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日超 发表于 2016-1-19 15:03:10

2016年春节征文选登(2月5日)

羊逐清风留淑景,猴腾瑞气开玉宇。


2月2日,淮安区报

三个人的本命年
张春苗

  腊月刚到,她就开始拽着女儿上街。女儿一开始不情愿,说受不了她的挑挑拣拣,耗费时间精力。可这次关键就是要帮女儿选购本命年的衣服,不去不行。女儿属猴,刚上初一。先给孩子买红内衣,这好办。女儿没有意见,她做主选了一套面料比较柔软的。可是,在买红外套时,母女俩发生争执。女儿想买那件纯白的羽绒服,配着女儿柔顺的马尾辫,看上去清清纯纯的。妈妈选中了一款中国红的羽绒服,那红,纯正得很,纯得没有一丝杂质。摸摸,也挺暖和。女儿嘟着小嘴,死活不要,理由是太俗气。妈妈坚持着,本命年就要穿红衣服,红衣服可以避邪,咱就图个吉利吧。女儿笑话妈妈迷信,但最终拗不过,气嘟嘟地接过那件“中国红”。
  女儿突然话锋一转,你不也属猴吗?也是你的本命年,你咋不买件红外套?
  妈妈一愣。是啊,母女俩一个属相,都属猴,相差24岁。这次上街就是准备给女儿买外套的,倒真把自己给忽视了。也罢,既然女儿提出来了,一并看看吧。看了几件红外套,穿上去没有一件好看,而且价格都不菲,想着买回去穿的概率也不大,居家过日子,能省就省点。那就买套红色的保暖内衣吧。内衣什么时候都能穿,不算浪费。
  回到家,准备把两套内衣都洗洗,收好留着新年穿。洗之前,还是决定试穿一下。都是以前的码子,穿上以后,却显得有些小,难道自己长胖了?下半年,女儿上初中,妈妈也跟着忙碌起来,健身房也基本没去过,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赘肉悄悄长出来了。小还不算,保暖内衣不深不浅的领子,外面搭配几件浅色毛衣,都露出了红领子,看上去很滑稽。唉,算了,将就着吧,过年穿一下意思意思就好。
  电话响起,是远在外地的老母亲打的。老母亲喜悦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响起。问外孙女的尺码,想给外孙女买套红内衣,不知道买多大合适,孩子长得快。猛然她想起老母亲也属猴,比自己整整大了24岁,今年也是母亲的本命年。她一边责备自己的粗心,一边顺口说道“妈,今年也是你的本命年啊。我也给你买了一套保暖内衣。”看着自己穿小的那套内衣,想到比自己略微瘦弱一些的母亲,灵光一闪,顺水推舟。
  老母亲却责备起来:“花那冤枉钱干啥。哦,今年也是你的本命年,我早就去大市场买了红绒布,给咱娘俩一人做了一套。孩子的不敢做,怕她不喜欢,孩子们都讲究。”
  母亲是裁缝,做了一辈子衣服。虽然七十多了,眼睛一点不花,平时的内衣全都是自己做,用她的话说,买的内衣贵,穿着还不舒服。老母亲开始絮絮叨叨,她买绒布做内衣的经过,语气里满是得意,自豪地比较着比商场少花了多少钱,却忽略了她坐十几站公交买布的辛劳。
  听着听着,她的眼眶微湿。祖孙三代,三个人的本命年。她深深记起来的只是花朵一样的女儿,却忘了远方的老母亲。突然,她推开女儿的房门:“明天,再陪妈妈上街,给你外婆也买件暖和的红外套。”女儿微笑着点头。

蒸笼里的年味儿
汤秀云


  过了腊月半,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那天下班,路过一家馒头坊,蒸笼上摆放着人家为过年订做的枣花馍。枣花馍的麦香和红枣的甜味随风散发,扑鼻而来,撩起我对儿时蒸年馍的记忆。
  在我们老家,过年蒸馒头可是一件大事儿,寓意着来年发大财,日子蒸蒸日上。记忆中,每当过了腊月二十,母亲就忙着在家一锅一锅不停地蒸馒头了。
  腊月蒸馒头的面发酵得越好,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过得越发越红火。所以,家庭主妇们都竭尽全能发好面。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就把干酵头泡上,蒸馍的那天早早起床,将泡开的酵头和面粉倒进大面盆里,用温水搅拌,和成一个大面团,然后再把面盆盖严实。由于天冷,为了让面团发得好、发得快一些,母亲将面盆放到里屋的炕上,然后捂上厚厚的棉被。
  当面发好后,母亲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加入适量的碱面,有节奏的反复搓揉,将面揉得很均匀后,捋成条状,再把条状的面团切成一个个小面团。小面团在她粗糙的大手里灵活地蠕动,一会儿案板上排满了白白胖胖的小馒头。
  父亲蹲在灶膛口添柴烧火,给母亲打下手。父亲先小火将水烧开,母亲把馒头放入冒着热气的蒸笼上,让蒸汽快速地把馍顶起。然后,父亲用中火蒸十来分钟,再慢慢减弱火候,让馍慢慢变熟。揭开锅盖,锅内顿时腾起一团白气,馍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真有点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氛围,浓浓的年味被蒸出来了。
  蒸几锅馒头后,母亲就开始包包子。包子的馅五花八门,有五花肉,萝卜,白菜,豆沙,白糖……想吃什么馅的尽管包。当包子出锅时,母亲则要仔细查看,当看到每个包子的花纹都很漂亮,颜色正常,没有露馅,这才松了口气。而我们则眼巴巴地守在厨房门口,等着盼望已久的糖包出锅后一饱口福。刚出锅的糖包,吃的时候要轻轻咬一口,慢慢吮吸糖汁。那糖汁,热热的,甜甜的,像是浓稠的蜜汁。至今想起来,糖包那种香甜醇郁的味道仍然唇齿留香。
  蒸花糕是年蒸的重头戏,花糕寓意生活步步登高,一年更比一年好。母亲先挑选个头差不多大的红枣,洗净放在锅里用开水泡涨。然后把一块面团儿用擀面杖压成面片,做一个圆底儿。再取一小块面,搓成手指粗细的长条。将长条对折,中间卷上一颗红枣,就是一个花糕鼻。把花糕鼻一个个地摆在圆底外围,中间用大量红枣来填平。如此一层一层往上摞,做成金字塔形,一般做三四层即可。最后,母亲用面做成一大花朵,中间加上红枣,放在花糕的顶部。这样一个花糕就一下子变得活泼有灵气了,煞是好看。新出锅的枣花糕,精亮细白中点缀着颗颗诱人的红枣,香气溢满人的每个毛孔,让人垂涎欲滴。
  如今,我们兄妹三个都在城市生活,母亲见我们工作忙碌,顾不上蒸年馍,就在老家坚持每年蒸些馒头、包子和花糕,让我们带回来。腊月到了,母亲又在忙着蒸年馍了。她在忙年蒸馍的同时,怀着对家人的美好祝福,也蒸着欢乐与喜庆,蒸着腾腾而上的红火日子。而蒸年馍的记忆,会馨香温暖我每一个年关。

