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德 发表于 2006-11-21 08:55:13

[原创] 《楼上古寨》。请大家批评。

楼上古寨
                  朱良德

     石阡县国荣乡的楼上古寨对于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是我频频造访的一个地方。
  初识楼上古寨,在儿时走亲戚时。那时,我对这里的风景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在我光着脚板行走在泛着幽光的石阶上被隐藏着的碎玻璃片划破时,在闪闪泪光中,多了几分怨恨。但从小便和它融合在一起,使这种从小埋下的古寨情怀永远留存在了心里。
  长年之后,我又到了楼上古寨,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童年的梦境。身居穷乡僻壤,我是没有奢望去楼上古寨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我走过的地方实在有限,但不知怎么,一个僻远的古寨却给我巨大的惊喜和震动。我对楼上古寨流泻出一种压抑不住的热忱,它对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诱惑,于是,便一头埋到了古寨中去。
     在楼上古寨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时侯,我几乎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材料,闭眼就能想见,穿寨而过的狭窄青石板小巷,一扇扇雕刻精致的木质花窗,依山而建的民居,正升起一缕缕白白的炊烟。在这里,前面是巍巍山峰、河流,后有屏障,静静的,悄悄的。山后有险岩可以攀登俯瞰,这是一个俯瞰古寨的制高点。待我放眼鸟瞰,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它的汨汨清流透出一股灵气。看着那些苍郁的山,那些晶亮的水,那些不声不响地飘浮着的缕缕炊烟,像韵味无穷的一篇精典美文。这一切,都感憾着我的心灵,激发创作的灵感。我不知多少次陪前来参观的人前往楼上古寨,几乎每次都让客人们惊叹不已。在这充满灵气的山水间,在这保存着原始神韵的古寨,谁不心驰神往?
  当这个古寨突然间成了人们朝拜的对象,我们就不能不去寻找它深层的蕴含了。
     当你闭目沉思,或翻翻《周氏家谱》,一个朦胧的远景,一段感人的艰苦跋涉的故事就会紧逼而来。这里,全村几乎都姓周,明弘治六年(1493年),始祖周伯泉从江西南昌府走来,为了避难图存,贸易入黔,他带着仅剩的珠宝和银两,以一个避难者的身份走来,他拖着浑身泥泞和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远离自己的家眷,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村落走来。他踏入这块地方时的步履不会那么从容和安祥,他一定是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才走到这里的。历史正在浩浩狼烟间作艰难的选择,他在山林草泽间徘徊,最后竟然盯上了这个地方。为此,我不禁对周伯泉深深地敬佩了起来。
隐藏在密林中的梓潼宫集正殿、次殿、配殿、戏楼、观音阁于一体,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这里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不凡。然而,进去一看,里面冷冷清清,不见一个人影,没有一缕香火。石阶还散落在殿前,佛像已不复存在。这里有一座重修梓潼宫的“序”碑,碑文介绍了梓潼宫的变迁和当地农民如何捐资重修,保护梓潼宫的拳拳之心,让人感动。
  到古寨里走一走,你就能听到当地农民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极端悲怆的故事。周国祯系周氏第四代祖先,时为殷实大户,但恰逢寇贼屡至,官吏贪脏。周国祯试图入仕保下万贯家财,而走上了仕途。顺治年间,拥兵自重于南方的吴三桂兵变,地方玉石俱焚,周国祯祖父遭其毒害,仅存家丁几人,唯独周国祯全家无恙。已官累至上省藩署参房的周国祯及例满,发湖广经政所,领凭赴任前返乡探亲,归家才几天时间,妻子和七个儿子相继而亡。他万念俱灰,认为酿就这一悲剧的是做官带来的不幸,发誓永不做官。河西李公前来好心劝慰,并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在他年过六旬后喜得三子,他认为这是上帝的庇佑。此后,他将文凭印信呈缴于梓潼宫内,朝夕修斋念佛,广行布施,并设祭祀之典,将部分山林田园作为香费;他敬天地,礼神明,救难济急,无善不为。此间,他又买部分田业,尽量使家乡富足,免走仕途,并盼子孙个个贤能。从此以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周国祯本已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一直隐居这里,远离官场与市嚣。他并不因此而郁愤自戕,他没有折磨和摧残自己的生命,反而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在他的身上流泻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后来,人们一直向他默默祭奠,只要梓潼宫不坍,他的灵魂就不会消散,他的儿孙会代代繁衍。在周国祯的凄楚教训面前,楼上古寨的人们愈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活方式:淡泊而安定,更加宁静无为。
