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AN 发表于 2021-10-28 22:24:06

随笔《大运河畔洛社书圣第宅初访——含洛社地名及其古运河初探等》

本帖最后由 XLIAN 于 2021-11-2 20:58 编辑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说我与三月三有缘;我长大后,母亲更说无锡是最好的鱼米之乡。我都不信。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见京洛书画家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一眼就喜欢上了,却因父母都重病而未及上京学习。       在母亲也仙逝三个月后的乙末清明节,我按母亲生前嘱咐特地去了趟老家,4月5日正逢雷电雨天。回来后,由于各种原因,突发左脑剧痛,日夜严重失眠约一周之久,却似收到了从未收到过的莫名无线电波。在不知性命交关时,我竟意外地被父母教我的文字和气功等中国文化自救成功:我的耳边突然自动地响起了以往最爱看的春晚电视中的压轴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想到了“田、米、丰、申、中”字,看到了天女散花、拆字连拆等奇妙幻景;约三月三,“甲骨文”更用拆字法提示我蔬(疏)食养生......历时约半月左右,我才仿佛从一场《清明游梦》中混沌初醒,便开始真正地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和刚开始学气功时一样,来不及细读理论,就边练边琢磨着用自然及科学知识来进行解读。

从古到今的无锡书画家们引领过时代潮流

       2016年起,学理工科的我为了继续静养,就开始自学父亲留下的无锡市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书法丛书,才在序言中突然发现了当时就有新华社报道无锡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书法高校。江苏台和央视台都连续播出艺专的25集中国书法系列讲座,其中陈陵驼校长主讲《篆书初步》;艺专还编撰出版了35本书法系列丛书,在海内外普及中国书法,学生达5万人之多。             又看到父亲珍藏的《兰亭序》字帖等,父亲爱写的字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后来才听说他的书画作品被高人收藏,原来我的身边就有好老师,我却向父亲学得不多,至今后悔莫及。
    我便开始关心起中国尤其是无锡本地的书画等文化动态,更向陈陵驼等老师学习中国书法。才知从企业退休后的陈陵陀在多所老年大学继续讲授多种书体,也会讲到古文字包括甲骨文,并当堂讲解、临摹王羲之及七世孙智永的书法作品,真让我喜出望外。    他更说要把书法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学书法也是练太极气功,坚持骑自行车及主编江南书画报等,使其心脏功能得到稳定,脑后白发下还长出了黑发;直到85岁,在大教室上课时仍不用话筒,声音洪亮。建党百年华诞,这位88岁老党员的献礼书法展在苏州举行,共64幅各种书体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多数是今年完成的,令人赞叹。
    无锡市曾请徐悲鸿的高足王汝霖创办市老年书画协会,有史克方等加入。被聘为秘书长的陈陵陀在电话中向我介绍说王汝霖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作品上常爱落款“逸少公67世孙”,还向无锡日报出示过王羲之家谱。
    更得知艺专的毕业生们,几十年来大多在海内外坚持传播中国书法。 我也有幸跟随着公益宣传者们,义务宣传各种文化活动。
    许墨林老师就曾讲到,从古到今,无锡历代就有造诣很深的书画家们曾多次引领过时代的潮流。
    追根溯源,无锡更有晋代的书画双圣王羲之和顾恺之。我在2017年就听说无锡学者范雁青推论出洛社还是王羲之的出生与成长之地,原来中国的书画双圣都是吃了无锡的米水才长大的。我曾去过灵山祥符寺内的顾恺之纪念馆,不大,甚至很小,几乎没人去。无锡人真是太低调了,也许惟有低调,才能使中国的书画在无锡悄悄地得到长久保护,才始终没有断代。不是都说,高人在民间么?