儿时写春联
刘谿园


  小时候最盼过年了。过年就能穿新衣,戴新帽,吃好吃的看热闹。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四送灶,过年的气氛逐渐浓了。家家忙着大扫除,贴春联。
  那时没有现成的春联买,都是买张红纸裁了请人写。我们村子里读书人少,能写春联的人不多。我们家每年都要到比较远的地方请人写,好话还要说上一大堆。
  一年,我父亲说:“我看你字写得还不错,春联就你写吧,我们今年不求人了。”
  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毛笔字写得很憋脚,有点不好意思。父亲鼓励我说:“你行的,写吧,我给你磨墨。”
  于是父子俩就忙碌起来,父亲磨墨,我就裁纸、掭笔。写什么呢,就写常见的吧。父亲又找来了历书给我翻找,上面有许多新编的春联。父亲用手按住纸,我用笔写。大门上写的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劳动人家福满门”,厨房门联是“煮白米饭,烧青菜汤”。每副门联旁还要写一个小纸条,上面写“开门大吉”。回头看看,我的字还说得过去,有点自我欣赏。父亲也很开心,脸上堆满了笑容,还不停地夸奖我。这是我第一次写春联,所以印象很深,至今都记得很清楚。
  左右邻居看到了,就都来请我写。人家看得起你才请你写的,不好意思拒绝,就接着写吧。从那以后,我就经常为人代写书信,写春联了。他们都夸我能干,说我字写得好。我知道他们是为我捧场,感谢我才这样说的。
  第二年我有了经验,对联内容也准备了许多,有传统的,有新式的。如“堂前增五福,户内祝三多”、“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有趣的是厨房门联,开始增加字了,改为“天天煮白米饭,日日烧青菜汤”、“天天煮白米萝卜饭,日日烧青菜豆腐汤”。
  还要给厨房中的灶神写一副春联。灶神与我们一日三餐密切相关,是最亲民的神了。俗称“灶老爷”,不知为什么,我们那儿都称“灶姑老爷”。腊月二十四送灶,就是送灶姑老爷上天,三十晚上接灶,就是接灶姑老爷回来。在厨房灶上要贴上一张灶神像。那是一张红纸。上面刷印一个神仙宫殿,殿门上面有字,名叫“定福宫”。中间有一神像,戴着官帽,五绺胡子,慈眉善目的,那就是灶姑老爷了。市面上有得买的,当然老人们都不说是买,而是请。每年年货单子上是少不了这一件的,文雅的说法叫“灶牌”。如果是大灶(用砖头将几口锅砌在一起的锅台)的贴在大灶上,烧锅腔子(用泥瓦做的单体烧饭炉子)的就贴在旁边墙上。送灶时将旧灶牌揭下来烧了,接灶时将新灶牌贴上。灶神应当与灶有关,与我们三顿饭有关。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兼有监视人的职责。腊月二十四上天,就是去述职,他要把一年来每一家人家做的好事、坏事向上报告。三十晚上从天上回来,开始下一年的工作。为了不让他乱说,送灶时除了正常祭品以外,还得要有麦芽糖。目的一是让他感到这家人家待他还不错,不好意思说人家坏话;二是麦芽糖粘嘴,张不开嘴说坏话。为了进一步保险,每年还在灶牌二面给他贴上一副小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另加一个“童言无忌”的小条子,劝灶神不要与小孩子计较。
  凡有门的地方都要贴,鸡窝门贴上“鸡生大蛋”,猪圈门上贴“槽头兴旺”或“六畜兴旺”。没有门的也要贴,如水缸上要贴个“福水长流”,米缸、稻囤上贴个“五谷丰登”等等。还有一种叫“报条”,是贴屋内明间山墙中间的。其内容是:“捷报贵府今年閤家团圆身体健康田打万担万事如意”等。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当年其乐融融的日子,父亲慈祥的面孔即浮现眼前,心中总是有无限的感慨。


腊月时光不觉浅
孙凤山
                                    王红莉       作
                              
      一年一度的时光,一浪高过一浪的年味,这便是腊月了。
  腊月,有点冷。腊月是一年的岁尾,是骑在小寒、大寒时节身上的。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气候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盛产着梅花、雪花还有烟花。雪花,一朵一朵飘着悠闲和寒意;寒风,一阵一阵刮着怅然和冷峭。难怪有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然而,寒风深处,阳光在大地升腾生活的温暖,腊梅在枝头绽放日子的芳香,烟花在天空弥漫组合的祥和。
  腊月,有点忙。腊月,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是忙碌在民事里开放的月份:从喝腊八粥开始,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做豆腐、杀年猪、打年糕、做米糖、腌咸菜、唱大戏、闹花灯、写春联、剪窗花、贴门神、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回乡、理财、腌菜、祭祀……每一项活动都喷香得透出精彩;蒸煮、烧烤、油炸、煎炒……每一个细节都喷香得奥妙无穷。中国红在腊月彰显得淋漓尽致:红头绳扎出了姑娘的欣喜,红鞭炮放出了孩子的欢乐,红灯笼挂出了居家的吉祥,红福字倒出了美好的期盼,红春联贴出了不朽的风俗!
  腊月,有点火。腊月,连着极富有魅力的过年。在腊月,人们要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有个问候;要对一年来的工作事、家庭事、个人事加以总结,以期在新的一年里,个人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腊月是最火的一个月,是年的总结,是人生的家园,更应是人生的丰收驿站。在腊月里,找不到审美疲劳。
  腊月,有点笑。新潮的玩具食物,是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笑;崭新的时尚衣着,是青年人敞开胸怀的笑;丰盛的年货,是母亲们藏进皱纹的笑;装饰一新的居家,是老人们深沉的笑;回家的匆匆步伐,是离别亲人久违的笑……就连梅花也从年关的怀里抽出风骨,在枝头绽放含蓄和风情的笑!
  腊月,有点亲。这是游子最诚挚的愿望:回家过年。这是父母最无私的呼唤:回家过年。这是年关最共同的话语:回家过年。这是心底最纯真的承诺:回家过年!也许通过电波,也许通过家信,不论什么方式,不论什么时候,总如一盏灯照耀整个腊月,总如一朵花开放整个腊月。这是一年的承诺和期盼,这是一年的等待和情感,这是一年的终点和起点……
  小时候,腊月是盼来的;成年后,腊月是忙来的;老年后,腊月是笑来的!
  腊月来了,从凛冽的寒风中走来,从几千里的风俗中走来,从忙碌的身影中走来,从幸福的生活中走来,从欣喜的笑容中走来,走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其实,腊月只是岁月的一条季节河,渡过去,那里不仅有祥和而灿烂的春光,更能拥有一个时新名词的全部内涵,这个名词叫国富民强、欢乐祥和。
  腊月时光不觉浅。在腊月,谁不憧憬春天、向往美好?

