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ing_feng 发表于 2006-12-28 13:39:19

走进烟台——张裕 历史的记忆

一位富可敌国的南洋华侨,一百年前,把巨额资金投入祖国。在山东烟台,他要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的葡萄酒王国。他是谁?他将面对怎样的挑战?

1891年,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沿海小城,钎锤叮当,人欢马叫。大清政府从德国购进的五门克虏伯大炮已悄然运抵此处,他们要修建一座巨大的炮台来捍卫疆土,保家卫国。

 一年以后,在相隔1000余米的海岸线上,另一项更加浩大的工程也紧锣密鼓地破土动工了。在现代人眼里,这项工程颇似一把"手枪"。这项工程的建造,有着同样的一个目的,也是"救国",他要完成大清国不能完成的任务。

 1858年,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的版图在世界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分崩离析,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了沿海11处通商口岸,而烟台这座仅有2万人的小城,也身在其中。经历了30余年的开埠岁月,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烟台已经是另一幅模样,大街上走着高鼻梁的外国人、海岸上停着耀武扬威的外国战舰。

 这座工程并非一座军事工程,而是一座庞大的地下酒窖。它深入地下达7米,占地2600多平方米, 八个巨大的拱洞交错连环,犹如一个欧洲中世纪的古堡迷宫。

在地窖的深处我们发现了三个巨大的酒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就是地窖的“镇窖之宝”,每一个酒桶能容纳15吨的葡萄酒,号称亚洲桶王。据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喝一斤酒的话,那么他需要80年才能喝完这一桶酒。

 就是这样的一个酒窖,在当时的条件下,用去了整整11年的时间,花费了建造者300万两白银。

 300万两白银的巨额投资,远非一位普通商人或政界人士的能力所及。那么谁愿意花费这价值三艘战舰的白银建造这样一座酒窖,在当时的环境下令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

 这里是烟台市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它就建造在这座地窖的上面。如今很多到这里的人都能够通过众多的历史遗存,看到整个张裕酒厂的发展历史。在这面挂满了名人照片的墙上,就有当初建造酒窖的主人,他就是近代传奇商人张弼士。

 张弼士,广东大埔人,父亲是道光年间的秀才,由于家境贫寒,他只随父亲读过三年的书。18岁时,家乡遭受了一场洪涝灾害,由于生活所迫,他只好应征做了志愿劳工,只身远走南洋。

 在高楼大厦中间的这座庭院,是张弼士当年在马来西亚的一处故居。墙壁因涂成了蓝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蓝屋",如今,它已经是马来西亚一处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

 张弼士天资聪颖,又肯吃苦,在马来西亚三年便小有积蓄,从此进入矿产、种植、银行业等领域,经过30余年的苦心经营,他竟然成为了拥有资产8000万两白银的南洋华侨首富。

 采访

 张弼士在南洋鼎盛时期,他的资产达到了8000万两白银,可以这样讲,相当于清政府某一时期一年的国库收入,富可敌国。

1892年,51岁的张弼士,从南洋回到祖国,将巨资300万两白银投入烟台开办公司,取名"张裕","裕"字即是希望富裕昌盛之意。建造这座酒窖就是他在祖国发展的第一步。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帝国列强的瓜分蚕食之中,清王朝软弱无能,百姓倍受洋人欺压。富国强民成为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张弼士回国后经过考察,决定成立一家葡萄酒公司,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其实真正让张弼士做出投资决定的,是一次到烟台的实地考察。1891年,张弼士收到烟台东海关监督盛宣怀的邀请,到烟台办理矿产、铁路事宜。顺便,他对这里的土壤、水文状况进行了考察。

 张弼士认为,烟台地区和盛产葡萄酒的法国波尔多纬度相同,气候也极其相似,随后将土壤样本寄往法国、意大利,后来,经过这两个国家的专家研究认定,这里是葡萄生长的天然良园。

 葡萄酒的说法是"七分葡萄,三分酿造",优质的葡萄是酿造华贵醇美的葡萄酒之关键所在。

 采访 于波馆长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

 1871年的时候呢,张弼士先生,在参加一次外交酒会的过程当中,碰到了一位法国的外交官,而这位外交官,恰恰就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他来到过烟台。他发现烟台这个地方,山葡萄非常多,而且呢,他又从家乡带过来的一些小型的酿酒设备做出来的酒,味道还是可以的。

 在建造酒窖的同时,张弼士也曾尝试用这种葡萄试制葡萄酒,但试验的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里有满山遍野的野生葡萄,但这些野生葡萄根本无法酿造出上等的葡萄美酒。

 寻找优良的葡萄品种,成为张弼士当时的首要任务。

 那里能够找到适合大规模酿酒的葡萄,张弼士又遇到那些困难.