初访洛社的书圣故居,听骨刻文专家对“中”字的解读
       群贤毕至。2019年12月从长沙回来的春节前,我有幸得到了黄志洪介绍的张士明赠送给大家的《洛社羲之文化》杂志,封面题字许墨林,无锡市的文保专家夏刚草和篆刻家叶建荣等都被聘为无锡市惠山区书圣洗砚池文化协会的顾问。       2021年06月20日,无锡梅雨季里难得的晴天,我终于和全国的30多位作家及文艺爱好者们一起到洛社采风。惠山区是我的老家,洛社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再回故里,倍感亲切。    在王晓梅、符志刚、黄志洪等当地文体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先到右军故居即现在的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所在地,大家纷纷对着校门前的大运河及洛社大桥摄影并合影。校内有洗砚池、观鹅亭等遗迹、扩建的鹅池及“鹅池”石碑,池边的书圣坐像。突然发现郭锡廉书记正喜笑颜开、兴冲冲地向我走来,我赶紧对着他按下手机快门,原来背景就是历代著名书家传世佳作的碑刻长廊。   在赵朴初题字的“洗砚池”圆洞门及书法长廊的兰亭序碑文前,也有孙振兴等老师帮我留影。上下结构的王体“鹅”字,更令人想起了歌曲:“我是一只小小小鸟……”《晋书》列传第五十,有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接着,我们再到中国“金圣”李金鏞的故居及“尚田小镇”,路过还未开放的新的开利寺。车子开过,我还在回头看着新开利寺的方向,下次一定要进去看看。       正巧与东方旅游文化网的赵日超主编同坐一车,我就向他打听破译骨刻文的丁再献先生。赵主编就说了解更早的骨刻文字,有助于对甲骨文字的识读。并介绍了他的那位丁兄对“中”字的骨刻文解读:用绳子缠绕上大下尖的倒圆锥形木陀螺,用力抽绳,再不断鞭劈,陀螺就直立旋转了。      我再查到中国的陀螺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了,应在甲骨文之前,无锡话叫“打弗撒”。“弗”的甲骨文本义,用绳索缠束使之矫正不弯;也如在无形力量的驱使下,绕太阳公转又绕轴自转的地球、或太极星云图。
趣说书圣的爱鹅往事    不看白鹅,焉懂羲之?我从大运河边的右军“鹅池”穿越到太湖内湖(蠡湖)边的“鹅池”,范蠡也在蠡湖养过鹅吧。如今还有人在蠡园旁的池塘周围放养着四大白鹅,无锡人天生爱鹅,许是因为书圣的缘故?       池边树荫下,一只白鹅右腿独立了好长时间,偶尔缓缓舒展出左腿和大扇形的雪白大翅膀。       黄昏,远远看见打盹了一下午的两只白鹅终于从鉄篱笆下面钻到大草地上吃草。我悄悄地靠近它们,一只白鹅立即发现了我,赶紧扑拉着双翅飞跑起来,就像白天鹅起飞,优美极了。似看见天鹅们在九重云霄里终于见到了晋代的老主人一面,终于了了心愿。再回过神来,安全落地时正巧天黑。再跑回池塘边的篱笆墙内,乖乖地回窝歇夜。       另两只白鹅还在池边站桩或打坐,冥想着天庭的羲之爷。白鹅是悠闲的天然养生专家,感应功能也比人类强多了,羲之的天鹅后裔果然不一般。    远古的人类“我”既然是最高级的动物,定比一般的“鸟”儿飞得更高。无锡土话的“我、鹅”同音,小羲之也开始兼学当地吴语,并喜爱小动物。美丽优雅的白鹅,自然就成了逸少的最爱。    多看长颈鹅,颈手脚的这些“脖子”都会更加活络健康,拿毛笔的手腕也更灵活。从小就深受家族及国学熏陶的王羲之从鹅的坐行游飞等体态姿势中,体会自然养生及超然书法的奥妙。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是“鹅我合一”,逐下笔如有神写活了一飞冲天的大大的“鹅”字。       羲,气也,甲骨文字由“我”和语气词“兮”组成,表示赞叹天道公义;顶部再加“羊”就是金文,表示俊美良善与威仪自信并存。之,甲骨文字义表示从地面生出、滋长的植物;或脚趾向外走出去。    暮春水暖鹅最知,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上巳节,51岁的王羲之在浙江会稽与友人曲水滥觞,既是文人风雅,又作辟邪祈福。微醺中飘飘欲仙,就像天鹅尽情遨游于空中和宣纸之上,又如鹅掌拨水力透纸背,挥毫泼墨出氣韵生动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乃成绝代书圣,赋诗之风当由此而兴。
“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其古运河初探
      探究洛社之名的缘起:洛社地名最早只见于南宋朱咸淳四年重修的《毗陵志》;洛社之名的由来,也只有民间流行的“六弄、六龙、六蛇”传说,百度称之为无稽之谈。    一、从“洛社”二字的演变史,及其古今字义,推想洛社地名的涵义。   逐查“洛”字之义,是水溜下之貌,交汇、交叉的水道网络;通“络”,苞络无所不通也。       再网搜开利寺新址时,见其原址洛社初级中学就在运河东北岸的向阳之地,与无锡市甲骨文学会周锡民会长最近提供的“洛、土”两字的甲骨文图解相像,上北下南的方位也一致。      