做个会做鞋的女子
魏丽饶


  心生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时至今日,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成为一名会做鞋的女子。
  第一次思考起做鞋的事,是去年入秋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急需添置一双秋冬穿的鞋子。逛了许多店,试了许多款,终于众里挑一选中一双卡其色的漆皮单鞋。颜色百搭,款式漂亮,尺码合适,又是坡跟牛筋底,各方面都比较中意。唯一的不妥,就是右脚小趾外侧处稍有点挤。不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买下了。然而事实上,这双鞋却是每穿必伤。几次尝试下来,不得不放弃,将崭新的鞋子束之高阁。挫败之际,怀念起母亲做的布鞋。小时候,日子苦,全家人几乎都是穿母亲做的鞋。春秋穿懒汉鞋、方口鞋,夏天穿布凉鞋,冬天穿高帮的气眼鞋。
  母亲虽性急,但她做起鞋来却总是慢条斯理。每到农闲时,母亲就把箱子里的碎布包袱拿出来,选个太阳好的日子,熬上半砂锅糨糊,打褙子。把案板搬到院儿里,底朝天放在石桌上,先均匀地抹上一层薄糨糊,再铺上碎布块。挑碎布块是个细致活儿,要尽量选容易黏附的棉布,而且形状也要留意,拼贴在一块要整齐、紧凑,不能重叠,也不能有漏缺。如有不妥帖处,要作修剪。稍晾一会儿,待花花绿绿的碎布凝在案板上时,再抹一层糨糊,再铺碎布。两层碎布之间要适当错位压住缝隙,使其形成一体。如此叠上四五层,在太阳底下晒得干透,褙子就做成了。褙子是做鞋底的基料。根据纸样在褙子上画出鞋底的形状,裁剪下来,用白布压了边儿。将这样的两三层叠加起来,用细麻绳密密麻麻纳过去,就是鞋底子。
  纳好的鞋底子铺在炕垫下面压着,再着手张罗鞋帮。选较薄的褙子做底料,表层贴上好看耐磨的面料,这个面料通常是母亲在集上买的新布,冬天用灯芯绒,春秋用料子布、呢绒布。男人通常穿藏青的、黑的,女人穿麻灰、卡其蓝或深棕等暗色的,孩子们就花哨了,五颜六色任意挑,想穿哪样就哪样。
  待鞋帮和鞋底都准备好,下一步就是纳鞋。女人们弓起身围坐在老槐树底下的长石凳上,鞋子竖着卡在两膝之间。先把鞋帮和鞋底仔细对齐、捉紧,再瞄准位置用针锥从上到下将鞋帮鞋底通体扎个眼儿,然后把系着麻绳头的钢针穿进去,用力拉紧。这样一针针走上一圈,鞋帮被牢牢地固定在鞋底上,一双鞋子就算是做好了。
  刚做好的新鞋子,硬,硌人,是不能马上穿上脚的。还需要一个处理的程序,就是用木头做的鞋楦子撑两三天。听常做鞋的女人们说,最好的鞋楦子是柳木做的。质硬、耐潮,用久了滑溜溜的,活像一只真人的脚。撑过的鞋子,内壁光滑熨帖,鞋帮鼓鼓的,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伸脚进去试穿一下。在家里,只有父亲可以在一个季节穿几双鞋子,出门时穿新的,下地干活穿旧的,配中山装穿黑的,配浅色衣裤穿藏青的。其他人都是穿烂了一双旧的,母亲才许换新的。当然,也有时候是姐姐穿小了给我穿,我穿小了再换妹妹穿。
  记忆中,母亲冬日里窝在太阳圪崂做鞋的样子是最迷人的。暖暖的阳光越过后山坡照在母亲身上,母亲的前额、发际、耳郭、后背,还有她的双膝和夹在膝间的鞋子,全都变成了金色。那细细的麻绳在母亲面前飞舞着,也闪烁着丝丝金光。许多次,父亲从外面回来,一见母亲在专心致志地做鞋,他便不自觉地放慢步子,变得轻手轻脚,生怕扰了母亲。也有时候,父亲干脆停在原地,远远地看着母亲一针一线为他做鞋。像是静心欣赏,又像是沉醉其中。
  就是在这样的画面里,我第一次对“羡慕”这个词有了深刻的领悟。羡慕父亲,有个愿意一辈子为他做鞋的女子。更羡慕母亲,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巧手匠心,为她心爱的人做鞋。
  每当身心疲惫时,我就向往,向往成为一个会做鞋的女子,全身心沉醉在糨糊碎布细麻绳里,剪样、纳底、贴帮子。做懒汉鞋,方口鞋,绣花鞋,气眼鞋。也做自己设计的,但叫不出名的各种各样的鞋子。当然,更要紧的是,还得有一名肯穿布鞋的男子。他可以,而且也愿意,穿着我做的布鞋走南闯北,走累了,再让脚上的鞋子带他回家。就在他走进家门的一刻,他的满面倦容竟能令我瞬间心生灵感,又想到一款新式的鞋子,不仅携带了时下流行的元素,而且涵盖了他独特的气质,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将他的个性魅力全都缝缀在那一双鞋子上。这样的一双鞋,穿得合脚,穿得舒心。想必也只有他,才能穿出这双鞋本该有的味道,哪怕,我一生的心血都这样被他踩在脚下,也心甘情愿。
  能看书,会做鞋,养一畦露水,种一方花草,静盼时光爬上我的脸庞,将我的容颜雕琢成做鞋女子的模样。如母亲那般,坐在温煦的阳光里,埋头纳鞋,任暖暖的太阳光将我包裹。

