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德 发表于 2019-1-29 10:28:59

大美青海 文/谭树林 来到青海,踏上西北高原,是我旅途记忆中最兴奋的一次。

大美青海
文/谭树林

来到青海,踏上西北高原,是我旅途记忆中最兴奋的一次。从空中俯瞰,几乎没有植被的高原山脉一览无余,它棱角分明、沟壑纵横,就像用刻刀雕塑出来的历经沧桑的深深的木版画一样,既沧桑又苍凉,令人无法想象。走下飞机,映入眼帘的则是机场周围连绵起伏的灰褐色山脉,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掩饰。这景象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想象,它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西北高原的豪放、粗狂、大美以及它桀骜不驯、横亘千里的独特魅力。
漫步在这片高原热土之上,我慢慢的被它吸引了、融化了、征服了,仿佛看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 ,粗拙中仍能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更显出神奇迷人的风采。
      如果不是脚下的西宁机场跑道,如果不是坐在西宁曹家堡机场大巴里,如果不是行进在机场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我还真的不知道自己此时置身何处?如果不是远方那若隐若现的西宁市区高大的建筑,我也不敢相信是在西北高原之上。
      西宁南湖宾馆,是一座园林式建筑,尽管园内的树木低矮稀少,花草稀疏枯黄,但还多少有些长春南湖宾馆的模样,只是宾馆里面的绿化差一点,建筑少一些,特别是没有长春南湖宾馆那些高大、茂密、鲜艳的草木花卉,可它确实是西宁乃至青海的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宾馆,是高原都市中悠然生长的一片绿色。
晚上,不知什么原因,尽管一身疲惫,可我一直没有睡意,似乎有些恶心和头痛。无奈,只好开着电视机,在睡与非睡、昏昏沉沉中艰难的迎来了天亮。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高原缺氧的缘故,
前往青海湖,是每一个来到西宁的游客都十分向往的。出了西宁,怀着对青海大漠的好奇,我一刻都没有放弃窗外的风景,眼睛一刻都没有游离过,饱览着车外飞驰而过的不一样的景色。突然,车窗外的风景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只见公路两旁大片盛开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漫山遍野,耀眼的美,成了高原上天地之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着我慵懒的神经。笔直的高原公路伸向天边,两侧大片绿油油的青稞和草甸子一直伴随左右,它们一条条、一片片交错生长着、蔓延着,与笔直的公路、远山和近在头顶的蓝天一起构成了美轮美奂的高原风景。
大巴司机是一位40多岁的西宁人,他很善解人意,在一大片油菜花田前停下了车,给大家提供了亲近高原上这片金灿灿、黄橙橙油菜花的机会。看着没腰深的油菜花,抚摸着菜花柔软的花蕊,我突然想起了什么,这花海,这景象不就是在明信片上经常看到的高原景色吗?这景色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此时此刻,它们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脚下,我就在这高原与天接壤的天地之间。
站在油菜花田里,我也变得灿烂起来。同样是油菜花,生长在这高原之上,其情其景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静静地和这些黄色精灵亲近着、交流着,内心里也不停地在赞叹着,赞叹这人间难得的美景,赞叹这高原净土上难得的色彩。我知道,不论走到哪里,路上的风景往往是最美、最鲜的,是最值得停下脚步欣赏和付出汗水的。当我转过身再看大家,他们也都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都十分喜爱和享受这美丽又壮观的高原景色,他们都在这天地之间的黄花面前停住了脚步,停住了心思,停住了眼神,停住了喊叫。接着,大家纷纷举起相机进行拍照,将金黄色的油菜花装进了伸手可及的蓝天和一望无际的大地中间,是那样的和谐与震撼。
      回到车上,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前面的风景更好,这下子又吊起了我们的胃口。莫名的期待使我的精神更足了,没有了丝毫睡意。汽车开始缓慢爬坡和连续的拐弯,这是高原公路的一大特点,随着海拔的升高,我感觉好像离天更近了,头上似乎也有了压迫感,慢慢的感觉大了起来,流动漫卷的云彩几乎伸手就可以触及。司机朋友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是海拔4500米,是内地一般人的极限位置。或许是他的暗示,我立刻就有了一定的高原反应,周身感觉有些不适,耳鼓也鸣叫起来,好像飞机急速下降高度一样,强烈的高原反应真切地体现在了我的身上。