       脚趾背向城邑(口)为(出),表示出征或离乡。脚趾朝向城邑(口)为(各),表示异族入侵或回邑。“各”的左侧及下边再加水流状的曲线及三个点,就是(洛)。    ,“土”的甲骨文字像侧旁有土屑、从地面上凸起的土墩。本义为聚土以社祭土地神, 即“社”的初文,通“社”字。也引申为泥土、土地的、民间的、未开化的、领地、田地、星名等义。       再查字典的“洛”字:最早在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在商代河洛之间,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都邑,甲骨文中称为“洛”或“洛师”,位于洛阳或为商代西亳城 。    周代规定每二十五家就要立一个社庙,故“社”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所有的“社”会合起来即可成为一个“社会”。 战国时“土”加“示”,就有了专用的(社)字。
       由此推测“洛社”是个很古老的地名,望字生义:就是指在水道之北受珍视的土墩上,开沟灌田、种植庄稼的外来部落,“洛”上再加“艹”字头就是“落”了,并围建成的江南“洛邑”及其“向阳社团”。
      二、从古洛水与古洛阳,及中国的古水道及其农田水利历史,推想洛社也曾有“洛水”、“洛邑”及更早的其他古地名。    人们常说的洛水(南洛河)又古称雒水,雒是商周的图腾鸟,雒水发源于秦岭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的木岔沟(岔沟脑)即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龙潭泉。在洛河与黄河交汇的以商周等13朝古都洛阳为核心的广大“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有龙马神龟背负河图洛书,伏羲悟太极八卦,夏禹改堵为疏、平水土置九州的传说。州的本义是水中高土。   西周青铜器“遂公盨”的铭文中颂扬了大禹治水并以德治国。“宅兹中国”,曲水滥觞在西周初年就有了:“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及推崇后稷。所以在古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开发水利及农业,人们开始食用更多的蔬果茶米。    《史记·河渠》更记载了“禹治水于吴,通渠贯江湖。”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哀公七年》记“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西汉至清的文献中都记载商末有周太王长子吴泰伯迁居江南开凿伯渎河;《越绝书》记春秋末吴王阖闾父子开通吴古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吴王夫差开河通运,从苏州经望亭、无锡至奔牛镇,达于孟河,计170余里。”         网上对吴古故水道的解读,有一段是从安阳山(周章少子安阳侯周赟安葬地)附近的阳湖(杨湖)经过,再从渔浦(孟河口或江阴利港)过江。      初步学习后的感觉:古江南河自吴古故水道起,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今人似乎对吴古故水道及其途径的古湖名、古地名等解释不一,也可能有更早的古水道,途径的地名等更是扑朔迷离,所以对各个时期的各个古水道的具体确切路线估计仍有争议。      总之可以推想:从良渚文化时期、再至夏商周、春秋战国、晚至东晋期间,洛社书圣故居的所在地就像古洛阳一样,很早就有天然水道再到人工沟渠及交通水路,有喜水亲土的人类开始居住,便有了古老部落及曾经的古地名;洛阳北方移民又逐渐融到江南的生活中,带了文字地名。