旧时贴些什么对联
秦九凤


  旧时平民百姓家有三种情况是要贴对联的,那就是过新年(春节),盖新房子和娶新媳妇。但是,那时识字的人很少,能写对联的人就更少了。
  我老家是淮安北乡席桥的。在这个集镇周围十多个庄子的人家如要贴对联都得到集上请一位名叫席绪福、被人们恭称为“福大先生”的人写。
  福大先生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写的对联内容也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如盖新房子的人家他会写出“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星”。还有那时盖房的地基一经地理先生确定下来,就坚决不让任何女性踏上一步,即便是家人,也要等新房完工后,搞过“敬宅”仪式才能进去。在整个建房过程中是不能说一句不吉利的话的,所以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也是不让他们到施工屋基地上的。因此,在有的立柱上他会写上“童言妇语,一概无忌”等内容。
  关于娶新媳妇的人家,我看到福大先生写的多是“姬子彭年,苏才郭福”。“姬”是指周文王姬昌,据说他有一百个儿子,一千个孙子。“彭”是指的彭祖,传说他是我国古代夏朝至殷商代的人物,整整活了八百多岁才死。“苏”是指北宋的苏东坡,他的才学当然不用多说了。“郭”是指唐代大将军郭子仪。郭子仪上寿的气氛、规模、排场等尽显了他的体面和福气。
  过春节贴的对联内容比较多,福大先生也能根据不同地点和物件写出不同的吉祥内容。如牛栏猪圈处他会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灶神两旁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水缸、石磨上写 “川流不息”,中堂多写“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两行”,还有就是“堂前增五福,阶下祝三多”。“五福”是指:“长寿”、“富贵”、“康宁”、“积德”和“善终”。“三多”则指“多福”、“多寿”、“多子”。
  那时农民主要靠种地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青壮年劳力靠一条扁担或一辆手推车出去帮人做挑伕、车伕挣点“脚力钱”,或者把自家的青菜等农作物挑到集市上甚至送进城里卖几个钱。这样,福大先生就会在那些手推车和扁担上写上“招财进宝,出入平安”的春联。
  可以说,旧对联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如今,写上边这些对联内容的已经很少很少,能知道这些对联含义的人就更少了。

腊八节赏粥联
聂顺荣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在我国绚丽多姿的联苑中,有不少关于粥的对联,腊八时节赏读妙趣横生的粥联,别有一番情趣。
  某地一粥店挂有一副楹联:“薄煮红桃千朵艳;芳倾绛雪一瓯香。”此联对粥店熬粥的情状作了生动的描摹:煮沸的红粥在锅中犹如千万朵盛开的桃花;煮好的白粥恰似一瓯绛雪,发出扑鼻的芳香。上联“红桃”,对下联“绛雪”,工整妥帖,色彩分明,给桃花粥平添几分香艳;下联“芳”“香”点出粥之味道。此联写得非常漂亮,不禁招引顾客驻足品读,吊人胃口,让人垂涎欲滴,于是入店一尝为快。真可谓是粥店绝妙的广告。
  山东寿光渤海路北段有一家卖粥的连锁店,名曰“外婆桥粥店”。这家店门两侧帖着一副对联:“借来梅上雪,熬得世上香。”本来粥店的名字就非常有意思,一下子就足以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童年的记忆,勾起人们对外婆熬粥生动画面的回忆;再加上一副诗情画意的对联,来客不用品尝,便可想象出这粥的万般滋味。
  “赵食钱食孙食李食氏氏食,喝粥识粥品粥思粥周周粥。”这是贵阳市某地一家粥店门口贴的一副对联,虽不工整,但很有趣。此联的巧妙之处在于以谐音将“氏”与“食”、“周”与“粥”入联。把《百家性》中“赵钱孙李”四个姓氏嵌进其中,表示“千家万户的老百姓都喜欢喝这里的粥”。再用“喝、识、品、思”四个动词写出喝粥时的神态变化,表明此家所卖之粥确有吸引人之处,凡品尝过的人周周都要来喝。上下联用语朴素,同音或近音相对,既与经营品种密切切合,又显示出一定的文化品位,可算是一副难得的佳联。
  著名作家,原经济日报主编范敬宜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粥店的文章,文中他引用了北京某粥店门口的一副对联:“困难时期想吃肉,小康生活要喝粥。”这对联写得非常有意思,极富时代色彩,浓缩了岁月的变迁,点明了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变化,同时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品位的变化,读之让人深思。
  当代楹联名家,全国联坛十老之一的刘振威先生,作有《闲吟楹帖选》,书中题惠群粥店联云:“惠我而来,惟求今后有期,粥茶两便;群英此去,定卜前途如锦,名利双收!”此联,巧妙地将“惠群”二字嵌入其中,切情切理,而且联语中对主客双方的愿望以通俗的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识字的人都能理解,不愧为一副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
  又是一年腊八节,一边品尝散发着袅袅香气的腊八粥,一边品读这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粥联,不也是一件情趣盎然的乐事吗?

沁园春·怀念周总理
大鹏展翅

  四十年前,岁尽寒凝,天地俱愁。
  忆南昌起义,功勋建军;西安事变,伟业解忧。
  曾家岩里,梅园新村,鞠躬彻夜为国酬。
  心敬佩,思栋梁已逝,泪染神州。

  任由沧海横流,为信念,何曾怕断头。
  解内忧外患,雄才大略;日里万机,百国曾游。
  品似梅魂,辉同日月,无后无银无墓留。
  承遗志,把先驱夙愿,化作宏猷。

腊八节诗话
聂 难


  每年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即为腊八日,我国古代称为“腊日”,是传统的“腊八节”。 历代文人墨客争相以诗词歌赋咏颂腊八节,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腊八节最早的习俗是祭祀。早在北齐时期,诗人魏收的《腊节》诗就专门描述了这一习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诗中描写数九寒冬过腊八,人们摆设酒宴祭祀祖先神灵,感谢神灵的护佑,抒发对神灵的敬重之情。同样是写祭神,但晋朝文人裴秀的《大腊》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落笔却在人们向百神汇报“年丰物阜”好年景上,更表感激之情。
  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喝腊八粥。宋代开始,民间盛行喝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至清朝为最盛。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佛粥”即腊八粥,诗中描写了腊八时节的食粥场景。而清代书画家李福的《腊八粥》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则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以及其制作的方法,同时又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各类场景。
  互赠腊八粥也是古时盛行的风俗。宋代在腊八节这天,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腊八粥。至明代腊八粥已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节令食品,而清代,朝廷于腊八赐粥的风俗更是盛行。清人夏仁虎的《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皇帝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古人对腊八节的重视程度,而诗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文化氛围也着实令人沉醉。

