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潮洋 发表于 2021-3-10 13:41:40

余潮洋:厦门何厝

本帖最后由 余潮洋 于 2021-12-7 22:12 编辑

         何厝村位于厦门东南隅,与台湾小金门一衣带水,近在咫尺。在军事对峙年代,这里是两岸军事斗争的最前沿。随着战火的硝烟散
去,汹涌的经济浪潮又呼啸而至。昔日原始、苍凉的海岸线,如今华丽蜕变,成为旅游观光胜地。美丽的厦门环岛公路在何厝穿境而过:海浪、沙滩、礁石浑然一体;奇花、异草、椰树争奇斗艳。徜徉在风光旖旎的南国海滨,令人陶醉,让人留连忘返。
       1981年季春,我陪同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一位女教授去何厝避风渔港采集海洋生物标本,清晨从集美学村乘吉普车出发,越过海堤,过了高崎后,时间不长,就进入了何厝这个具有7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何厝同闽南其它农村一样,这里到处可见古老的大榕树,阿公、阿婆在清晨就聚集在巨大的树冠下品茶、聊天,火鸡在人群中大摇大摆地觅食,闽南沿海特色的石墙建筑炊烟袅袅,农夫正荷着锄头下田劳作,好一派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
      司机是本地人,他指着有些建筑的大窟窿告诉我们,这是金门炮战的遗迹。我们都是初来乍到,经他提醒,大家都觉得好奇,并请他在一幢叫“万顺楼”的洋房前停一下。附近老乡告诉我们:“万顺楼”曾是一幢由华侨兴建的十分气派的小洋楼,金门“8.23”炮战前一直是何厝小学的校舍。金门炮战中,这里涌现出13名支前的小英雄,即电影《英雄小八路》中13名小英雄的母校,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诞生地。
       1958年8月23日,厦门与金门之间展开了空前惨烈的炮战,与大小金门岛隔海相望的何厝首当其冲。当时,炸弹像冰雹一样落在何厝这个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村85%以上的房子被炸坏,2480间房屋被炸塌。“万顺楼”也在这次炮战中遭受了100多颗炮弹的摧残,整座楼弹痕累累却屹立不倒,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来到海边,小金门尽收眼底,视力好的可以看到对岸的过往车辆了。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接过我们的介绍信,吩咐我们注意事项后,我们就脱鞋下海了。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第三个年头,虽然停止了对金门的例行性炮击,但对这片海域的管制还是严厉的。渔民出海捕鱼有许多限制,因而附近很少看到渔船。
       潮水退的很快,两岸之间只剩下一弯浅浅的海湾。标本中除了海葵,其它我都叫不上名称。为了收集更多的海洋生物标本,我们又向前走了10多米。这时,扬声器响了,告诉我们:已经到了对岸的子弹有效射程范围内,警告我们立即回撤。接受警令,我们胆战心惊,深怕对岸此时真的打来冷枪。
         以前,只听说国军经常派“水鬼”过来侦察军情,但自从**“海龙蛙兵”遭到重创后,附近“水鬼”活动就少了,有时“蛙人”特工过来,只是到岛礁上插一面**旗或上岸扒一块树皮,以示登陆成功。
      今天身临其境,不免让人紧张,心脏怦怦直跳。
      关于1973年**“海龙蛙兵”遭伏击,福州军区在厦门举行隆重庆功会是我已故父亲生前不经意讲述的。
      我父亲余寿岳,上海水产学院资深淮扬菜厨师,1972年随学院迁到厦门集美。赴厦第二年,厦门前线何厝海域成功地破获一起“水鬼”登陆偷袭案,军民携手全歼除一名上尉副排长漏网外“海龙蛙兵”一个排。
      当时厦门前线是普天同庆,庆功宴想必是锦上添花的重要内容。
      前线部队知道厦门水产学院有一批厨艺高超的淮扬菜上海名师,我父亲是佼佼者,又擅长策划大型团体宴会。于是,被点将去前线部队负责宴会总监。当时,部队领导要求酒席档次要高,只要厦门市能够采购到的珍山海味,都可以不计成本地编入菜谱。
      除少数名菜名点要亲自烹饪外,一般的菜肴稍加指导,部队年轻的厨师也能独当一面,筹备工作颇为顺当。
      庆功会那天,福州军区领导、厦门市党政军负责人以及立功受奖人员400多人,齐聚一堂。当时,表彰会对那次行动取得的具体战果秘而不宣。
      军乐队演奏宴会背景音乐,赴宴人员在觥筹交错中品味烹饪精美的、风味地道的淮扬菜,赞声不绝于耳。整个过程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宴会结束后,按照惯例,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到后厨慰问全体工作人员,我父亲得到了祟高的荣誉。
      时至今日,双方对那次战况都没有官方解秘,主要是基于那时国共特工在这个领域你来我往的斗争都是不见阳光的,甚至是恐怖的。当年,金门岛上新兵听老兵说共军会神出鬼没过去“水鬼摸哨”,这些“草莓兵”听后,夜间站岗放哨吓得风声鹤唳、提心吊胆。
      离开何厝转眼已经40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中午在何厝村小吃店的情景。当时,我们一边欣赏邓丽君闽南语演唱的歌曲《天黑黑》;一边品尝闽南风味小吃“海蛎熬饼”。何厝人好客也很健谈,说他们的祖先是中原人,“厝”就是古中原语,代表房屋。
      伴随着改革开放,何厝变成了“城中村”,现在又整体拆迁,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何厝从两军对峙的禁区到两岸交流“小三通”的桥头堡,化剑为犁,它留给人们太多的记忆。“何厝”,作为一个地标,在为期不远的祖国统一大业中必将谱写浓墨重彩的华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潮洋:厦门何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