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ing_feng 发表于 2006-12-28 12:57:45

走进烟台 开埠——隐藏的记忆1(转贴加修改版本 )

这是一组一百多年前在中国烟台拍摄的老照片。 我们对这座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寻访也就从寻找这些老照片的渊源开始。

 这一天对我们来说是个充满惊讶的日子。打开一扇已经尘封多年的木头门,穿越一段阴暗、狭窄的通道,我们满怀着好奇进入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亚洲最早的保龄球馆!

 这座拥有百多年历史的保龄球馆紧邻海滩不足一百米,在结满蜘蛛网的老球馆内,似乎仍然可以听见当年的撞球声和夹杂着各种方言的英语。是谁修建了这座保龄球馆?它又为何会出现在胶东半岛最北端的烟台?当年都是哪些人才可以进来消遣玩耍呢?一切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它背后一座海拔不足43米的滨海小山说起。

烟台山最早的照片是英法联军入侵时拍摄的。600多年前,这座小山还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土丘,当地渔民称之为“北山”。直到明朝洪武31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朝廷为了防范倭寇侵扰,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宁海卫辖区内设立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在这座北山上设置了报警装置,烽火台,当地人称之为“烟台”。

 许多年以后,烟台山就成了脚下这座城市的标志,烟台市也由此得名。在海潮的涨涨落落中,这座突出于海滨的小山承担起了岁月的风浪烟尘,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命运变迁。许多春来秋往的故事也便凝固在烟台山和这个城市的每一块砖瓦与石头上。

公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留给清政府的是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这个不平等的条约很快成为英法等国冒险家的福音。1861年初春的一天,一个衣着讲究的英国人和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国人,沿着登州,也就是今天蓬莱市的海岸线往东走,他们已经徒步走出了近百华里。就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他们爬上了烟台山。

 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中,小城烟台被迫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约开商埠。英国人为了纪念马礼逊,把烟台山上新建的第一条道路命名为马礼逊路,当初这位英国领事历尽辛苦,徒步百多华里沿海考察,精心选择开埠地址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商,一旦商埠打开,烟台山迅速被瓜分了。

 这块带有美国领事馆公文印章的墙皮,是2001年在维修烟台山的老建筑时发现的。从1862年到1932年之间,先后有英、法、德、美、俄、日、荷兰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上或山脚建立领事馆。许多国家的商行、银行、教堂等也纷纷落居烟台。在烟台山及附近海滨最好的地段上,各式洋楼和别墅错落分布,各国洋人穿梭其间,惟独难得见到中国人的身影。

 英国人在烟台山上占得了60多亩地,他们在烟台山上建起了自己的领事馆,第二年,清政府就在离它不远处设立了东海关税务司总署,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之一。不久,一个名叫赫德的英国人坐在了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座位上,烟台成为他辖下的第一批开放的中国海关。由此开始,洋人把持中国海关长达半个多世纪。

 为什么一个封建统治下的泱泱大国要让外国人来掌管代表国家主权的海关呢?事实上,东海关从成立开始,历任税务司、重要的管理员,全部是英国人担任,中国人在这件事情上完全丧失了主权。对于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来说,被迫开关时既缺乏运作海关的经验,又没有相关人才,只能委托英国人代为管理海关。后来,涉及主权的烟台电报、邮局等方面的事情,其掌控权也落入他人手中,这已不仅仅是技术和人才的问题,在任何时代,一个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不可分开。

青于蓝 发表于 2006-12-28 16:15:59

很好的一组文章!
烟台,在近代史上是一个忘记不掉的城市。

赵福治 发表于 2007-2-21 17:51:46

在任何时代,一个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不可分开.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07-2-28 01:02:43

不错。

给了我很多提示哦。。。

吕和义 发表于 2007-2-28 21:21:59

烟台——历史名城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07-3-7 11:01:58

下次去烟台好好玩哦。

海棠无香 发表于 2007-3-7 14:01:56

没去过.遗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烟台 开埠——隐藏的记忆1(转贴加修改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