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AN 发表于 2021-10-25 19:40:42

仿论文篇《“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其古运河初探”》( 初访书圣洛社故里之随想及说明)

本帖最后由 XLIAN 于 2021-10-28 22:51 编辑

   
事件缘起:笔者于2021年6月20日有缘去洛社书圣故里采风回来后,就在百度等网站上查询洛社镇的有关介绍,也想了解“洛社”地名的释义及由来,就偶然地发现连百度都讲“洛社”之名源自“六龙”“六蛇”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且目前网上的电子字典中,关于“洛”的河名及地名中,居然都只字不提“洛社”之名。   故主要是受了多方面的启发(见文后说明),逐于2021年6月29日起,尝试对“洛社”地名的由来和洛社段大运河进行初步地了解探索。

   1.从甲骨文说起,解析洛社地名的涵义
       1.1、 洛,点名了洛社的地理位置。从网上地图可见,它北近长江、南靠太湖、中通运河;再放大看,“书圣第宅”的原址“王宅庄园”就在河道的北岸,确切地说是在古运河的东北岸,和甲骨文的洛字图解竟然非常一致。
      1.1.1、洛,最早在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是指在商代河洛之间,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都邑,甲骨文中称为“洛”或“洛师”,位于商代西亳城(即西周的成周城、现洛阳城) 。(见《一统志》:洛阳,成周之地。)
   甲骨文的水旁多作曲线或点状,有的甲骨文“洛”字,在左边和下面有弯曲的S形水和三点水,似标明都邑位于水滨的向阳之地。再看洛字右边的“各”字,脚趾向里表示回到都邑;或是外来的移民进入江南,建造了相当规模甚至是皇宫般的居所。 1.1.2"洛",“氵”表意,是水域、水流。本义是水名,或与河或水有关。
      "洛"是形声字,从水,各声。通常指洛水、洛河(南洛河),又古称雒水,雒是商周的图腾鸟。雒水发源于秦岭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的木岔沟(岔沟脑)即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龙潭泉,流经洛阳,后注入黄河。1.1.3、 洛,指交汇、十字交叉的水洛。通“络”字,联络,苞络无所不通也。 神奇的洛水,在洛河与黄河交汇的以商周等13朝古都洛阳为核心的广大“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有龙马神龟背负河图洛书,伏羲悟太极八卦,夏禹平水土置九州,及洛神等传说,州的本义是水中高土。无锡东晋的画圣顾恺之就画过洛神赋图。所以洛,是个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也象形了南北方向的人工大运河与天然的西东方向的江河水道交叉贯通,以及支河、泉水、山溪、湖泊等,就像网格、网络可以互通。也与人体经络一样,四通八达、气血畅通,才能使沿途的各组织茁壮成长、保持健康。 1.1.4、洛,也作形容词,其洛清清、络绎不绝。绎绎生辉、使万物与人类生生不息、万世流传......

      1. 2、“社”的甲骨文等古文字本义。   
      商周时期的“土”字,也通"社"字。商朝就已祭祀土地神;到了周代,每25个人就要结成一个社;到了战国时期,也有了社字。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了社字。“社”就是珍爱土地、团结向上的向阳社团集体。