 没有理想的酿酒原料,并没有挡住立志要实业救国的张弼士。在遍查分析各国优质的葡萄产区后,他做出了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设想。如果说是张骞在历史上第一次从西域引进了食用葡萄,那么在两千年之后, 就是张弼士第二次大规模地引进了能酿造红酒的葡萄, 而这一次却是通过波涛汹涌的海上丝绸之路。

1897年,64万株,120多个品种的葡萄,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从奥地利装运出发,驶向了一个东方人为它们精心设计的第二故乡。浩浩荡荡的船队历时半年,风尘仆仆地抵达烟台,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栽种不久的葡萄,出现大面积的死亡。

 而另一件更可怕的事情也随之而来,构筑地窖的钢筋受海水腐蚀断裂,地窖出现了渗漏、塌陷!

 失败和挫折,笼罩着诞生不久的张裕公司,是放弃还是继续?已近不惑之年的张弼士,如何走出这风雨飘绕的困境?

 酒窖必须低于海平面一米,同时保证距离海边不能超过100米 。但修建这样一个酒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困难重重。靠近海边,容易造成海水的渗漏,而要保证低于海平面一米,就必须挖到地下七米的深度。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失败后,他决定将钢架结构的西法建造和中国的青砖土建法结合运用,最终解决了酒窖渗漏塌陷的问题

 但是,葡萄的大面积死亡问题得不到解决,仍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烟台山上的野生葡萄,这个时候终于派上了用场。

 采访

 李纪明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 葡萄酒分会 副秘书长

 欧洲葡萄因为没有在烟台种过,跟个小孩一样,它没有产生抗性,一到新的环境条件下,它就容易得病,容易得虫的危害,所以就采用了当地的嫁接,用当地的葡萄枝条作为砧木来嫁接,嫁接之后,形成对葡萄从虫害到冻害的抗性,使得葡萄能够正常的生长。

 葡萄种植问题解决了, 1500亩优良的葡萄为张裕公司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但酿造高质量的葡萄酒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酿酒方法,

 西方的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而且早就有工业化酿酒的现成经验,张弼士从欧洲引进了整套的工业化酿造设备后,还必须寻找到一位优秀的酿酒师。

 酿酒师是酿酒艺术的灵魂,。他们掌管着葡萄美酒酿造艺术的密码,依靠舌尖和鼻子的敏感与特有的天赋,在色香味中精雕细琢。那么,谁能够帮助张弼士在这个白酒的国度酿制出第一杯芬芳佳酿?
采访

 公司的创办初期呀,对酒师的引进非常严格,那么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叫“三聘酒师”。那么第一次聘的酒师,由于在到中国的途中,走到上海,牙病 感染,就去逝了。那么第二位呢,遇到了一位像中国的,南郭先生这样的滥竽充数的,一个荷兰人,那么最后也没有成功 。

 一次一次的翘首期盼,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和无奈,已经六十多岁的张弼士仍然在默默地等待。一天,从张裕公司门前经过的人们,突然发现在大门上升起一面外国国旗。这面飘扬的外国国旗让所有的过往者迷惑不解,难道,酒厂已经易旗换主,拱手相让给外国人了?

