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日超 发表于 2013-9-19 10:19:01

9月18日选发〈寻访淮安古城名胜名景〉等

乱世下僚蹉跎一生 公馆遗迹枯荣百年
——闲话河下秦公馆
  刘怀玉


  河下有个秦公馆,在茶巷与花巷之间,大门在茶巷97号。公馆是对当官的人所居的豪宅的称呼,如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寓所在城内东长街,人们即称之为张公馆。
  秦公馆的主人叫秦茂林,盱眙人。《光绪盱眙县志稿》卷9有他的传记:秦茂林,字翰卿,号竹人,以举人官河南知县。咸丰三年,粤贼扰豫省,城无守备,藩司出库金数万,募土民守陴。茂林守东门,五月九日,贼数十万薄城,炮碎城谯,守益固。贼退,论城守功最。是年,权商城,时土匪起光黄间,茂林捕斩贼首李喜林等,邑赖以安。五年,补武安,时武安里甲不清,重为民累。先是户各占各甲,差各催各村。久而奸民诡名别村漏粮他户,胥吏因缘为奸,至一村占数里之甲,一差催数村之粮。粮差谓之滚头,率以殷实花户为之,终岁奔走,赔累倾家。茂林为之按村分甲,按甲立差,复旧制,百余年积弊以革。邑人为之立祠。河内李文清公棠阶为树碑记纪其事。七年,移洛阳,洛南北沙人强悍,素抗粮。茂林至,适捻贼犯境,即率勇力御,贼无所掠,民德之,悉完纳如例。九年,补叶县,叶县地瘠民贫苦。亳贼扰,茂林修城浚濠,城厢南北筑两寨为犄角,倡行坚壁清野法,共立四十余寨,贼遂不入境。同治元年,再任洛阳,洛阳故设军需车马局,岁糜十余万缗,取于民。茂林彻其局,每兵差过境,悉心支应,事皆办。三年四月,移安阳,四年,三任洛阳。六年四月,卒于官。同治十三年,祀洛阳名宦祠。茂林邃于史学,尤工诗,着有《敦艮斋稿》。
  据以上传记,秦氏老家是盱眙,但秦家所在地方是原盱眙县的明光镇,那个地方现在不属盱眙,而是属于安徽滁州市的的一个县级市明光市,按照现在的话说,他们是安徽明光人。
  秦茂林与吴棠都是盱眙明光人,他们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学同年。他们同于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举人,那年单德谦参与江南乡试,便都是单德谦的门生,俗说出于同一个师门。以后又一同赴京参加礼部试。虽然出身经历相同,但各人前途却有天壤之别。吴棠中举后,得同乡漕运总督杨殿邦的关照,在杨的麾下工作,得授清河知县,并一步步提升,从知州、道台直至布政使、漕运总督,十余年即成为大吏。而秦氏以举人分发河南,在开封、商城、武安、洛阳、叶县、洛阳、安阳、洛阳等县级领导的岗位上来回折腾二十多年。适值捻军到处焚掠,吃了很多辛苦,还遭到谗言陷害,一直没有升迁,结果死于洛阳知县任所。他曾在《敦艮斋诗存》卷2中,作诗《寄仲仙观察同年》,哀叹自己命蹇蹭蹬,不如吴棠迅速显达:“洛水春寒花过时,故人宦达我栖迟。阳城自署催科老,漫叟吟哦贼退诗。夜月绕乌终未定,市言成虎有谁知。拂衣羡煞陶彭泽,肯为黄花返故篱。”
  吴棠与秦茂林俩又是亲戚。咸丰十年,吴棠因母亲去世守制在盱眙,捻军焚毁其家乡。恰好吴棠此时升为淮徐道,盱眙很多老乡跟着吴棠后面,到徐州讨生活。
  秦茂林其时在河南为官,族党依于他的任所者也很多。但他这时正走背字,在省内八处流动,生活极不安定,不但无法照顾这些老乡,连自己家人也难保。他的一个女儿即在颠沛流离中客死河南。他作诗《悼五女尔贞》说:“烽火无家归骨迟,一坏黄土葬娇痴。他乡生养他乡死,短梦匆匆太可悲!”于是即将长子秦尔熙遣到相对安全的吴棠处。吴棠一直不忘友情,将秦尔熙招为赘婿,将大女儿嫁给了他,于是他们成了儿女亲家。后来吴棠升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时,秦氏婿也一直带在身边。直至同治六年(1867)秦茂林死了,丧回老家,这双佳儿佳妇才回江苏奔丧,定居淮安河下。秦尔熙刚去徐州依附吴棠时,秦茂林《敦艮斋诗存》卷2曾有诗予以叮嘱:“念汝适千里,怜予滞一官。初为秦赘婿,往倚谢家安。年过成童易,书论万卷难。勉旃思振刷,莫但虑饥寒。”卷3又有《送大儿尔熙之徐州》云:“金风飘大野,送汝之徐方。门户寄两地,他乡皆故乡。途艰行箧俭,衣冷薄緜装。去去谁为侣,浮云飞雁行。”走的时候怕路上不安全,又派其侄儿秦尔昌送他。可见其捉襟见肘的困境,和一片拳拳爱子之心。第二年,即咸丰十一年二月,尔熙夫妇即生下秦氏第三代秦其增。秦茂林有诗庆贺云:“春暮鱼书至,门弧喜正悬。即今头角起,最得外家怜。雏凤看他日,攀龙望汝贤。吾衰拟投劾,怅望淮南天。”