“大家看呀,日月山!”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我使劲地睁开眼睛,用手拄着身体坐立起来。远远地,在朦胧中,我看到了一座凸凹不平的山脉横亘在前面,哦,那就是著名的日月山。随着车子前行,它一点点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山口的南北各有一个山峰,其形状好似太阳和月亮,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藏语称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其为“纳喇萨喇”,可能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吧。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上曾驻驿于日月山。一天,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苦思绪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了临行时皇后所赐的“日月宝镜”观看,以解心中苦闷,宝镜中顿时呈现出长安的迷人景色,见此熟悉的家乡景色,公主不禁悲喜交加,浑身战栗,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掉落地上摔成两半,形成了现在的日月山。据说,这就是为什么把“赤岭”改称“日月山”的缘故。后来,文成公主离开日月山继续往西行进,当她再一次回首东望故乡之时,发现视线已被群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伤的泪水。无奈,国家和民族的重托在身,不能顾及太多个人情感,担当国家民族重任的文成公主只好长长叹息一声,继续挥泪西进,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进入日月山景区,映入眼帘的是被迎风招展的一条条经幡旗装饰的公主泉。据说,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已被群山阻隔,无法远望,顿时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泪水立刻幻化成了一条小泉,此泉便被人们称作了“公主泉”。
穿过日月山,就到了当年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远赴吐蕃和亲行走的路线,这条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道路就是唐蕃古道。古道旁,建有文成公主纪念馆和日月山神牛塑像。文成公主纪念馆内,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十分庄严肃穆。
   沿着古道往上走,很快就到了一个平台之上,平台正中是高达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只见贵族装束的公主身着披风,怀抱宝镜,坚定不移地目视前方,彰显着她抱定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在她的背后,是一组再现她进藏故事的青铜浮雕,浮雕长20多米,宽6米,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古都送别。只见文成公主跪拜唐王,李世民率众王公大臣送别,在盛唐歌舞“反弹琵琶”的美妙乐声中,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公主告别家乡父老和兄弟姐妹,毅然踏上西去的漫漫长路,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沿途上的各种困难,终于到达日月山。第二部分描写的公主思念家乡,思念父母。文成公主在赤岭之上眼含热泪,打开宝镜看到家乡景色,不禁热泪盈眶,一不小心摔坏宝镜的故事。第三部分是藏王迎亲,只见松赞干布率众臣、僧侣、头人,在青海省的柏海举行了盛大而热烈的迎亲仪式,并向护送公主前来的李道宗执子婿之礼,而后与文成公主一同进藏,开始了和亲历程。
在山顶广场上,竖有“日月山”青石碑和回望石。据说,这是当年文成公主站在呼啸的山风中,最后一次流泪回望故乡的地方。
面对这些古代往事以及抚摸这些让人动情的证物,我的内心十分感动。文成公主,一个柔弱的少女,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固,为了中原和西域永远的和平安宁,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双肩担负起民族团结的重担,凄苦远嫁,一路辛劳,是何等的伟大而令人赞叹。今天,我站在这里,看着魏巍不尽的群山,幻望着公主远去的背影,心中顿时升起了对文成公主的无限敬意和崇拜。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但文成公主与大她9岁的松赞干布相处甚好,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一见钟情,钟爱有加,松赞干布也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倍加珍惜,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松赞干布曾经说道:“我的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应当为公主修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果然,在文成公主到达**之后,松赞干布随即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了一座宫殿式的建筑,作为爱情信物送给了公主,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住在这座宫殿里,十分高兴,非常幸福,就这样,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当地民众的尊崇和爱戴。