流淌在手里的爱
刘艳梅


  年轻时,母亲的手很粗糙;年老时,母亲的手却不知不觉圆润起来。
  母亲的手是灵巧的。做姑娘时就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缝衣服,纳鞋底,做布鞋,样样精巧,针脚细密匀称,鞋底厚实,鞋面饱满,人见人夸。这样灵巧的手一定圆润过,可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却是毛拉拉的。秋风一吹,母亲毛拉拉的双手便开满了花,如刀刻满十指,花朵的边角缝隙里填满了棉絮。冬风一刮,花里带血,让人心痛,不敢目视。懂事后,我知道母亲在生我的月子里,到带着露水的农田里干活,才让一双圆润的手开了花,带了血。父亲为当时没有办法服侍在母亲的身旁而歉疚了多年。
  在我八个月时,母亲随着下放知青的父亲来到黄海农场。劳动强度一下增加了几倍。挖沟开渠,十指磨出了老茧,双肩磨出了血泡,要强的母亲从不抱怨一声。15亩棉花田,10亩黄豆,5亩玉米,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常让周围农村人望而生畏。除草、施肥、捉虫、打叉、间苗、掰玉米、拾棉花、拔棉花秸,母亲的双手在四季里播种着丰收和喜悦,疲惫至极却无怨无悔。晚饭后收拾干净,母亲就着摇曳的煤油灯,纳着鞋底。夜深了父亲一催再催,母亲总是口应着“就睡”,时常等父亲一觉醒来吹熄油灯,才放下手中的针线。
  母亲的手是一只画笔。在四季轮回中,渲染出每个季节最美最动人的篇章,画板是我家的小菜园,硕果是四季鲜嫩的果蔬,一日三餐清新而温暖。
  母亲的手是一只魔笔。用自己赋予味道的双手,弥补菜蔬的不足。在别人用野菜度日的日子里,我家的餐桌上永远流淌着母亲亲手腌制的各色美味的咸菜。从正月开始的油亮亮的黑咸菜,到夏季的冬瓜酱,秋季的豆瓣酱,冬季的雪里蕻,香脆的萝卜干。红绿白黄艳丽如彩虹、香美的味道在母亲的清洗、晾晒、揉搓、拌料中串成美丽的光环,照亮了那原本艰辛而平淡的日子,生活充满了韵味,幸福在我们的心里流淌。
  母亲的手是新年的使者。平时负责一日三餐的父亲,一入腊月,就心甘情愿地为母亲打着下手。买豆腐,泡红豆,刨萝卜丝,刷蒸笼,洗笆斗,父亲干得一丝不苟。母亲负责发面,兑碱,和面,洗菜,拌馅;父亲烧火,母亲掌勺,拉开新年的篇章:肉圆、豆腐圆、萝卜圆金黄香脆无比;白胖胖的包子,鲜味无比;炒瓜子和花生焦脆清香;米花糖、花生糖酥脆甜美;浓浓的年味,在热气里弥漫,希望和甜蜜在母亲那双巧手下流淌。
  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后,母亲不再为家人赶制衣服鞋子,心满意足地穿着儿女为她买的新衣新鞋;母亲腌制咸菜越来越少,满意地品尝我们带回的美味。母亲的双手在护手霜的滋润下,不再开口,不再干裂,逐渐圆润。
  近几年姐弟时常带着父母出去游玩,春节更是举家出行,品尝各地风味美食,母亲不用再为新年忙碌,双手和身心一起得到甜蜜的滋润。

南乡子·乙未岁末调寄同龄好友
丛延春


  耳顺看斜阳,
  梅傲寒春分外香。
  纵是韶华余路短,何妨?!
  潇洒人生依旧狂!

  相忆莫相忘,
  当惜情缘日久长。
  大笑一声何叹老,张扬!
  唤得青莲共举觞!

2月3日,淮安区报

爆米花儿香
苏宝大

  提到爆米花儿,都能勾起“80后”最美好的记忆;提到爆米机的那一声巨响,想必那一代人都印象深刻。现在回忆起来,大家都觉得只有中国的老式爆米花机,爆出来的爆米花,吃起来才最香。
  爆米花,大人们都说成“炸炒米、炸麻花”,或说得再形象点,那就叫“轰炒米、轰麻花”了。说成“轰”字,可能是形容炸好炒米后,出炒米时的响声巨大的缘故了吧。因为炒米或麻花在师傅们的吆喝声中的那一瞬间,会有一股子强大的气流,如山崩海啸般从炒米机的出口喷发而出。那震耳欲聋的声响,确实能吓得小孩们一大跳。
  爆米花的原料,拿现在的经济条件来说,不值得一提。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到香喷喷的爆米花,总要期盼到每年的隆冬腊月底,才会有爆米花的师傅进村,来得早也没生意做。因为那时家家小孩多,炒米炸早了,新年没到,就吃掉了。
  师傅们带来的爆米机设备极其简单:一架几十斤重的机器,一只烧柴火用的铁皮火炉子,一架用手推拉的木风箱。那时候大米和柴火谁家炸炒谁家带。到了村子,师傅会迅速架好设备。一个传着一个,立马,奶奶搀着孙子,母亲抱着儿子,哥哥姐姐拖着弟妹……都赶趟儿来了。    
  爆米机架好后,师傅迅急开始点火。然后,打开爆米机机头上的盖头,装进适量大米,将爆米机上的大弯头与小弯头卡上,机头螺杆拧紧,架在火炉子上不停地摇起来。
  当一户炸好后,只见师傅停下转着的机子,右手握上一根二尺来长的加力管,套进小弯头上的那个铁柱子上,左手用力抓住爆米机上的摇手,然后迅速翘起滚烫的机身,并转动角度对准那个又粗又长的黑色的麻袋口。只见师傅的右脚往黑乎乎的爆米机上用力一踩,伸长脖颈,大喊一声,“准备,响——啦!”——就是提醒小孩别吓着——说时迟那时快,师傅那有力的手,在胸前由右向左猛力一扳,只听得如军用大炮“轰”的一声巨响,爆米机的盖头就被压力瞬间撑开,大米或玉米被突然释放后,随着那强大的气流喷涌到麻袋里去了。接着就见白色烟雾滚滚四散,满鼻子都能闻到浓浓的爆米花的香,那白花花的爆米花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赵日超 发表于 2016-2-7 08:32:26

