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芳 发表于 2018-11-24 21:47:50

名医吴鞠通

名医吴鞠通
文/李梅芳


  离河下古镇不远,喜爱古镇的韵味,常常一个人徜徉在河下的巷陌中。《吴鞠通中医馆》是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坐落在河下的湖嘴街71号,面东。喜欢吴鞠通医馆里的对联:菊花红花金银花花开华夏,丁香茴香广木香香散神州,仿佛看到这位名医的医德与医术,让人倍加敬重。喜欢里面的中医坐堂,让人信赖,它是一种传承。喜欢后花园里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方寸之地,诗情画意。河下是个多巷的古镇,临街的房子多狭窄,很难有这样带着后花园的院落,每每走进,都要多停留一会儿,坐在亭中,鸟鸣,清风,碧水,沿墙处,有花吐蕊,这一切都让我着迷。

  吴鞠通名瑭,号鞠通,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的河下古镇,是杰出的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河下山阳医派的宗师。吴鞠通小时从文,一心走科举之路。十九岁时,父亲患病,他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一天天病危,最后病逝。这事对他的触动很大,认为庸医害人。穿着孝服的他,奔到集市,买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书,在父亲的棺椁前开始学医。四年后,他的侄儿患病,他翻遍医书,也找不到与此类似的病症,而无法下药医治,侄儿也在他的眼前病逝。又是一次打击与**,让他认识到不能坐在家中读书,而要走出去拜师学艺。
  吴鞠通来到了京城,成为一名《四库全书》的抄写员,这份工作为他博览医书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读医书,积累医学知识。就这样,十七年过去了,他没有给人看过病,却一直没停看医书。这一年,北京瘟疫,患病者众多,名医张景岳、吴又可的药方均无用,吴鞠通的朋友们怂恿着他(诸友强起瑭治之),要他开方下药,救人性命。初次下药的吴鞠通,利用这些年的饱读医书,在这场死亡率极高的瘟疫中救活了数十人,医术一鸣惊人!
  此后,他充分利用古人的智慧,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再加减一二,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行医过程中,除了用药谨慎外,还特别注意言语,“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其心悦情服!”认为身心双调为佳,“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疏通心理,用药精准,往往能药到病除。
  汪廷珍与吴鞠通是同乡,相见相识相知于京城,汪廷珍的一句话:医非神圣不能!不达入圣的境界,当不好医生!这话对吴鞠通的影响很大,让他能苦读十七年,等到行医之时,始终做到: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把去除人们的疾病之苦放在首位,而把谋福利放在末位。当时从医者的社会风气不好:竟有非三百金,一日请不至者,功利之心大于医德,没钱者不治;同行间相互防备猜忌,一言不合而争吵。吴鞠通不与当时人合,一心用所学为人民造福,还与强于自己的同行联手,一起医治患者,发挥出两人的智慧,减轻病者的痛苦,使得效果异常显著。
  人到中年后,吴鞠通的医术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又是汪廷珍提议吴鞠通: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要吴鞠通将自己的医术编辑成册,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正是在好友的鼓励与督促之下,吴鞠通拿起了笔,一边为人治病,一边书写医书。十年过去了,又五年过去了,吴鞠通仍觉不够尽善尽美,又是在汪廷珍的催促之下,才完成书稿,这便是中医史上著名的《温病条辨》。
  一辈子强调:医也,儒也,德为尚矣的吴鞠通,苦读医书十七载,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一鸣惊人。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用三焦辨证法,一心为民生解除疾病之苦。在温热病上,有见地,有成果,且成一家学说。
  令人遗憾的是,与之携手合作的善于针灸的同行郏芷谷,先他而去,让他少了如虎添翼的能力。让他一直坚持走不为良相,必成良医之路的汪廷珍,也先他而去,失去了知音,让吴鞠通感到了孤独。这两位是吴鞠通的贵人,正是有他们,才使得他在事业上有人协助,在生活中有人提携,使得名医可以坚持走自己的医学光明之路,用博览群书做到:学医不精,不如不学;用时时体念时时追思,来提高自己的境界,敦促自己成为一位好医生;用宽广的胸怀,与同行一起行医,去除病人疾苦;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十七年潜心学艺,十五年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名医,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每走进医馆,行在药草花木间,都会细细地观看馆内的布局,细细地品味馆内的对联,细细地思索这位清朝乾隆年间的名医,享年79岁,生活在河下的时间不长,却以《温病条辨》一书,而成为山阳医派的宗师,并传承下来,如今这本书早已经成为现代中医学院的必修课程!山阳医派也早成为一个特有的名词,一个时代的标志,为中医学增添了一笔重彩!

爱心 发表于 2018-11-26 19:37:02

:)

张艺华 发表于 2019-1-11 16:54:31

点赞文笔,欣赏才情!老师晚上好!周末愉快!

若兰 发表于 2019-1-12 16:02:51

徜徉巷陌中就徜徉在诗句里,倘佯在历史里了,好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吴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