     古寨的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这些建筑都还保存完好,甚至连当年的匾额对联还静静地悬挂着,在庄严沉静的古典建筑外部不添饰任何色彩。它与那些根据历史记载和想象在依稀遗迹间重起炉灶的建筑不同,因为这里的建筑蕴含着历史的蕴味。在石巷里随便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歪门斜道”的古民居,探头进去,里面都有住家,几乎每一个门庭我都走进去了,在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安祥。在一个庭院,一座古民居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窗棂间均有精细的雕刻,都是一些吉祥花卉虫鱼图案。堂屋的中央悬挂着“会绍耆英”、“松操鹤算”的牌扁,这些汉字撇捺间透露出一种从容和安详。有了这么一个宁静的家院,作家艺术家驻足其间,楼上古寨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也会大大提高。当城里的人们忙里偷闲来到楼上古寨,会使平日的烦嚣和喧嚷得到净化。倘若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这个神秘的庭院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
    几条寻常的青石板小巷狭窄而悠长。青石板小巷越走越长,越走又越觉得石阶修筑得非常完好,完好得与这里的一切相融洽。那些指向山寨人家的磨滑了的石径,镌刻下了很早以前就曾经有过的繁盛。它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的虔诚,把这条青石板小巷踩踏得那么殷实。在无数的青石板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当你漫步在小巷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一排排小石块,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门都敞开着,等待着你的到来。幽深的古巷,精致的古宅,会给人以宁静和慰藉。那些远道而来的文人墨客们更是指指点点,东张西望,山民和游客们在巷道间谦逊相让。一场大雨之后,一条充满历史厚度的青石板小巷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洗出了山里人的自豪。
     古寨中古墓众多,墓冢文化深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子十秀才”(笔者原误为“十子九秀才”,并被一直沿袭)古墓,墓的主人是周氏第六代祖先周易之妻黄氏,古碑立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距今已200余年,主碑以“顶子”造型。相传黄氏生有九子和一个女儿,九个儿子和女婿都是秀才。这是因为周易年方二十,便通诗书,并努力支撑家业;再加上黄氏对子孙苦心教育,严加责备,训诲有方的结果。石阡知府罗文思赐予夫妇“燕山丸熊教子,积光流厚”之扁。此典故出自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以此称赞母教子有方。其古墓有联:“案多黄卷曾传子,箧有熊丸又授孙”。从此,“丸熊教子”的故事便广为流传。至今,古寨里家家户户都善书写,书香门第之家不少。
  周姓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的处家之道。今日民风之古朴,村民以礼待人宽厚无比缘于此道。
     到古寨里走一走,整个儿都散发着墨香。古寨里有很多楹联和石碑,如文林郎古墓有联:“老树经霜晚节犹贞古干,奇花醉雨瑶池尚播余辉”;“轮水石碑”序就以《易经》之句“天一生水”开端。上面的文字大多由当地农民撰写,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多少年后会有我们这些陌生人来读这些文字。我踏着山间的野草,寻找着一切能找到的文字,连藏在农民家中的线装本书和荒野间的石碑都不放过,读完一篇,便舒一口气。那些历科试士录,历代先人写下的诗文,本来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确被他们搜集在《周氏家谱》中。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正是这些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蕴涵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沧桑。

流沙海 发表于 2006-11-22 10:34:02

写出了古寨的古朴与文化.但似乎没能看到古寨突出的特色,或新颖的切入点.

骆中 发表于 2006-11-26 20:38:07

也游了一会古寨.

朱良德 发表于 2006-11-28 21:02:39

问好楼上各位朋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楼上古寨》。请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