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透 发表于 2006-12-4 20:48:27

投稿原创:《景点》

《景点》

 列车只作短暂停留,8分钟后,还要继续向前开,它的前方还有无锡、镇江,最终抵达南京,但我的目的是其间的苏州,在那儿,我下了车。

 一座古名城,人间天堂,鱼米之乡,旧时落魂官僚和文人墨客的隐遁之地,旅游的热点,所有古今的画卷、描述和记载,都引人向往,但旅游不是苏州的经济支柱,支柱是工业,这座城区格局像一只飞鸟的城市,在今天看来,古城区只是古老的躯干和支架,两个新城区才是经济飞翔的翅膀,各种名牌产品才是城市生命的活力。我走在这陌生的大街上,感觉时间变得似是而非了。在现代与远古年代交融的巨大空间里,今天的风穿城而过,迎面撞上了我,我不停地用手拢着头发,结果越理头发越乱,我不知自己的目光该指向哪儿,但我的游览却从北寺塔正式开始了。之后,我还到了狮子林、藕园、姑苏水上、山塘老街、寒山寺,看亭台楼阁、水墨字画,随着人群从大门涌进去,再从侧门挤出来,最后远眺虎丘。所到之处,时间在我的感觉里是超浓缩的,过去千年的时间,正在进行的时间,所有的人都把时间紧紧地捏在手心里,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再往下一个景点。这些景点是过去留下的,而对于苏州人来说,这些未必是景点,但对于我这样的外地游客来说,却从来都是现在所游览的“景点”。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那些古建筑似乎仍在努力地注释着那句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的古语 ,然而,潮水般涌流的游人(我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却像白蚁一样,原有的宁静和雅致被蛀蚀得一干二净,滚滚而来的经济效益,又极度刺激着这里的每一根神经,嗅着现代商业与景点的古香古色搅和的气息,谁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怪味道……这些情形,与国内其他旅游景点没有什么两样,总是与文字上的描述相距甚远,与心中的期望相距甚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来得兴致勃勃,来得义无反顾呢?包括自己在内。我想不明白,却也无需明白。

 我原以为,我会记住这座古城的一些历史细节,记住当地的一些人文典故,但江南给我的印象始终是模糊的。在我心里,行走江南只是一场投射在记忆水幕上的虚幻电影,那些画面的精彩任人想象,却无法留住什么。也许是走马观花的缘故,也可能很多东西就是这样,时常事与愿违,想记住的,总是忘了,想忘掉的,又总是让人想起,就如那场京都初雪,走着走着,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那情景,离我既遥远,又无限接近,即便是此时,我似乎仍能看到雪在猛烈地燃烧,白色的火焰,不顾一切在那个冬天里蔓延,连同那雪地里的脚印,都还在我的眼前,它们没有化去,也不会化去……但它们却永远留在了那个湖塘里,留在了那个永远无法回头的时空里,而我也不可能再次走在那片雪地上了。

 我独自行走在此时此地。北寺塔。我只知它始建于南朝梁代,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塔高九层,为江南第一高塔。九层古建筑有九五至尊的含义,是为王者修建。这塔修了九层,自有王者之尊,因而,登塔前,就有人说,越往上爬,就意味着官职升得越高,如果能爬到最顶层,那是最好不过了。这种说法与山塘街玉涵堂里的双梯含义大同小异,一梯分为二,中间设有扶手,左边为升官梯,右边为发财梯,如想升官就走左梯上楼,想发财则由右梯上去。升官发财自然与登上这塔的第几层、或走那梯子的左边还是右边,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心理的欲望或追求却大有关系,或许真的有人可以因此而高升职位或获得利益,所以,导游说,信不信也在于自己的心态。

 我登塔。上到第四层时,看到了苏州古城的全景,再上到第五层,看到的还是苏州城的概貌,只不过因为我俯瞰的位置更高,距离更远,那些城市建筑物看上去就显得更加矮小、更加模糊了,所幸的是,在这五层上,我也看到了巨大的虚无,看到了不同也是同。虚无自然不是否定,它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冥冥中,我是相信“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这句话的。此时,就在这虚无里,我,这塔,这苏州城,都被太阳的光线照亮,而所有被照亮的事物,身后也必定落下了一个个阴影,而且,随着太阳慢慢升高,我的阴影变得越来越清晰了,甚至显现出黑的深刻。同时,我还发觉,我登塔的目的只在于这简单的风景,在于经历这“登”的过程,再往上,除了考验体力,于我,还有多大意义呢?所以,累了便下来。当然,有些人并不感觉累,他们年轻,或意气风发,或体力充沛,上到更高层对于他们来说不在话下,并乐在其中。但也有拼命往上爬的,他们从我的身边经过,带着不到塔顶誓不罢休的执着,甚至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哪怕爬得上气不接下气,爬得骨头都散了架,他们做梦也想爬到塔的顶端去,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也与那种诱惑不无关系吧。

 北寺塔,它不同的高度,只因“我”登塔而被“我”感知,而那塔,以及塔之外的所有景物,无论我眼睛看到或没看到,都肯定存在于我的视野之内或之外。但无论是半途而止,还是爬得更高或到塔尖顶端去,最后,都是一个“下”字,每个上去的人终究是要下来,走到地上的。这时我已感觉到了疲倦,累了,因而,我不再上至第六层,更不会要求自己耗尽力气,上到第七——第八——第九层了。