  据秦其增说,其父尔熙字兰孙,道光二十二年十月生,殁于民国六年正月二十九日(1842—1917),享年七十有六。原配夫人吴氏,本与尔熙表兄妹,是其增的“祖姑”所生。也就是说,吴棠与秦茂林新亲之外原有老亲,秦茂林有一姊或妹嫁给了吴棠,他们是郎舅关系。但查吴棠的《望三益斋诗文钞》,吴棠元配夫人李氏,继娶谭氏、黄氏,还有一个侧室史氏,未见有秦氏夫人,不知是何缘故。然而既然秦家人言之凿凿,必定是真实的事情。吴氏生二子,长子其增,次子早殇。尔熙继娶陈氏、钱氏,又生子若干。据秦氏自言:“宅本为先生原配吴恭人所置。”所谓“吴恭人所置”,实即是吴棠所置。料想咸丰十年吴棠在徐州为二人完婚,十一年又生了外孙子,本人升任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奉命驻浦督师。当时兵荒马乱,南北奔波。年屆半百的他(49岁),18岁的长子又死了,遭遇丧子之痛,肯定想要为女儿女婿安个安定的家。其时盱眙原籍秦、吴两家均被捻军烧毁了,时局又乱,不可能回去。淮安河下土圩刚筑好,相对比较安全,便在那里购置一宅,是不错的选择。在河下置产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咸丰三年(1853)五月,吴棠续娶北平黄氏,系两淮伍佑场大使黄宗寿之女。(见《程太恭人述略》)这个黄氏是河下寓公黄海安的妹妹、黄海长的堂妹。黄海安兄弟是咸丰初年入住河下的。黄海安又与吴棠连襟,同为谭氏婿。(参见拙作《闲话河下寓公黄氏兄弟》)有舅舅兼姨父在此,到河下置产安家当然很理想了。另外,选择郡城安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吴棠的恩师漕运总督杨殿邦,这时也在淮安安家定居。吴棠大哥吴检将他的大女儿,也就是吴棠的亲侄女,许给了杨殿邦的长孙杨士燮。另外,秦茂林《敦艮斋诗存》卷三有诗《吴生炳仁寓淮安,以诗一册寄示,題此赠之》;吴炳仁是吴检的次子。这样一来,堂姊妹仨安置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此宅刚置下时,秦尔熙与吴氏夫妇及秦其增,大约曾在内小住过,后来一直随着吴棠的任所,直到其秦茂林去世后,一家才又回来,于此正式定居。汪继先《河下园亭记补编·敦艮斋》对此宅有所记载:敦艮斋,盱眙秦竹人孝廉寓庐,在茶巷南……解任后,侨寓河下,构宅,家于此……有厅三椽,即敦艮斋是也。额为姚孟起先生隶书。孝廉着有《敦艮斋诗存》三卷,徐遁庵孝廉有序,李伯延先生任校雠之役。光绪十三年八月,文孙其增等,梓印行世。《盱眙县志》有传。
  汪先生此记载有点小误,他说秦竹人“解任後,僑寓河下,構宅,家於此”是不准确的。秦竹人死于任所,不存在“解任后”的问题。如果说宅中确有“敦艮斋”的话,当是初置此宅时为之设置的,或者秦竹人在河南当官期间,曾来此住过一段时间。为敦艮斋题额的姚孟起先生,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徐嘉为《敦艮斋诗存》作序事,据该序云,光绪十三年夏,“秦生其增将其父若叔之命,以其王考竹人先生《敦艮斋诗》来”给徐嘉看。“秦氏当家道日瘁,亟亟焉思存其先人之诗。”徐嘉应请“为择(全诗)十之五”编为三卷,并为作序,准备刻印,“属李生鸿年任校雦之役。”又请黄海长等为之评论。敦艮斋名取自《周易》第52卦艮卦,该卦上九爻:“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其意为做人要低调,清净守分,敬天知命,不要想、说、做超越自己本分的事,做温良敦厚的君子。秦氏以敦艮名斋,肯定是照此做人,但仍然是蹭蹬一生。
