即刻到达顶峰。但到三百阶的时候,腿开始打软了。扶着垛墙,我回转身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此刻,脑海中的这些诗句“前呼后涌”。一位妈妈牵着孩子的手,从我身边经过,与向上的人打着招呼。四百阶、四百六十阶,最后那几个台阶,我几乎是爬着上去的,脑海中不敢有一丝杂念,生怕一走神,就滚落下去。

  站在景区最高的敌台上,半道里涌出的“诗句”统统成了铺垫。敌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挥动着一顶红帽子,对着手机,大声欢呼:我现在在慕田峪长城,你们看,多壮美的风景!

  白云就在头顶,风呼呼吹过,脸上、身上的汗水很快就干了。垛石缝里,小草随风摇曳,一些不知名的黑色的多足虫从小草身边经过,驻足片刻,似与相识多年的老友打声招呼,又蜿蜒而去。一只苍鹰从绿海上空飞向缥缈的远山。

  “远远的那里就是大角楼,正关台也在那里。”一个手拿小红旗的年轻人,顺着鹰飞去的方向说,“我们坐东边的缆车上来的,先去东边的大角楼、正关台,它们不仅是慕田峪长城的精华,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原来“精华”在那边,我懊悔太急于登城,没有提前查看导游图,走了冤枉路。这都下午两点多了,再返回到那边,时间还来得及吗?一位捡垃圾的大姐打消了我的顾虑:“来得及,慢慢看,其实长城上每一处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也不必后悔先去哪里后去哪里。”

  谢过大姐,我稍补“粮草”,朝“正关台”“大角楼”出发了。真应了“上坡容易下坡难”那句话,走下这段“天梯”,我是胆战心惊!返回的路上,不敢多停留,急于想见到正关台、大角楼。越急越渴,两瓶水所剩无几了。

  记不清穿过几个敌楼后,大角楼在望了。远远看去,巍峨壮观。“正关台在哪里呢,莫非还在大角楼那边?”背包里的两瓶水一滴也滴不出来了。而这时的阳光也像洗过一样,干净明亮不带一点杂尘,落在身上。在通风、凉爽的敌楼里,我权衡自己的“诗与远方”,犹豫不定,一个同样拿着竹夹子捡拾垃圾的大哥走了进来。“大哥,正关台是不是还在更远的地方?”“过了这个楼,再过一个楼,就看见了,正关台建在低洼处,这儿看不见,在那个侧口能看见。”他停下捡拾,像觉察出我要打退堂鼓似的,不厌其烦地给我说,又把我带到侧口,指着下面,“看,那几个人站的地方就是。我也去那边,我们一起走吧。”

  我们边走边聊。他说,慕田峪长城兴建于明洪武年间,由明初将领徐达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之后,进行过多次维修和改建,特别是在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当时的蓟辽总督谭纶和蓟镇总兵戚继光,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改造,形成了空心敌楼密集、防御设施完备的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他说,他们入职前进行过培训,既然是长城上的工作人员,就得知长城、爱长城、护长城。“我们今天这样走都费力,几百年前修筑长城的人们,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背着沉重的砖石,一步一步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从山底到山顶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筑就了这 人间奇迹?”“也许是保家卫国吧。”他一边应着我的话,一边弯腰,把一小片儿纸屑从砖缝里捏起,放进垃圾袋里。

  进入一个敌楼,下梯。站在楼口往下望,正关台尽收眼底。正关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座楼橹并立在一个院子里(其实是在正关台上,从下往上看,三座楼橹像在一个院子里),错落相连。那院门就像居住在黄土高坡的人家一样,简单古朴。正关台正面,楼橹门窗木柱均用黑漆涂刷,房脊上,端坐着几只神兽。东边房侧有一向下石阶,石阶上布满青苔,看上去有些阴冷。我没有下去,站在侧旁向下观望,只觉正关台壁立千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果有敌军兵临城下,这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想必也会让敌人不寒而栗,驱兵而退。在正关台上放置着一块双语匾牌:正关台建于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正关台长40米,宽30米,高20米。正面有“正关台”三字石匾,关基座为细花岗岩砌筑,楼为青砖砌筑,就山顺势,高大雄伟,浑然天成。正关台上下两层,底层相通,有室多间,可用于屯兵、囤粮,又分大室小室,可用于将军指挥、住宿,兵士就餐休整。下层各室可容纳兵丁200余人。上层分主厅,侧厅,主厅一个,侧厅两个。主大侧小,环厅为兵道。从垛口望向长城内外,视野开阔,城外之事尽收眼底。