 小憩片刻后,我便转身下塔。每个下来的人,身体的姿势各有不同,但都变得比登塔时更加小心翼翼,极力把持好重心、把握好平衡,并调整好胸中那口呼吸,保持平和顺畅,方能安全稳妥地下到地面上来,可见,下塔的难度并不亚于登塔。我自然也是如此,因身体肥胖,下来时,总是担心失去平衡,双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还不得不时时扶着梯子的扶手。一路上,也有好些年轻人从我的身边挤过去,几个或者一群,有的往上,有的往下。往下的,偶尔,我也看到有人因为冲得太急,惯性太大,一不小心就会一脚踏空,身体在失去重心后,打了几个趔趄,好不容易才稳住脚跟。与我从同一塔层下来的还有两位女士,她们年龄相仿,大约45岁左右,她们走在我的前面,穿着高跟鞋,每下一步,都略为停顿一下,动作也十分小心,生恐脚踏不到实处,加上塔内光线较暗,她们不时还相互搀扶一下,开始,我无法从口音判断她们来自什么地方,后来,大家一起上了苏旅3号车,我才知她们来自山东青岛某事业单位,在车上,都说下塔时感觉脚软的不行。

 北寺塔的门票正在热卖中,登塔的人仍络绎不绝。这时,我再次想起人们强加给这塔的那些说法和喻义,然而,职位,利益,健康,平安,事业,家庭,爱情,友谊,熊掌和鱼,等等,这些毕竟皆虚无之中,是追求欲望,还是处之淡然?我想,取舍随心,在于各人,就如登这北寺塔,无论到达怎么样的层次和高度,自然而然便是境界,而无论从哪一层下来,用什么样的姿势,下来也就下来了。

透透/文

约2600字

2006-11-25修改

艳琴 发表于 2006-12-4 23:05:31

首先欢迎透透的光临!

刚才看了淑红的,也看了这个,我们都犯一个毛病,那就是把游记当散文写,脱离景点,纯粹的文人的心得,其实,游记还是旅行家写的最地道了。

流沙海 发表于 2006-12-5 12:34:05

引用第1楼艳琴于2006-12-04 23:05发表的:
首先欢迎透透的光临!

刚才看了淑红的,也看了这个,我们都犯一个毛病,那就是把游记当散文写,脱离景点,纯粹的文人的心得,其实,游记还是旅行家写的最地道了。

艳琴的上述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涉及到文学与文学评论的基本概念问题。

游记是什么?游记怎么写?游记由谁来写才算最地道?

广义来说,游记属于散文的范畴。

写游记“脱离景点,纯粹的文人的心得”当然不好。游记有游记的特点,写景与寓情理于景于游不可或缺。

游记不一定要旅行家写的最地道。比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大钊的《五峰游记》,再比如郭沫若的《梅园新村之行》。。。不胜枚举。


个人孔见,与艳琴探讨。冒昧之处,敬请见谅!

透透 发表于 2006-12-5 12:58:14

首先感谢两位,握手啊。

艳琴好,你的观点也许与这份杂志的需求有关,如果这本杂志仅是引导旅游消费,我这篇可能不适合,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呵呵。(可我也在想,如果仅是引导旅游消费何以冠上文化两字?为什么不叫《中国旅游指南》或别的,所以,我以为我这篇与“文化”两字沾上边了,却没有想到与杂志的要求相距甚远,呵)

如果从游记文本来说,我和流沙海朋友的看法是一致的。另,刚才也看了你和淑红的对话,我与淑红一样的做法(但这绝不是犯毛病),我不想去写导游词,为游景点而记景点(我不知你所说的地道游记是不是这样?),在我的认识里游记却不是单纯的游而记,它是一种极难写的散文,写游记对于我来说,我是把它纳入文学范围来学习书写的,所以,写出游中自我的思考和内心才是我努力的方向,当然,我这篇文字还写得不好,但我并不会放弃游记的这种写法的。
以上仅就文字,与艳琴交流和讨论,如有冒昧,还请原谅。

流沙海朋友好,谢谢你的支持,赞赏你的观点,有机会多交流。

艳琴 发表于 2006-12-5 20:32:55

呵呵,这成了游记的讨论了。这样很好,大家都发表个看法,游记到底应该怎么写。

不过,我是就这个杂志的宗旨来说的,不是广义上的游记。流沙海所说的几个经典散文也不全是游记,那《岳阳楼记》是作者看着图画写的,根本也没游。《梅园新村之行》也不是游记,那是一篇访问记。

我说的“游记还是旅行家的最地道”主要是指大部分而言,并不是具体到某个篇章,古今的大文人,哪个写的也有经典的吧,但谁能超过徐霞客呢?

其实,这个杂志的意向也不是我能决定的,如还有什么不明白,请看看这两期所刊登的稿件。纯粹的个人体会而没有景点的整体印象的,都没发过。因为要配发图片,没有自然景观,图片怎么配?这毕竟不是个散文杂志。如透透说叫《旅游指南》那就不是杂志了,而应该是导游词汇编了。

总体说来,是要即有自然景观的介绍,也有个人独特的感触的文章。

胜日寻芳 发表于 2006-12-7 12:29:38

游记就是属于散文的范畴,或者称之为旅游散文也可以.

李新立 发表于 2006-12-8 19:00:36

透透是写游记的好手。这篇我再读一遍。

琴语 发表于 2006-12-12 12:59:38

在这里看到透透很开心!欢迎你!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这里感受浓厚的讨论气氛,通过读文章看讨论,可以让读者更好的学习。

欢迎透透常来交流!

透透 发表于 2006-12-12 22:12:08

谢谢楼上几位,谢谢寻芳、新立、琴语鼓励,多交流。
透祝大家冬暖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投稿原创:《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