  秦氏此宅大约因为房子大,住的人少,或者因为经济上出现了状况,开始对外租赁。秦其增将其老屋租给浙江钱塘武氏,自己修葺了另一处房子为书房。大约感到世道沧桑,家道衰落,将新修的楼取名为“且住楼”。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暂且住着,后面的一句话便当是:以后此宅还不知是谁的哩。李鸿年《山阳河下园亭记续编》稿本中有“且住楼”一则,说是“秦伯厚大令读书处”,后有秦其增自己为且住楼题写的如下一段话:且住楼者,余宅厅事东小楼也。楼凡十二楹,旧为庋物之所,余所葺,前四楹也。余旧读书之所在厅西。光绪戊子,出赁于武林武氏,余乃葺斯楼居之,日读书其中。诸弟请名之,因名之为且住云。自余入此宅时,余之齿不逮诸弟今日之齿。余忽忽二十年,前年为债家所迫,此宅不易姓者几希,余今日犹得且住之。不知再二十年,诸弟之齿且远过于余今日之齿,其视余今日之俯仰偃息,视若蘧庐者,又何如也?
  大令就是秦其增,伯厚是其字,他曾“以知县需次金陵,为当道器重,有文名。”光绪戊子即光绪十四年(1888)。同治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吴棠调补四川总督,于次年二月初十日启程,取道浙江回江苏,五月在京被召见,至九月方到成都接印上任。这个过程中,可以顺道回淮,一来是处理秦茂林的丧事,二来是将孩子们送回来。“忽忽二十年”,向上倒推二十年,正是同治七年(1868),是他由福建回来定居之时。“武林武氏”,是杭州武家骏、武曾僎、武曾任家族。武氏入住秦宅以后,将重新命名为“小自在天”。武家的事参见拙作《闲话河下寓公武氏家族》。
  汪氏稿本此处有一段话,讲到秦氏衰败的原因:“秦氏当家道盛时,有巨款存于花旗银行,倒台后存款未能提出,秦氏因此损失,家道日瘁,生活日艰,遂将巍巍巨宅,不数月间即夷为瓦砾场也。时仅存下厅三楹,及大门过道而已,复售于他姓,至今仍有人呼为秦公馆云。”
  汪继先还说:“民国十余年间,卢师继善士鸿,设帐于其地。”所谓设帐即开私塾馆教学,汪“曾从之学一载,时往来其间,故详其处。”他记得当时宅内的格局:“其宅内上下厅事,甚为寛厂。厅后正房,后楼,家人居焉。系窜楼,楼之东北有园,园中花木扶疏。”
  后来秦氏后人大约都回到盱眙去了。因为他们是名家子,具有一定的人望,地方上请他们出山为地方办事。例如秦茂林的次子秦尔炽,字周孙,晚年自号周慎。
  生于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日,以父官议叙主事,终身不仕。晚年由淮安迁回盱城,被举为盱眙县城自治会总董,盱眙县清乡总办,中国红十字会盱眙分会会长。
  卒于民国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有五。秦其增,字伯厚,盱眙县廪生,候选郎中。王锡元编辑《盱眙县志稿》时,曾与其老师徐嘉一同充任总纂。后来以从军议叙江苏知县,充两江督练公所兵备处提调,擢帮办,调任通州天生港厘局专员,江北工艺局提调。被举盱眙县农会会长,安徽咨议局常驻议员,安徽巡抚衙门会议厅审查科员。民国三年署定远县知事。由淮安归居明光后,前后三任明光地方团防局局长十年。
  前年九月二日,我与赵乃陈先生一起到王嵩余先生家闲话,偶然谈到秦氏宅。王先生说,秦公馆早已易手。在他约八岁时(大约1936年),一次性全部卖给了他的岳父郭稼珍家,共23间半。郭家原是开帽子店的,后改做五洋生意(经销洋油、洋火、肥皂等洋货),赚了钱买下的。帽子店即郭家老宅,在花巷北头。郭家买了秦宅后,为两个儿子分有。他说的“一次性”买下,可能不包括汪继先所说的“夷为瓦砾场”的那部分,有人说,宅内东北有一部分早就卖给人家开木厂了。该宅现存东西两个宅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东至茶巷,西至花巷,南北达30多米长。东院稍大,有前后两进房屋、东厢房、轿房及柴房共10间。其主屋坐北朝南,面阔3间12米,进深7檩7米,檐高3.5米,3间均为木格扇门窗,保存较为完整。西院与东院相仿,体量稍小。该宅现具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的文保和科研价值。今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叫秦举人宅。