       三、“洛社”二字的各个构件,正是洛社形成及得名的各大要素    水、土、趾(人)、水之北的城邑、社(祭祀与社团)”及文字都具备了,洛社也形成规模,也拥有了延续至今的名副其实的“洛社”之名。    约6月底,粗读邓光炎老师寄来的《王羲之传》一书,与之前看到的《洛社羲之文化》杂志中的简介类似。无锡学者范雁青先生更引经据典地推论晋皇族从洛阳南迁到江南前,王旷已在建邺(现南京)任丹阳太守,将自己的夫人借住在战国时期王翦大将的故居“王宅庄园”,小羲之便于303年在洛社出生。       既然王翦与王旷等曾居住于此,便推想战国时期的秦国或晋朝就更可能有了江南古水道可以到达这里,及产生了正式的“洛社”地名。这些古水道,可能是原有的小水路、或一边开凿一边前行,或到达后再疏拓。    到了南宋朱咸淳四年重修的《毗陵志》中,就正式记载了“洛社”的地名。       因此,从商周到晋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先进技术与古代文字和文化更被带到了此地, “河洛文化”早就融进了江南水乡,也最终融进了“洛社”或更早的其他古地名中。但这些,都有待继续查找可靠资料或考古论证等。
交叉的水道网络把中国大地画成了大大的“田”福字
    伏羲、黄帝、仓颉、夏禹等古代领袖都是气功鼻祖、发展者或代表人物,创立了天文、 农耕、医学、汉字及水利等中国科技与古代文化,是历代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世上最早最长的隋朝大运河,终于打通了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任督二脉,与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河江湖汊纵横交叉,画出了四通八达的大大的“田”“畺”字形的经脉水络,再汇至大海。其洛清清、绎绎光耀、恩泽八方。       从西汉开始,以西北流往东南方向的吴古故水道为中轴线,无锡老城区也逐渐布满了“丰”字形的交错水洛,外加包括一段梁溪河在内的护城河及城墙,就像安卧于水的千年神龟。明清时便有了布码头、丝市和“米”市等,并延“申”扩散,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王导赠与羲之成亲的崇安寺右军府就在龟背城中心,也在公花园一带,规模很大。那么书圣洛社故居及其古运河段的历史就更早了。    难怪古人早就说天人合一,人体就是宇宙的全息载体。母亲在甲午年的重病中曾突然恍惚地说起要养只小金龟,大概是冀望吾等后代都要爱惜自己的故乡。龟壳龙骨在安阳被发现前,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药材,它上面的文字到后来才被发现。后来才查到,原来“申”就是闪电与中国龙。    乙末年末,我随丁一等老师第一次到无锡老城区古运河边的顾毓琇故居。才知旷世奇才顾毓琇是20世纪唯一公认的学贯古今中西、乐禅文理皆精的跨界大师,国际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中国电机、无线电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民国时期大多数最著名高校的教授、系主任或院长、校长,多位顶级科学家、文艺家和两岸领导人的恩师,中立爱国者。顾毓琇与顾恺之同属无锡顾氏大族,夫人王婉靖是王羲之后裔。也有说顾母亦是书圣后裔,都有待继续考证。      宇宙和人类奥妙无穷,古老的东方文化,闪电、无线电、地球共振脑波等科学新知都使我们多角度地初识自然、生命与社会。人脑如地球脑,位于地球东西北半球的人们所创造和发展的古今东西文化也像左右脑可以相通互补。      