      故洛社之名是个很古老的地名。神奇的三千六百多年前的甲骨文字“洛”已经象形会意地画出了此地就是地处大运河北岸的王府“洛邑”,蕴含了洛社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其所产生的作用和人们所寄予的美好愿景。其涵义,就是指人们在河道向阳北岸凸起的土地上,特设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以求庇护能让民众安居乐业的长久之地。也促使人们珍爱赖以生存的脚下土地,不断地增强无所不通的智慧力和凝聚力,紧密地连结成蓬勃向上的社团集体,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幸福生活。
      2.洛社的客观自然地理及人类的主观因素,均对该地区的发展包括古水道及古建筑和居民群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作用。
       2.1、气候及地理。 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与长江水源、太湖的形成及附近有安阳亿年火山等都有关。
      经考古发现及推论,中国的先民们很早就善于靠山傍水向阳而居,气候温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一万年前就发现湖南已开始种植水稻了,在全世界最早。江南水乡更是水网密布,有天然的湖河水泊,也有大面积的深林与植被,更适宜水稻、蔬菜及动物生存,很早就成了供养人类的宜居之地。
      2.2、吴地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史前文明国家之良渚文化。更经考古发现,太湖流域的先民们,到了一万年至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大兴水利及大面积种植水稻,人们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河泥,肥沃及循环利用土地,就能不断地种植庄稼来养活自己,更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城池和国家。良渚文化的水利工程系统占地辽阔, 雄伟异常, 其土方面积据测算高达260万m, 控制范围达100多km, 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兼具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综合功能。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 拦洪水坝系统。
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这无疑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
   良渚时代结束2400多年后,中原进入夏王朝统治时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长江下游地区的各氏族部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相对独立的"王国"可能已经存在。1992 年发掘的余杭莫角山大型建筑遗址,显然与国家的礼制有关。夏禹在会稽召集天下各部族首领聚会,"万国"赴会,是有一定根据的。
   2.3、吴地人很早就有崇拜和祭祀土地的习俗,只有被珍爱的土地,才能结出最丰硕的各种成果。在清明节踏青扫墓或在家里过年时,都必须先祭拜土地公公;在厨房灶台上方的壁橱里,都会供着灶老爷等。 尤其是无锡人始终保持着尊重土地的习俗,世世代代都自称为无锡倷泥及倷泥无锡人。
      2.4 、良渚文化也会影响夏商周,江南古水道的形成时代,在上古、夏禹、吴泰伯、阖闾、夫差、秦始皇等时代,江南各地已有天然河道或人工水道了。史料有部分记载,为了民众长久安宁的生活,夏禹在江南治理过水患,商周时期吴泰伯开挖伯渎港引水灌田,就可能也自然开凿了局部地区或到达天然的江海湖河的水路与交通,有了人工大运河的雏形。史料更记载,吴阖闾及夫差,再到秦始皇,为了扩张与称霸,就已开通了吴古故水道及丹徒水道等;再到三国或隋朝时,运河就不再从安阳山附近绕弯,而是从老城区直接通过洛社,再到长江边。
   2.5、天时地利人和,这里更像世外桃源一样,没有中原地区的王位竞争及战争频发。北方的部落首领或皇族从商朝就开始南渡,洛社就成了落脚点或过渡地,有了皇宫般的建筑。
       无论是谁,在新地都须先开沟种田填饱肚子,再建造房屋定居。这里可能曾有高大上的建筑,与皇帝或皇亲国戚或近臣有关,曾是该地区的中心。
   
      3. 洛社地名的由来。
   早期可能有其他地名,与商周的中原文化有关;洛社现名的由来更和秦朝或晋朝有关。都有待史料及考古论证,可能在安阳侯(周章之字周赟)墓地所在的安阳山及王翦故居,或其他地区会有发现。
      3.1 中原文化与吴地的习俗结合,就形成了后来的吴文化,也导致了洛社地名的产生。
      外来的人种,尤其是中原的商周人,比如吴泰伯过长江后可能先在此落脚再到梅里,他及后来的吴王们在与吴地先民融合、种田造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先进的农耕水利、房屋建设。更带来了甲骨文金文,有文字才有地名。故此处可能还有其他古地名,及刻有文字的实物载体等,只是暂时没有发掘。
      3.2 便利的交通水道、丰富的食物、高大上的居所及洛社二字的文字,到战国的秦始皇时期就基本齐全了。
       故初步得出结论,最有可能是秦始皇派到无锡的王翦大将,建造了洛水北岸的“王宅庄园” ,本地或附近更有了上规模的水利农田,更有条件设立也不可缺少祭祀土地神或社稷的场所,所以也自然会想到给这地方起个好地名,就有了如今的洛社地名。但后来因为王翦隐退,他的个人历史和洛社之名都一起销声匿迹了。
      3.3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晋朝王旷及司马睿又来到“王宅庄园”避难,也可能在此确立了洛社的地名,但又和书圣的出生之地一样,无历史记载。
      3.4 有文字记载的洛社地名之由来
      隋朝的运河经过了洛社,但到目前为止,洛社的地名最早也只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地方志中。历史的文字记录和真实的情况并不完全同步与一致。
      3.5、洛社地名中隐含的现状与远景。
   不管如何,再结合本文开头的“洛”和“社”字的延伸之义,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洛社果然已经镇如其名,不负众望地在保持乡村本色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到了今天的现代化规模。水陆空交通及现代化的互联网络等,都四通八达、无所不苞,古今中西文化也在此交汇......   
      结束语:洛社前途无量,“洛社”必将载入史册,也将被补充进与“洛”字相关的中国地名中。
      尝试探索洛社地名的涵义及其洛社段古运河和故居群的由来、作用及对远景的愿想,可能会把洛社的历史再向前推进一步,也为洛社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添翼加油,更是籍此机会宣传中国文字及古运河文化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其古运河初探》(更改稿一,杂记随笔及说明)
   虽然初步尝试以论文的格式来写,其实也只是附上了多层次的数字编号,冀望使论点论据的叙述更有层次即具有逻辑性。