猴趣

张士旺


  2016年为农历丙申年。猴年快要到了,不由想起乙未年盛夏在无锡仙岛游玩时的猴子趣事。
  那天,大约上午10点多,我们登上了太湖仙岛。一着码头,导游小姐就提醒大家:“仙岛上自然放养着百多只猴子,常有散猴在路边乞讨,要提防些。”然后又像是安慰大家:“猴是和圆颅方趾的人外形最相近、分类学上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还提出了‘人猿同祖’理论呢,所以,大家见到猴子也不必太紧张。”
  我曾读过资料,猴子,属哺乳动物,也是哺乳纲中最高等的灵长目动物,它的诞生早于人呢。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但“猴”字一直到周朝后期才出现在史书上。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于是人们就叫它为“侯”了。为了说明它是兽类,后又加上了“犭”旁的。
  来到水帘洞,我们看到了猴子。不过这是只驯化了的猴子,一身孙大圣打扮,手上拿着一根筷子粗细的“金箍棒”,站在驯猴人手上左顾右盼,搔首扮乖,并不时模仿着孙悟空远眺、翻跟头等动作,令人忍俊不禁。只要你给钱,它还可以随你摆布或站在你手掌上,或蹲在你肩膀上与你合影,童叟不欺,温顺可爱至极。导游介绍说,这里的猴子全是猕猴,它是猴子大家簇中的一种。如今,全世界大约有200多种猴子,我国较有名的有懒猴、红面猴、黑叶猴、倭猴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金丝猴,它的身价与大熊猫相同,都是中国的特产动物。目前我国有17种猴已列入濒危和易危级,猕猴虽不十分珍贵,但它也列入低危级并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
  游完水帘洞,走过会仙桥,我们又开始游览主岛。当我们10余人刚绕过老子铜像时,走在最后的一位女士突然尖叫起来:“来人啊!”我们掉头一看,原来,不知何时冒出一只健壮的公猴,正在扯这位女士手上的一只红绸布提包哩。旁边的一位女士连忙用伞去赶它,而这公猴毫不畏惧,一把又抓住雨伞,并且龇牙咧嘴地向人示威,另一只手还是不放红提包。导游见状,随手从路边拿起一把大扫帚,像铁扇公主那样高高举起,公猴一见这架势,连忙松手转身一跃爬到“老子”身上去了。被劫的女士接过扫帚要乘胜追击,还是导游小姐图省亊:“别惹这个无赖了。”导游宽慰大家说:“猕猴不算凶猛的,最凶狠的猴子当属上世纪末菲律宾发现的‘人猴’,喜食人肉,并以人头为玩物。另外,山魈也较凶残,它有时还能捕食其它猴类呢。当然也有很温顺的猴子,世界上最小的眼镜猴,只有家鼠大,仅靠吃小昆虫生活哩。”
  来到坐落峰颠的灵霄宫,只见不少人趴在宫前平台右侧的石墙栏上往下观看,有人喊道:“这山坡树林里有不少猴子哩。”我们也凑上去看热闹,果然,地上蹲的、石头上躺的、树杈上倚的、树梢上攀的,共有头二十只,有吃东西的,有晒太阳的,有相帮捉虱子的,有互相嬉闹打斗的,一副安静祥和、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景象。
  从灵霄宫下得山来,走到天都仙府左右,在路边一棵大树下,我们又发现一只健壮的散猴,坐在地上吃饼干,两三个游客在旁观赏。散猴旁若无人,一会儿低头从塑料饼干盒中掏饼干,一会儿抬头向这个瞧瞧,朝那个望望。这时,一个单身男游客,一手拿着相机,一手拿着一只可口可乐罐装饮料,边逛边喝朝这里走来。突然,散猴丟下手中的饼干,一个跳跃便窜到了单身男游客面前,没等人们弄清怎么回亊,男游客的罐装饮料已被猴子抢下,随着“啪”的一声,饮料罐又从猴手滑落地下,饮料咕嘟嘟地流了出来,见此,猴子干脆蹶起通红的屁股趴在地上喝了起来。见那滑稽的样子,人们大笑起来,那位被抢的游客无可奈何地笑叹:“嗨,这猴子比人还会享受呢。”导游笑笑说:“猴子模仿力很強,看人做什么动作,它就会学,正因为如此,被驯化了的猴子可以帮人类干活,诸如放羊、送信、摘椰子、做家务,甚至表演等。听说美国波士顿有一家猴子大学,这些有‘文凭’的猴子能胜任很多工作,十分抢手呢。”
  导游好像对猴子很有研究,在游玩结束返回的路上,她见大家猴趣未减,便对我们说,其实,猴子不光是给人们带来乐趣,其它方面贡献也很大。猕猴是人类的近属动物,在组织结构、生理和代谢功能等方面同人类相似,最易解决人类相似的疾病及其发病机制,有些人类疾病只有用猕猴做实验才能成功,是其它实验动物不可替代的哩。在美国宇航界有一张光荣榜,但上面不是人类宇航员的名单,而是进行宇航试验的猴子名单,你看,这么尖端的科技也需要猴子参与呢。正因为猴子贡献大,印尼有个岛上居民还把每年5月7日作为“敬猴节”呢。

赵日超 发表于 2016-2-7 08:20:24

挥毫泼墨http://www.jscznews.com/pic/2016259430.jpg

羊逐清风留淑景,猴腾瑞气开玉宇。在辞旧迎新之际,府前雅居邀请我区知名书法家傅振举、李锡贵、刘亦虎在府前雅居挥毫泼墨,为广大市民献上喜爱的猴年春联。                        赵日超 摄