2020年12月26日,我在北京又有幸得到了洛阳书画家王红莉老师的甲骨文书法作品。27日,卞毓方老师又爆出金句:“文学(文化)能引起物理化学反应”。      千转百回,“洛水”终于穿越时空从陕西的岔沟脑,流到洛阳、北京、再到江南古运河发源地。洛社也因运河而集、应运河而兴、倚运河而名,才有了独一无二的“书圣”王羲之、开辟中国黄金之路的“金圣”李金鏞等,并得其精气神和潜移默化的熏陶,风生水起,引为一方宝地,成为千年文化古镇、百年工商重镇,其杰出后裔及同乡都影响着无锡乃至中国的进程。      2017年惠山区又恢复了传统民间庙会,三月三正是黄帝的诞辰纪念日,人们祭祖祈福、滨水祓禊、郊游赏花;2017年十月惠山区成立健身气功协会;2018年志愿者到本区医院教授健身气功;更带领大家进行日常的居家练功、强身免疫,是全国积极推广群众性的气功健身活动的先进单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的优秀文化体系博大精深、融汇贯通,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仍屹立不倒的生存与发展之本。故实现富强中国梦、美丽城乡梦、个人幸福梦,首先要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个人自信,文化搭台、民众互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吸收各种知识和人才,就能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和物质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螺旋形上升。       进入新时代,古今中西文化更在此交融。洛社,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不仅北近长江,南临太湖,更有穿镇而过目前仍在通航的大运河,成为三月三曲水流觞的绝佳处,洛社大桥就像大笔架。又有了现代化的水、陆、空、港立体形交通网格和互联网,田园综合体六次产业特色小镇“尚田小镇”、江苏省级水利风景区“无锡万马白荡风景区”等,成为镇农业、旅游和休闲的闪亮明珠;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都与时俱进;江苏省惠山高新区(筹)正式揭牌。      殷商甲骨文字等古文字也是打开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中国的某个地名变化也蕴含并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情况及其变迁史。洛社的运河史也是水利农耕史、植物水稻莲荷史、文字散文史、“洛邑”建筑史及社区社会形成史等等。洛社正成为无所不通的江南“洛邑”;洛社的凤羽龙非遗文化,更把大家都会合成不忘初心、同频共振、图腾向上的社团集体。并将载入史册、编入汉典“洛”字的地名中。   千百年来,江南的洛社、安阳亿年火山,与河南的洛阳、安阳市的殷商甲骨,始终遥相对望。继仙蠡墩、鸿山、梅里、阖闾城等遗址被发现后,无锡也可能会和镇江等地一样挖掘出刻有甲骨文或金文的更重要的文物,或其他文物,
(作者简介:祖籍无锡市惠山区堰桥镇,出生于无锡市荷花塘一号,从小喜爱文艺。电子信息工程高级工程师。2010年起发表游记、随笔和散文诗等。2015年清明后左脑中毒失眠、右脑混沌初开,逐开始虚心请教并学习宣传中国文化及科学知识。曾在官网上发表老记见闻,《雨中观荷》被选入《201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XLIAN 发表于 2021-10-29 02:06:12