      让我好奇的是,日月山两边的山脉和风景却大不相同,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两侧明显不同的景象,最明显的就是两侧所种植的农作物不尽相同。同样是一片蓝天之下,白云悠悠,时卷时舒,则一边种的是青稞油菜,凸显农业特点,而另一边却是草原上的牛羊成群,一番农牧业格局。也就是说,由于气候和水系的原因,日月山东边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而西边则以草原放牧为主。它是青海内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岭,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界线,历来有“草原门户”、“西海屏风”之称。
来到日月山上的日月亭,寒风中,山坡上挂满**的彩旗在猎猎作响,好像集结了当年即将出发作战的军队。竖耳聆听,似乎有久远的声音由远方、由历史深处逶迤而来,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昨天发生的故事以及曾经有过的辉煌。
与日月山齐名的是这里的“倒淌河”,一听名字就很是吸引我。上网一查,才知道它东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脉清凌凌的水,静静地,悄悄地,温柔地流淌着,蜿蜒四十多公里。也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却不见它滔滔奔腾,也听不到它哗哗作响,它就像雨中的一束彩虹,更像是夜空中的一条流动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莹,涓涓绵长……来到这里,我十分期待能够亲近它,盼着能够走近它,感受它的那份镇定、神奇、优雅和壮观。然而,我却颇为失望,此时此地的倒淌河,就像长春的伊通河一样,既没有滔滔河水,也没有涓涓细流,只是存有一汪浊水而已,让人唏嘘不已。
翻过日月山,便过了至高点。我们一路下行。缓坡中又见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黄橙橙的格外喜人。隔着油菜花极目远眺,我似乎看到了这里的人们称作的“海”,看到了连着天际的那片海。实际上,它不是海,它就是著名的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一汪碧蓝的湖水。
看到了青海湖,大家似乎并不急于走近它。在公路旁的一片油菜花田里,大家还是不忍离去,纷纷跳下车,淌着杂草和露水,站在花海里尽情地拍照,感受扑鼻的花香和醉人的花意,此时的景色已经不同于那片花海,背景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清朗透明的天地之间,金黄的油菜花,深邃的湖水,明净的天空,洁白的毡房,还有变幻多姿的朵朵白云,组成一幅完美的秀丽画面。我猛然感到,张艺谋或陈凯歌的下一部电影应该来这里取景,因为这里的景色才是最原始、最明亮、最洁净、最完美。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青海湖。高原的青海湖虽然和内地的湖泊没有什么两样,但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些不同。在远山的环抱下,茫茫的水面一望无际,碧波荡漾,水天相连。岸边一排排的毡房和一大群、一大群的牦牛,似乎把我对山间湖泊的概念完全颠覆了。还有那偶尔穿行而过的游船、游艇,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与内地不同的是,高原的天气变化很大,不知什么时候乌云就翻滚起来,乌云下,我似乎看到海水连着山,也连着天,一片茫茫无际,完全没有了置身高原的感觉。
登上快艇,环湖一周,近距离感受青海湖的博大与真实,是我们非常急切的心情。在尽情环顾和享受青海湖的同时,青海的朋友神秘而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起这里的特产,他说,青海湖盛产湟鱼。这种鱼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因青海湖湖水冰冷,湖里生物稀少,湟鱼十年才长一斤,所以当地政府明令禁止捕捞,当然其价格也身份昂贵。直到下了船,我还在想着那特殊的湟鱼,到底长的什么样子。午餐,我果真看到了鳇鱼的面容,它个头不大,看上去很像黄花鱼,但肉质细韧透明,吃在嘴里滑滑的、嫩嫩的、鲜鲜的,味道果然不凡,不仅十分鲜美,而且味道奇特。
午饭后,我们进入青海湖畔独具特色的“帐房宾馆”休息。几个藏族姑娘(藏族一般称作女孩子为“卓玛”)马上用嘹亮的歌声迎接我们,并向我们每个人献上哈达和当地的青稞酒,可能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有些像蒙古族的草原待客之道。随后,我们品尝了藏族同胞送上的酥油茶、酸奶、糌粑,奶酪。恍惚之间,就好像自己置身于松原蒙古包里,整个氛围没有太大的区别。看到我们个个十分局促的样子,当地的朋友便向我们讲解起这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法。他说,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二十斤奶才能炼出一斤酥油!酥油茶虽然淡淡的,但我还是不习惯,只是象征性地尝了一口,喉咙中充斥着浓烈的羊奶味儿。糌粑是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细面,把糌粑面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手不断搅匀,直到能捏成团为止,食用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做“粑”,直接用手送进嘴里咀嚼即可。藏族姑娘怕我们觉得不卫生,特意用筷子给我们搅糌粑,当然费了好大劲,真是难为了人家,我只是礼节性地尝了尝,感觉就像炒面一样,很香很甜,还有些糯糯的感觉。酸奶可不是我们平时在超市买的酸奶,也没有那样绵软香甜,这里的酸奶真的很酸。
