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发表于 2022-12-23 18:31:58

焦海梅:歌曲的神韵

歌曲的神韵焦海梅 我不懂音乐,更不识五线谱,可我酷爱听歌。特别是爱听优美的民族经典金曲,且百听不厌。歌声已飘过半个多世纪,听着这些悦耳的歌儿,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时空,感受到了歌曲的无穷魅力。记得小的时候,那是个纯真的年代。尽管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可在老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人们传唱着《春天在哪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欢快动听的歌曲,听着这些歌儿,在我稚趣的童年里充满了梦幻般的向往。我从小就爱做梦,特爱做美梦。记得儿时的一条花裙子,给我的童年平添了不少天真烂漫的色彩。我幻想穿着它蹦蹦跳跳唱着这些好听的歌和小伙伴们去上学,梦见穿着它唱着《快乐的节日》,戴上了漂亮红领巾。啊!歌曲和彩裙子一样好美呀……少年时代,《红梅赞》《珊瑚颂》《洪湖水浪打浪》等旋律优美的歌曲是我的最爱。每当戏匣子里播放这些歌时,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就会自然荡漾着一种阳光向上、美好真挚的情感。唱着这些歌,我和小伙伴们跳皮筋儿、丢手绢、跳房子,是那样的快乐灿烂。是啊,歌曲能够抒发出少年的情怀,使你在朦胧中找寻着自己理想的同时,去放飞着梦想,憧憬着未来。……60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祖国到处是一派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繁忙景象。高音喇叭里播放的都是感人肺腑、令人心醉的歌曲。这时我也学着大人们那样,尽量地记住所喜爱的每首歌的原唱者。如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张映哲的《英雄赞歌》、孟贵彬的《送别》、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王音旋的《苦菜花开》、贾士骏的《过雪山草地》、赵云卿的《珊瑚颂》、任桂珍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等,这些歌或荡气回肠,或唯美抒情,不但激励着我,也感染了几代人去追梦。《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大雁落脚的地方》《战士第二故乡》等,是70年代初我最爱听的歌曲。每次收音机里卞小珍、耿莲凤、张振富、李双江动情的演唱,都如同身临其境。那悠扬唯美的歌声,仿佛把我带进了我祖祖辈辈生长的美丽的西沙群岛;如同见到了“大雁落脚的地方,就是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四十多年后,当我真的来到这富饶的若尔盖大草原时,我哼唱着“大雁落脚的地方,草美花又香……”,当年红军艰苦卓绝过草地的情景,顿时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见了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缺医断粮艰难地行进着,我看到了一顶灰色八角军帽定格在那荒凉无垠的沼泽泥潭之上。每次听到《战士的第二故乡》,我都细细咀嚼体味着驻岛士兵在从来不长一棵草的小岛上,战胜孤独惆怅、征服艰难困苦,乐守天涯不言愁的情景。从而倍加热爱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敬爱我们的子弟兵。歌曲能使青年人励志坚强,听着这些歌,确实能给年轻人以健康向上的勇气和力量。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这时的歌坛繁花似锦,好听的歌儿随处飘荡。歌曲的传播也在也逐步升级,由开始的黑胶唱片到盒式磁带,再到VCD、DVD、CD光盘,直到后来的MP3、MP4、aipaid等数码播放器。凡是爱听的歌我基本上统统搞定。这时期,李谷一的《绒花》、李光羲的《北京颂歌》、郑绪岚的《太阳岛上》、殷秀梅的《长江之歌》等,这些歌曲委婉舒展、悠扬情深,还有陈力的空灵惆怅、凄美深沉的《红楼梦》全剧歌曲。使听者顿感耳目一新,热血沸腾。记得那年我和先生去泰安旅行结婚时,一路上,所到之处听得最多的就是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在列车上、大街旁、景点处,那昂扬奔放的歌声一时响彻大江南北,不仅像牡丹那样把美丽带给人间,同时也把真善美的灵感传递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这时期,我感受到善良质朴的人们都会沉浸在至真至善、美轮美奂的歌声里,甚至被深深地陶醉着……。90年代至今,一个崭新的世纪,是“巨龙”腾飞的年代。这时的歌坛百灵声声,星光灿烂。互联网MP3有着太多的好歌随你下载,大屏幕液晶彩电音画时尚。你可以坐在家里近距离纵情地享受那无尽的视听饕餮盛宴。歌曲是奇妙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情,更使处在事业巅峰的壮年人释放压力,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记得在我工作没日没夜、最艰巨、最较劲儿的那些日子里,我向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着,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午饭时我抽空去了趟机关附近小白楼新华书店,买了盘宋祖英的DVD光碟。其中那首抒情昂扬的《英雄》,听后顿时使我神清气爽,一扫心中的迷茫和惆怅,缓释了精神压力,带给了我继续前行的能量。一些我喜爱的年轻歌唱家所演唱的歌曲不论是主旋律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江山》,还是极具艺术水准的经典曲目,如《小河淌水》《梁祝.化蝶》《二泉映月》等,其美感质感那真叫天籁之音,使人听后如饮琼浆,伈人心脾。阎维文的《母亲》《小白杨》,刘和刚的《父亲》《儿行千里》,索朗旺姆的《青藏高原》《天路》,雷佳的《芦花》等等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深受广大听众的厚爱。歌曲不仅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承载人的厚重情感。记得一首电视剧《咱爸咱妈》主题歌《父亲》,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首由朝鲜族歌手崔京浩演唱的通俗歌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蹬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焖烟漫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走。……”这饱含深情、如泣如诉的歌声,至今听后都会使我泪流满面。我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也愿天下儿女再忙再累仍要关注自己年迈的父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听歌作为一种艺术欣赏。我既喜欢大气磅礴、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新创作曲目,也欣赏峥嵘岁月、原汁原味的老歌。甚至更偏爱盛世再唱、传承经典的演绎。在仰止经典的同时,翻唱经典更觉弥足珍贵。特别是对当代顶尖级歌唱家所演绎的经典金曲情有独钟。像阎维文《送别》《怀念战友》,张英席的《珊瑚颂》,吕继宏《歌唱二郎山》《再见了,大别山》,王庆爽的《包楞调》,王丽达的《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等等,其唱功炉火纯青,极具时代感和超越感,别具一番韵味。伴随时代的飞跃,听歌也愈加便利时尚。如今人工智能、特大高清屏幕彩电随心所欲。你可以对着遥控器语音点播你最喜爱的歌曲或各类节目。闲暇时,回翻过往留览过的经典很是过瘾。外出时一部5G手机,戴上立体环绕声耳麦,好歌任你欣赏,美妙销魂的靓歌陪你走遍天下。我时常用追思打开尘封的记忆,用感慨体验时代的变迁。听,一首首携带着时代印记的老歌,曾刻录着似水流年中久违的感动。她能使不再年轻的人们,用半个世纪乃至更长的人生经历去感悟、去回味那歌曲的神韵。    注:1、此文入选2014《散文百家》精选,发表于《南开文艺》2016第三期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市政法系统退休干部。已多年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滨海时报》《天津工人报》《支部生活》《青海湖》《散文百家》《齐鲁文学》等几十家大报副刊及官方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书评数百篇,有近百篇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官办文学奖项。有多篇编入权威文学书籍。小说《玉镯子》获“东丽杯”第26届全国梁斌小说优秀奖,散文《那远去了的吆喝声》获“东丽杯”第30届孙犁散文优秀作品奖,诗歌《被繁华呵护的古村落》等获天津市文学创意写作第三、第五、第七届优秀作品奖。著有散文集《碧海傲梅》一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焦海梅:歌曲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