千百年来,江南的洛社、安阳亿年火山,与河南的洛阳、安阳殷商甲骨,始终遥相对望。继仙蠡墩、鸿山、梅里、阖闾城等遗址被发现后,无锡也可能会挖掘出甲骨文或其他文物。洛社正成为无所不通的江南“洛邑”;洛社的凤羽龙非遗文化,更把大家都会合成不忘初心、同频共振、图腾向上的社团集体,并将载入史册、编入汉典“洛”字的地名中。 [顶]散文混合篇《大运河畔洛社书圣第宅初访——含洛社地名及其大运河初探》后注:中国的殷商甲骨文字等古文字也是打开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中国的某个地名变化也蕴含并承载着该地区的独特情况及其变迁史。试用随心发散的较短篇幅的散文形式、比较合理的推想、大众化的白话语言,宣传洛社羲之文化、无锡对水墨书画等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请教、学习并普及相关的甲骨文字及其演变史,探讨洛社地名及其江南古水道乃至中国大运河的简明发展史。所有的推想结论都只是抛转引玉,也有待更多的史料及考古结果作进一步的考证。

XLIAN 发表于 2021-10-29 02:08:57

本帖最后由 XLIAN 于 2021-10-30 18:20 编辑

2021.10.29~30后记:      这些都基本是我遇到本地历史及运河专家们之前的推想,只是个别用词略作更改,有的是我之前就在朋友圈转发有关西津渡等文章并推想到的,现在也加了进去。即尽量保持我自己的推理过程。也拟继续学习其他专家的论著及史料,以下是之前得到的信息和这两天感想,作为本随笔的“后记”,或加入到上文,或将另起一文。       2021年10月再看到胡伟老师介绍的植物暨药学专家金久宁老师发出的“江苏史志”公众号中提到的镇江宜侯夨簋,便想起曾去过的西津渡,又果真查到秦始皇开拓了丹徒水道。便再推想王翦与王旷等可能从国都洛阳出发,渡长江到古西津渡(我和此地有缘),这条路线在如今的地图上看是直线距离;在江南又通过丹徒水道,到达吴古故水道。间接或直接地到达锡常交界处的此地,建造了“王宅庄园”。因为战国时期正巧有了正式的“社”字代替“土”字,便确立了“洛社”或其他的古地名。      10月27日在中国丝业博物馆听了省志办组织举办的市专家们的古运河访谈会,会后,我大致听到夏刚草老师说王翦是否在洛社居住过,有待考证。但他肯定了王旷等人确实是从镇江西津渡再通过丹徒水道到了此地,并正式确定“洛社”之地名。故很开心地发现有的论点与我的推想一致,故再斗胆推出本散文,目的也是再请教及不断修改。已经是第几版了,昨天晚上刚新发的,到今天的9:47已有12多万的阅读量?
      初步感觉中国的运河史也是水利农耕史、植物水稻莲荷史、文字散文史、“洛邑”建筑史及社区社会形成史等等,感谢省植物专家、国家药学专家,及市档案办、运河专家的点赞,非常荣幸。但我知道还写得很不好,既不像散文,也不像论文。完全是随心而发,再排列组合地加副标题及总题目搭成的积木。有些史料是一知半解,就先引用了,所以还要继续请教专家学者们。有的还有待继续查询资料,更要向专家们学会如何在书海及海量信息中查找有用的一手资料及准确的信息;有的可能不对,专家们却只是鼓励点赞。这篇东西如果换作其他人写可能会更好,所以只是抛砖引玉,由专家们去考古论证了,我也跟着学考古去?或后面只管看着专家们怎么继续,或是另外研究,我就只需跟着学习了解了。      
      上次有人提出甲骨文太深奥,这次特地加入“洛”“社”等字的甲骨文图解说明及随时代的演变过程。其中部落的“落”字释义是今天临时想到的,有水道、社稷的土地,及人和城邑,自然还要加个植物的“艹”字,即有了植物粮食及中国的中医药,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这就齐全了,不知自由遐想得可对?如文中联想的其他古文字释义也可行,则可能对普及甲骨文的学习会有促进作用。如果不对,务请指正,以免误导大家。恭请甲骨文专家及爱好者们也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甜姐。我现在喜欢写些轻松又带点实用性的文字,冀望能对大家及社会都有益,但许多方面都起步太晚,所以只能一边写一边公开及个别地请教大家。冀望不是空洞的纯抒情和煽情的东西。       推想到西津渡还要感谢省植物专家、国家药学专家发了江苏考古的信息,里面就提到西津渡及宜侯夨簋(郭沫若推论“夨”就是周章),让我联想到无锡的安葬在洛社附近的惠山区亿年火山安阳山的安阳侯,就是周章的少子“赟”?也更在这次提醒我去听现场的古运河论谈,再次感谢。       也感谢无锡的档案及运河专家提供了珍贵的无锡古运河的总结和提纲资料,回家再好好看看。

XLIAN 发表于 2021-10-30 09:58:26

后注:中国的殷商甲骨文字等古文字也是打开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中国的某个地名变化也蕴含并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情况及其变迁史。试用随心发散的较短篇幅的散文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宣传洛社羲之文化、无锡对水墨书画等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请教、学习并普及相关的甲骨文字及其演变史,探讨洛社地名及其江南古运河乃至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史。所有的推想结论都只是抛转引玉,也有待更多的史料及考古结果作进一步的考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笔《大运河畔洛社书圣第宅初访——含洛社地名及其古运河初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