   走出帐蓬,雨过天晴。我走进了景区里的一个小商店,在那里,我买了一套青海风光明信片,在每张明信片上写了一段心里话或祝福语,表达自己对青海的怀念和对家人以及朋友们的祝福,并加盖了青海自行车环湖赛的纪念邮戳,投进了青海湖畔的邮箱,这一封封简单而又不一般的明信片,它带着青海湖的风韵,藏族人的风情,飞向了北国长春,飞回了我的家乡,飞到了亲人和朋友的手中。
高原的特点是落日较晚,紫外线强烈。可是,不大一会儿,天又阴了起来,接着又突降大雨,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青海湖的美景,便已经是日暮黄昏。站在帐篷内,隔着漫漫雨帘,看着这宁静多情的青海湖,耳畔仿佛响起了梁咏琪的《湖水》。:拥抱清澈的湖水,像是你给的感觉,心甘情愿将我包围,刹那就是全世界,这片天光和湖水。啊,那一湖清澈见底的感觉,凉快极了。
第二天,我期待着去著名的塔尔寺迎接佛光普照。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也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进入塔尔寺,真的令我叹为观止!整个寺院建筑气势壮观,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据说,当年动用了几吨黄金。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处处都是绚丽多彩的壁画,这些颜料的原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衰。我和其他人一样,举目凝视壁画上佛像的眼睛,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感到神明在看着你,目不转睛,随你而动。我还看到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堆绣”,这是塔尔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本寺大经堂内悬挂的“十八罗汉”图就是这门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据说,现在这门手艺已经失传,无法再现,实属遗憾。
与堆绣并称“三绝”的还有酥油花。我走近江泽民题词的酥油花馆,只见正面、背面各有一幅酥油雕塑,上面的花卉、人物全是用酥油融合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栩栩如生。作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每年塔尔寺的艺僧们都会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内展出,并要评出冠、亚、季军。据说,我们进门时看到正面的作品就是今年的亚军,而背面的作品则是冠军。遗憾的是,这里虽然也有空调降温设备,但背面佛像的手还是掉了一只,也许是温度没有调好吧。这项制作工程一般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还要耗费大量的酥油,而制成的酥油花作品只能保留一年,待到来年灯节前必须毁掉成为下一个作品的底坯,为什么要这样呢?它耗费的何止是金钱?还有艺僧们的身心!因为酥油花作品要在低温条件下制作,艺僧们在冰天雪地里还要潜心雕塑,并常常将手放在冰上降温,才可以继续制作,可以说这里的艺僧不仅吃尽了苦头,还会落下残疾。据说,连做三年酥油花的艺僧,好好的一双手也就随之毁掉了。对此,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有些五味杂陈。
置身著名的塔尔寺,我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它不仅让我对这座古老的寺庙产生了尊崇和畏惧,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寺庙的奢华与虔诚。据说,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大金瓦殿里的大银塔是在宗喀巴**出生的地方修建的,之后逐渐有了周围的建筑群。这座大银塔高达$2,上面缀满宝石,又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顶有佛龛,里面供奉着宗喀巴像,是用纯金铸造的,极尽奢华!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大殿外,无数喇嘛和**在磕“长头”,要五体投地磕上十万个!当地朋友说,身体好的僧众也要磕上三个月,身体不好的就要磕上一年,我想,这就是宗教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魔力!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虔诚的僧众,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佛的力量,看到了的佛的光芒。尽管很多观光客在他们身边走来走去,或驻足观看,或拍照好奇,但这些虔诚的僧人和信徒都不为所动,丝毫不受影响,心中只有佛祖。
在塔尔寺,一个让我十分纠结而又手足无措的痛苦场景,让我至今难忘。只见一位藏族妇女怀抱着一个婴儿来到寺院,据说,她要将怀里的婴儿献给寺院,她面无表情,看上去还很虔诚,虽然她的心中也会十分不舍,不停地抹着眼泪,但好像又被什么力量牵引着无法拒绝,只能双手捧着孩子送给女僧人后,自己转身又坐到墙角哭了起来,虽然哭得无声,但着实哭得让我心痛。那一刻,我的心里发起一阵悲凉,内心中也随之难受起来,心生哽咽,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样的虔诚到底是为了什么?
