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发表于 2023-7-29 13:16:46

蔡 旭: 从找到第一句开始

      
      我写散文诗,越来越认识到第一句的重要。

      越来越形成的习惯是,碰到一个好题材,构思时先要考虑怎样开头,发现了或说找到了合适的第一句,就可以动笔了,而且往往能顺畅地写下去,直至完成。

      6月中旬,应友人邀请,我来到仰慕已久的广西钦州。虽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广西工作了18年,可是现在来到钦州却是第一次。往返五天,有三天都在马不停蹄在参观,风光、历史、故事与人,连续不断地撞击我的心灵。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令我激动,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可写一个系列。先从哪里落手呢?我想,还是先想到哪里就从那里动笔,哪一个题目先冒出第一句,就从哪一篇写起。

      回来后写的第一章是《探访钦江故城》。其实第一句,是从去的路上随口而出的。这是1400年前的钦江县城遗址,由于乡间道路岔路太多,令我们一再误入歧途。当时我在车上就说了一句:“古城实在太古了,竟让我们一下找不到它的遗址。”有了这一句,我幸运地写出了这一系列的第一章。

      接着写第二章《钦州第一名片》,这是写晚清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的。开头是:“在钦州,有子材大街,有永福大街。/有子材大桥,有永福大桥。/有同为全国重点文物的冯子材旧居与刘永福旧居。”这样就把“南天双柱”一起带出来了。写到这里,家里突然有急事,我只好停笔。但由于有了这个开头,当天我接着写时,仍然可以顺利地写了下来。

       第三章是《宋时的天涯》。第一句是:“何处是天涯?”先是来一个悬念,一个设问。接着就好办了,跟着摆出了不同的说法,引出了钦州宋时所建至今仍在的“天涯亭”。紧接的几句是:“现在的人说天涯在三亚。海滩上有一堆天涯石。/宋朝的人说天涯在钦州。天涯亭可以作证。/屈指一计,钦州天涯的定名,比三亚的还早了700年。”有对比就有鉴别,宋朝时把钦州当作天涯是有根有据的。

      按写作先后顺序,接着写的是《来冯子材帐前报到》。第一句是“脚步匆匆来到钦州“宫保府”,我来冯子材帐前报到。”因为140年前的中法战争时,我的高祖、清同治癸酉拔贡蔡灼荣也曾来到抗法英雄冯子材行营报到。开头一句就把140年连起来了。

   《三宣堂有个“拒贿庭”》的第一句是“中厅前的天井,是那么平凡。”但因有了刘永福拒绝法国侵略军重金收买的故事,就不平凡了。这一句有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在钦州,友人赠我一件坭兴陶茶具。”是《友人赠我坭兴陶》的第一句,从一个小的角度,友情的角度,顺利地带出了坭兴陶的历史、技艺、荣誉这么一个大题材。

      《与白海豚共舞》的第一句是:“得知我到了钦州,一位外地友人提醒我:钦州有白海豚。/是的,钦州有白海豚,钦州才有白海豚。”从白海豚的独特性写起,来展现钦州这个“中国白海豚的故乡”。

      《满街都是猪脚粉》是标题,其实也是第一句。由此可见这种传统名小吃被人们喜爱的理由。

       《跟着孙中山俯瞰钦州港》的第一句是“孙中山先生站在钦州港仙岛公园的山顶上。”这样就可以展开孙中山与钦州港的关系,以及钦州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

      我写散文诗,特别重视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并概括为“第一句定位,最后一句出彩。”第一句用来确定情景,确定情绪,确定节奏。至于最后一句能不能出彩,是另一回事。有了合适的第一句,至少可以引导全篇,激发抒情,启动联想了。

   作者简介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蔡 旭: 从找到第一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