  已近下午5点钟了,离6点闭城时间不远了。从正关台到大角楼,得继续往上走,还得穿过两个敌楼。我后悔途经买水的地方没买水,现在即使想花20元买一瓶,也只能是想想了。渴有时候比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时间,渴,这两个因素把我困在了正关台上。退吧,有些不甘心,进吧,又怕身体吃不消、时间来不及。

  人们已陆续从大角楼方向往下走。一个约五岁左右的男孩,被爸爸牵着手,爸爸手中拿着一瓶“农夫山泉”。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望梅止渴”的功效。真的,看到“农夫山泉”,我突然感觉不那么渴了,又突然渴得更厉害。

  我无法控制自己,满脸堆着笑:“帅哥,您还有水吗,我实在渴得不行了。”他一愣,很快就展开了笑颜:“有,我还有一瓶,给你。”说着,他松开孩子的手,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给我倒一点就行。”我拿出未扔掉的一个空瓶。“没事,拿着吧,我还有呢,够喝了。”“谢谢您!”拧开瓶盖,我赶紧喝了几口,像从死亡线上缓过来似的,紧走几步,“帅哥,加个微信吧。”“好的。”他爽快地答应了。

  在正关台上,我们相互加了微信,他的名字叫“一棵小草”。“爸爸,怎么把水给大大了?”“大大那么渴,我们得帮助他。”看着父子俩说笑着穿过门廊,我突然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有了这瓶救命水,我浑身充满了力量,但还是决定不往上走了。一是算了下时间,即使马不停蹄,到大角楼后打个转身,怕也不能在关城时下山。二是我突然觉着与他们父子同走一段长城路似乎比上大角楼更有意义。可是晚了,他们已消失在我的视野之中。我赶紧发了微信,过了几分钟后,他回了:我们要乘滑道下山了。怀着有些失落的心情,我踏上了归路。

  返回的路上,我在一个敌楼处停了下来。景区也许是为了照顾有涂鸦爱好的人,在敌楼四壁蒙了白布,任游人在上面“各抒己见”。“长城不倒,江山永固”“祝我考上清华、北大”“百年中国波澜壮阔”“千年万年好风景,屹立世界是荣光”“祝我全家平安”“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五星红旗”“爸妈辛苦了”“2022赐我一段甜甜的爱情吧”……五颜六色、五花八门、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国情怀,重重叠叠布满了白布。看着看着,欣喜、感动、感慨,一点点冲淡了我先前的厌恶。

  我没有再返回到缆车台,而是选择了步行。顺着绿荫遮掩的步行阶往下走,到了山底,迎面一个高大魁梧、身着盔甲、目光坚毅的雕像扑入眼帘,正面写着“戚继光雕塑像”,背面写着:戚继光(1528—1587),字无敬,号无塘,山东蓬莱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朝廷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和整饬兵务。三年间,修筑了二千里长城,矗立了一千零十七座空心敌台……

  落日余辉洒满雕像。我摘下帽子,深深地三鞠躬。

  初登慕田峪长城,却没有到达慕字1号台大角楼。后来查看资料,知道大角楼是慕田峪长城开放段最大的一座敌楼,位于长城置高点。在明朝,是蓟镇长城和昌镇长城的分界点。看完介绍心情更不能平静,说不遗憾,有些违心。但又一想,人生路上,哪里又全是完美无瑕的风景呢?在正关台上,与“一棵小草”的相遇,那一瓶水,又何尝不是慕田峪长城上最美最亮最暖最持久的一道风景?!

  慕田峪长城,我还会再来的!

    杨凤鸣,男,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申村。70后,北漂。作品见诸《农民日报》《北京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西安晚报》《长春日报》《平阳文艺》《平阳方志》《新打工文学》《小说月报》《散文选刊》《北京纪事》等报刊及央视网、乡土网等网终平台。《母亲的酒枣》获全国散文征文二等奖。《老院情深》作为北京市中考作文赏析金点示例。《骑行老爷顶》,在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中,获金笔奖。《魁星楼凭吊》在第六届“半朵花开”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中获优秀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凤鸣:初登慕田峪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