走出塔尔寺,又见朗朗的天空和耀眼的太阳。阳光下,所有的游人都在轻松谈笑,与阴冷无情的寺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知道,宗教对我来说很遥远,也很深奥,很多规矩和礼节我无法真正理解,也不想过多评说。但塔尔寺的艺术珍品实实在在的令我赞叹不已,可谓是卓越超群,它们不仅给这座寺庙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也给所有到此游览的各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午时分,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互助县土族人家做客,这是又一次独具特色的旅行体验,我期待着感受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他们的美食佳肴。
青海省互助县东沟乡是一个土族聚居乡,土族信奉藏传佛教,是青海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青海省所独有的民族。我们来到一户土族人家,一进门,就有土族姑娘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向我们敬献哈达,然后再敬上三杯酒,据说这是规矩,必须接受。三杯酒下肚以后,胃立刻有了反应,很快有了不舒服的感觉。好在他们很快端上了土族的风味小吃,这些小吃很有特点,有型如口袋的“背口袋”饼,该饼制作很薄,酥脆香软,面里还放了一种干野菜沫,味道独特。还有一种饼叫做“狗浇尿”饼,虽然名字奇特,但口味很好,或许是胃有需要吧。
欣赏土族歌舞是这里的一项特色服务,不仅可以欣赏到土族姑娘优美的舞姿,还可以从中了解土族文化。土族是个能歌善舞、爱美的民族,土族管女孩子叫“阿姑”。阿姑都穿着土族七彩花绣衣衫,土族男孩叫“阿唔”,阿晤的衣服上也有绣花,还戴个很卡通的帽子。歌舞表演中印象最深的是土族“轮子秋”。“轮子秋” 是土族人的秋千,他们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竖立起来,稳固住重心,在朝上的一扇车轮上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速地转动起来,加上一些高难度动作,惊险中透着一股勇敢、洒脱和柔美。   
    有幸参观著名的李家峡水电站,是这次旅行中最后一次难得的体验。这家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李家峡河谷中段,在著名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下面,周边由丹霞地貌围绕,阳光下山阳面红褐,山阴面黑褐,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群山俊俏,山水辉映,极其壮美。由于过度放牧和特殊的地理条件,西宁和李家峡之间有很长一段路程是沙漠地带,那段路程荒凉而凄美,荒凉的让人有些揪心,凄美的让人有些不忍。沙漠之中,偶尔会出现几个小小的村落,也能看到一些村民,但都是一副贫困潦倒的模样,没有一点现代化的感觉,在我看来,这里似乎就是新龙门客栈的原型或再版。出了沙漠,我们路过了当年的原子城,据说当年原子弹的设计和实验都是这里完成的。因为时间紧,我们只好在路边的纪念碑前留个影,绕城而过。进入李家峡水电站,则是另一番景象,厂区内,如同花园一般,马路整洁,小路通幽,绿树成荫,花园密布,各项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备,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更是堪称一流,黄河之上一座现代化的水电企业呈现在我的面前。
乘船在发电站大坝上游游览,是一项更加难得的亲身体验。登上快艇,迅疾进入大坝上游的湖面之上,和我印象中的黄河完全不同,这里的河水非常清澈,绿油油的如同海水一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最清洁绿色、最安详宁静的黄河。游船在碧绿的黄河水中慢慢前行,两岸则是具有丹霞地貌的连绵不断的秃山,抬头又是蓝天白云,整个环境是无法想象的奇特和壮观。然而,就是在这寸草不生、毫无资源的荒山之上,竟然住有一户人家,一住就是几十年。听说无论当地政府怎么做工作,他们就是不肯搬迁,仍然固守在这里,守着这没有资源,只有水源的黄河源头,尽管苦的无法形容,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乐此不疲。我想,或许是他们已经和这里的山水有了感情,人和自然已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他们之间似乎有了一个约定:互亲互爱,相互依存,不离不弃。