主要还是抛转引玉,愿学者专家及爱好者们都来进行“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其大运河的探索”
      首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启发和鼓励,也冀望能向学者专家们学到更多更深的研究。
      我于6于29日再请教无锡市甲骨文学会周锡民会长后,得到了他当晚就迅即提供的“洛”字的甲骨文图解,居然和书圣宅第的地形图非常一致,连上北下南的方位都是一致的,而古代的地图是上南下北。2021年6月30日我突然推想王翦等人在建造“王宅庄园”后就命名了洛社地名,也很高兴地立即得到了周会长的赞同。(这是10月下旬,我又倒回去查看微信记录,才再发现的。)
      这才萌发了对我的《“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其古运河初探》,其实是探究地名的涵义包括所处环境及其作用等。就如镇江就是长江的要塞喉道,并有过“宜”及“润州”等地名。但在7月2日的《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古运河初探》散文篇长文及7月11日的单立文章中,我又突然提到了多个可能性,即不仅王翦和王旷,之前就可能有人通过水路到此地,并命名为洛社,也可能有其他古地名。

      当然在6月下旬写初论的初稿时也受到了范燕青老师的启发。我先是看了《洛社羲之文化》杂志,初步了解到他通过十年之久的调查,率先根据其他史料等,作出王羲之出生和成长在洛社的王翦故居即"王宅庄园”的推论。约6月底,我就通过邓光炎老师得到了范老师的《王羲之传》一书。7月2日,就将我的初论文字也通过邓老师转给范老师看看,询问是否合理?请他斧正。
   初,就是初次初步,很肤浅的。探,就是试探、探讨。论,也不一定就是论文,也可以是谈论、理论、辩论?意在抛砖引玉。只可惜,我当时正在写采风散文,就把初探地名的推论都加进去了,就是打了混仗了。
   我在7月11日就开始单独立篇,现在干脆把它归类为杂记随感。
   10月9日再次询问邓老师,他就转告范老师的话说不像论文,所以我就开始更改。也可能范老师只是看了我前面打混账的总的长文。      
   感谢金久宁老师的关注与指点,感谢卞毓方和梁长峨老师的点赞与鼓励,本文不作为参赛的散文作品。
    其他老师们对“洛社之名由来”的探索及对洛字的解释。
      10月9日,笔者也很惊喜地看到,惠山区的微信公众号“惠山文心”在2021年7月4日公开发布的电视剧《王羲之传(四)》中,范雁青老师也推论了“洛社之名的由来"。只是他说的时间和人物是晋朝的王旷和司马睿等人从陆地到达洛社后,再确立的地名。
      2021年10月25日,又看到无锡市甲骨文爱好及研究者朱伯蘭老师也发出了"洛”字的汉字趣谈。之前我们曾一起在老年大学向著名的无锡市书法艺术专科学校的首任校长陈陵驼老师学书法和古文字,之后朱伯兰老师就开始编撰汉字趣谈,我也一直向他请教的:
洛 (402)https://mp.weixin.qq.com/s/yWnRmU1EXiwfDqNXgfsqc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仿论文篇《“洛社地名的由来及其古运河初探”》( 初访书圣洛社故里之随想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