寻访淮安古城名胜名景
谭明珠

  淮安区历史悠久,青莲岗文化使其显得雄浑而厚重。漕运造就了一个都城,淮安位于中国古代水运交通枢纽。紧随其后,无数的乡镇共享了它的福祉。比如淮安的河下镇就是其中之一。淮安名人辈出,是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著名作家陈白尘、吴强、艺术家周信芳的故里。尤其值得自豪的是,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出生在淮安。1898年至1910年,周恩来在这里生活学习了12个春秋。
  水府幽深,滋养万物。这片神奇锦绣的文化乡土孕育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在五千年的春秋书卷上写下了不知多少透着那水乡自然灵韵的诗篇文章。我们从小就很欣赏淮安文人的气质,那是水的灵性和中国文学曼妙的结合。淮安的文学,潇洒自然,神韵悠扬,轻柔和谐,曼妙深邃,意境幽远。
  没有神话的世界是乏味的,没有神话的心灵也一定是世俗的。一个凝聚和浓缩着文化神韵的历史古城淮安是《西游记》诞生的摇篮。今天,《西游记》依然是少年儿童必读经典之一,吴承恩和他的《西游记》依然是淮安的骄傲。
  一个古镇,这是让人思之若渴的美丽水乡,朦胧的烟雨依然是如梦如画的诗卷,舒展着婀娜多姿的文学之美,荡漾在小荷尖上,荡漾在小桥下。走进河下,在古典的建筑中演绎着深邃博大的春秋笔墨,中国文人的绚丽篇章在河下变成了古典建筑中浓郁的色彩,古朴而美丽,淳厚而深邃,古典而清秀,古典而博大,古典而神韵。
  古城是那样美丽、那样飘逸、那样的令人陶醉,它的名胜太多了。您不妨选择几处有着中国文化深邃内涵的名胜去浏览,也可来到红色之旅的景点游玩,这座人杰地灵的名城会让您陶醉。
  就说这河下罢,历代皆有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
  在河下镇几座过街楼中,又数二帝阁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形成,最早可上溯到八百八十年前的南宋初期。金兵掳去徽、钦二帝不久,赵构(帝号高宗)坐上龙椅的第四年——建炎四年(1130),历时100多天的古城保卫战失利后,抗金名将韩世忠指挥宋军在镇江黄天荡与金军大战48天。在这一关键性的战役里,出生于淮安北辰坊的梁红玉,冒着流矢,攀登高耸的楼橹,击鼓助威。韩世忠乘胜追击,把金军逐至淮河以北,宋、金从此以淮河为界长期对峙。黄天荡大捷,举朝庆贺,提升韩为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改封梁红玉为扬国夫人。梁红玉认为,作为统帅的丈夫,因麻痹轻敌,让金兀术连夜疏通老鹳河逃脱,不宜提升。梁红玉弹劾亲夫,惊动满朝文武,大家被她的深明大义和大智大勇深深折服。绍兴元年(1131),收复后的古城,梁红玉经常伴随韩世忠登此高阁北眺,遥拜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用以坚定众士卒同仇敌忾、收复失地的决心。于是瞭望阁被称颂为“拜二帝(之)阁”,时间久了,“拜”字渐渐被人喊丢,成了顺口的“二帝阁”。(待续)

天然 发表于 2013-9-24 08:35:33

两篇精典的旅游考古文章,欣赏!我认为这是在为淮安旅游文化作贡献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9月18日选发〈寻访淮安古城名胜名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