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蓝剑 发表于 2006-12-20 10:56:38

《黔之灵》系列旅游文化散文之一:黔之山

白岩蓝剑


 人有三皇五帝,山有三山五岳。
 因封禅,泰山成为五岳之首。待到朱棣登基,中原一带似乎已经没有像样的山供他封拜了,这让自认为具有雄才大略不亚于秦皇汉武的永乐帝甚为不爽,请来了北方的真武大帝开发中部,入驻武当,加封其为“大岳”,言下之义,要力压三皇五帝,在古代的贤君明主中争一块头牌。
 进香朝拜,或者瞻观历史遗迹,三山五岳的确都是好地方,几千年的人文彩饰,已经将它们包装得金碧辉煌一片灿烂。但是一利一弊,如果想要寻觅原生态的山峦,远离喧嚣嘈杂,在幽静的绿林清溪中洗涤尘世的烦恼,修身养性,还须看另一个去处:黔之山。
 从中原进入贵州,乘坐飞机可能是一个损失,只有一路看来,才能够发现黔山之不同,才能领略黔山独特的风采。
 黔之山东部和南部挺拔俊秀,西部与北部的山巍峨苍茫,养眼的绿色间,到处是飞瀑流泉,神随之而清爽,心随之而洁净。
 若干年前,一位上海大妈乘火车入黔,一路上她都没敢往窗外看,说窗外的山全像要倒下来的一样。黔之山让见多识广的毛泽东同样感到意外,于是有了“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之句。
 一代伟人兼诗人的毛泽东一生只在井冈山留下了相隔37年的两首诗,无论是“黄洋界上炮声隆”,还是“高路入云端”,诗人之意都不在景,然而黔山之奇景奇观却令毛泽东诗情大兴,他似乎忘记了湘江新败,进入黔东南,即挥笔《十六字令.山》,进入黔北,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转战黔西,领兵云南,还不忘“乌蒙磅礴走泥丸”。  
 曾经为此疑惑,在那些诗中,毛泽东为什么只字不提红军转折标志的遵义会议和他的经典之作“四渡赤水”,只有一个可能,诗人已经将它们融入了让他震撼不已的“山”中。
 在毛泽东之前,林则徐也曾在黔山留下诗文。那时他还没有成为禁烟的民族英雄,35岁的他仕途顺达,被派充云南乡试正考官,然而却在赴任途中被黔之山水着实吓了一下:“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意思很明了,名山靠的就是神仙菩萨的红墙绿瓦。倘若黔地每一座像样的山都要建造亭台楼阁,那将会是一项永无休止的浩大工程,不知要忙上多少年。看看散落在黔山中的那些黄庭坚的石刻、张冲的摩崖、王阳明、徐霞客和林则徐的诗文就知道,凡到过黔地的,少有不“魂悸兮魄动”,都要留下许多的吟哦,只是可惜大多数的文化人与黔山无缘。比如李白,此公就不走运,他原本是贬谪贵州的,半路遇赦,不然,恐怕“蜀道难”之外又要增添新的名句了。另一个不走运的人是郭沫若,他的母亲来自著名的美女之乡黄平,然而他本人却没能够踏入黔地,拜谒养育了母亲,也养育了无数美女的极俊之山、极秀之水。待到他抗战路过,正是国破兵败之际,要紧的是民族危亡,身为国民政府要员的他,心境和气氛都不再适宜拜访母籍、赋诗作文了。
 黔人似乎有一个奇特的心理,他们好像并不太愿意在自己的奇山秀水间修造红红绿绿的建筑。乐山的大佛,武当的道观,蓬莱的蓬莱阁,这些世界遗产中都是黔人的手笔,但他们只乐意在家乡修建文峰塔一类可以振兴黔地文化教育的建筑,就是不肯惊扰家乡的山水,仿佛是有意要保存黔之山水的原始生态留待后人。所以迄今为止,黔山与外地的名山大川最大的不同,就是:绝少寺庙道观,诗文石刻。
 有人将黔山的无名归咎于宗教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不发达。然而一旦沾上世俗的烟火气息,黔之山也许因此变味,再也不是黔之山了。这正应了那首著名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许黔之山生来就不需要这些人文的点饰。  
 走进黔之山,远远就可以看见云遮雾缭的原始森林,想象着钻进山里,在密林间品尝略带甜味浓雾,听脚下枯叶随着你的步履浅吟低唱,突然发现一丛金灿灿的树蘑,象猩猩一样把自己挂在千年古树的横枝上移来移去。山林里有能生蛋的石头,会随歌起舞的草,翠竹林四方形的青竹,灌木丛中婆娑的红豆杉,山崖上白色的极品兰花。还有据说能够寸断而后复生的蛇,走投无路时便一口咬下自己睾丸让人不能取得麝香的香獐,知恩图报曾经救过人命的黑叶猴。置身于这神奇场景之中,一切人文的痕迹都只能是一种破坏,一种污染。谁在说黔之山没有“仙”,这些珍贵而又神奇的生灵难道不就是黔之山的仙与灵?
 唐代的王维被人称为“诗佛”,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常年吃素念佛而外,还因为他的诗文拥有一种恬淡清幽静谧的佛家韵味与境界。黔之山深林、高峡、流瀑、清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处可见。满眼的深绿,披挂的藤萝,精致的溪水中;侧卧石上,清风徐徐,闭上眼不经意间就融入诗的意境,成为画中的角色。一年,佛学大师兼大书法家的赵朴初先生来到贵州,偶然品尝了黔之山上采来的茶叶,临走时留下墨宝。没有人想得到他留下的竟是这样两个字:“佛茶”。想来老先生一定是在清茶中品出了佛的意韵、佛的境界。
  身处黔山,人就回到了纯真,走进了恬淡,踏入了心的宁静之中,于是尘世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这就是黔之山精髓所在。

艳琴 发表于 2006-12-20 16:24:08

好象全是人家的东西,缺了点自己的感受。

白岩蓝剑 发表于 2006-12-20 21:58:53

引用第1楼艳琴于2006-12-20 16:24发表的:
好象全是人家的东西,缺了点自己的感受。

谢谢指教,这种整体性的描述与写一山一水的游记有很大不同,本人受命筹划一本“旅游宝典”之类的书籍,也正深感苦恼,有意先尝一尝梨子的滋味。不过,我的目的只是希望读者读过,能够生出前往体验的念头,不知道是否能够达到。愿意听取您的意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之灵》系列旅游文化散文之一:黔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