 巴保,一位奥匈帝国驻烟台的领事官,执有奥匈帝国颁发的酿酒证书。出于对酿酒的爱好和对张弼士的尊敬,巴保和象征自己身份的大旗,竟然从烟台山上的领事馆,来到近在咫尺的张裕公司。他一边酿酒一边办理外交,开始了他在张裕长达18年的酿酒历史。

 张弼士知道,巴保出身于酿酒世家,对酿酒事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因此,张弼士希望他能够将他丰富的创造力在张裕公司发挥的淋漓尽致,把西方酿制美酒的密码与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壤珠联璧合,酿造出属于中国的葡萄美酒。

 张裕公司生产的大量美酒将要上市,张弼士还必须做出最后努力,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系列节目,走进烟台之张裕往事。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桶又一桶的美酒充填起这庞大的地下宫殿。

 高挑的石拱地下,齐整的木桶如同列队的士兵顺着墙面延展排开。

 看着眼前的场景,张弼士内心感到抑制不住的兴奋。他觉得,自己实业救国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而在此时,他还要做几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在当时清政府的官僚作风之下,申办一个手续必须要得到朝廷的点头许可。在他的多方斡旋下,当时的北洋新政领导人李鸿章终于为公司亲自批示,“准予专利15年,凡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限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夺",这应该算是清政府批准的最早专利。

 接下来,张弼士决定打通政治势力最强的环节。在慈禧太后召见时,他奉上一笔厚厚的晋见礼--白银30万两,一举轰动紫禁城。张弼士同时上书千言,提出抵制洋货,以商战收回利权等十二条建议,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赏给他头品顶戴,太仆寺正卿职。张弼士从此成为官商一体的红顶商人。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政治势力的庇护下,张弼士完成了他葡萄酒上市前的主要准备工作。一个桶王的容量是15吨,加上其余的200多个小桶,公司当时的产量已经达到200多吨。在封闭的旧中国,这些美酒的去向,成为张弼士下一步要面对的问题。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总是迎来送往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每天,讲解员都会为他们介绍,至今大多数中国人仍然感到陌生的红酒文化。

 在品干红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正确的执杯方式,用手指捏住它的杯柱或杯底,不要碰到它的杯体,因为不同的葡萄酒有不同的品饮温度,我们在品干红的时候,它已经控制到最佳的品饮温度,所以呢,如果用手碰到它的杯体, 容易影响它的温度,进而影响它的口感。

 虽然,中国有着两千年的酒文化。但是,直到今天,葡萄酒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依然游历于陌生的边缘。在政治纷争、兵荒马乱的晚清时期,这么多的葡萄酒对中国人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市场。

 实际上,张弼士的目的也并非从中国人的口袋里赚钱,而是将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喜欢喝葡萄酒的外国人身上。

 开埠30余年的烟台,已是中西方掺杂交融的世界,洋文、洋人遍布这里的大街小巷。据《芝罘区志》统计, 1911年前后,这里每100个居民中就有两个外国人。这些外来者把这里当作自己的世外桃源,踢足球、玩保龄,全然一副主人的模样。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张弼士销售计划中的一部分。

 采访

 从这个说明书上可以看到,张裕早期的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以外,相当一部分在国外有销售,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加坡、在日丽、槟榔屿都设立了代理行。

 就在张裕公司生产的葡萄酒销往世界各国的同时,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也在通过革命的手段试图改变中国的命运。就在辛亥革命的前夕,1910年,张弼士向孙中山捐资30万两白银。

 采访

 我个人认为,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的理论和张弼士先生的实业兴邦、商业救国的理念非常吻合,那么从另一个方面讲呢,商人又希望有稳定的政府、稳定的社会、稳定的经济环境才能保证他的投资,进行获利,不会失败。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进京路过烟台。在参观张裕公司后,品重礼泉的嘉勉之词就永远留在了这里。这即是感谢张弼士当年的慷慨捐助,也是他们"实业兴邦"的共鸣。

 实业可以兴邦。中国人生产的葡萄酒能够走向世界,一直是张弼士有生之年的最大宿怨。

 1915年,美国旧金山花团簇拥、鼓乐喧天。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正式开幕,74岁的张弼士作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带团参会,张裕葡萄酒一举夺得4项金奖。在庆功宴上,白发苍苍的张弼士有感而言:"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愤图强,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

青于蓝 发表于 2006-12-28 16:26:00

实业可以兴邦,自古皆然

暗香如沁 发表于 2007-1-3 19:05:28

这个文字写得好。尤其是文字的结尾,只要中国发愤图强,那么中国就是最不可小觑的国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烟台——张裕 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