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62270|回复: 6

额济纳,1927年的秋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6 15: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额济纳,1927年的秋天

                                          柯 英

    在兰州,大型书市纸中城邦,当我的目光在浩如烟海的书林中一本薄薄小书相遇时,我相信,这是缘份。这是我苦苦寻觅了两年多时光的《戈壁沙漠之路》,作者是瑞典人斯文·赫定,上世纪二、三年代世界级的伟大探险家,第一个发现楼兰古国,并将风成地貌--雅丹引入欧洲地理学界的人。
   2003年的秋天,我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写一本报告文学,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为这条西部的河流作传,除了阅读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剩下的事就是凭借资料了。在翻阅的无数零碎资料中,好几处文献提到了斯文·赫定率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集结额济纳,盘桓居延海畔数月的活动。但苦于无资料可查,一直揣摩当时的情景,留下了无从着手的遗憾。
   看到《戈壁沙漠之路》,如他乡遇故知,心里不由地一阵狂喜。这是斯文·赫定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的纪实之作,是一个探险家最真切地行程日志。
   1927年5月初,中国为开通亚欧飞机、汽车、火车,重振丝绸之路雄风,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率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从包头集结,沿丝绸之路古道考察,从包头抵达哈密。考察团由中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携带着价值数万两白银的辎重设备,仅骆驼就有292峰,如此庞大的团队,在当时依然通行的古丝绸之路上是绝无仅有的。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兰新公路已经开通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已显得荒凉冷落,虽然时有零星的商旅队伍结伴而行,但更多的是土匪、盗马贼、流浪汉、溃兵、难民……还有不可预测的沙尘暴、荒漠缺水区、戈壁绝境……天灾人祸,危机四伏,对庞大的考察团可真是千难万阻,艰险万状。
   5月20日,考察团从包头出发,踏上横贯中国西北的旅程。前四个月在内蒙古草原、荒漠间移动,尽管有美丽的蒙古草原,但更辽阔的路上荒无人烟,戈壁硗瘠,道路险阻,“瀚海”茫茫无边,考察团饱经荒凉,对于所到之处,斯文·赫定如是说:“即便是在月亮的表面也不见得有这样比我们所走过的这地方更荒凉的,很少能见到有一个略有生机的荒丘”。9月28日,历经四个多月艰辛跋涉的考察队终于到达内蒙古草地西端的额济纳河畔,在这里安营扎寨,集结休整。
   这个秋天,的确是额济纳历史上不寻常一个秋天。
   额济纳,在中国典籍上有一个更响亮、更知名的名字--居延海,在汉代就是中国十大名湖之一,它浩瀚的水域和丰美的草原哺育了月氏、乌孙、匈奴等西北胡人,也哺育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部落。汉时,匈奴的王庭--龙城仅距此三百华里,在唐诗宋词中,“居延”几乎是边塞的象征。王昌龄诗里所写的“龙城古道”就在额济纳河沿岸;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起兵一统霸业,曾在额济纳河畔饮过马,升起过休整的炊烟。三百多年前,土尔扈特东归部落,有一部分落足额济纳,成为这儿永久的居民。斯文·赫定到达的这个秋天,土尔扈特部落依然由世袭王爷操纵,整个部落固守着世族旧习,由于四周戈壁覆盖,交通梗阻,这儿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天灾人祸不断的二、三十年代一如“世外桃源”。
   斯文·赫定一行到来的这个时节,酷暑已经过去,凉爽的额济纳河畔胡杨林一片金黄,辽阔的额济纳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植被状态,没有人为改造的痕迹,茂密的胡杨林、遍布的红柳、一人高的芦草、各种枯朽的树干,甚至没有一条正规的道路,只能寻着密林里人迹和野兽走过的小道前进。斯文·赫定写到枯死的胡杨林时说:“整个平原的周围像是一番恶战后的战场,死者杂乱散布全地。”这种状态,在十年后大公报的记者范长江的笔下依然如故,范长江在《塞上行》中写过两个很生动的细节,一个是说土著人不允许砍伐树木,民国政府设立电报局时,装一台电灯,土著初见,以为这“油灯”太大,恐怕失火烧了树林;另一说枯死的胡杨林好似大战后的场地,遍地的尸骨,露出发了酵的手臂、大腿和肚皮。经历了炎热、酷暑、荒瘠和长途劳困的斯文·赫定喜不自胜地说:“全部地带是一种田园诗的意境,是我们经历中最优美的驻地,我们所企求的一切是这样丰裕......”这一驻扎,就在额济纳停留了将近两个月。
   这个考察团的组成人员都是非常出色专家,有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测绘专家、历史考古学家、医生、传教士等,他们一路既考察地质、气象,也考察历史、人文。他们每到一处,总是精心观测气象,勘测地形,绘制地图,这些原始资料,直到20世纪70年代欧美地理学界编绘中亚地图时,依然是第一手引用的资料。对额济纳河的精确测量,直到目前还是考察黑河历史水量的的标尺。
   他们考察了斯文·赫定的老友科兹洛夫1909年发现的黑城遗址,推测它可能是马克·波罗所拜访过的亦集乃。参与这次考察的年轻考古学家贝格曼,一路采集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大量原始文物,发现了120多处历史遗址,两年后重返额济纳,在黑城一带发掘出一万多枚汉简,成为震动学界的文献发现,从而把汉简研究推上历史的进程,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西北历史奥秘。
   他们在额济纳河岸建立了国中西北第一个气象站,外籍气象学家钱默满、生瑞恒和中国的马叶祥首批留守,之后坚持了八年之久,有史以来,首次把科学与文明之光播洒在了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他们用古木挖成舟,让世代封闭的蒙古人第一次见识了这个把水上交通工具。还有留声机、望远镜、照相机、测量仪、气象气球等,这些二十世纪初还罕见的欧美科技产品,都让当地土著大为惊奇。我们可以想见,那近两个月的额济纳河畔,蒙古人一定像过节一样,天天看新奇。斯文·赫定在日记里写到冒险乘独木舟泛舟河上时说,沿途都有观众,人们追着船跑着,呼唤着,异常惊讶地凝视着他们,一些人骑马尾随,还打算亲眼看一看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事肯定是很长时间里额济纳人经久不衰的谈资。
   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斯文·赫定,不仅是考古学家、测绘专家,他的的文学素养也十分丰厚,西行日记文笔优美,虽然是忠实的记录,却又生动流畅,让一般读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从他的散记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行程,他们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和忧虑,你可以看到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浮现于眼前。他们还在考察的路上,这些日记已经陆续公开,随即译成多种文字,第一次把“世外桃源”额济纳告诉了全世界,这一点,我们从范长江的《塞上行》中也可得到印证。
   1927年秋天,内地正战火纷飞,额济纳河畔却诗意盎然,一个瑞典人带领的一队国内外一流专家,在被遗忘的丝绸之路上勤勉敬业,播洒文明之光,寻求发展之路,书写了一段历史不可忘却的行踪。那跋涉在戈壁大漠中的悠扬驼铃,时隔近八十年,我们依然能够感触。

   作者简介:柯英,就职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委宣传部, 甘肃省作协会员、杂文学会会员。
   电话:0936-3630691    邮编:73400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5: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排版怎么也弄不好看,惭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8: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水菊老师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的额济纳,胡杨一片金黄,保持着天然的本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8: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额济纳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13: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太大了。显示器显示不下,建议改变图的尺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15: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不错。图片效果不是很好。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6 15:34 , Processed in 0.04393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