陪父亲过春节
高延萍


  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众兄弟开始各带着妻儿回自己的小家时,我则带着父亲回家过年。母亲已离世五年,年已八十有五的父亲一直独居。不是众兄弟不愿和父亲一起生活,而是父亲一惯清静独立惯了,已不适应儿孙家的嘈杂和约束。他称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尚能自己照顾自己,要儿女们给他自由。我们便只有依他。然平时归平时,过年总得有个亲人陪陪他。于是每年春节我便把父亲接回家过年,众兄弟争不过我,因为我是父亲唯一的女儿。我说自己是父亲唯一的小棉袄,我不暖他,谁暖他。每年春节,父亲也愿跟着我回家过年。
  父亲在我这里过年,我也乐得清静,少了应酬。凡亲朋好友打电话来,我就用父亲当挡箭牌,“老父亲在我这里过年,我哪里也不去走动”。亲朋好友都尊重我这个理由,既少上门打扰,也不强求我上门拜年。
  由此,我可以好好地陪父亲过一把春节看电视的瘾。父亲不仅喜欢看电视,还喜欢评头论足,偶尔冒出一句风趣幽默的话,逗得我哈哈大笑,平日在单位的压力感顿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亲有高血压、糖尿病。于是每天早晨起来,我都要忙着帮着父亲量血压、查血糖,并根据查量的情况给父亲吃药或打胰岛素。父亲戏称自己享受到了中央首长级的待遇,有一个私人保健医生。他还夸我这个保健医生很称职,够得上八级水平。
  父亲对自己的病看得很淡。他常说:我活了八十几岁,经历了多少磨难,如果没有一两种病,那就不是人,是魔鬼了。他还说:生老病死是规律。我活到这把年纪了,已是我的造化和福气,即使明天死,我也照样会笑呵呵的。
  谈到过年放鞭炮,他是不主张我去买鞭放鞭的。他说:放鞭又污染环境又容易引起火患,何必要放呢!过年的喜庆其实并不在放鞭,而是在心里,人过得安康心情高兴就是喜庆!
  父亲尽管已看破了人世沧桑,但对待生活还是很认真的,面对春节中丰盛的佳肴,再好的菜,他不多吃一口;含糖高的水果、食品他是坚决不沾。就连喝水,也严格按照保健条例,饭后半小时再喝。看得出,父亲一点也不受春节的影响,一丝不苟地按照平时的生活方式进行。
  每天饭后,父亲坚持出外散步一小时,我自然是陪着他去。一边散步,和父亲一起谈着家常。每每父亲都要回忆起我的母亲,他说我母亲是一个最能吃苦耐劳的妇女,她为了养活我们六个子女,对自己节俭得近乎苛刻。父亲还说:过去春节,你母亲是最辛苦的了,每天一下班回到家,就提着篮子到处去采买过年的物品,晚上不是缝制儿女的新衣,就是开始做过年用的食品,每天都是忙到半夜才睡。
  在父亲的讲述中,我看到了父亲对母亲不仅有一份深深的爱,还有一份崇敬。
  父亲说我小时候长得难看,一头黄头发,还坦言说,不大喜欢我,因为我小时候爱哭。还说有一次过年他还打了我,因为一个亲戚给了我一元钱压岁钱,我没有上交,而是偷偷去买了花手娟。那个时候家里太穷了,我对你们管得太严了!父亲最后感慨道,脸上现出一丝内疚。
  父亲就是这样的天性,说话从来是直来直去从不遮掩的。
  大年初一,众兄弟们来看父亲时,都会给他一个红包。他都要当面打开,只象征性地拿一张,其余地都要坚决退回。他说:我一个月退休工资有一千八,看病又有医疗保险,我要那么多钱干嘛?!我现在觉得生活好得很。你们跟我不同,都是一大家人,都有生活的负担!把你们自己的生活搞好就行了!
  每年春节,陪父亲过年,我都心情特别愉悦。因为我还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许多生活的态度和做人的品德。

赵日超 发表于 2016-1-27 17:56:18

1月27日

腊月的祭祀活动——送灶
樊国栋


  进了农历的腊月门,吃了“腊八粥”,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鱼、腊肉、灌制香肠,又忙着扫尘、洗被褥。忙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便进入“送灶”的祭祀活动。年味儿一下子浓了起来。
  《辞源》对“灶”有三解:一、烧熟食物的炊事之处;二、灶神;三、祭名,属“五祀”中的“灶祀”。人类的生存状况,由茹毛饮血演变到燃火熟食,是由荒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人认为:北方的神农氏“以火德王天下”被尊为炎帝,炎帝死后被“讬祀于灶神”;而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祝融系南方的火官,相传祝融死后也被尊为灶神。所以《礼·月令》以及《吕氏春秋·四月》(《四月》的篇名,还明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灶祀在四月份夏初)都将灶祀的对象并记为:“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都用上这8个字,且无一字讹错。
  祭祀灶神日期,汉以后才改为临近过年的腊月下旬,北方定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则定在二十四。意味深长的是,位于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上的淮安,不仅在作物品种、建筑风格及民俗习惯上南北兼容,在送灶日期上也南北兼而有之,当地就有“军三民四”的说法,也许大河卫、漕标及淮安卫的驻淮将士大多来自北方的缘故吧!
  祭祀灶神,首先须确定灶神的位置。先人早就在灶台预设了灶神的寓所——“神龛”。神龛在哪个方位呢?今天的年轻人大多没见过锅灶,说出来也难以领会。
  长期以来,各家灶台大多齐腰高,台面上安置着三口铁锅;在灶台后壁,为每口锅开有灶门,便于分别添加柴禾,瞭望火情,拨柴控制火苗。每个灶门的内口上方,都预留收集烟尘的通道;再在台面用砖块砌成空心墙,把各烟道围罩起来。为节省砖块,这空心墙不是均等地向上砌高,而是逐级往里缩,在靠近里锅的方位,砌成四面等宽的烟囱,直达屋顶,穿出屋面。烟囱越高,拔烟效果越好,且可将烟尘排出屋外。烟道的连体墙既然是逐级后缩,带有墙拐,前人就把神龛安置在约一人半高的拐垛上。龛顶雕成飞檐状,檐下是长方浅洞,洞内贴上灶老爷像,套色木刻印刷而成。
  在我们淮安地区,灶老爷像是单身的。据央视对民间木刻的介绍,北方的灶老爷像还配上了灶奶奶,强调仙界跟凡间一样,没有孤独,也是成双结对,和谐美满。表明了古人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民间把祭祀灶神的活动命名为“送灶”,解释为送灶老爷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人们希望灶老爷到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不要把平日见到的争执吵闹的琐事也报上去,总是恭维他,为他送行。
  龛前供上果品,点亮一对蜡烛,燃起一柱高香。还在灶台面撒上剪碎的稻草,草中掺杂着稻粒,说是让灶老爷的坐骑既吃得饱又吃得香。
  更有趣的是分吃“送灶糖”,无论长幼每人都得咬上一口,现场品尝。领先的长辈,很自然地咬塔尖,动作麻利文雅;越往下,年龄越小,也越贪吃,嘴张得大咬得也较多,嘴唇与牙齿往往被粘住,难以张开,大多小孩没耐心含在嘴里慢慢融化,索性咀嚼起来,可糖的黏性又让他们咀嚼得很费劲,于是露出了种种怪相,叫人忍俊不禁。大人往往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们从今向后不要开口就骂人、说粗话。
  送灶的祭祀活动,活跃了家庭气氛,也催生了街面上卖送灶糖甚至卖稻草的临时性小买卖,就像庙会一样,早已娱乐化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先的种种迷信成分,纷纷不解自破,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昔日的送灶,尽管不断被人注入新的内容,改良某些形式,但鉴于绝大多数家庭小型化,且大都住进楼房,也不便烧柴禾;只需接上电源或煤气管道的小型精巧灶具,可谓层出不穷。

毛三 发表于 2016-1-19 16:25:51

:victory::handshake

昭阳千垛 发表于 2016-1-20 11:28:01

祝贺各位佳作刊发。祝贺!