走下游船,我们戴上安全帽,跟着厂里技术人员进入李家峡水电站的核心内部。走进厂房,我被眼前高大、雄伟、壮观的厂房、机器、设备所震撼,因为厂房就在大坝的肚子里,大坝多高厂房就有多高,而所有发电机组都安装在大坝肚子里,这些正在运行着的机器没有一丝响动,有着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我发现,偌大的厂房内,见不到几个工作人员,圆形的发电机组有三个红灯亮着,说明今天有这三台发电机组在发电。其他的或在检修,或在休息。沿着天梯走出厂房,来到大坝之上,扶着大坝栏杆向下俯瞰,只见五根巨大的导流管从上至下,疏泄着坝上的黄河之水,虽然有100多米高,我也分明能听到“哗哗”的巨大流水声。陪同我们的技术人员介绍说:李家峡水电站是国家斥巨资修建的,前后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电站建好后,建设工人们就撤走了,现在大片的家属区已人去楼空。像李家峡这样的水电站,青海还有很多,因此,青海的电价很便宜,当地人做饭从来不用煤气,当然用电也是很环保的。
离开李家峡水电站,面对苍凉的西北大漠和毫无生机的丹霞地貌,我只想说,不论在哪里,不论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有高科技支撑,只要有现代化的生产和设备,就会有像大漠中的李家峡水电站一样造福社会,为贫穷落后地区的人们创造财富,助力贫穷地区脱贫致富。
在前往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路上,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虽然李家峡水电站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离得很近,可这里的路况却很差,只有沿着小溪和山坡被汽车碾出的一条土道。短短的路程,我们颠簸了好大一会儿。
坎布拉地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而著称,这里的山峰挺拔,虽无植被,却是雄浑壮丽,充满阳刚之气,张扬着很强的自然风光魅力。进入景区,天气也变了脸,不大一会儿,豆大雨点就飘了下来,据说这是景区的小气候造成的,而我们也就是在雨中一路“斗折蛇行”完成的。开始雨下的不算大,雨中行的感觉还算良好,因为在丹霞地貌的路上行走很需要雨水的滋润,甚至干燥的空气也需要雨水的浸润。此时,整个景区空气清新,风景依旧,大家的心情自然也很高涨。随着车子的行进,雨越下越大,路也越来越难走,外面的风景也若隐若现,蜿蜒曲折盘山公路的一侧是悬崖峭壁,滑行中我的心一直悬着,手紧紧握着拉手,不知不觉中已经感受到了手心的汗水,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的路上,眼睛始终盯着下面的深渊,不敢有半点游离。雨,终于停了,我们也终于到了目的地。下了车,大家终于找到了风景,都踮着脚忙于拍照,而我却没有那么兴奋,因为这里的山峰没有直入云端,也没有一棵参天大树,虽然它仍显雄伟壮观,充满阳刚之气,但也只是具有丹霞地貌特点的群山而已。我想,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一定会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绝对不会再让这里继续荒凉下去,到那时,我会再来这里,来亲身感受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生机盎然的不一样的西北高原、
下山了,雨停了,起雾了。
灰蒙蒙伴随着白皑皑的浓雾弥漫了整个山间故道,近距离也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清一色丹霞地貌特点的山坳里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此时,我的心也平静了下来,站在这如此独特的高原之上,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感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美青海 文/谭树林 来到青海,踏上西北高原,是我旅途记忆中最兴奋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