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发表于 2013-6-21 09:54:27

曹树春 ——梦圆玉河变电所

梦圆玉河变电所(散文) 玉河,苏北平原上,一个点亮“强电梦”的小村庄。几年前,当淮安市第一座全室内110千伏玉河变电所在这里建成投运, 即以“环保、节能和高效”三大亮点,成为了江苏电力公司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的样板工程。多少年来,淮电人梦寐以求建设现代化电网设施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建国以来,淮安人从毛驴拉磨,油灯照明,到用上了电灯和各式家用电器;从投建少数6千伏、10千伏、35千伏变电所,到拥有多座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变电所;从使用老式手动式刀闸,到运用智能化远程操作系统,难道这些只是人类使用工器具的简单变更,是纯数字垒就的倒金字塔吗。不,是淮电人一步一步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在共筑“中国梦”, 同圆“强电梦”的征程上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谱写出了一篇篇“夸父追日”的时代新篇章。解放初,原新华电灯公司以110伏电压,仅限对老淮安县城供电,线路总长不过2千米;1950年,原淮安县政府陆续兴建起了头闸水电站、运西水电站等,用木棍支撑着2根220伏电线向县城供应照明电。1958年,第1座35千伏城南变电所建成投运,以4条6千伏线路向城西、城北等地供电。30多年前,渠南及运西10个乡镇仅有一座35千伏城南变电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淮安县32个乡镇仅有一座110千伏城东变电所,且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供电时会“卡脖子”。建设城乡现代化坚强电网, 是几代淮电人孜孜以求的“强电之梦”。几多追寻“强电梦”,难忘奉献国网情。谈起当年架线接电,家住建淮乡的老线路班班长李怀标动情的说,那时施工只有几根扒杆,几条大绳,几辆平板车等原始工具,供电职工靠的是敢打敢拼的顽强斗志和奉献精神,靠的是光明使者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1961年,架设35千伏清江至原淮安的十几公里输电线路,所有的电杆、导线和金具,全部靠几辆平板车,几十名电工和民工车拉肩扛,用半年时间架设成功。野外作业,供电职工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渴了就喝一口河水,累了就躺在田埂上歇歇。大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日把供电线路架入千家万户,早日圆了百姓们的用电梦。一次,运送材料的平板车滑进了田间小道旁的深渠里,四五名电工跳进齐腰深的冰水中,欲将车子推上渠岸。无奈车身太重,他们只好卸下车上的材料,才把平板车从淤泥冰块中托出。临近的老农心疼地从家里拿出了大半瓶白干酒,让电工们喝了暖暖身子。借着酒劲,十几名电工在凛洌的寒风中干得更欢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设淮安乡村第一座35千伏顺河变电所,工程进入决战阶段,正值隆冬季节。为了让农民们春节前用上电,供电职工们抢时间、争速度,冒着纷飞的雪花立杆放线,登高作业。天白了,地白了,杆上杆下的人身上白了。其情其景,构成了一幅多么壮美的电建群雕画。当年,季桥乡椿树村农民第一次拉亮了不用油的电灯,一位老农竟诧异地掏出腰间的旱烟袋,要凑上去点火。当他听说这就是电灯时,连声高喊,我家用上电灯啦,点灯不用油的美梦圆了!老人对着堂屋中的毛泽东画像连连叩拜,感谢他老人家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百姓们的“光明梦”激发了淮电人的“强电梦”,“强电梦”激发了淮电人共筑“中国梦”的热情和干劲。从为城乡通上电、用上电,到为客户供好电、用好电。半个多世纪来,淮电人依靠政府投资,在着力更新改造旧供电线路设备的基础上,加快高低压电网建设步伐,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供电能力,提高乡村户通电率和供电可靠性,把光明、动力和真情送进了乡村千家万户,托起了新农村建设希望的太阳。当泾口乡第一台电动农用水泵喷出哗哗的河水流进田间;当城郊乡农民第一次坐在家里看上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当乡镇企业第一台电动机床飞快地运转起来;当城乡家庭第一次使用上了台式电脑,人们由衷地感谢电力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动力;带来了现代文明和富裕生活,更感谢为他们架线接电,放飞梦想的电网工人。进入新世纪,淮电人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坚强电网, 追寻“强电梦”的步伐愈加坚实和豪迈。近些年,淮电人走科技强电之路,从应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入手,对输电线路采用同杆塔,多回路,单母分段接线方式,尽力减少占地平面积和空间,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电网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电网与环境“友好共处”的能力和水平。如今,输电线路通道内电杆减少了、回路增多了、导线升高了,供电负荷能力和效率提高了40%,节省变电所基建和线路通道用地45%;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更给人们一个整洁干净的空中电网走廊,绿色电网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梦圆玉河,圆了淮电人的“强电梦”。为共筑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增光添彩,彰显出了国家电网人的先行风采和为民情怀。(全文1916字)

冬之蝉 发表于 2013-6-21 19:47:45

好文章,大家顶!{:soso_e16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树春 ——梦圆玉河变电所