冬之蝉 发表于 2016-1-20 18:09:53

赏学一组佳作!问好各位!

赵日超 发表于 2016-1-27 17:54:03

1月26日

春节回家带点啥
周爱萍


  时间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鼓,匆匆的脚步是鼓点。踩着时间的鼓点,年已近在眼前,心儿跟着咚咚乱跳。春节回家带点啥?每年给父母买的不是吃的,就是穿的,感觉没一点新意。正巧,最近网上看到一条千万人看阅,上万人跟贴的热门微博。
  春节回家带点啥?且看网友们的跟贴。
  网友蓝天说:虽然大学没有成绩单可带,但是我却可以自豪地对爸妈说,亲爱的爸妈,我没有挂科。然后果断给自己的爸妈一个拥抱,还要大声地对爸妈说,我爱你,真的很爱,很爱你。
  网友向日葵说:爸妈最操心我的婚事,过年带女朋友回家结婚,让爸妈称心,安心,温馨,享受天伦之乐。
  网友君君说:一人在外打拼时能够平平安安,过年回到家时脸上能露出灿烂的笑容,陪父母聊聊天,这也许就是我们给父母最好的新年礼物吧?
  网友暖暖说:带一套精致的青花茶具送老爸,闲时,可以悠闲喝喝茶,品品茶道;带一套美容化妆品送老妈,让妈妈永远年轻漂亮。
  看着一条条温馨、充满爱意的跟贴,心里阵阵温暖。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做子女的,最想付出的是深藏心中最真、最珍贵的爱。我不由想起远在老家,近在心里的父母,不禁跟着热贴思索:春节回家带点啥?
  父母年过七旬,想起近年回家过年,妈妈总说,你姐妹买给爸妈的新衣服多得穿不完;买的补品,我和你爸都不喜欢吃,放着都浪费了。以后你们兄弟姐妹什么都不用买,人回来就好了。
  妈妈又说:我老了,烧的菜咸淡把握不好了,不知合你们的味口不?是的,父母一天比一天老了,我该为父母出份力,尽份责,照顾父母了。
  春节回家到底带点啥?除了带一些我工作之地的土特产外,我一定要帮妈妈包包粽子,切切米糕,炸炸蕃薯片,准备好过年时各种吃的传统美食。我还要烧一桌丰盛的菜肴,让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品尝我的手艺,品尝大家庭温馨的年味。
  我还希望听听父母的老故事,看看父母当年的结婚证,全家照,还要看看父母平时像宝贝似的珍藏品——兄弟姐妹四人的出生卡。难怪父母哪怕忘了自己的生日,也不会忘记子女们的生日。
  春节回家带点啥?不要让父母孤独无助的活在以往的记忆里,在父母跟前,就要多听听父母的心声。哪怕远离父母,也应每天用电话与父母多交流,让父母感觉儿女时时的关心和爱心。这就是我今年回家过春节时带回最大的心愿与向往。

赵日超 发表于 2016-1-27 17:55:06

腊梅不言自有暖
孙凤山


  几乎,腊梅是举着馨香穿透整个腊月的。腊八粥盛满了腊梅的福气,扫尘日沾染了腊梅的喜气,请灶神迎来了腊梅的财气,腊梅温暖的何止是腊月哟!“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腊梅不言,但馨香着的暖,见证着旧年新年的更迭,是年的底气,是冬的骨气,是春的锐气,也是我永远的注目和敬重!
  腊梅不言,但腊梅的傲霜斗雪是年的底气。“旱不死的腊梅”对土质要求不严,酸性碱性的土壤都难不倒它的生长。它本非梅类,原名蜡梅,又名黄梅,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腊梅其名。越是瑞雪飞舞,越是傲然盛开,让白皑皑的大地兀然出落红色的向往,给朗朗乾坤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这是陆游的《梅花绝句》。梅花的暖使诗人感觉到了大地慈爱的力量。腊月时节,梅花金黄似蜡,迎霜傲雪,岁首冲寒而开,久放不凋。真是轻黄缀雪,冻莓含霜,香气浓而清,艳而不俗。因了傲霜斗雪的梅花,年的蓄积清香扑鼻;因了梅花的迎雪绽放,年的光景亮丽夺目。望一眼梅花,我们拥有的微笑会越过腊月更加动人。
  腊梅不言,但腊梅的傲气凌人是冬的骨气。不错,腊梅是落叶灌木。椭圆状卵形的对生叶,枝干即使扭弯也强劲,花着生于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这样的形状姿势本身就傲气有余,更不消说在凛冽的寒风中开花吐艳了。王安石对《梅》的体味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在他看来,腊梅是腊月的尤物,也是圣物。试想,谁能有不畏严寒泰然怒放馨香的呢?这种傲气凌人的骨气,其意义已远远超名贵观赏花木的本身。殊不知,“知访寒梅过野塘”,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绽蕾盛开,斗寒傲霜,不正是隐喻了中华民族在强暴面前永不屈服的性格,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永远向前的精神?望一眼梅花,我们拥有的刚强会越过腊月更加迷人。
  腊梅不言,但腊梅的浩然坚毅是春的锐气。“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惟有蜡梅破,凌雪独自开”。腊梅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弥漫温馨,在寂静无声中温暖人心。“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它在瑞雪纷飞中为我们送走丰硕的旧年,在严寒凋敝中为我们引来明媚的早春,这份浩然澄澈多么刻骨铭心,这份高风亮节多么催人奋进,难怪李商隐在《忆梅》中惊呼:“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乘着第一场雪,我折腊梅让其站在案头。腊梅切入我的写作,融入我的生活,我需要这样的鞭策和敬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腊梅从腊月中来到腊月中去,源于腊梅的独创和温度,即便太阳高悬于腊月,它对大地只是说:“我无法使你温暖,只能使你明亮。”有谁说,春是暖阳呼之欲出的呢?腊梅却“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毕竟,腊梅为我们开出春来……

赵日超 发表于 2016-2-14 09:27:25

陪父亲过春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春节征文选登(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